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隐窝入路关键手术剖面多层螺旋CT双斜面多平面重组的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pymh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双斜面CT MPR重组技术对面神经隐窝进路手术中关键手术剖面涉及到的解剖标志同层显示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 在尸体头颅标本上观察面神经隐窝入路手术中涉及到的关键手术剖面及相关解剖标志,利用双斜面MPR重组技术,对30具(60侧)完整的成年国人尸体头颅标本进行关键手术剖面重组,对比手术剖面主要解剖标志观察结果,对4个不同方位图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及双斜矢状面)同层显示主要解剖标志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主要手术解剖标志同层显示为100%者记为4级、显示为90%~99%记为3级、显示为80%~89%记为2级、显示70%~79%记为l级,显示<70%记为0级.对所得资料行x2检验.结果 面神经隐窝入路手术中涉及到4层关键手术剖面,均为斜矢状面.4层关键手术剖面双斜面MPR重组的旋转中心标志点分为水平半规管、砧骨窝、锥隆起及圆窗后缘;重组水平参考轴线及水平旋转角度分别为砧骨短突及22.15° ±5.22°、砧骨短突及20.15°±5.52°、面神经水平段及32.53°±5.22°、卵圆窗上缘及50.15°±8.02°;重组垂直参考轴线均为面神经垂直段,垂直旋转角度分别为14.35°±4.02°、13.15°±3.33°、15.05° ±4.43°及15.25°±4.12°.对于主要解剖标志同层显示的程度,在第1层关键手术剖面中,双斜矢状面为4级60侧,横断面为2级12侧、3级48侧,冠状面为2级15侧、3级45侧,矢状面为3级10侧、4级50侧;第2层关键手术剖面中,双斜矢状面为4级60侧,横断面为2级11侧、3级49侧,冠状面为2级13侧、3级47侧,矢状面为3级11侧、4级49侧;第3层关键手术剖面中,双斜矢状面为4级60侧,横断面为2级10侧、3级50侧,冠状面为2级11侧、3级49侧,矢状面为3级9侧、4级51侧;第4层关键手术剖面中,双斜矢状面为4级60侧,横断面为2级9侧、3级51侧,冠状面为2级8侧、3级52侧,矢状面为3级5侧、4级55侧;4层关键手术剖面解剖标志同层显示在不同方位图像显示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3.3200、121.4231、122.4011、125.4213,P值均<0.05);4层关键手术剖面解剖标志双斜面同层显示成功率均为100%(60/60侧).结论 双斜面MPR重组技术可清晰同层显示面神经隐窝径路手术剖面相关解剖标志,能为术者提供更有使用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其他文献
本文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低能CH与碳氢薄膜的相互作用,以探讨在核聚变过程中CH的再沉积行为及对面向等离子体材料性质变化的影响。选择的入射能量分别为0.3,1,5,10 eV。模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的白念珠菌唑类耐药株中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作用靶位基因ERG 11基因突变与耐药的关系.方法 用PCR对临床分离的93株白念珠菌的
目的 探讨murine double minute 4(MDM4)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rs1563828(C>T)在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及其与发病年龄的潜在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
目的 分析影响Goto-Kakizaki(GK)大鼠Roux-en-Y胃旁路术后降糖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GK大鼠术前(0周)、术后1、3、6、12、24周摄食量、体质量、空腹血糖及术前(0周)
砷是人类确定(Ⅰ类)致癌物,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而具有说服力,且符合砷生物学效应的致癌机制.经典致突变试验发现,砷是一种较弱的致突变剂[1],但其又可诱导人的
根据《2009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青海省地方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2010年对青海省化隆县、德令哈市、同仁县进行碘缺乏病高危地区儿童及育龄妇女尿碘水平
目的 研究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 Egfl7)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表达水平和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内皮细胞株血管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
目的 观察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突变型P53( P53mt)蛋白及其下游基因P14ARG、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为揭示砷致皮肤损害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以自愿手术治疗
一.病例资料女性患者,46岁,浙江台州人,2010年9月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伴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3~4次/d,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大便5-6次/d,呈黄色,水样;同时发热,
目的观察益肺活血颗粒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家兔相关血管细胞因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以及6酮前列腺素F1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