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西南石油大学创新创业研究基金项目(校社专项(双创)026)研究成果,项目标题《基于“五育平台”理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最近几年,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已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新时代背景之下,中国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并为其赋予了新的内涵。目前,中国高校创业创业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探索发展之路,并且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成效,但是其仍存在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未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等一系列问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本文对高校创业创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1引言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并且具备超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过程之中,创新型人才是關键,同时也是国家保持创新能力、永保青春活力的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背景之下,中国高等教育在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常态的基础之上,国内各大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采取了不同措施,即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依托,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赋予新的发展内涵,助力中国教育腾飞。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2.1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创业指导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各方面综合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然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认识不足,缺乏创业指导经验等问题。此外,教师在授课时仅将其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没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授课时难以对学生形成印象深刻、形象直观的教育。
2.2未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目前,国内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思想仍十分落后,认为大学生的主要工作便是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学习专业知识,甚至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定性为“不务正业”。无论是从学校领导层面,还是从各个主管部门层面,均认为大学生创业获得成功的概率相对较低,因此无需专业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还有一些高校的学生就业率相对较低,因此被迫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上述这两种现象均是未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真实体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竞赛的平台,任由其自由发展,是一种不负责任体现,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效果较差。
3进一步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策略
3.1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国内高校各部门应当鼎力合作、密切配合,结合学校发展状况,构建完善、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甚至形成了一个具备高效执行力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现阶段,国内高校内部主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机构有教务处、团委、学工、招生与就业办等,但是这些部门并未形成合力,而是各自为政、任由发展,出现问题也是相互推诿。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链建设的视角进行分析,高校在系统写作、信息共享等方面应当搭建一个专业团队,并招聘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为其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以及办公设施,大力推进校外促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明确不同部门的具体职责以及工作内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解疑答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3.2正确解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而中国政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是时代发展的总体趋势。若想确保此次改革顺利进行,国内各大高校应当对相关政策进行正确解读,分析,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精准定位,主要工作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入手,具体为:其一,创新的目的是创业、创业的目的是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从技术、资源、思想、模式等各个方面借鉴国外成功发展模式,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其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将学生培养为一个个“小老板”,更不能盲目鼓励学生放弃学业进行创业,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创业发展提供重要思路,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使其具备企业家精神,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本文针对现阶段中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合理科学的应对策略,主要目的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创业素养,从而使其成为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并且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永志,于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与改进策略——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1):221-223.
[2]余克强,宋怀波,何东健.农业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剖析及推进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71):22-24.
摘要:最近几年,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已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新时代背景之下,中国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并为其赋予了新的内涵。目前,中国高校创业创业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探索发展之路,并且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成效,但是其仍存在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未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等一系列问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本文对高校创业创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1引言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并且具备超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过程之中,创新型人才是關键,同时也是国家保持创新能力、永保青春活力的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背景之下,中国高等教育在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常态的基础之上,国内各大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采取了不同措施,即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依托,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赋予新的发展内涵,助力中国教育腾飞。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2.1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创业指导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各方面综合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然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认识不足,缺乏创业指导经验等问题。此外,教师在授课时仅将其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没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授课时难以对学生形成印象深刻、形象直观的教育。
2.2未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目前,国内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思想仍十分落后,认为大学生的主要工作便是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学习专业知识,甚至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定性为“不务正业”。无论是从学校领导层面,还是从各个主管部门层面,均认为大学生创业获得成功的概率相对较低,因此无需专业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还有一些高校的学生就业率相对较低,因此被迫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上述这两种现象均是未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真实体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竞赛的平台,任由其自由发展,是一种不负责任体现,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效果较差。
3进一步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策略
3.1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国内高校各部门应当鼎力合作、密切配合,结合学校发展状况,构建完善、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甚至形成了一个具备高效执行力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现阶段,国内高校内部主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机构有教务处、团委、学工、招生与就业办等,但是这些部门并未形成合力,而是各自为政、任由发展,出现问题也是相互推诿。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链建设的视角进行分析,高校在系统写作、信息共享等方面应当搭建一个专业团队,并招聘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为其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以及办公设施,大力推进校外促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明确不同部门的具体职责以及工作内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解疑答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3.2正确解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而中国政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是时代发展的总体趋势。若想确保此次改革顺利进行,国内各大高校应当对相关政策进行正确解读,分析,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精准定位,主要工作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入手,具体为:其一,创新的目的是创业、创业的目的是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从技术、资源、思想、模式等各个方面借鉴国外成功发展模式,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其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将学生培养为一个个“小老板”,更不能盲目鼓励学生放弃学业进行创业,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创业发展提供重要思路,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使其具备企业家精神,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本文针对现阶段中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合理科学的应对策略,主要目的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创业素养,从而使其成为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并且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永志,于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与改进策略——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1):221-223.
[2]余克强,宋怀波,何东健.农业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剖析及推进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7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