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特殊教育面对的是残疾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对残疾儿童要从生理、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分析原因,并实施相应的关爱教育,教师要能够善于走进学生的生活,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操练,有效提升特教水平。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灵;了解;关爱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更是一项慈善事业,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怀和支持。尤其是特殊儿童教育事业,他们的成长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困苦,他们在成长道路上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努力。尊重残疾孩子的受教育权,发展权,给他们以平等的权利、平等的机会,是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特教事业,加强了对特教的倾斜,使特教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本文将从特教实践出发,分析如何走进特殊儿童的心灵世界,使特殊儿童得到平等甚至更加优质的教育。
一、了解学生
心理学上说:“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关闭,只对少数挚友开放。他们都渴求真诚的友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与尊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在与特殊学生交流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我在接手新班之后,都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测试,对孩子的性格,脾气以及需求方面进行调查,建立学生档案,以便今后更好更快的了解学生,同时根据调查结果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策略来应对。我班有个小脑偏瘫的孩子,在进行调查后我发现,他虽然残疾但是智力语言都没有问题,只是手脚不够灵活,来到我班后也增添了不少的麻烦,经常大小便失禁,对于这样的孩子,只有爱是不够的,我采取了心理疏导法及时的针对各种情况与他交流,给他讲张海迪、霍金、杏林子、海伦·凯勒的故事······让他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身残志不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拥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态,做一个乐观向上的孩子。
二、关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残生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世界无限多样化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儿。”这就要求教师加倍关心,呵护智障儿童的心理成长。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团结起来,爱才会传播到每个残疾人的心中。关爱残疾人,不是口头上的一句关爱,而是用行动去捍卫他们的人格;关爱残疾人,并不是一味地同情他们,而是帮助他们积极地面对生活。我坚信,只要心中有爱,奉献这份爱心去感化孩子,教育孩子,则会使整个世界充满阳光,让他们感到人间处处真情在,人间处处有温暖。努力鼓起自立于社会的勇气。
因此,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关爱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生命,也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来说,我们要不断创新发展这种有目的有意义的关爱教育,让特殊儿童感受到爱的存在。
三、懂得尊重和理解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件被谴责的事戏剧性的变为“礼遇”时,它更能引起人心灵的震撼。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不能一味地指责,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对特殊教育的教师而言,就是以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因素,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为前提做到将心比心。
爱残疾孩子只有“爱的情感”和“奉献”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多年的工作使我深深感到,在教育残疾孩子时,理解、尊重是最重要的。由于年龄,家庭环境和残疾程度不同,孩子们个性差异极大,而他们的生理缺陷又使得他们的情感脆弱,有很强的自卑感。每当他们回答问题出错时,我就会用微笑耐心地启发,引导他们正确的回答;每当他们犯了错,我会用眼神告诉这是不对的,从来不急于批评。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群身患残疾的孩子,他们有耳无法聆听,有嘴无法争辩。我以尊重和理解,从事实入手,理智、认真的处理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上进心,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关怀的眼神,轻柔的动作都是从心底流淌出的真挚情感。
四、善于交流沟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几乎每天都面临着许多突如其来的情况和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既要做到客观公正,又不能伤害孩子的心灵,要让孩子乐于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学会沟通。
小萌是三年级转入我班的,来到班级后,笔者发现她无论上课还是下课总低着头,你问她话他也不说。我赶紧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进行沟通,一问才得知孩子有自闭症,受到家人和同学的歧视。对于这样自闭症的孩子怎样教育呢?了解了孩子的情况,我想了很久,既然来到我这个班级了,我就应该帮助她,让她性格开朗起来,让她找回自信。我赶紧上网查找了有关自闭症的资料,自学有关心理学的书籍,并查找自闭症学生的心理疏导方法。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自闭症也是孤独症,是与他人发生交往时出现的行为障碍。主要表现是不与人交往,喜欢独处,但是某一方面又会表现出与常人的不同——智力比较落后。针对王萌同学的情况,我让学生们多陪她聊聊天,多帮助她和她做朋友,课余时间我也经常与她交流、沟通,并告诉她我们可以做朋友,让她有事可以和我说,我会帮助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她终于走出了心灵的闭塞,性格逐渐變得开朗起来。
五、学会欣赏学生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一样的孩子。”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要善于放大残疾儿童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残疾孩子,不是大动肝火,而是从他身上发现闪光点,并进行奖励。事实证明,赏识、鼓励、表扬有利于残疾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我班上几个特殊的孩子,每天我都会找一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教育他们。小轩因智力缺陷爱胡说八道,但是字写的很好;小菲性格内向不爱与人沟通,但是讲文明,懂礼貌;小翔虽然爱招惹别人,但是乐于助人·······孩子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不断地被我放大,他们的缺点也就不断地缩小。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能以爱心、耐心去对待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那么他们也就会变得很主动,你也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海伦·凯勒说过:“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不一定能用眼睛看到或手摸到,他们是必须用心灵去体会的。”的确是这样,残疾人虽然身体上出现了一点缺陷,但他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生活也有快乐。总而言之,走进孩子的心灵,绿化一片沃土,这就是我们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用真诚、用温暖、用师爱去融化孩子,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缩短与孩子的感情距离,成为他们的朋友和家人。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灵;了解;关爱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更是一项慈善事业,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怀和支持。尤其是特殊儿童教育事业,他们的成长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困苦,他们在成长道路上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努力。尊重残疾孩子的受教育权,发展权,给他们以平等的权利、平等的机会,是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特教事业,加强了对特教的倾斜,使特教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本文将从特教实践出发,分析如何走进特殊儿童的心灵世界,使特殊儿童得到平等甚至更加优质的教育。
一、了解学生
心理学上说:“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关闭,只对少数挚友开放。他们都渴求真诚的友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与尊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在与特殊学生交流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我在接手新班之后,都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测试,对孩子的性格,脾气以及需求方面进行调查,建立学生档案,以便今后更好更快的了解学生,同时根据调查结果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策略来应对。我班有个小脑偏瘫的孩子,在进行调查后我发现,他虽然残疾但是智力语言都没有问题,只是手脚不够灵活,来到我班后也增添了不少的麻烦,经常大小便失禁,对于这样的孩子,只有爱是不够的,我采取了心理疏导法及时的针对各种情况与他交流,给他讲张海迪、霍金、杏林子、海伦·凯勒的故事······让他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身残志不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拥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态,做一个乐观向上的孩子。
二、关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残生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世界无限多样化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儿。”这就要求教师加倍关心,呵护智障儿童的心理成长。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团结起来,爱才会传播到每个残疾人的心中。关爱残疾人,不是口头上的一句关爱,而是用行动去捍卫他们的人格;关爱残疾人,并不是一味地同情他们,而是帮助他们积极地面对生活。我坚信,只要心中有爱,奉献这份爱心去感化孩子,教育孩子,则会使整个世界充满阳光,让他们感到人间处处真情在,人间处处有温暖。努力鼓起自立于社会的勇气。
因此,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关爱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生命,也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来说,我们要不断创新发展这种有目的有意义的关爱教育,让特殊儿童感受到爱的存在。
三、懂得尊重和理解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件被谴责的事戏剧性的变为“礼遇”时,它更能引起人心灵的震撼。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不能一味地指责,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对特殊教育的教师而言,就是以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因素,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为前提做到将心比心。
爱残疾孩子只有“爱的情感”和“奉献”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多年的工作使我深深感到,在教育残疾孩子时,理解、尊重是最重要的。由于年龄,家庭环境和残疾程度不同,孩子们个性差异极大,而他们的生理缺陷又使得他们的情感脆弱,有很强的自卑感。每当他们回答问题出错时,我就会用微笑耐心地启发,引导他们正确的回答;每当他们犯了错,我会用眼神告诉这是不对的,从来不急于批评。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群身患残疾的孩子,他们有耳无法聆听,有嘴无法争辩。我以尊重和理解,从事实入手,理智、认真的处理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上进心,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关怀的眼神,轻柔的动作都是从心底流淌出的真挚情感。
四、善于交流沟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几乎每天都面临着许多突如其来的情况和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既要做到客观公正,又不能伤害孩子的心灵,要让孩子乐于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学会沟通。
小萌是三年级转入我班的,来到班级后,笔者发现她无论上课还是下课总低着头,你问她话他也不说。我赶紧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进行沟通,一问才得知孩子有自闭症,受到家人和同学的歧视。对于这样自闭症的孩子怎样教育呢?了解了孩子的情况,我想了很久,既然来到我这个班级了,我就应该帮助她,让她性格开朗起来,让她找回自信。我赶紧上网查找了有关自闭症的资料,自学有关心理学的书籍,并查找自闭症学生的心理疏导方法。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自闭症也是孤独症,是与他人发生交往时出现的行为障碍。主要表现是不与人交往,喜欢独处,但是某一方面又会表现出与常人的不同——智力比较落后。针对王萌同学的情况,我让学生们多陪她聊聊天,多帮助她和她做朋友,课余时间我也经常与她交流、沟通,并告诉她我们可以做朋友,让她有事可以和我说,我会帮助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她终于走出了心灵的闭塞,性格逐渐變得开朗起来。
五、学会欣赏学生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一样的孩子。”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要善于放大残疾儿童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残疾孩子,不是大动肝火,而是从他身上发现闪光点,并进行奖励。事实证明,赏识、鼓励、表扬有利于残疾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我班上几个特殊的孩子,每天我都会找一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教育他们。小轩因智力缺陷爱胡说八道,但是字写的很好;小菲性格内向不爱与人沟通,但是讲文明,懂礼貌;小翔虽然爱招惹别人,但是乐于助人·······孩子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不断地被我放大,他们的缺点也就不断地缩小。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能以爱心、耐心去对待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那么他们也就会变得很主动,你也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海伦·凯勒说过:“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不一定能用眼睛看到或手摸到,他们是必须用心灵去体会的。”的确是这样,残疾人虽然身体上出现了一点缺陷,但他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生活也有快乐。总而言之,走进孩子的心灵,绿化一片沃土,这就是我们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用真诚、用温暖、用师爱去融化孩子,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缩短与孩子的感情距离,成为他们的朋友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