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替尼联合SOX方案一线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e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阿帕替尼联合SOX方案一线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本研究设计为单臂的观察性研究,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在赤峰市医院治疗的29例胃癌肝转移患者,给予阿帕替尼500 mg每天1次;替吉奥40~60 mg/次,2次/天,早饭餐后口服,第1~14天;奥沙利铂130 mg/m2,静注2 h,第1天;21天为1个周期,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疗效可评价者29例,其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5例,病情稳定(SD)8例,疾病进展(PD)6例,客观有效率(RR)为51.7%(15/29),疾病控制率(DCR)为79.3%(23/29);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及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7个月、10.6个月,1年生存率为30.6%;生活质量(QOL)改善稳定率达75.9%(22/29)。主要不良反应有高血压、蛋白尿、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乏力、神经毒性和腹泻。

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SOX方案一线治疗胃癌肝转移疗效肯定,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耐受性较好。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探讨了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意义。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研究揭示了肿瘤细胞和骨微环境之间的依赖关系。骨微环境通过平衡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维持骨稳态。这种平衡的破坏可以将正常的生态位转化为转移生态位。本文从骨的物理结构和生理功能论述骨转移瘤的好发部位;从定殖、休眠和再激活方面分析骨转移调控的研究进展。结论为骨中弥散的肿瘤细胞可以持续多年的休眠状态,直至进入
目的分析并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6年11月南京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为髓母细胞瘤的31例患儿,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复发组和常规组,回顾性分析了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切除程度、免疫组化、M分期及放化疗等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截至2018年4月,随访时间1.4~8.7年,中位随访时间2.9年,其中死亡9例,存活16例,失访6例。发病年龄在1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对血清高尔基Ⅱ型跨膜蛋白-73(GP-73)和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0例2011年12月—2016年12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替吉奥胶囊,2次/d,连续给药28 d,休息14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第1、8、1
目的探讨具有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3(the leucine-rich repeats and immunoglobulin-like domains 3, LRIG3)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宫颈鳞癌Hela229细胞凋亡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分别用150、200、250 μg/ml的LRIG3 ASODN、正义寡核苷酸(SODN)及无关序列寡核苷酸(MSODN
T1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较低,预后较好,其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随着目前检查手段及患者就诊意识的提高,T1期(早期)食管癌检出率越来越高,有关T1期食管癌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且越来越深入。由于近年来手术方式的规范化,三野淋巴结清扫较过去明显增加,T1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现率也随之增多。而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位置与病理形态等是T1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局限于黏膜层的食管癌首
目的观察核仁磷酸蛋白1(nucleophosmin 1, NPM1)A型突变体过表达对TGF-β1诱导的K562细胞活力及AKT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携带NPM1 A型突变体的腺病毒荧光载体(Ad5-NPM1)感染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建立过表达NPM1蛋白的K562细胞株。利用Western blot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NPM1蛋白表达及上清液蛋白含量;利用Western blot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