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宗说与三系说思想背景比较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124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判教学说一直被各宗派所重视,成为佛学理论入门的基础。近代以来,影响最大的应属太虚的三宗判教说与印顺的三系判教说,两者有一定的相成关系,又具备一些本质上的不同。本文从两种学说的提出背景和理论框架进行比较分析,深入了解两种佛学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判教;太虚;印顺;三宗说;三系说
  近代以来,最具影响的判教理论要数太虚与印顺两位大师提出的三宗说与三系说,虽然三宗说与三系说所判定的范围与抉择的经典基本一致,但其中的细微差异依然显示出太虚佛学与印顺佛学的巨大不同。
  一、三宗说提出的背景
  时至太虚,中国佛教的现状极不乐观,在佛学思想上几近停滞,在现行的实践上僧人的名声日下,或独自修行不关心世事,或不守戒律而與世俗同流,太虚大师深有所感以致倡导佛教革命,其中教理的革命即从整体佛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佛教宗流问题也即判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三宗判教说。对于前人的判教,太虚言到:
  “梵土戒贤、智光二家,及华土贤首、天台诸家,以一时门庭施设之方便,于唯一大乘教所诠之自证境行果、化他境行果上,判教高下,致后人死守其语互争优劣,予固不偏取之。而进人闻古者一音教之风而悦之,胶执“教一乘三”,亦有未可。盖同一大乘教,特其所诠于境行果有偏重,虽偏重即为其殊胜之处,而统计其全,则平等平等也。”
  可以看出太虚认为传统的判教理论限于门户之见,固守先贤之语而互争优劣,是由于他们忽略了“应机”问题。不同时代或时期对佛法有不同的要求,学法的大众也不同,自然佛法应机的体现与侧重也不同。太虚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融摄性,强调各宗有各宗的道理,有各自的偏重,在地位上是应该平等平等的。
  太虚大师修学甚博,对于整体佛学都有细致的判摄和划分,并且这种判摄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判教思想在不断变化,如太虚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中所自述,总的来说可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在清光绪三十四年至民国三年间,太虚认为对整体佛法的判摄不外是“宗下”与“教下”两种,如天台、贤首、慈恩、律、净、密皆是教下;如禅宗教外别传,不立言语文字的便是宗下。这是最早期太虚对整体佛学一个系统的判摄。
  第二个时期是太虚在民国四年普陀山闭关后,对佛法的认识有了新的改变,他抛弃了初期的非宗即教的看法,认为佛法的判摄首先要分大乘与小乘,小乘是大乘的阶梯与方便,小乘应该附属于大乘而大乘才是佛法的根本。判佛法为天台、贤首、三论、唯识、禅、律、净、密八宗。这时的判教思想其实已经以大乘为主而忽略小乘,以中国佛教为主而忽略印度佛教了。
  第三时期是在民国十二三年后,太虚对佛法体系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了新的判摄也就是本文要研究的三宗说,初名几经更变,后确定为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与法界圆觉宗。这是太虚自己的判教思想成熟的标志,终其一生他都秉承这个对佛法的基本见解去讲学和弘法。
  二、三宗说的理论框架
  在太虚的佛学体系内,三宗说建立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下的,这个框架便是太虚所讲“教之三期三系、理之三级三宗、行之三依三趣”。教之三期主要指在时间方面佛教发展的不同时期,分为小行大隐时期、小行大隐时期、大行小隐密主显从时期,小大即是小乘与大乘,这是根据不同时期印度主要流行的教法所分划的。三系则根据佛教流行的不同地域来划分,以锡兰为中心,由锡兰而流传于周边地区,是为巴利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由中国而流传于朝鲜、日本等处,是为汉文系佛教;以中国的西藏为中心,由西藏而流传于蒙古、尼泊尔等处,是为藏文系佛教。理之三级是一种佛教的次第思想,学佛之人皆知佛法的最高境界是离言绝虑的,是只能“体悟”而不可“言说”的,如太虚所述:
  “诸法实相,唯无分别智如如相应,无可建立,无可分说,离名绝相,超诸寻伺;由语言文字说真如法性等,都是假名安立的善巧施设,实际是无可言思唯证相应的。”
  这样一个框架下的三宗说可以说是太虚判教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统观整体佛学所得出的结论。他分析了佛教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状况,也就是承认了佛教在流行过程中的发展,最后从义理上总结出了判一切法三宗的理论。
  三、三系说的提出背景及其理论框架
  印顺师从太虚大师,虽然并未直接受教,却受到大师思想的影响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在判教方面,印顺的三系说是继承太虚的三宗说的,两种理论所判摄的范围和对佛法的抉择基本一致,之所以安立的名目不同是由于宗义侧重的不同。印顺是太虚弟子,虽然意见上有诸多差异,但在当时都达不到批判的程度,只能说是温和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对于中国的传统佛教,印顺的批判就不那么温和了,如印顺批判中国佛教至圆至简至融的特性,认为中国人将自己文化的特点融入了佛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使佛教脱离了原初的精神,这在太虚看来不仅不是坏处恰恰是中国佛教独树一帜的骄傲,特别是对中国台、贤宗的重视。另一方面,印顺认为佛教是发展的,中国的佛教虽有问题,但也不是印度的佛教就好,他认为印度佛教在进入后期大乘之后,入密摄梵,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再者说到佛教的现行问题,太虚大师提出了“人生佛教”的观点,印顺进而提出“人间佛教”,在注重由人乘而修菩萨行进而趣向佛乘的现行路线,比太虚更为彻底地批判了神话、梵化的思想,关注现实的人而非天界的神。对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良好的指导性。
  印顺三系说建立的基础和太虚有所不同,太虚是从整体佛学出发将佛教发展的时期、区域、理论特点一分而三,印顺却是从初期佛教的基点“三法印”出发来匹配佛教的三个时期并据其特点建立自己的三系说。
  在印顺眼中,诸行无常法印与早期佛教小乘三藏相配,诸法无我法印与中期大乘教相匹配(包括性空学的法我皆空和唯识学的识有境空),涅槃寂静法印则与后期大乘的真常教相配。印顺同时也提出过四期佛教的判别,将性空学、唯识学与真常思想二分而三;另一方面印顺又在《印度之佛教》中提出过一种五期的划分法,将佛教发展的不同时期与其理论特点相匹配。其中以三系说最为根本,是印顺判教思想中的核心。关于这三种判别印顺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统一地作表说明:   无论是五期或是三、四期的划分,事实上和太虚的三三理论是一致的,五期分法中的一、三、五期分别指声闻、菩萨和如来三种不同类型的修行,二、四期则代表一种过渡时期,这个五分法和太虚的三依三趣异曲同工。四期和三期说则是根据时间来划分,体现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征,四和三的区别仅仅在于大乘早期空有二宗与后期秘密乘盛行的不同,這与太虚所论三期三系相符合。三系说则是从法理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宗系对生死流转与涅槃解脱根本所依的解释来划分的,和太虚的三宗三级相一致,都各自是两人判教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印顺在对整体佛学的判摄是继承太虚的,宏观地看来俩人的观点基本一致,区别则在于具体问题的解释和判摄的角度,从名目安立的细微区别便能见其端倪。
  四、小结
  从三宗说与三系说的总体而粗略比较,可见太虚大师的判教是大开大阖而颇具融摄特点,相比之下印顺的判教则显得细致谨慎,更加辩名究理些。就名目的安立说,太虚的命名涵盖较广,界限也不明显,融摄的味道强,印顺的命名则涵义略狭却更为明确,偏于辨析思想界限。太虚的三宗说,皆有“法”字,可见太虚是从整体佛法的角度去分别统合的。
  相较与印顺,他对整体佛法基本持赞同意见的,认为各宗平等平等;而印顺则有更为明确的立场,要辨析佛法,则三系说中不以“法”之整体为开端,但说各系之特色,范围较狭隘与明确。从两人的意趣来说——太虚所判是中国佛教“现有”之佛教,印顺所判是顺应佛陀正法之“应该”之佛教。一广一狭,一融一辩。印顺所立三系,并非涵盖了现有佛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而是在佛教发展过程中,从契合佛学基本原则(三法印)出发,选择性地分判出三系,其中特以第一系性空唯名学为殊胜的。有些则是他所排斥或部分否定的,如说佛法就是这三系不如说佛法应该是这三系。
  参考文献
  [1]太虚:《佛法之分宗判教》,《太虚大师全书》第1册,台北: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民国四十九年初版,影印本,第328页。以下太虚著作引用同。
  [2]值得注意的是太虚和印顺两人的判教思想都在闭关阅藏后有所转变并趋向成熟,同时两人关于空有之外第三宗的见解也是在阅藏后提出的。
  [3]太虚大师的三宗说名目,最早见于民国十年的《佛法大系》,立真如的法性论,意识的唯心论,妙觉的唯智论。印顺:《太虚大师年谱》,第123-124页)。
  [4]太虚:《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太虚大师全书》第1册,第520页。
  [5]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华雨集》第4册,正闻出版社,民国九十二年,第9页。
  作者简介:
  张正(1987-),男,辽宁盘锦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主要从事汉传佛教研究。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基础课与专业课缺乏有效衔接和专业课设计缺乏地方特色是目前高职工艺品设计类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已经成为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桎梏。本文分析了以上两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建议和方法,对工艺品设计类专业的建设发展不无裨益。  关键词:工艺品设计;基础课;专业课;地方特色  一、应运而生的高职工艺品设计类专业及当前的问题  1、应运而生的高职工艺品设计类
期刊
摘 要: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曾占有主流地位。  关键词:古希腊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语言精练;古代哲
期刊
摘 要:蜡染自先秦时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诞生以来,逐渐实现了西南向全国的发展,更因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而受到国内外民众的喜爱。而现代中式服装应用这一传统印染技艺需要充分优化创新,从包括面料、图案等各环节加以突破和超越,方能实现与时俱进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蜡染;现代中式服装;应用  蜡染作为中国最古老纺织染色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前的先秦时期,是古人在发现了蜡汁极易吸附于面料之上且又不融于
期刊
摘 要:二十世纪上半叶,各种现代艺术流派迅速兴起。优秀的艺术家在此时层出,阿尔贝托·贾科梅蒂是其中最优秀的艺术家之一,但他却是一个很难被归入某一特定艺术流派的艺术家。本文从他的雕塑作品《在两个房子间的盒子里的人物》来分析,试图通过这件作品理解他和他的时代的艺术。  关键词:贾科梅蒂;雕塑;现代艺术  贾科梅蒂于1901年出生于瑞士,在画家父亲的教导下很早就爱上了绘画、雕塑。1922至1926年期间
期刊
摘 要:“红色精神”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廉政,廉政文化是教育官员领导要廉洁奉公,为民做事,为民服务的新型文化,是党员干部的各种行为在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反映,廉政文化影响深远,是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与探索,核心思想是为老百姓做实事,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廉政漫画常采用特殊的表现手法,例如夸张、象征等等,去阐述现实生活中的观点或现象,讽刺或歌颂某些人或事情,受到广大市民的热切关注,对官员干部都能起到很好的教
期刊
摘 要:观念艺术表达艺术家的情感、观念,创作大多源于自身感悟。观念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作品应当具有哲学意味。观念艺术作品具有艺术的观念,但艺术的观念会在观念艺术外的其它艺术流派中有所体现。  关键词:观念艺术;观念;艺术的观念  观念,从通俗意义上理解,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的综合的认识。观念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同时加上个人主观化、情感化的理解色彩。艺术的观念
期刊
我没哭,只是没想到早晨的阳光也那么刺眼……  那是个夏天。爸爸收到公司的调职令,必须去另一个城市工作。可我即将步入高三,高三,不论是对于我还是对于父母都是一个关键的时候,因为高三的一年决定了我的高考,而高考成绩又可能会决定我的未来,在这么一个敏感的时期,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也有可能带来巨大的不同,所以,爸爸妈妈决定,让爸爸一个人去另一个城市工作,而妈妈和我则继续留在这里,让我能在熟悉的环境里完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精神和集体意识的仪式化表现,在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人类文化生态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下文化和经济综合环境影响下,非遗也面临着现实的发展困境。非遗需要寻求新的传播和发展途径,如果让非遗同动漫产业相结合,促进非遗文化与动漫符号、形象与产品间的转化,将能开辟一方新天地。  动漫是一种形象表现的符号,具有亲和力、感染力等特点,与观众心灵相通并成为一种跨越国界的共通语言。
期刊
摘 要:陶瓷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以自身的独特性吸引人对其进行更深的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陶瓷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时尚作为当下文化的关键字眼,也成为陶瓷设计者需要注意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时尚元素和陶瓷设计的关系、时尚元素对陶瓷设计的渗透和影响,从陶瓷造型、装饰、色彩三个方面阐释时尚元素在陶瓷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旨在创造出更具艺术价值的、体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几十年的纪录片发展历程中,有不少风格独特的创作者影响着纪录片的创作走向,摄影师出身的焦波便是其中之一。文章将焦波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俺爹俺娘》、《川流不息》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其通过画面与听觉形式所传达的独特纪实特征,尝试总结出关于纪录片的三个纪实叙事策略。  关键词:纪录片;叙事策略;焦波  一、把握自然式的叙事节奏  叙事节奏是指影视作品在进行叙事时,所呈现给观众的总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