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抑制泛娱乐化现象的蔓延不可有丝毫怠慢,电视媒体如何加强社会功用,更好服务人民,加大新闻类、文化类节目的制作和生产,将娱乐功能与社会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同时兼顾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仍然需要持续探索。
【关键词】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娱乐功能
电视媒体经历过最辉煌的黄金时代,也经历着融媒体时代成长的阵痛。但是如今,电视依然是承载着信息传播、社会教育、舆论导向、休闲娱乐的主渠道。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商业性和娱乐性在电视节目中日益凸显,曾经一度出现非常严重的泛娱乐化现象。一些电视节目为了引起关注度、“博眼球”,呈现的内容浅薄空洞,平庸媚俗,进行一些“噱头”的包装。这样一来,娱乐性在电视节目中越来越多。虽然这些节目有意迎合了受众的心理,取得了短暂的节目收视率高点,电视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也影响了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拜物崇权的倾向。
1. 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的表现
随着大众文化的持续发展,为了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电视媒体生产制作出越来越多的娱乐化作品,甚至连新闻类、教育类节目中也渗透了娱乐元素,这一现象值得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反思。泛娱乐化现象在电视媒体中具体化表现为:
第一,节目内容低俗化。毋庸置疑,通俗化、平民化,贴近百姓生活是电视节目的根本要求。当下一些电视节目语言粗俗、举止失态、格调低下,呈现出低俗化傾向。低俗化的节目内容表面上带给观众的是极为短 暂的视觉快感和情感满足,实际上带给观众的却是价值观和审美的扭曲。同时,内容的低俗化也制约着电视媒体的长足发展。
第二,节目类型同质化。为了追求收视目标,娱乐节目遍地开花、比比皆是,相似度很高。这种类型的节目纷纷涌现在屏幕上,使得节目规则与风格大同小异。同质化的电视节目泛滥使节目丧失了它们原应有的生命力,缺乏创新活力。
第三,新闻内容娱乐化。一些媒体将新闻内容进行了娱乐化的包装,甚至一些严肃新闻中也被添加了娱乐因素。
以上种种表现严重了导致电视传媒文化价值的缺失,弱化了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对实现电视传媒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 电视媒体泛娱乐化出现的原因
面对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大众能够通过这些节目缓解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得到一定的心理满足。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度”的把握很重要。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们日益增长的娱乐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泛娱乐化。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产生了更多的娱乐需求。只需要花费极低的成本就可以享受到电视强大的娱乐功能,因此观看电视节目时,人们进入了一个有欢乐、有泪水的“空间”,得到了一定的情感宣泄和暂时的心理平衡。正是这种大众的娱乐需求刺激了泛娱乐化现象的产生。
其次,电视媒体一味追求超高收视率,直接导致泛娱乐化的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商业运作模式在电视行业发生了惊天巨变。维持电视媒体日常运转和巨大开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告商的投入。在其他传统媒体以及新兴媒体的多方竞争下,为了吸引更多的广告投入,巨大的经济压力摆在电视媒体面前。在收视率目标的刺激下,各大电视台便选择推出有看点、能带来话题度的娱乐节目。
最后,消费主义的心理将泛娱乐化影响进一步扩大。消费主义除了强调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强调精神需求的满足。随着消费主义的不断刺激,电视媒体更加追求知名度、收视率等与消费相关的字眼,进而以市场为导向,迎合受众的需求,追求视觉冲击性与内容的话题性,加剧了泛娱乐化的倾向。
3. 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的应对措施
如何把握好“度”。电视节目既不能生硬、死板、一味说教,也不过分注入娱乐化元素,弱化电视媒体主流导向。为了应对这种泛娱乐化倾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牢牢把握主流导向,打造兼具内涵和创新的娱乐精品。电视媒体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收视率背后的经济效益,而不追求节目质量,打败自己的不是新媒体,而是自己的格局和眼界。只有去打造兼具社会意义和创新意识的精品节目,才能实现电视行业的长足发展。此外,适当加大新闻类、社科类和文化教育类、公益类节目的比例,使媒体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泛娱乐化现象的蔓延。
第二,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媒体为了生存发展在广告经营上拓展多种方式无可厚非,但若忽略了社会效益,也就失去了媒体安身立命之本。要做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结合统一,即既追求高收视,又追求高品质。倡导先进文化的责任意识在电视媒体中得到重视,整个电视行业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
第三,实现寓教于乐,社会教育服务是电视媒体重点传播的对象。利用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和技术优势可以实现媒体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也就是说,电视媒体人可以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得到方法,就是将社会教育功能融入进电视作品中,从而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也就应运而生,处处反映着火热的百姓生活。
第四,强化政府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传播环境。随着“限娱令”的出台,一些内容粗俗、内容造假、价值观扭曲的节目得到了一定遏制。管理方式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政府要为电视媒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和传播环境,保证电视媒体合法权益的实现,激励电视节目开拓创新,从根本上帮助电视媒体改变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
第五,强调节目品质,努力实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互助共赢。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不是对立关系,一方面,电视媒体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同质化和粗俗化的倾向已经渐渐显露。此时,精英文化的介入日渐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雅趣味。另一方面,精英文化也需要大众化。例如,《新闻联播》成了时下最火的“网红”,成为精英文化大众化的成功典范。
最后,加强媒体队伍建设,强化媒介素养教育。“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出百姓喜爱、直抵人心的电视作品,需要媒体从业人员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实的业务功底。在社会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加快建设媒介素养教育,将其推广到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去。同时,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开展教育工作。总之,媒介素养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引导人们合理利用电视媒体,摆脱低级趣味。
综上,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在不断壮大,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不断放大,泛娱乐化现象随之而生。为了抑制这一现象的蔓延,电视媒体需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媒体自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制作生产出创新的文化产品,在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情况下,“寓教于乐”,实现娱乐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监管,优化制度改革,为电视媒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还要推动精英文化不断提升大众文化,从而实现精英文化大众化。加强媒体队伍建设,以较高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控制泛娱乐化现象的蔓延。
参考文献:
[1]孔德明.泛娱乐化风潮中电视媒体的品格坚守与文化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1):56-58.
[2]邢少花. 当前中国社会文化“泛娱乐化”现象评析[D].天津理工大学,2014.
[3]高雪新,李东.大众媒体泛娱乐化及其影响[J].新闻世界,2013(05):50-51.
【关键词】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娱乐功能
电视媒体经历过最辉煌的黄金时代,也经历着融媒体时代成长的阵痛。但是如今,电视依然是承载着信息传播、社会教育、舆论导向、休闲娱乐的主渠道。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商业性和娱乐性在电视节目中日益凸显,曾经一度出现非常严重的泛娱乐化现象。一些电视节目为了引起关注度、“博眼球”,呈现的内容浅薄空洞,平庸媚俗,进行一些“噱头”的包装。这样一来,娱乐性在电视节目中越来越多。虽然这些节目有意迎合了受众的心理,取得了短暂的节目收视率高点,电视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也影响了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拜物崇权的倾向。
1. 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的表现
随着大众文化的持续发展,为了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电视媒体生产制作出越来越多的娱乐化作品,甚至连新闻类、教育类节目中也渗透了娱乐元素,这一现象值得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反思。泛娱乐化现象在电视媒体中具体化表现为:
第一,节目内容低俗化。毋庸置疑,通俗化、平民化,贴近百姓生活是电视节目的根本要求。当下一些电视节目语言粗俗、举止失态、格调低下,呈现出低俗化傾向。低俗化的节目内容表面上带给观众的是极为短 暂的视觉快感和情感满足,实际上带给观众的却是价值观和审美的扭曲。同时,内容的低俗化也制约着电视媒体的长足发展。
第二,节目类型同质化。为了追求收视目标,娱乐节目遍地开花、比比皆是,相似度很高。这种类型的节目纷纷涌现在屏幕上,使得节目规则与风格大同小异。同质化的电视节目泛滥使节目丧失了它们原应有的生命力,缺乏创新活力。
第三,新闻内容娱乐化。一些媒体将新闻内容进行了娱乐化的包装,甚至一些严肃新闻中也被添加了娱乐因素。
以上种种表现严重了导致电视传媒文化价值的缺失,弱化了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对实现电视传媒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 电视媒体泛娱乐化出现的原因
面对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大众能够通过这些节目缓解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得到一定的心理满足。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度”的把握很重要。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们日益增长的娱乐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泛娱乐化。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产生了更多的娱乐需求。只需要花费极低的成本就可以享受到电视强大的娱乐功能,因此观看电视节目时,人们进入了一个有欢乐、有泪水的“空间”,得到了一定的情感宣泄和暂时的心理平衡。正是这种大众的娱乐需求刺激了泛娱乐化现象的产生。
其次,电视媒体一味追求超高收视率,直接导致泛娱乐化的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商业运作模式在电视行业发生了惊天巨变。维持电视媒体日常运转和巨大开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告商的投入。在其他传统媒体以及新兴媒体的多方竞争下,为了吸引更多的广告投入,巨大的经济压力摆在电视媒体面前。在收视率目标的刺激下,各大电视台便选择推出有看点、能带来话题度的娱乐节目。
最后,消费主义的心理将泛娱乐化影响进一步扩大。消费主义除了强调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强调精神需求的满足。随着消费主义的不断刺激,电视媒体更加追求知名度、收视率等与消费相关的字眼,进而以市场为导向,迎合受众的需求,追求视觉冲击性与内容的话题性,加剧了泛娱乐化的倾向。
3. 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的应对措施
如何把握好“度”。电视节目既不能生硬、死板、一味说教,也不过分注入娱乐化元素,弱化电视媒体主流导向。为了应对这种泛娱乐化倾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牢牢把握主流导向,打造兼具内涵和创新的娱乐精品。电视媒体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收视率背后的经济效益,而不追求节目质量,打败自己的不是新媒体,而是自己的格局和眼界。只有去打造兼具社会意义和创新意识的精品节目,才能实现电视行业的长足发展。此外,适当加大新闻类、社科类和文化教育类、公益类节目的比例,使媒体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泛娱乐化现象的蔓延。
第二,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媒体为了生存发展在广告经营上拓展多种方式无可厚非,但若忽略了社会效益,也就失去了媒体安身立命之本。要做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结合统一,即既追求高收视,又追求高品质。倡导先进文化的责任意识在电视媒体中得到重视,整个电视行业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
第三,实现寓教于乐,社会教育服务是电视媒体重点传播的对象。利用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和技术优势可以实现媒体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也就是说,电视媒体人可以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得到方法,就是将社会教育功能融入进电视作品中,从而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也就应运而生,处处反映着火热的百姓生活。
第四,强化政府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传播环境。随着“限娱令”的出台,一些内容粗俗、内容造假、价值观扭曲的节目得到了一定遏制。管理方式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政府要为电视媒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和传播环境,保证电视媒体合法权益的实现,激励电视节目开拓创新,从根本上帮助电视媒体改变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
第五,强调节目品质,努力实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互助共赢。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不是对立关系,一方面,电视媒体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同质化和粗俗化的倾向已经渐渐显露。此时,精英文化的介入日渐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雅趣味。另一方面,精英文化也需要大众化。例如,《新闻联播》成了时下最火的“网红”,成为精英文化大众化的成功典范。
最后,加强媒体队伍建设,强化媒介素养教育。“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出百姓喜爱、直抵人心的电视作品,需要媒体从业人员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实的业务功底。在社会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加快建设媒介素养教育,将其推广到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去。同时,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开展教育工作。总之,媒介素养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引导人们合理利用电视媒体,摆脱低级趣味。
综上,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在不断壮大,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不断放大,泛娱乐化现象随之而生。为了抑制这一现象的蔓延,电视媒体需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媒体自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制作生产出创新的文化产品,在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情况下,“寓教于乐”,实现娱乐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监管,优化制度改革,为电视媒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还要推动精英文化不断提升大众文化,从而实现精英文化大众化。加强媒体队伍建设,以较高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控制泛娱乐化现象的蔓延。
参考文献:
[1]孔德明.泛娱乐化风潮中电视媒体的品格坚守与文化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1):56-58.
[2]邢少花. 当前中国社会文化“泛娱乐化”现象评析[D].天津理工大学,2014.
[3]高雪新,李东.大众媒体泛娱乐化及其影响[J].新闻世界,2013(0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