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在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推动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朝着预期方向发展。下一阶段,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我国宏观调控趋紧背景下,我区总量政策取向要突出以稳为主,着力化解传统瓶颈制约和潜在问题,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向好发展。
一、2011年我区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全年总量增速将超过预期目标,经济向好发展势头得到巩固
内蒙古(DRC)宏观景气预警指数显示(图1),1-10月,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正常区间内逐步回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不断增加。前三季度,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3.7%、15%和14.8%,呈低开稳走,逐季回稳巩固的态势已经形成,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将达到15%(图2)。
(一)从需求看,投资和消费持续扩大,需求景气度呈回暖势头
1.投资结构呈现明显变化。1-10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9942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非资源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较快,高新技术行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增长强劲,成为全年投资贡献的主体。从全年看,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突破万亿,但受投资产业空间收窄和大项目带动力趋弱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短期消费维持常态,长期消费受诸多因素影响出现波动态势。全区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同步增长。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商品房、建筑及装潢材类、家具、家电消费保持高速增长。但值得关注的是,商品房销售增幅出现收窄迹象。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增长虽在高位,但比前三季度增幅回落近10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累计增速的最低位。同期,商品房销售额增速虽也在高位,但也出现较大回落。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0亿元,增速为19%左右。
3.进出口贸易超过全年预期目标。今年,虽受欧债危机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等影响,但我区外贸增长总体较为平稳。1-10月,全区海关进出口总值达97.92亿美元,已超上年全年总额,达到了全区进出口总值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43.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9.6个百分点。
(二)从总体工业看,优势特色产业高速增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1.优势特色工业继续保持高增长。1-10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9%(图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工业预警指数继续在正常区逐步回升(图4)。在能源、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全区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了40%。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20%。
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1-10月份,8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除原油加工量和汽车产量下降外,其余均实现同比增长。煤炭产量居全国第1位,发电量居全国第4位,10种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第5位。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产值已超3000亿元,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及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产值也均达到了千亿元。
3.全区工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绿色产业、非煤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一是积极转变黑色能源结构,全区产出煤炭50%以上实现就地转化,同时,借助打造“沿黄河沿线经济带”,围绕风、光、生物质发电和煤的洁净利用等“绿色产业”,大幅度推进煤炭的转化增值和清洁生产。二是非煤产业增势强劲,1-10月,全区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组件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完成投资约占工业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目前,包钢集团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3%,作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依托科技创新,包钢集团推出第二代稀土钢轨,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生产高速钢轨的企业,2011年的订单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京沪高铁60%的钢轨都来自包钢。
(三)从民生看,积极推动惠民工程,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1.全区财政收入有望突破2000亿元。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支出增长明显提速,同比增长44.8%。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支出增幅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4%和23.4%。
2.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在经济持续增长、各项富民惠民政策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全区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尤其是农牧民现金收入已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达25%以上。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98元,增长14.5%;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7002元,增长26.1%。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左右,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5%左右。
3.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至10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参统人数435.9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00.21万人,12个盟市的56个旗县区开展了新型农保制度试点,参保人数达306.2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2%。
二、2012年,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性、均衡性复苏的风险有所增加,国内经济在艰难中将保持平稳增长,我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总体有利
(一)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弱化,经济下行风险增大
金融危机发生至今已有3年,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性通胀压力增大、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蔓延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充满变数,经济放缓迹象日趋明显,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外需市场将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出口增速将放缓。尽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没有直接对我区产生影响,但国内出口加工企业生产下降会直接影响我区资源型产品市场的剧烈波动。
(二)国内结构调整步伐依旧,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投资和消费环境亟待改善
尽管美欧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是确定的,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始终存在。今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逐季回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尽管宏观调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但也面临诸多制约,突出表现为内需动力不足,投资和消费不乐观。
从投资看,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企业利润增幅放缓,部分领域投资下行压力明显。其中,受产能过剩、市场、技术等因素影响,战略性新型产业投资也将逐渐趋于理性。而且由于行业利润分配严重失衡,资金和劳动要素流向不合理,实体经济投资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另外,民间投资渠道不畅,一些领域民间投资障碍仍然较多,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滞后,民间资金得不到有效释放,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严重不足。从消费看,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效应正逐步减弱,汽车、住房消费将延续低速增长。同时,物价高位运行抵消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削弱了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消费规模持续扩张难度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依旧较弱。受国内形势影响,2012年,随着全国经济稳步回落,我区经济增长也将适度放缓。
(三)当前虽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相当复杂,经济运行中仍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是我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今年以来,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增速的持续走低,其滞后影响有可能通过上下产业链等连锁反应来影响我区经济发展。但从整体看,国内外新技术、新产业正在孕育突破中,我区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产业转移和城镇化发展加速阶段,为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竞争力带来了新的机遇。
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国发21号文件的各项措施的深入实施,以及差别化产业政策的逐步落实,为我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保障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我区经济主要靠国内需求拉动,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国内需求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2011年我区经济总量有望突破1.2万亿,多年扩大有效投入积蓄的发展势能正在持续稳定释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从发达地区实践看,在经济总量过万亿后,经济总量扩张呈加速态势,从1万亿到2万亿一般只需要4-5年时间,我区经济保持连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减。四是从经济发展的支撑动力看,工业是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进入“十二五”,全区大力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围绕“煤电用”一体化产业方向,科学布局,力促能源优势更高效率的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此同时,全区制造业、新材料、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集中开工建设了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稳固。五是从产业转移看,工资等要素价格上涨使得沿海地区的产业在区域成本差异推动下,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明年我区民间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六是从区域发展看,进入“十二五”,东部五盟市整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环境正在不断改善,追赶步伐提速,全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这些变化说明我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有所增强,经济有望在2012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势头。
三、尽管我区经济向好发展势头继续稳固,但在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物价、居民收入、节能减排等方面还存在阻碍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压力较大,民间融资非理性矛盾突出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空间收窄。国家加大能源重大项目审批调控的力度,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抑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等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增长,制约我区这些产业投资增长,致使产业投资空间短期内难以有效放大。招商引资是促进我区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但受产业配套能力限制,我区不能大规模承接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煤类产业,导致投资项目数量回落、大项目规模下降和整体投资规模增速放缓。未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压力加大。
二是投资资金保障趋紧。货币政策调整缩减了我区投资资金中来自于金融贷款的规模,加剧了我区投资资金供需矛盾。尽管从12月5日起央行下调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但依然处在21%的高位,对缓解我区投资资金紧张作用有限。截至10月末,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9.5%,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较高的贷款利率也增加了我区企业借贷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投入增长,对民间借贷无序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三是大项目对投资支撑力度逐步减弱。“十一五”期间我区投资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矿类产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国家产业政策在促进我区能矿类产业投资有序增长的同时,也限制了我区能矿类大项目的发展。国家不可能再启动以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为主的4万亿投资计划,这将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类大项目对我区投资的支撑。从今年三季度情况反映出,全区新开工项目总规模仅同比增长9.8%,新开工项目平均规模仅为去年同期的85%,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和数量“双降”将制约投资增长后劲。
四是民间融资非理性增长不容忽视。我区民间融资活动在缓解正规金融体系信贷资金压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民间融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非规范性,加上监管缺失,致使民间融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中蕴含的问题和风险不断加大。紧缩的货币政策引发了对民间融资的过旺需求,但民间资本蕴藏的巨大能量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狭窄,由于其具有的不规范性和非理性,不但抬高了民间融资利率,而且更助长了民间融资的投机性,由此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风险、市场风险及金融风险,不但对整个民间融资链条产生较大冲击,更会影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难度加大,“一煤独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从煤炭产业看,一是煤炭工业作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这不仅使得地方政府过分依赖于煤炭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不足,而且也“挤出”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非煤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利于产业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煤炭开采不仅对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对本已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更是致命的威胁,今后全区仅矿区塌陷治理费以及植被再生费就需要上百亿元,而且由于环境破坏还极易诱发矿区社会问题。三是由于简单的煤炭开采就能产生较高的利润,对推进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战略带来消极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煤炭企业对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率的积极性,致使在煤炭开采中粉煤灰、铝矾土、硫铁矿、耐火粘土、煤层气等共伴生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我区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生产性服务业看,一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仍然是我区服务业的主导,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占服务业的比重低,2010年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服务业的8.2%和3.4%,与工业化进程和加快推进的要求不相符。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研究与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不足3%。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素不足,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紧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用地短缺等。
(三)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尤其是农畜产品价格上涨或下降对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冲击不容忽视
在国家一揽子物价调控政策作用下,加上翘尾因素的逐步消退,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出现拐点,之后的9月份、10月份连续下降。但抑制通货膨胀仍不能掉以轻心。
我区物价同全国相比存在滞后效应,预计今年年底物价将开始逐步回落,2012年总体上将呈“先高后低”态势,但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在本轮物价上涨中,猪肉等肉禽及制品、蔬菜、粮食价格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力量。从鲜菜看,目前我区主要城市全年蔬菜平均自给率不足50%,冬春季自给率不足10%,明年国内鲜菜价格回落将有助于降低我区外调鲜菜价格,从而拉低鲜菜整体价格下降。但考虑到我区蔬菜自给率低且季节性强、城镇化推进挤占城市郊区菜地、设施蔬菜发展规模小等因素,我区鲜菜真正实现稳定的合理价格尚待时日。从猪肉看,目前猪肉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生猪存栏数量增长将有利于明年猪肉的供给能力,从而推动猪肉价格平稳回落。但受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影响,养殖成本增加和猪肉消费需求上升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波动成为常态。此外,通胀预期增强、劳动力成本上升、高货币存量等因素也将支撑物价快速上涨。
值得关注的是,农畜产品价格无论是上涨或下降都对农牧业生产、农牧民增收均产生较大影响。在价格上涨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物流环节不规范等不仅造成农畜产品市场出现大量卖难和有市低价现象。在价格下降期,农畜产品价格较低时又更不利于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2012年,我区应采取积极措施,努力破解物价高时不利于种养殖业发展、物价低时又影响农牧民收入增加的不良循环格局。
(四)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拉大,收入水平亟待提高
从收入总量看,我区城乡居民总体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5年1-10月的915.35元扩大至2007年1-10月的1200.2元,2008年缩小为1171.79元,之后差距扩大至2011年的1203元。我区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05年1-10月的138.81元持续扩大至2009年1-10月的807.39元,2010年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我区农牧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差距缩小为682.1元,但今年1-10月又扩大为1127元。
从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低是拉大我区城镇居民、农牧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的主要因素。2010年,我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11元,其中我区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就相差1094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近78%。我区农牧民经营性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仅相差38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差距高达1394元。
(五)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
“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数量增多、标准更严。从实际完成情况看,前三季度全国按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完成了2.56%,而全年目标为4.5%,节能减排压力较大。2012年国家将继续坚持从严从紧的原则,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监管和审核力度,也意味着我区节能减排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按照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分解的各地区节能减排目标,到2015年我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必须比“十一五”末下降15%、化学需氧量下降6.7%、氨氮排放量下降9.7%、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8%、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5.8%。但上半年我区节能目标值完成情况低于进度目标,被国家列入了一级预警等级。三季度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15%,相比今年我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的目标,还相差1.35个百分点,任务艰巨。
我区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产业结构资源能源型特征明显,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等能耗水平较高、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产业比重高,通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但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有限。二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均超过90%,大规模煤炭开采造成了矿区地表沉陷和煤矸石、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及疏矸水的大量产生,大规模的煤炭运输特别是煤炭外运对沿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三是“十一五”期间我区淘汰了大量的炼钢、焦炭、铜铅冶炼、水泥等落后产能,对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十二五”期间这些行业可以淘汰的落后产能远远小于“十一五”,节能减排空间和潜力缩小。四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一个强政策引导型产业,目前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及措施,但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我区也缺乏完备的节能环保产业法规及标准体系。五是节能减排工作落实不到位,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能力建设滞后。
四、2012年主要政策取向建议
总量调控政策以“稳”为主,抓住经济增长适度放缓的时机,针对经济运行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因势利导,着力化解潜在风险,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着力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一是调整产业投资结构。围绕国家鼓励和支持的重点领域,在全力促进煤炭、电力、能源化工及水利、交通等重大项目按计划推进的同时,加大对农牧业、城乡基础设施、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尽快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提高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和标准,避免单纯的规模扩张和重复建设。鼓励利用先进实用技术进行改造,提高存量资产产出能力。
二是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投资的同时,注重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以引导民间投资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拓宽民营资本投资渠道,提高金融、基础设施、市政服务、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领域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程度,创造更为宽松和规范的投资环境,降低民间投资的风险和成本。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资本跟进的良性格局。
三是尽快出台《关于促进内蒙古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权力、义务、交易方式、契约条件、期限利率、税收征收、违约责任以及权利保障等,规范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发展。积极探索民间融资阳光化途径,通过定向募集民间资金新建民营银行、商业银行民营化产权改造、成立民营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设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及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多种途径合理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向,促进民营经济与民间资本的有机融合,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金投资难的“两难”问题。
四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议把2012年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大发展年。切实落实国家关于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设立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制订出台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主要用于帮助因资金链断裂、易引发连锁反应、对行业及龙头企业生产影响较大的企业能及时获得银行续贷支持。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进行融资。对中小企业的票据融资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
(二)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发展非煤产业。设立非煤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快发展新材料、新医药、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服装纺织等非煤产业。风电和太阳能发展肩负着填补非化石能源供应缺口的重任。大力发展以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上网分配比例,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比重。通过竞争性招标进一步降低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对大型风电场进行特许权招标,促进竞争,发现价格并以此为参考适时下调上网电价。太阳能发电由于成本较高且有下降潜力,要进行大规模的特许权招标,通过竞争改进技术等发电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后再实施标杆电价。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明确电网公司的具体收购任务,建立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系统,并与购电地区的碳强度减排指标完成情况挂钩。
二是集约高效发展煤炭产业。对煤炭产业采取收缩战略,提高煤炭行业准入门槛,加快煤炭企业整合重组,逐步压缩煤炭资源开发规模,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力实施“煤电用”一体化战略,在稳定煤炭产量的同时,坚持“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原则,重点构建煤-电-冶、煤-电-多晶硅-光伏制造、煤-电-稀土新材料、煤-电-煤化工、煤-电-氯碱、煤-电-氟化工、煤-电-建筑陶瓷等煤电用一体化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电就地转化率。加快建立自治区统一的煤炭市场现货交易体系和煤炭价格指数,争取国家支持我区开展煤炭期货交易,建成全国性的煤炭交易中心,提升内蒙古在全国煤炭价格形成过程中的“话语权”。
三是把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工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突出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工业设计、包装、工程咨询、节能等与特色优势产业密切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生产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延伸,逐步改变目前工业生产处在产业链与价值链“U”字形底部的局面,带动整个服务业加快发展。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委托培养、引进人才等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端和复合型人才。
(三)着力化解物价波动对农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冲击
一是进一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扩大蔬菜种植和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地产菜供应量,提高蔬菜自给能力,抑制菜价上涨。二是加强蔬菜调用,建立节日蔬菜储备体系,确保市场供应。落实扶持蔬菜种植和流通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价格优惠政策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降低流通成本。三是用足用好国家扶持规模化养猪的优惠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厂,着力推进规模化养猪,逐步减轻猪肉价格波动对物价的影响。四是落实好低收入居民生活临时补贴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证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基本稳定。
(四)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一是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让利于企业,尽快形成完善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企业劳动者报酬的谈判机制。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同意自治区本级、呼和浩特市规范津补贴的方案,支持和鼓励其他盟市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津补贴水平。三是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扩大民生工程覆盖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四是要针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适时提高最低工资保障,同时大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水平。五是要通过土地政策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提高农村牧区教育投入、增加农牧民就业机会等方法,来增加农民收入。
(五)着力推进节能减排
一是加快结构调整,把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抓好循环经济试点,扩大节能减排成果,推动实现绿色增长。二是建立工业节能源头控制和存量调整机制,在重点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监察和考核。三是健全完善退出机制,制定落实上大压小、等量替代、淘汰落后奖励等配套政策,强化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等约束性措施,促使落后产能尽快退出市场。四是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投融资政策以及财税政策,形成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机制和环境。五是完善节能减排考核评价体系,落实目标责任,形成长效机制。六是建立节能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生产流程,实现节能减排。
(课题组成员:杨臣华、黄占兵、付东梅)
一、2011年我区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全年总量增速将超过预期目标,经济向好发展势头得到巩固
内蒙古(DRC)宏观景气预警指数显示(图1),1-10月,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正常区间内逐步回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不断增加。前三季度,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3.7%、15%和14.8%,呈低开稳走,逐季回稳巩固的态势已经形成,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将达到15%(图2)。
(一)从需求看,投资和消费持续扩大,需求景气度呈回暖势头
1.投资结构呈现明显变化。1-10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9942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非资源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较快,高新技术行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增长强劲,成为全年投资贡献的主体。从全年看,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突破万亿,但受投资产业空间收窄和大项目带动力趋弱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短期消费维持常态,长期消费受诸多因素影响出现波动态势。全区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同步增长。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商品房、建筑及装潢材类、家具、家电消费保持高速增长。但值得关注的是,商品房销售增幅出现收窄迹象。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增长虽在高位,但比前三季度增幅回落近10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累计增速的最低位。同期,商品房销售额增速虽也在高位,但也出现较大回落。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0亿元,增速为19%左右。
3.进出口贸易超过全年预期目标。今年,虽受欧债危机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等影响,但我区外贸增长总体较为平稳。1-10月,全区海关进出口总值达97.92亿美元,已超上年全年总额,达到了全区进出口总值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43.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9.6个百分点。
(二)从总体工业看,优势特色产业高速增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1.优势特色工业继续保持高增长。1-10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9%(图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工业预警指数继续在正常区逐步回升(图4)。在能源、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全区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了40%。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20%。
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1-10月份,8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除原油加工量和汽车产量下降外,其余均实现同比增长。煤炭产量居全国第1位,发电量居全国第4位,10种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第5位。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产值已超3000亿元,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及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产值也均达到了千亿元。
3.全区工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绿色产业、非煤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一是积极转变黑色能源结构,全区产出煤炭50%以上实现就地转化,同时,借助打造“沿黄河沿线经济带”,围绕风、光、生物质发电和煤的洁净利用等“绿色产业”,大幅度推进煤炭的转化增值和清洁生产。二是非煤产业增势强劲,1-10月,全区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组件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完成投资约占工业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目前,包钢集团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3%,作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依托科技创新,包钢集团推出第二代稀土钢轨,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生产高速钢轨的企业,2011年的订单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京沪高铁60%的钢轨都来自包钢。
(三)从民生看,积极推动惠民工程,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1.全区财政收入有望突破2000亿元。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支出增长明显提速,同比增长44.8%。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支出增幅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4%和23.4%。
2.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在经济持续增长、各项富民惠民政策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全区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尤其是农牧民现金收入已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达25%以上。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98元,增长14.5%;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7002元,增长26.1%。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左右,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5%左右。
3.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至10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参统人数435.9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00.21万人,12个盟市的56个旗县区开展了新型农保制度试点,参保人数达306.2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2%。
二、2012年,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性、均衡性复苏的风险有所增加,国内经济在艰难中将保持平稳增长,我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总体有利
(一)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弱化,经济下行风险增大
金融危机发生至今已有3年,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性通胀压力增大、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蔓延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充满变数,经济放缓迹象日趋明显,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外需市场将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出口增速将放缓。尽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没有直接对我区产生影响,但国内出口加工企业生产下降会直接影响我区资源型产品市场的剧烈波动。
(二)国内结构调整步伐依旧,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投资和消费环境亟待改善
尽管美欧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是确定的,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始终存在。今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逐季回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尽管宏观调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但也面临诸多制约,突出表现为内需动力不足,投资和消费不乐观。
从投资看,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企业利润增幅放缓,部分领域投资下行压力明显。其中,受产能过剩、市场、技术等因素影响,战略性新型产业投资也将逐渐趋于理性。而且由于行业利润分配严重失衡,资金和劳动要素流向不合理,实体经济投资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另外,民间投资渠道不畅,一些领域民间投资障碍仍然较多,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滞后,民间资金得不到有效释放,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严重不足。从消费看,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效应正逐步减弱,汽车、住房消费将延续低速增长。同时,物价高位运行抵消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削弱了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消费规模持续扩张难度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依旧较弱。受国内形势影响,2012年,随着全国经济稳步回落,我区经济增长也将适度放缓。
(三)当前虽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相当复杂,经济运行中仍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是我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今年以来,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增速的持续走低,其滞后影响有可能通过上下产业链等连锁反应来影响我区经济发展。但从整体看,国内外新技术、新产业正在孕育突破中,我区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产业转移和城镇化发展加速阶段,为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竞争力带来了新的机遇。
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国发21号文件的各项措施的深入实施,以及差别化产业政策的逐步落实,为我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保障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我区经济主要靠国内需求拉动,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国内需求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2011年我区经济总量有望突破1.2万亿,多年扩大有效投入积蓄的发展势能正在持续稳定释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从发达地区实践看,在经济总量过万亿后,经济总量扩张呈加速态势,从1万亿到2万亿一般只需要4-5年时间,我区经济保持连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减。四是从经济发展的支撑动力看,工业是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进入“十二五”,全区大力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围绕“煤电用”一体化产业方向,科学布局,力促能源优势更高效率的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此同时,全区制造业、新材料、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集中开工建设了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稳固。五是从产业转移看,工资等要素价格上涨使得沿海地区的产业在区域成本差异推动下,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明年我区民间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六是从区域发展看,进入“十二五”,东部五盟市整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环境正在不断改善,追赶步伐提速,全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这些变化说明我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有所增强,经济有望在2012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势头。
三、尽管我区经济向好发展势头继续稳固,但在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物价、居民收入、节能减排等方面还存在阻碍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压力较大,民间融资非理性矛盾突出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空间收窄。国家加大能源重大项目审批调控的力度,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抑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等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增长,制约我区这些产业投资增长,致使产业投资空间短期内难以有效放大。招商引资是促进我区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但受产业配套能力限制,我区不能大规模承接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煤类产业,导致投资项目数量回落、大项目规模下降和整体投资规模增速放缓。未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压力加大。
二是投资资金保障趋紧。货币政策调整缩减了我区投资资金中来自于金融贷款的规模,加剧了我区投资资金供需矛盾。尽管从12月5日起央行下调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但依然处在21%的高位,对缓解我区投资资金紧张作用有限。截至10月末,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9.5%,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较高的贷款利率也增加了我区企业借贷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投入增长,对民间借贷无序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三是大项目对投资支撑力度逐步减弱。“十一五”期间我区投资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矿类产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国家产业政策在促进我区能矿类产业投资有序增长的同时,也限制了我区能矿类大项目的发展。国家不可能再启动以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为主的4万亿投资计划,这将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类大项目对我区投资的支撑。从今年三季度情况反映出,全区新开工项目总规模仅同比增长9.8%,新开工项目平均规模仅为去年同期的85%,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和数量“双降”将制约投资增长后劲。
四是民间融资非理性增长不容忽视。我区民间融资活动在缓解正规金融体系信贷资金压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民间融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非规范性,加上监管缺失,致使民间融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中蕴含的问题和风险不断加大。紧缩的货币政策引发了对民间融资的过旺需求,但民间资本蕴藏的巨大能量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狭窄,由于其具有的不规范性和非理性,不但抬高了民间融资利率,而且更助长了民间融资的投机性,由此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风险、市场风险及金融风险,不但对整个民间融资链条产生较大冲击,更会影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难度加大,“一煤独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从煤炭产业看,一是煤炭工业作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这不仅使得地方政府过分依赖于煤炭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不足,而且也“挤出”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非煤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利于产业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煤炭开采不仅对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对本已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更是致命的威胁,今后全区仅矿区塌陷治理费以及植被再生费就需要上百亿元,而且由于环境破坏还极易诱发矿区社会问题。三是由于简单的煤炭开采就能产生较高的利润,对推进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战略带来消极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煤炭企业对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率的积极性,致使在煤炭开采中粉煤灰、铝矾土、硫铁矿、耐火粘土、煤层气等共伴生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我区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生产性服务业看,一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仍然是我区服务业的主导,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占服务业的比重低,2010年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服务业的8.2%和3.4%,与工业化进程和加快推进的要求不相符。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研究与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不足3%。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素不足,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紧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用地短缺等。
(三)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尤其是农畜产品价格上涨或下降对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冲击不容忽视
在国家一揽子物价调控政策作用下,加上翘尾因素的逐步消退,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出现拐点,之后的9月份、10月份连续下降。但抑制通货膨胀仍不能掉以轻心。
我区物价同全国相比存在滞后效应,预计今年年底物价将开始逐步回落,2012年总体上将呈“先高后低”态势,但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在本轮物价上涨中,猪肉等肉禽及制品、蔬菜、粮食价格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力量。从鲜菜看,目前我区主要城市全年蔬菜平均自给率不足50%,冬春季自给率不足10%,明年国内鲜菜价格回落将有助于降低我区外调鲜菜价格,从而拉低鲜菜整体价格下降。但考虑到我区蔬菜自给率低且季节性强、城镇化推进挤占城市郊区菜地、设施蔬菜发展规模小等因素,我区鲜菜真正实现稳定的合理价格尚待时日。从猪肉看,目前猪肉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生猪存栏数量增长将有利于明年猪肉的供给能力,从而推动猪肉价格平稳回落。但受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影响,养殖成本增加和猪肉消费需求上升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波动成为常态。此外,通胀预期增强、劳动力成本上升、高货币存量等因素也将支撑物价快速上涨。
值得关注的是,农畜产品价格无论是上涨或下降都对农牧业生产、农牧民增收均产生较大影响。在价格上涨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物流环节不规范等不仅造成农畜产品市场出现大量卖难和有市低价现象。在价格下降期,农畜产品价格较低时又更不利于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2012年,我区应采取积极措施,努力破解物价高时不利于种养殖业发展、物价低时又影响农牧民收入增加的不良循环格局。
(四)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拉大,收入水平亟待提高
从收入总量看,我区城乡居民总体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5年1-10月的915.35元扩大至2007年1-10月的1200.2元,2008年缩小为1171.79元,之后差距扩大至2011年的1203元。我区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05年1-10月的138.81元持续扩大至2009年1-10月的807.39元,2010年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我区农牧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差距缩小为682.1元,但今年1-10月又扩大为1127元。
从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低是拉大我区城镇居民、农牧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的主要因素。2010年,我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11元,其中我区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就相差1094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近78%。我区农牧民经营性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仅相差38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差距高达1394元。
(五)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
“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数量增多、标准更严。从实际完成情况看,前三季度全国按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完成了2.56%,而全年目标为4.5%,节能减排压力较大。2012年国家将继续坚持从严从紧的原则,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监管和审核力度,也意味着我区节能减排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按照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分解的各地区节能减排目标,到2015年我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必须比“十一五”末下降15%、化学需氧量下降6.7%、氨氮排放量下降9.7%、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8%、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5.8%。但上半年我区节能目标值完成情况低于进度目标,被国家列入了一级预警等级。三季度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15%,相比今年我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的目标,还相差1.35个百分点,任务艰巨。
我区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产业结构资源能源型特征明显,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等能耗水平较高、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产业比重高,通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但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有限。二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均超过90%,大规模煤炭开采造成了矿区地表沉陷和煤矸石、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及疏矸水的大量产生,大规模的煤炭运输特别是煤炭外运对沿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三是“十一五”期间我区淘汰了大量的炼钢、焦炭、铜铅冶炼、水泥等落后产能,对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十二五”期间这些行业可以淘汰的落后产能远远小于“十一五”,节能减排空间和潜力缩小。四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一个强政策引导型产业,目前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及措施,但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我区也缺乏完备的节能环保产业法规及标准体系。五是节能减排工作落实不到位,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能力建设滞后。
四、2012年主要政策取向建议
总量调控政策以“稳”为主,抓住经济增长适度放缓的时机,针对经济运行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因势利导,着力化解潜在风险,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着力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一是调整产业投资结构。围绕国家鼓励和支持的重点领域,在全力促进煤炭、电力、能源化工及水利、交通等重大项目按计划推进的同时,加大对农牧业、城乡基础设施、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尽快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提高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和标准,避免单纯的规模扩张和重复建设。鼓励利用先进实用技术进行改造,提高存量资产产出能力。
二是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投资的同时,注重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以引导民间投资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拓宽民营资本投资渠道,提高金融、基础设施、市政服务、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领域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程度,创造更为宽松和规范的投资环境,降低民间投资的风险和成本。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资本跟进的良性格局。
三是尽快出台《关于促进内蒙古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权力、义务、交易方式、契约条件、期限利率、税收征收、违约责任以及权利保障等,规范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发展。积极探索民间融资阳光化途径,通过定向募集民间资金新建民营银行、商业银行民营化产权改造、成立民营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设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及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多种途径合理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向,促进民营经济与民间资本的有机融合,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金投资难的“两难”问题。
四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议把2012年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大发展年。切实落实国家关于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设立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制订出台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主要用于帮助因资金链断裂、易引发连锁反应、对行业及龙头企业生产影响较大的企业能及时获得银行续贷支持。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进行融资。对中小企业的票据融资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
(二)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发展非煤产业。设立非煤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快发展新材料、新医药、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服装纺织等非煤产业。风电和太阳能发展肩负着填补非化石能源供应缺口的重任。大力发展以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上网分配比例,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比重。通过竞争性招标进一步降低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对大型风电场进行特许权招标,促进竞争,发现价格并以此为参考适时下调上网电价。太阳能发电由于成本较高且有下降潜力,要进行大规模的特许权招标,通过竞争改进技术等发电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后再实施标杆电价。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明确电网公司的具体收购任务,建立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系统,并与购电地区的碳强度减排指标完成情况挂钩。
二是集约高效发展煤炭产业。对煤炭产业采取收缩战略,提高煤炭行业准入门槛,加快煤炭企业整合重组,逐步压缩煤炭资源开发规模,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力实施“煤电用”一体化战略,在稳定煤炭产量的同时,坚持“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原则,重点构建煤-电-冶、煤-电-多晶硅-光伏制造、煤-电-稀土新材料、煤-电-煤化工、煤-电-氯碱、煤-电-氟化工、煤-电-建筑陶瓷等煤电用一体化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电就地转化率。加快建立自治区统一的煤炭市场现货交易体系和煤炭价格指数,争取国家支持我区开展煤炭期货交易,建成全国性的煤炭交易中心,提升内蒙古在全国煤炭价格形成过程中的“话语权”。
三是把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工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突出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工业设计、包装、工程咨询、节能等与特色优势产业密切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生产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延伸,逐步改变目前工业生产处在产业链与价值链“U”字形底部的局面,带动整个服务业加快发展。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委托培养、引进人才等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端和复合型人才。
(三)着力化解物价波动对农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冲击
一是进一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扩大蔬菜种植和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地产菜供应量,提高蔬菜自给能力,抑制菜价上涨。二是加强蔬菜调用,建立节日蔬菜储备体系,确保市场供应。落实扶持蔬菜种植和流通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价格优惠政策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降低流通成本。三是用足用好国家扶持规模化养猪的优惠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厂,着力推进规模化养猪,逐步减轻猪肉价格波动对物价的影响。四是落实好低收入居民生活临时补贴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证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基本稳定。
(四)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一是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让利于企业,尽快形成完善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企业劳动者报酬的谈判机制。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同意自治区本级、呼和浩特市规范津补贴的方案,支持和鼓励其他盟市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津补贴水平。三是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扩大民生工程覆盖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四是要针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适时提高最低工资保障,同时大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水平。五是要通过土地政策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提高农村牧区教育投入、增加农牧民就业机会等方法,来增加农民收入。
(五)着力推进节能减排
一是加快结构调整,把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抓好循环经济试点,扩大节能减排成果,推动实现绿色增长。二是建立工业节能源头控制和存量调整机制,在重点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监察和考核。三是健全完善退出机制,制定落实上大压小、等量替代、淘汰落后奖励等配套政策,强化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等约束性措施,促使落后产能尽快退出市场。四是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投融资政策以及财税政策,形成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机制和环境。五是完善节能减排考核评价体系,落实目标责任,形成长效机制。六是建立节能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生产流程,实现节能减排。
(课题组成员:杨臣华、黄占兵、付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