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微球的制备及质量分析

来源 :按摩与康复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f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优化红霉素微球的制备工艺。
  方法:以聚乳酸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红霉素微球,并以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考察指标,进行了L9(34)的正交试验。
  结论:优选后的制备方法稳定可行,适合于红霉素微球的制备,从而制备工艺得以改进。
  关键词:红霉素 聚乳酸微球 制备工艺 正交试验
  Preparation and Quality Analysis of Erythromycin Microsphere
  Wu Junming Bao Qiuyan Lu Jihao
  Abstract:Objective:To optimize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erythromycin microspheres.
  Methods:Poly lactic acid as the carrier material,adopt Emulsion solvent-volatile method to preparation erythromycin microspheres,With small ball bag sealing rate and the drug for complete index use L9 (34) of orthogonal test.
  Conclusion:The optimal extraction process is stable and feasible and suitable for, thus prepar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Keywords:Erythromycin Polylactic acid microspheres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rthogonal text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201-02
  红霉素(Erythromycin)是红霉素链霉菌所产生的大环内酯系的代表性的抗菌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菌性,但其有苦味且在体内有许多不良反应。为解决红霉素的掩味问题我以聚乳酸为载体材料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红霉素微球,以掩盖其苦味,提高其稳定性。为减少实验的复杂性,在本文中将采用正交试验通过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以优化微球的制备方法。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FA-2004电子天平(良平仪器仪表),JB90-S电动搅拌器(梅颖溥仪器仪表),RE-52AA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101-3A电热鼓风干燥器(华南实验仪器),UV-2450紫外分光光度计(岛津)。
  红霉素原料(利君集团镇江制药责任有限公司),聚乳酸(利君集团),二氯甲烷(上海化学试剂),甘油(嘉里油脂化工业),明胶(派宝),硫酸(无锡市展望化工试剂),乙腈(国际集团化学试剂),氢氧化钠(国际集团化学试剂),磷酸二氢钾(国际集团化学试剂)。
  1.2 红霉素微球的制备。参考有关文献,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红霉素聚乳酸微球。将适量的红霉素和聚乳酸按一定比例超声共溶于二氯甲烷中,在一定的搅拌速度下,缓慢加到40ml甘油中,搅拌10分钟后,再倾入到明胶溶液中,搅拌30分钟后,旋转蒸发收集微球,常压下干燥即得。
  1.3 红霉素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1.3.1 方法学考察。最佳吸收波长:取红霉素粉末约0.1g,精密称定,加入10mL乙腈溶解,用PH6.8的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mL作为母液,微孔滤膜过滤,精密吸取续滤液5mL,加入5mL的硫酸(75→100),摇匀,放冷至室温,以去除红霉素按相同方法处理下的液体作为校正液,在200~600nm范围内扫描,发现在482nm处有较大的吸收峰(见图1),而相同浓度聚乳酸溶液按上述方法处理后,在482nm处无紫外吸收(见图2),因此确定482nm为最佳测定波长。
  标准曲线:分别精密取0.1、0.2、0.3、0.4、0.5、0.6、0.7、0.8、0.9、1.0mL母液,用PH6.8的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mL,微孔滤膜过滤,精密吸取续滤液5mL,加入5mL的硫酸(75→100),摇匀,放冷至室温,在482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将相应数据回归,得标准曲线A=0.0173C~0.0661(R=0.9955),红霉素浓度在10-50μg·mL-1范围内与吸光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1.3.2 红霉素含量测定。精密称取罗红霉素微球适量,加入1ml乙腈溶解,用PH6.8的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ml,微孔滤膜过滤,精密吸取续滤液5mL,加入5mL的硫酸(75→100),摇匀,放冷至室温,在482nm处测定吸光度,并利用标准曲线计算红霉素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载药量=微球中含药量/微球的总重量×100%
  包封率=微球中含药量/微球和介质的总重量×100%
  =微球中含药量/投药总重量×100%
  1.4 正交法优化红霉素微球的制备方法。
  1.4.1 正交法。以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作为考察依据,聚乳酸浓度、药物与载体材料的比值、明胶浓度、搅拌速度为影响因素,采用L9(34)表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见表1。
  正交试验结果表可以知道,以包封率为指标,4个因素对红霉素微球制备影响顺序为:B>D>A>C,确定其最佳工艺为B3D2A3C3;以载药量为指标,4个因素对红霉素微球制备影响顺序为:B>D>A>C,确定其最佳工艺为B3D2A3C3。即药物与载体材料的比值为0.4∶1,搅拌速度为1000r/min,聚乳酸的浓度为10%,明胶浓度为1.0%。   1.4.2 优化后制备工艺的重现性考察。
  优化后制备工艺为:将红霉素和聚乳酸按0.4∶1的比例共溶于12ml的二氯甲烷中,将其缓慢加入160ml的甘油中,以1000r/min搅拌10min,再缓慢倒入1.0%明胶溶液800ml,以1000r/min搅拌30min后,用旋转蒸发器蒸发,取固体,常压下干燥即得。按最佳生产工艺制备3批红霉素微球,结果得到平均包封率为50.66%,平均载药量为24.53%,说明微球制备的重现性良好。
  2 讨论和分析
  大量预实验筛选出了初步的制备工艺,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红霉素微球,其中以聚乳酸为载体材料,二氯甲烷为有机溶媒,甘油为分散介质,明胶为扩散介质。通过正交试验看出4个影响因素药物与载体材料的比值>搅拌速度>聚乳酸的浓度>明胶浓度。最佳制备工艺:药物与载体材料的比值为0.4∶1,搅拌速度为1000r/min,聚乳酸的浓度为10%,明胶浓度为1.0%。用最佳制备工艺制备微球不仅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经济,而且微球的载药量好、包封率高。通过研究表明红霉素聚乳酸微球有很好的掩味效果,且提高了红霉素的稳定性,使其更容易储存。
  参考文献
  [1] 杨帆,谭载友,林茵,等.红霉素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2,19(4):290-2
  [2] 2010版药典
  [3] FU JIE, JENNIFER FIEGEL,ERIC KRAULAND, etal. New polymeric carriers fo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following inhalation or injection [J].Biomaterials, 2002(23):4425-4433
  [4] 李桃,杨帆.红霉素明胶微球制备工艺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12):1780-1781
  [5] Sinha VR, Trehan A. Biodegradable Microspheres for Protein Delivery [J].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03,90:261—280
  [6] Pamujula S, GravesR A, Kishore V,etal. Preparation and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of Amifostine Biodegradable Microcapsules [J].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 aceutics, 2004,57(2): 213—218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分析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3种临床常用检测方法对MRS检出率.方法:同时采用普通M-H平板、1μg/ml苯唑西林药敏纸片扩散法,含4%NaCl的M-H平板、1μg/ml苯唑西林药
目的:探讨补充谷氨酰胺(莱美活力)对实验性肠穿孔所致重症感染的治疗作用及与抗生素疗效的比较。方法:5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谷氨酰胺组,头孢孟多组,联
根据横管连续蒸煮设备螺旋喂料器工作原理及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一套螺旋轴的修复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结果表明,该修复方法简单易行,且解决了外协加工运输、时间等各种问
桑皮纸的生产在新疆历史悠远,为进一步了解新疆墨玉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术,采用现代造纸检测方法及实验室模拟实验进行研究。通过对桑皮纸的物理性能及光学性能进行测试,观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在快速的增长,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在不牺牲环境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政府加大环保力度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坚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人口密度大建筑物也相对集中,具有很高的能源的需求,同时也有很大的节能减排潜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逐步展开智能化建设,在校园能耗管理中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有利于能耗的进一步管理。本文中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