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无应答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来源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iguo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既往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并探讨抗病毒治疗的疗程和既往治疗背景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11月10个临床中心共81例CHC既往治疗无应答患者,随机分为A组(37例,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72周)和B组(44例,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96周),随访24周。统计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并观察病毒和宿主基因型、既往IFN和RBV使用情况对疗效的影响。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52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A组28例,B组24例。A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发生率为25.0%(7/28)、60.7%(17/28)、67.9%(19/28)和60.7%(17/28),B组分别为41.7%(10/24)、70.8%(17/24)、70.8%(17/24)和70.8%(17/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8B CC基因型患者SVR的发生率为82.9%(29/35),高于非CC基因型患者(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既往治疗时是否联合RBV对再次治疗时的病毒学应答率无显著影响(P>0.05)。既往治疗时使用普通IFN的患者再次治疗后RVR、cEVR、ETVR和SVR的发生率分别为36.4%(12/33)、81.8%(27/33)、81.8%(27/33)和75.8%(25/33),其中cEVR、ETVR和SV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既往使用PegIFN的患者(P<0.05),而RVR的发生率与既往使用PegIFN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9%(38/81),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既往治疗无应答的CHC患者可获得满意的疗效。IL–28B基因型和既往治疗时所使用的IFN类型可影响CHC无应答患者再次治疗时的病毒学应答情况。

其他文献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导致多种肝外并发症,其中最重要的是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HCV相关的冷球蛋白血症主要临床表现是皮肤损害、肾小球肾炎、外周神经病变和广泛的血管炎。其治疗主要是清除HCV、抑制B细胞的克隆增生及冷球蛋白的产生、缓解临床症状。该文就HCV相关冷球蛋白血症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了综述。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在浙江大学金华医院初次就诊并确诊为Hp感染的患儿174例,同时选取同期来医院体检的年龄、性别与研究对象相当的100名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Hp感染患儿给予一线抗Hp治疗,并随访2年。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LSD检验比较Hp感染患儿与健康对照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基线值,以及抗Hp感染根除治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