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上语言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觉地使自己的教學表达形式具有形式美,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人认为,语言教学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语言、教具和教态三个方面。教学语言应该具有音乐美,声情并茂、引人入胜;教具应该具有艺术美,色彩鲜艳、生动有趣;教学姿态应该具有自然之美,和蔼亲切、活泼大方。
【关键词】 语言教学 形式美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也是艺术创造与审美得过程。幼儿园语言教育要充分重视对幼儿的审美教育。积极引导幼儿以愉悦的心情参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有益的语言经验和审美体验,培养幼儿对各类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寓言)的兴趣和爱好。有效改变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只重视幼儿语言知识性的掌握,忽略对幼儿语言的审美教育的现状,让幼儿在审美上的"游戏年代"获取美的经验和美的享受。在语言教学中,要使孩子感受到语言教材的美,教师就要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运用某些美学规律,把握教学实际,使课堂教学有一种自由的教学气氛,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寓于愉悦之中。因此,教师除了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外,还必须将自己的教学表达形式具有形式美,并使二者相互呼应,配合默契。根据现代教学以"形声结合"为发展方向这一趋势,笔者认为教学的形式美主要包括教师的语言美、教具美和教态美,以下分别作简要论述。
教学法宝之一:教学语言的音乐美
语言教学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语言美。在课堂教学中,范读课文、释疑解惑、鉴赏品评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因而,教师的语言应该准确、清晰、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和启发力。如果将一堂课的教学比作一首乐曲的话,那么富有音乐美得语言是教师理想化的语言。"语言即音乐,在舞台上讲话,这种困难并不亚于歌唱的艺术,要求有很好的修养和高超的艺术。"(著名戏曲表演理论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语)如果教师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有音乐美,使学生感到悦耳中听,就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提高语言信号的接收效果。教师教学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在音准吐字上。
教师必须要说标准的普通话,吐字清晰,干净利落,不带"嗯"、"啊"等语病。
2、表现在发声上。
老师的嗓音不可能象歌唱家那样嘹亮、圆润、柔和、明快,但也要学一点歌唱家的发音方法,使自己的语音至少做到自然、和谐。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声音美,传达出内容的思路,把孩子带入学习的意境中去。中班教学内容中有一首诗歌《秋风》,教师刚开始念四句话时可运用带有疑问和舒缓的语调来询问孩子,让孩子思考并了解秋天景致的特色;后几句话是在了解景色的基础上,明白秋天中菊花和老松树的勇敢表现,并鼓励孩子学习它们这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老师在教授时则需要用一点激昂和赞美的语气来呈现。(附:诗歌:《秋风》是谁把花瓣片片吹落?是谁把大地变得金黄?是谁让大树脱下绿衣裳?是谁让燕子飞回南方?啊!原来是秋风来了?秋风啊秋风,吹得它们都变了样!只有勇敢的菊花迎着秋风开放,只有碧绿的老松树顶着秋风歌唱。)
3、表现在语调的旋律和节奏上。
一般来说,所谓声乐,乃是把谱成旋律的歌词变成声音的艺术。因而,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在旋律上应有抑扬轻重、在节奏上应张弛有度。一般表现兴奋、激昂的学习内容,就要用快节奏语言讲述,如:中班教学中结合三月份学雷锋月,开展的语言活动:快板诗-雷锋叔叔真好。这种节奏能使孩子产生亢奋心理和紧迫感。一般表现宁静、优美等基调得的学习内容可用慢节奏语言来讲述,如:语言教学中儿歌:小雨点。这种节奏,能使孩子产生悠闲细品的心理和深邃感。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能渲染出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富有变化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听课兴趣,思维进入"竞技"状态,从而大大增加接受效果。
4、表现在感情上。
"音乐是最富感情的艺术"。(黑格尔语)教学语言是不能没有感情的,而教师范读的感情要求并不亚于音乐的感情表现。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读出词和句子的发音动作,把诉诸视觉的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使学习内容有声韵地进入孩子的心田,激起孩子的求知欲。因为富有感情美得朗读,不仅爽于口,悦于耳,而又易燃于心。比如:诗歌的范读,可利用它整齐而又节奏的特点,读出诗句的节奏感,给学生一种音乐美得享受;散文的范读,可利用它畅达飘逸的情思,读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
5、是表现在形象上。
教师讲解要善于用形象说话,富有幽默感。一位出色的教师,要熟练掌握相当数量的语汇,要善于运用多种语态,学会巧设"悬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课文的内容讲解得立起来,动起来。这样,就能唤起孩子们丰富的联想。讲到山,青山如在眼前;讲到花,香气扑鼻,使孩子心驰向往,赞叹不已。
以上诸方面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可以想象,一个教师在教授语言时,发音虽比较正确,但讲课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孩子听了肯定会昏昏欲睡;反之,也会使人感到有点别扭,影响了语言节奏的掌握和情感的抒发。
【关键词】 语言教学 形式美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也是艺术创造与审美得过程。幼儿园语言教育要充分重视对幼儿的审美教育。积极引导幼儿以愉悦的心情参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有益的语言经验和审美体验,培养幼儿对各类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寓言)的兴趣和爱好。有效改变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只重视幼儿语言知识性的掌握,忽略对幼儿语言的审美教育的现状,让幼儿在审美上的"游戏年代"获取美的经验和美的享受。在语言教学中,要使孩子感受到语言教材的美,教师就要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运用某些美学规律,把握教学实际,使课堂教学有一种自由的教学气氛,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寓于愉悦之中。因此,教师除了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外,还必须将自己的教学表达形式具有形式美,并使二者相互呼应,配合默契。根据现代教学以"形声结合"为发展方向这一趋势,笔者认为教学的形式美主要包括教师的语言美、教具美和教态美,以下分别作简要论述。
教学法宝之一:教学语言的音乐美
语言教学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语言美。在课堂教学中,范读课文、释疑解惑、鉴赏品评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因而,教师的语言应该准确、清晰、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和启发力。如果将一堂课的教学比作一首乐曲的话,那么富有音乐美得语言是教师理想化的语言。"语言即音乐,在舞台上讲话,这种困难并不亚于歌唱的艺术,要求有很好的修养和高超的艺术。"(著名戏曲表演理论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语)如果教师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有音乐美,使学生感到悦耳中听,就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提高语言信号的接收效果。教师教学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在音准吐字上。
教师必须要说标准的普通话,吐字清晰,干净利落,不带"嗯"、"啊"等语病。
2、表现在发声上。
老师的嗓音不可能象歌唱家那样嘹亮、圆润、柔和、明快,但也要学一点歌唱家的发音方法,使自己的语音至少做到自然、和谐。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声音美,传达出内容的思路,把孩子带入学习的意境中去。中班教学内容中有一首诗歌《秋风》,教师刚开始念四句话时可运用带有疑问和舒缓的语调来询问孩子,让孩子思考并了解秋天景致的特色;后几句话是在了解景色的基础上,明白秋天中菊花和老松树的勇敢表现,并鼓励孩子学习它们这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老师在教授时则需要用一点激昂和赞美的语气来呈现。(附:诗歌:《秋风》是谁把花瓣片片吹落?是谁把大地变得金黄?是谁让大树脱下绿衣裳?是谁让燕子飞回南方?啊!原来是秋风来了?秋风啊秋风,吹得它们都变了样!只有勇敢的菊花迎着秋风开放,只有碧绿的老松树顶着秋风歌唱。)
3、表现在语调的旋律和节奏上。
一般来说,所谓声乐,乃是把谱成旋律的歌词变成声音的艺术。因而,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在旋律上应有抑扬轻重、在节奏上应张弛有度。一般表现兴奋、激昂的学习内容,就要用快节奏语言讲述,如:中班教学中结合三月份学雷锋月,开展的语言活动:快板诗-雷锋叔叔真好。这种节奏能使孩子产生亢奋心理和紧迫感。一般表现宁静、优美等基调得的学习内容可用慢节奏语言来讲述,如:语言教学中儿歌:小雨点。这种节奏,能使孩子产生悠闲细品的心理和深邃感。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能渲染出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富有变化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听课兴趣,思维进入"竞技"状态,从而大大增加接受效果。
4、表现在感情上。
"音乐是最富感情的艺术"。(黑格尔语)教学语言是不能没有感情的,而教师范读的感情要求并不亚于音乐的感情表现。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读出词和句子的发音动作,把诉诸视觉的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使学习内容有声韵地进入孩子的心田,激起孩子的求知欲。因为富有感情美得朗读,不仅爽于口,悦于耳,而又易燃于心。比如:诗歌的范读,可利用它整齐而又节奏的特点,读出诗句的节奏感,给学生一种音乐美得享受;散文的范读,可利用它畅达飘逸的情思,读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
5、是表现在形象上。
教师讲解要善于用形象说话,富有幽默感。一位出色的教师,要熟练掌握相当数量的语汇,要善于运用多种语态,学会巧设"悬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课文的内容讲解得立起来,动起来。这样,就能唤起孩子们丰富的联想。讲到山,青山如在眼前;讲到花,香气扑鼻,使孩子心驰向往,赞叹不已。
以上诸方面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可以想象,一个教师在教授语言时,发音虽比较正确,但讲课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孩子听了肯定会昏昏欲睡;反之,也会使人感到有点别扭,影响了语言节奏的掌握和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