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市营城子汉墓群2003M76的发掘

来源 :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ry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城子汉墓群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中部,主要分布范围在202国道(旅顺至大连北路)及铁路线两侧。墓地濒临渤海,北依黄龙尾半岛,南望炮台山-城山诸山,东起前牧城驿村,西至双台沟村,全长约10公里(图一)。区域内地势狭长平坦,为第四纪黄土堆积分布区,土质细腻纯净,是汉墓的主要埋葬区域。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共发掘汉魏时期墓葬约300座,其中绝大多数为两汉墓葬。
其他文献
《考古》2016年第3期刊载了《内蒙古巴林左旗盘羊沟辽代墓葬》发掘简报,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为后唐庄宗德妃伊氏[1]。发掘简报提供了德妃墓志拓本,墓志首题“大契丹国故后唐德妃伊氏玄堂志并铭”,志文共33行,1379字。发掘简报执笔者马凤磊先生又另文发表了墓志拓本和录文,并就德妃家世及德妃与后唐庄宗李存勖、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2]。由于德妃墓志涉及的伊氏家族和德妃生平、历史地理、丧葬制度诸问题仍有进一步阐释的空间,本文谨参考墓志拓本和马凤磊录文(引用志文与马氏录文不同者随文注明),就这几方面展
前言2002~2003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工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大量汉墓。其中,2003M76为一座高等级的男女合葬墓,时代属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该墓出土了一件制作精美的金带扣[1],为大连地区首次发现。这件金带扣的纹饰以十条龙作戏水或腾云驾雾状为主题图案,一条大龙从带扣首端延至尾端,九条小龙萦绕于大龙周围,分别位于带扣的扣舌两侧和大龙的背部、爪旁、胸前。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城东南的乌苏里江岸边(图一)。小南山是由南高北低两座山峰组成的孤立小山,属完达山的余脉,南北长1000、东西宽400米,最高处海拔106米,高出江面60米(图二)。以往在小南山遗址共开展过四次不同程度的考古工作。
期刊
东明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泰来镇东明嘎屯东约500米的沙岗上,北距泰来县城约17公里(图一)。遗址东西长约300、南北宽约150米,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坐标为东经123°22′30″、北纬46°14′29″,海拔高程143~147米。
《潼南千佛寺》由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发行。该书为8开本,正文156页,约42万字,文后附彩色图版64页,定价368元。本书是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系统报告,主要对千佛寺摩崖造像各窟龛形制、造像内容、题记等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开展了造像分期研究,并对造像中密教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1929年和1930年,俄籍中东铁路雇员罗伽什金(A. S. Lukashkin)和我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先后对昂昂溪五福C遗址进行了调查与试掘,分别清理了1号和4号墓葬,并在地表采集到若干遗物。1931年罗伽什金在《北满新石器时代文化之新材料》[1]一文中介绍了1号墓的发掘情况.
要庄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要庄乡要庄村,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平原地带,西与眺山遥遥相对,东、北邻近漕河(图一)。该遗址发现于1977年,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以周代遗存为主。2013年,要庄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对于探索太行山东麓周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雕塑、洞穴壁画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艺术创作,在史前人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是探讨史前人类生活、信息与思想传递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本文将聚焦雕塑,重点考察欧亚大陆距今4万年到距今7000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相关考古材料,揭示雕塑的出现和变化过程以及区域特征,以了解史前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小珠山四期文化是分布于辽东半岛南端的一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过去曾有学者将辽东半岛南端新石器时代器表装饰附加堆纹的陶器源头追溯至山东地区的北辛文化,认为它们与具有北辛文化风格的陶器无本质区别[1]。也有学者把这类以附加堆纹为显著特征的相关遗存称为偏堡子文化[2]、偏堡文化[3]或偏堡类型[4],可见对于以附加堆纹为主要特征的陶器群,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它们与具有北辛文化风格的陶器所存在的差异,以及与偏堡子文化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