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认同一一电影的永恒话题之一
“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ntity”,最早由弗洛伊德引入心理学领域,一般认为“认同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同一性和一贯性,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因此,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一般将认同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用来确认我是什么、我是谁的过程,社会认同则是确认我们是谁、个体归属于哪个群体的过程。
无论国内外,认同一直是电影创作的永恒话题之一,像台湾眷村电影《艋胛》,香港卧底电影《无间道》,西方电影《海上钢琴师》《黑天鹅》《辛德勒名单》等等,都反映了个体对自我和群体的探索。但是在一部电影中,既有对我是谁的质问,又有对我们是谁的探索,还有对我们未来的疑问,能同时反映这三个主题的并不多见,电影《普罗米修斯》作为《异形》的前传,就是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来到人们面前 我是谁?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影片中故事起源于汤占公司的大老板维兰德在垂死之际,希望通过寻找人类起源延续自己的生命,与此同时,科学家伊丽莎白·肖和查理·赫洛维发现人类可能是由遥远星系的外星人创造的。在不同目的的推动下,维兰德派出普罗米修斯号飞船,带领伊丽莎白等科学家以“科考”的名义去寻找人类的起源。影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戴维,他是维兰德创造的仿生机器人,维兰德说,戴维的官能、力量和思维都比人类发达千万倍,唯一的缺点是没有灵魂。戴维表面上是帮助维兰德寻找长生不老的秘密,实际上是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于是一群不同目的的人踏上了同样的未知之旅。
二、 《普罗米修斯》中的认同困惑
(一)机器人戴维的自我认同困惑
戴维在电影的开场不久就出现,他有着精致的外表、轻盈而利落的动作,不停地在飞船内忙碌。没人的时候,他看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对着镜子模仿男主角的发型和语言,他还喜欢打篮球、骑自行车。他不需要呼吸,还故意扣上呼吸面罩,即便遭到赫洛维的讽刺。这说明,戴维极力去模仿人类的行为,想方设法地成为人类。他因好奇而偷窥伊丽莎白的梦境,从而思考人类创造他的目的。尽管他比人类聪明千万倍,人类却没把他当回事,甚至认为他和烤面包机没什么区别。听到维兰德赞美他像儿子一样时,他十分欣喜,但随后听到评价他没有灵魂的时候,他的心情如同脸色的变化一样,阴沉又转而隐藏。这说明戴维极力掩饰自己的机器人身份,想成为一个人,人类却没有接纳他,仍把他看做是一个简单的机器。戴维努力向人类靠拢,但总是受到人类的拒绝与嘲弄,这让他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社会心理学中,身份认同的本质是心灵意义上的归属,更关注的是人心理上的健康和心理层面的身份认同归属。社会心理学家哈金曾说,无数种人以及人的行为与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一起携手诞生。戴维是一个机器人,这种标签他极力反抗,却无法改变。他的身份认同是矛盾的、断裂的,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身份之间没有连接的桥梁,他必须建立起新的身份认同来抵御心理上的不平衡。当他和人类接触多了之后,发现他的造物主们没有他聪明,且血肉之躯不堪一击,戴维由向往人类变得憎恨人类,认为自己是高于人类的存在。他独立发现仍在休眠的太空骑师,首先看到太空骑师留下宏伟壮观的宇宙全息影像图,只有依赖于他,科考队才能够与太空骑师交流,于是,戴维转而希望获得太空骑师的认同。但戴维的结局让观众大惊失色,太空骑师被唤醒后,伸手抚摸戴维,却没有宠爱他,而是像踩死蚂蚁一样用力拧下了他的头,这一刻,失望的戴维几近流泪。可以说,戴维的两次身份认同都以失败告终。影片最后,戴维要与创造了他又被他鄙视的人类——伊丽莎白继续合作,逃离险境。逃离后,戴维觉得应当回到地球,但伊丽莎白重拾梦想,想继续探索为什么外星人在创造了人类之后,又要毁灭人类。戴维不理解为何在乎这些,伊丽莎白说:“那是因为我是人类,而你是个机器人。”这或许就是对戴维两次身份认同失败的最好解答。有研究认为,戴维的塑造违反了科幻作家制定的机器人原则,必须服从人类和必须知道自己是机器人原则(即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认同)。本文认为戴维的结局恰恰印证了这些原则,如果机器人不能准确定位,便不能善终。
阿伦森认为,认同是一种对社会影响的反击,做出这种反应,是由于个体希望自己成为与施加者一样的人。戴维极力模仿人的动作,是因为人对他产生的影响最大。现代人在众多的社会影响下,不知道该对哪些社会影响做出怎样的反应,什么样的反应才是正确的,才是有利于自己心理健康的。戴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使得每个人身上都有文化、文明的烙印,成为文化的产物。文明的高度发展,使得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埃里克森曾明确指出,自我认同这种心理上的任务的实现,在传统的社会里通常能够比较顺利地得以解决,因为传统社会是一个同质性较高的稳定延续的社会;而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异质性、与传统之间的断裂,因而现代人想要迅速而明确的建立起自我认同并非易事。所以,戴维的自我认同困惑也可以认为是现代人类自身认同的危机。
(二)太空骑师、人类、机器人的社会认同困惑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是泰坦巨神的后代,他用泥土创造了人类,给人类带来了火,还充当人类的教师,教会了人类文明。这部《异形》前传不仅名字叫做《普罗米修斯》,还用它给科考船命名,都是映射了人类的起源。在词源来看,“泰坦”源自“白土”,影片中太空骑师的形象就像是大号的人类,并且很像白垩做的。DNA检验的结果显示,太空骑师和人类的一致,他就是人類的“普罗米修斯”或“上帝”。进一步的剧情显示,高智能的太空骑师通过一次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创造了人类,当人类千里迢迢的来归宗认祖,从沉睡中唤醒的太空骑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却是对其子民残虐杀害,并打算用生化武器“异形”毁灭地球。这一幕与戴维极力模仿他的造物主人类的行为,向人类寻求认同时,人类给与的揶揄与讽刺是何其的相似?影片没有解释太空骑师出于什么目的要这么做,但可以肯定的是,同人类对他们的敬仰和虔诚不同,他们在心理上并不接受人类。 社会认同是确认个体归属于哪个群体、哪个社会位置、哪种文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多个归属群体,但在众多的社群成员资格中,个体只会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群体来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可以说,社会认同和社会比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会评价和比较各社群的优劣、社会地位和声誉,争取把自己编入较优越的社群,以提高自尊,增加安全感。在太空骑师、人类和机器人三个类别之中,太空骑师的文明程度最高,人类造物主的身份使得他们处于三者地位的顶端,因此,人类和机器人都向其寻求社会认同,希望自己归属于这一群体,可太空骑师并不接受他们。当人类和机器人不能得到肯定、积极的评价,无法确定自己与太空骑师的关系,就会感受到米自社会认同的压力一一社会认同威胁。那么对于太空骑师来说,他们是否感受到社会认同威胁呢?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太空骑师有高度文明,是人类的造物主,但他不是万能的,不然不会被異形吞噬。人类繁衍发展,其文明进步速度飞快,极有可能会超越太空骑师。这种地位关系的动态变化,也会对太空骑师产生威胁。金贝格的研究说明,群体的优势地位需要不断加以巩固,才能避免社会认同威胁,地位高的群体贬低现存群际间的地位差异,其实只是想阻止地位低的群体对其优势地位的挑战。那么,太空骑师想毁灭地球很可能是因为发现人类正在发展自己的文明与科技,以致会威胁到自己的“掌控”地位。
仅仅用社会认同威胁的理论米解释太空骑师对人类的态度,会让人在情感上仍然难以接受一虎毒还不食子呢。那是因为在人类文明中,人们对于认同有一种理想理解,如泰勒所说,认同,来自真性的伦理学,即其他事物都是平等的,人们有权就其所是而得到公共的承认。现实并非如此,如果把太空骑师、人类、机器人看作是三个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宇宙就是他们生活的世界,他们本来是平等的,随着各自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分层,在分层流动中,太空骑师为了维护自己种族或民族的先进性,势必会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其他两个种族产生歧视,进而想消灭这两个种族。这种种族或民族认同矛盾人类社会一直存在,二战反犹、1994年的卢旺达惨案,还有人类文明最发达国家美国的种族矛盾,都是其具体表现。
如果说,影片中太空骑师为维护自己的领权地位而毁灭地球,现实中让人不禁思索,人类有一天会凌驾于造物主之上吗?当人类为了是否与太空骑师会面踌躇不决时,戴维语出惊人:“不是每个人都想让父母死吗?”而大老板维兰德见到造物主后,表示自己并不逊于太空骑师,因为他也可以创造出仿生人这样的类人物种,进而要求太空骑师能够给自己传授长生不老的秘方,能和造物主平起平坐,这种狂妄,最终令其命丧黄泉。现代科学认为人类起源于进化,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也可以看做是人类的造物主,人类该怎样处理与文明、地球的关系?如果人类公然挑战造物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或许这才是《普罗米修斯》的终极拷问。
结语
影片结尾,太空骑师驾驶的飞船与普罗米修斯号同归于尽,是否意味着人类对“造物主”的探寻和信仰全盘破灭,“我们是谁,从哪里米,到哪里去”变成一个凄惨的谬论。作为唯一的幸存者,伊丽莎白重新戴上她的十字架项链,继续探寻人类的起源之谜,这也说明,即使遭受巨大打击,人类仍然会保持理性,以坚强乐观的态度探索未知的将来,只要人类存在,对认同困惑的解答会一直继续!
“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ntity”,最早由弗洛伊德引入心理学领域,一般认为“认同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同一性和一贯性,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因此,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一般将认同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用来确认我是什么、我是谁的过程,社会认同则是确认我们是谁、个体归属于哪个群体的过程。
无论国内外,认同一直是电影创作的永恒话题之一,像台湾眷村电影《艋胛》,香港卧底电影《无间道》,西方电影《海上钢琴师》《黑天鹅》《辛德勒名单》等等,都反映了个体对自我和群体的探索。但是在一部电影中,既有对我是谁的质问,又有对我们是谁的探索,还有对我们未来的疑问,能同时反映这三个主题的并不多见,电影《普罗米修斯》作为《异形》的前传,就是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来到人们面前 我是谁?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影片中故事起源于汤占公司的大老板维兰德在垂死之际,希望通过寻找人类起源延续自己的生命,与此同时,科学家伊丽莎白·肖和查理·赫洛维发现人类可能是由遥远星系的外星人创造的。在不同目的的推动下,维兰德派出普罗米修斯号飞船,带领伊丽莎白等科学家以“科考”的名义去寻找人类的起源。影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戴维,他是维兰德创造的仿生机器人,维兰德说,戴维的官能、力量和思维都比人类发达千万倍,唯一的缺点是没有灵魂。戴维表面上是帮助维兰德寻找长生不老的秘密,实际上是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于是一群不同目的的人踏上了同样的未知之旅。
二、 《普罗米修斯》中的认同困惑
(一)机器人戴维的自我认同困惑
戴维在电影的开场不久就出现,他有着精致的外表、轻盈而利落的动作,不停地在飞船内忙碌。没人的时候,他看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对着镜子模仿男主角的发型和语言,他还喜欢打篮球、骑自行车。他不需要呼吸,还故意扣上呼吸面罩,即便遭到赫洛维的讽刺。这说明,戴维极力去模仿人类的行为,想方设法地成为人类。他因好奇而偷窥伊丽莎白的梦境,从而思考人类创造他的目的。尽管他比人类聪明千万倍,人类却没把他当回事,甚至认为他和烤面包机没什么区别。听到维兰德赞美他像儿子一样时,他十分欣喜,但随后听到评价他没有灵魂的时候,他的心情如同脸色的变化一样,阴沉又转而隐藏。这说明戴维极力掩饰自己的机器人身份,想成为一个人,人类却没有接纳他,仍把他看做是一个简单的机器。戴维努力向人类靠拢,但总是受到人类的拒绝与嘲弄,这让他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社会心理学中,身份认同的本质是心灵意义上的归属,更关注的是人心理上的健康和心理层面的身份认同归属。社会心理学家哈金曾说,无数种人以及人的行为与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一起携手诞生。戴维是一个机器人,这种标签他极力反抗,却无法改变。他的身份认同是矛盾的、断裂的,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身份之间没有连接的桥梁,他必须建立起新的身份认同来抵御心理上的不平衡。当他和人类接触多了之后,发现他的造物主们没有他聪明,且血肉之躯不堪一击,戴维由向往人类变得憎恨人类,认为自己是高于人类的存在。他独立发现仍在休眠的太空骑师,首先看到太空骑师留下宏伟壮观的宇宙全息影像图,只有依赖于他,科考队才能够与太空骑师交流,于是,戴维转而希望获得太空骑师的认同。但戴维的结局让观众大惊失色,太空骑师被唤醒后,伸手抚摸戴维,却没有宠爱他,而是像踩死蚂蚁一样用力拧下了他的头,这一刻,失望的戴维几近流泪。可以说,戴维的两次身份认同都以失败告终。影片最后,戴维要与创造了他又被他鄙视的人类——伊丽莎白继续合作,逃离险境。逃离后,戴维觉得应当回到地球,但伊丽莎白重拾梦想,想继续探索为什么外星人在创造了人类之后,又要毁灭人类。戴维不理解为何在乎这些,伊丽莎白说:“那是因为我是人类,而你是个机器人。”这或许就是对戴维两次身份认同失败的最好解答。有研究认为,戴维的塑造违反了科幻作家制定的机器人原则,必须服从人类和必须知道自己是机器人原则(即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认同)。本文认为戴维的结局恰恰印证了这些原则,如果机器人不能准确定位,便不能善终。
阿伦森认为,认同是一种对社会影响的反击,做出这种反应,是由于个体希望自己成为与施加者一样的人。戴维极力模仿人的动作,是因为人对他产生的影响最大。现代人在众多的社会影响下,不知道该对哪些社会影响做出怎样的反应,什么样的反应才是正确的,才是有利于自己心理健康的。戴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使得每个人身上都有文化、文明的烙印,成为文化的产物。文明的高度发展,使得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埃里克森曾明确指出,自我认同这种心理上的任务的实现,在传统的社会里通常能够比较顺利地得以解决,因为传统社会是一个同质性较高的稳定延续的社会;而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异质性、与传统之间的断裂,因而现代人想要迅速而明确的建立起自我认同并非易事。所以,戴维的自我认同困惑也可以认为是现代人类自身认同的危机。
(二)太空骑师、人类、机器人的社会认同困惑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是泰坦巨神的后代,他用泥土创造了人类,给人类带来了火,还充当人类的教师,教会了人类文明。这部《异形》前传不仅名字叫做《普罗米修斯》,还用它给科考船命名,都是映射了人类的起源。在词源来看,“泰坦”源自“白土”,影片中太空骑师的形象就像是大号的人类,并且很像白垩做的。DNA检验的结果显示,太空骑师和人类的一致,他就是人類的“普罗米修斯”或“上帝”。进一步的剧情显示,高智能的太空骑师通过一次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创造了人类,当人类千里迢迢的来归宗认祖,从沉睡中唤醒的太空骑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却是对其子民残虐杀害,并打算用生化武器“异形”毁灭地球。这一幕与戴维极力模仿他的造物主人类的行为,向人类寻求认同时,人类给与的揶揄与讽刺是何其的相似?影片没有解释太空骑师出于什么目的要这么做,但可以肯定的是,同人类对他们的敬仰和虔诚不同,他们在心理上并不接受人类。 社会认同是确认个体归属于哪个群体、哪个社会位置、哪种文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多个归属群体,但在众多的社群成员资格中,个体只会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群体来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可以说,社会认同和社会比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会评价和比较各社群的优劣、社会地位和声誉,争取把自己编入较优越的社群,以提高自尊,增加安全感。在太空骑师、人类和机器人三个类别之中,太空骑师的文明程度最高,人类造物主的身份使得他们处于三者地位的顶端,因此,人类和机器人都向其寻求社会认同,希望自己归属于这一群体,可太空骑师并不接受他们。当人类和机器人不能得到肯定、积极的评价,无法确定自己与太空骑师的关系,就会感受到米自社会认同的压力一一社会认同威胁。那么对于太空骑师来说,他们是否感受到社会认同威胁呢?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太空骑师有高度文明,是人类的造物主,但他不是万能的,不然不会被異形吞噬。人类繁衍发展,其文明进步速度飞快,极有可能会超越太空骑师。这种地位关系的动态变化,也会对太空骑师产生威胁。金贝格的研究说明,群体的优势地位需要不断加以巩固,才能避免社会认同威胁,地位高的群体贬低现存群际间的地位差异,其实只是想阻止地位低的群体对其优势地位的挑战。那么,太空骑师想毁灭地球很可能是因为发现人类正在发展自己的文明与科技,以致会威胁到自己的“掌控”地位。
仅仅用社会认同威胁的理论米解释太空骑师对人类的态度,会让人在情感上仍然难以接受一虎毒还不食子呢。那是因为在人类文明中,人们对于认同有一种理想理解,如泰勒所说,认同,来自真性的伦理学,即其他事物都是平等的,人们有权就其所是而得到公共的承认。现实并非如此,如果把太空骑师、人类、机器人看作是三个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宇宙就是他们生活的世界,他们本来是平等的,随着各自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分层,在分层流动中,太空骑师为了维护自己种族或民族的先进性,势必会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其他两个种族产生歧视,进而想消灭这两个种族。这种种族或民族认同矛盾人类社会一直存在,二战反犹、1994年的卢旺达惨案,还有人类文明最发达国家美国的种族矛盾,都是其具体表现。
如果说,影片中太空骑师为维护自己的领权地位而毁灭地球,现实中让人不禁思索,人类有一天会凌驾于造物主之上吗?当人类为了是否与太空骑师会面踌躇不决时,戴维语出惊人:“不是每个人都想让父母死吗?”而大老板维兰德见到造物主后,表示自己并不逊于太空骑师,因为他也可以创造出仿生人这样的类人物种,进而要求太空骑师能够给自己传授长生不老的秘方,能和造物主平起平坐,这种狂妄,最终令其命丧黄泉。现代科学认为人类起源于进化,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也可以看做是人类的造物主,人类该怎样处理与文明、地球的关系?如果人类公然挑战造物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或许这才是《普罗米修斯》的终极拷问。
结语
影片结尾,太空骑师驾驶的飞船与普罗米修斯号同归于尽,是否意味着人类对“造物主”的探寻和信仰全盘破灭,“我们是谁,从哪里米,到哪里去”变成一个凄惨的谬论。作为唯一的幸存者,伊丽莎白重新戴上她的十字架项链,继续探寻人类的起源之谜,这也说明,即使遭受巨大打击,人类仍然会保持理性,以坚强乐观的态度探索未知的将来,只要人类存在,对认同困惑的解答会一直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