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之间弱肉强食,战乱不断。虽然一代霸主齐桓公曾经一度将乱世平定,但当他死后,天下又重新陷入大乱。时代急需一位新的霸主站出来统领诸侯,安抚天下。很快,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便脱颖而出,向霸主宝座发起了挑战。
一山不容二虎,在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一场决战势不可免。他们所缺的,只是一根“导火索”而已。
都是宋国惹的祸
公元前633年深冬,宋国都城商丘城外旌旗蔽日,杀声震天。楚国大军在此围城已有数月,商丘外无救兵,内缺粮草,已经岌岌可危。
“看来,他们这次不灭了我们宋国,是绝不会撤军的!”朝堂内,一位大臣摇头叹息道。
这句话一下子点燃了同僚们“吐槽”的热情,旁边立刻有人愤愤不平地说:“原本我们一直臣服于楚国,彼此相安无事。可重耳刚一回到晋国即位,我们国君就背叛楚国,跑去与晋国结盟。你们说,楚国人能不发怒吗?”
“重耳当年流亡时,曾受到咱们宋国的帮助。因为有这层关系,国君觉得找他当靠山更靠谱些!”一位年长的大臣低声解释道。
听着朝堂内嗡嗡嗡的议论声,年轻的宋成公有点忍不住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马上派使者去向晋国求救!”
众臣听到国君的命令,都闭上了嘴,可个个心里都在打鼓——晋国真的会为了一个小小的宋国,千里迢迢跑来得罪强大的楚国吗?
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为“齐桓晋文”。重耳在成为国君之前,曾经因为晋国内乱而在外流亡长达19年,期间辗转各国,饱尝艰辛。后来,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最终振兴晋国,称霸天下。
棘手的难题
宋国使者风尘仆仆地赶到晋国见到晋文公时,已经是这一年的年底了。原本正忙着准备过年的晋国君臣一听说宋使的来意,脸上的喜气顿时散去大半。
晋国这回真的摊上大事了!面对宋国的求援,他们如果拒绝,就会背上忘恩负义、见死不救的骂名,从此也就没有脸面再去争霸了;但如果贸然出兵,对手楚国可绝不是好惹的,要知道,即使是当年统领着数十国联军的齐桓公,也从不敢跟楚国正面交锋!
“依臣之见,出兵救宋既能报恩,又能扬名,争霸天下就在此一举!”大将先轸代表武将们率先表态。
晋文公点了点头。他当然明白,眼下正是一个名正言顺地对楚宣战,争夺霸权的好时机。但同时,他也有着一点小顾虑:“我军千里驰援宋国,楚军却是以逸待劳,这样交战恐怕……”
“国君,臣有一计,可引诱楚军主动北上!”老臣狐偃应声上前,附耳一阵低语。
渐渐地,晋文公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小国躺着也中枪
公元前632年刚一开春,晋国大军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可是,他们并没有直奔宋国而去,而是杀向了东边的两个中原小国——卫国和曹国。难道晋文公是个路痴?!
其实,这正是狐偃的计谋——卫国和曹国都是臣服于楚国的小国,如果他们遭到攻击,楚军就得停止攻打宋国,转而向北去解救自己的“小弟”。看到这儿你一定会想,这不就是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吗?其实,孙膑要到几百年后的战国时代才出生,他的“围魏救赵”多半是从狐偃这里“山寨”去的!
不过,一条妙计能否成功,对方的智商也是个关键因素。不到两个月时间,晋军就攻占了卫国和曹国,可自始至终,楚军居然连个影子都没有出现。最后等来的,却是一封来自宋国的告急文书:“楚军根本不理会卫国和曹国的存亡,反倒加紧攻打商丘城了!”
接到这样的战报,晋国君臣都摇起了头:“楚国的子玉将军果然不好对付啊!
子玉
晋国君臣口中的子玉将军,名叫成得臣,字子玉,官拜楚国令尹(相当于丞相),同时也是楚军的前线最高统帅。在这次攻打宋国的战役中,子玉不仅率领了楚国全部精锐,还召集了许多附属小国派兵助战,意在将宋国一举拿下。因此,对于卫国和曹国的死活,他自然不会去在意。
外交战
楚军不来,晋军就得硬着头皮南下,在靠近楚国的地方“客场作战”。晋文公对此十分苦恼,一直犹豫着不愿率军继续前进。
狐偃很清楚晋文公的心思,于是找来大将先轸商议说:“事到如今,只有得到其他大国的支援,才能打消国君的顾虑。”说着,他望了望安置着宋国使臣的那顶营帐。
先轸心领神会:“大人的意思是,让宋使带上厚礼,去请齐国和秦国出面,劝说楚国罢兵,然后……”
“然后,我们只需如此这般……”狐偃捋着花白的胡子,嘴角浮现出了一丝笑意。
几天后,商丘城外的楚军大营中,子玉接到探马飞报:“晋国扬言要把卫、曹两国的土地分给宋国。受此激励,宋国守军的抵抗更顽强了!”
“什么?!”子玉闻报,怒火中烧。偏偏就在这时,齐国和秦国的使者也本着“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理念赶来了。“子玉将军,能否看在我们两国的面子上,这次就饶了宋国呢?”两国使者一起请求说。
这下,子玉心头的怒气再也压不住了:“好呀,我辛辛苦苦打了几个月仗,不仅寸功未立,反倒断送了两个盟国,还让宋国的国土越打越多!这让我以后有什么脸面见人?要我撤军?休想!”
说完,子玉就不由分说地将齐、秦两国使者轰了出去。
任性的子玉
子玉如此“不给面子”,顿时激怒了齐国和秦国。两国很快发出声明:放弃中立,派兵支持晋国对楚作战!
听到这个消息,晋文公一下子有了底气,马上下达了向南进军的命令。而几乎与此同时,坐镇宋楚边境的楚国国君楚成王也意识到了形势不妙,一天之内向前线的子玉连发几道命令,催促他赶紧撤军回国。可是,此时的子玉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不仅公开抗命,还回信说:“请大王速速增派援军,臣定让那重耳有来无回!”楚成王闻报大怒,只给子玉派去了一支600人的小部队助战,自己带着身边的卫队先撤了。 不过,子玉毕竟也是一代名将。他不仅继续在宋国按兵不动,静等晋军送上门来,而且还出人意料地向晋军派出了“求和”的使者……
一石三鸟
晋军大营里,群臣聚集,议论纷纷。晋文公一言不发,只是盯着桌案上那封楚国使臣送来的书信,看了一遍又一遍。
“只要晋侯让卫、曹两国复国,楚国就放过宋国,停战撤军!”子玉在信中这样说。
“国君!”老臣狐偃高声说道,“这样无礼的要求,直接拒绝就好,何必犹豫?”
晋文公看了看狐偃,但还是没有做声。群臣都猜不透君主的心思,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直到一个声音的出现,才打破了营帐中的沉静:“原来如此!我们险些中了子玉的一石三鸟之计!”
说话的人正是大将先轸。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他解释道:“如果我们答应子玉提出的条件,卫国、曹国,甚至还有宋国,他们都会对楚国感恩戴德;相反,如果我们拒绝的话,这三个国家就会反过来怨恨我们,甚至与我们作对!”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答复,都对我们不利!”群臣恍然大悟,“可是,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呢?”
“扣留楚使,不给子玉答复!”晋文公一开口就语惊四座,“马上派人告诉卫、曹两国君臣,寡人允许他们复国,但他们必须先写信给子玉,宣布与楚国绝交!”
子玉“暴走”
楚军帅帐的案头上,横七竖八地散落着被扯成碎片的竹简——那正是卫、曹两国送来的绝交信。子玉双眼冒火,在大帐中上蹿下跳,恨不得把眼前看到的一切都给砸碎。开战几个月以来,他不仅一事无成,威信扫地,而且还屡屡被晋国人算计,甚至就连这条苦心想出的妙计,到头来居然也被对手利用了。
“晋军现在何处?”子玉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问帐外的传令兵。
“晋军驻扎在曹国都城陶丘,已多日没有行动。”
“传令,解除围城,三军集结!”子玉突然抬高嗓门命令道,“明日一早,进军陶丘!”
【结语】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说,作战中要主动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绝不能被敌人牵着走。尽管在晋文公的时代,《孙子兵法》还没有问世,但晋国君臣已经完美地践行了这一信条,通过一系列计谋打破了对方以逸待劳的如意算盘,成功诱使敌军北上求战。那么,晋楚之间的这场一触即发的终极对决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敬请关注下期内容!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之间弱肉强食,战乱不断。虽然一代霸主齐桓公曾经一度将乱世平定,但当他死后,天下又重新陷入大乱。时代急需一位新的霸主站出来统领诸侯,安抚天下。很快,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便脱颖而出,向霸主宝座发起了挑战。
一山不容二虎,在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一场决战势不可免。他们所缺的,只是一根“导火索”而已。
都是宋国惹的祸
公元前633年深冬,宋国都城商丘城外旌旗蔽日,杀声震天。楚国大军在此围城已有数月,商丘外无救兵,内缺粮草,已经岌岌可危。
“看来,他们这次不灭了我们宋国,是绝不会撤军的!”朝堂内,一位大臣摇头叹息道。
这句话一下子点燃了同僚们“吐槽”的热情,旁边立刻有人愤愤不平地说:“原本我们一直臣服于楚国,彼此相安无事。可重耳刚一回到晋国即位,我们国君就背叛楚国,跑去与晋国结盟。你们说,楚国人能不发怒吗?”
“重耳当年流亡时,曾受到咱们宋国的帮助。因为有这层关系,国君觉得找他当靠山更靠谱些!”一位年长的大臣低声解释道。
听着朝堂内嗡嗡嗡的议论声,年轻的宋成公有点忍不住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马上派使者去向晋国求救!”
众臣听到国君的命令,都闭上了嘴,可个个心里都在打鼓——晋国真的会为了一个小小的宋国,千里迢迢跑来得罪强大的楚国吗?
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为“齐桓晋文”。重耳在成为国君之前,曾经因为晋国内乱而在外流亡长达19年,期间辗转各国,饱尝艰辛。后来,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最终振兴晋国,称霸天下。
棘手的难题
宋国使者风尘仆仆地赶到晋国见到晋文公时,已经是这一年的年底了。原本正忙着准备过年的晋国君臣一听说宋使的来意,脸上的喜气顿时散去大半。
晋国这回真的摊上大事了!面对宋国的求援,他们如果拒绝,就会背上忘恩负义、见死不救的骂名,从此也就没有脸面再去争霸了;但如果贸然出兵,对手楚国可绝不是好惹的,要知道,即使是当年统领着数十国联军的齐桓公,也从不敢跟楚国正面交锋!
“依臣之见,出兵救宋既能报恩,又能扬名,争霸天下就在此一举!”大将先轸代表武将们率先表态。
晋文公点了点头。他当然明白,眼下正是一个名正言顺地对楚宣战,争夺霸权的好时机。但同时,他也有着一点小顾虑:“我军千里驰援宋国,楚军却是以逸待劳,这样交战恐怕……”
“国君,臣有一计,可引诱楚军主动北上!”老臣狐偃应声上前,附耳一阵低语。
渐渐地,晋文公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小国躺着也中枪
公元前632年刚一开春,晋国大军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可是,他们并没有直奔宋国而去,而是杀向了东边的两个中原小国——卫国和曹国。难道晋文公是个路痴?!
其实,这正是狐偃的计谋——卫国和曹国都是臣服于楚国的小国,如果他们遭到攻击,楚军就得停止攻打宋国,转而向北去解救自己的“小弟”。看到这儿你一定会想,这不就是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吗?其实,孙膑要到几百年后的战国时代才出生,他的“围魏救赵”多半是从狐偃这里“山寨”去的!
不过,一条妙计能否成功,对方的智商也是个关键因素。不到两个月时间,晋军就攻占了卫国和曹国,可自始至终,楚军居然连个影子都没有出现。最后等来的,却是一封来自宋国的告急文书:“楚军根本不理会卫国和曹国的存亡,反倒加紧攻打商丘城了!”
接到这样的战报,晋国君臣都摇起了头:“楚国的子玉将军果然不好对付啊!
子玉
晋国君臣口中的子玉将军,名叫成得臣,字子玉,官拜楚国令尹(相当于丞相),同时也是楚军的前线最高统帅。在这次攻打宋国的战役中,子玉不仅率领了楚国全部精锐,还召集了许多附属小国派兵助战,意在将宋国一举拿下。因此,对于卫国和曹国的死活,他自然不会去在意。
外交战
楚军不来,晋军就得硬着头皮南下,在靠近楚国的地方“客场作战”。晋文公对此十分苦恼,一直犹豫着不愿率军继续前进。
狐偃很清楚晋文公的心思,于是找来大将先轸商议说:“事到如今,只有得到其他大国的支援,才能打消国君的顾虑。”说着,他望了望安置着宋国使臣的那顶营帐。
先轸心领神会:“大人的意思是,让宋使带上厚礼,去请齐国和秦国出面,劝说楚国罢兵,然后……”
“然后,我们只需如此这般……”狐偃捋着花白的胡子,嘴角浮现出了一丝笑意。
几天后,商丘城外的楚军大营中,子玉接到探马飞报:“晋国扬言要把卫、曹两国的土地分给宋国。受此激励,宋国守军的抵抗更顽强了!”
“什么?!”子玉闻报,怒火中烧。偏偏就在这时,齐国和秦国的使者也本着“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理念赶来了。“子玉将军,能否看在我们两国的面子上,这次就饶了宋国呢?”两国使者一起请求说。
这下,子玉心头的怒气再也压不住了:“好呀,我辛辛苦苦打了几个月仗,不仅寸功未立,反倒断送了两个盟国,还让宋国的国土越打越多!这让我以后有什么脸面见人?要我撤军?休想!”
说完,子玉就不由分说地将齐、秦两国使者轰了出去。
任性的子玉
子玉如此“不给面子”,顿时激怒了齐国和秦国。两国很快发出声明:放弃中立,派兵支持晋国对楚作战!
听到这个消息,晋文公一下子有了底气,马上下达了向南进军的命令。而几乎与此同时,坐镇宋楚边境的楚国国君楚成王也意识到了形势不妙,一天之内向前线的子玉连发几道命令,催促他赶紧撤军回国。可是,此时的子玉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不仅公开抗命,还回信说:“请大王速速增派援军,臣定让那重耳有来无回!”楚成王闻报大怒,只给子玉派去了一支600人的小部队助战,自己带着身边的卫队先撤了。 不过,子玉毕竟也是一代名将。他不仅继续在宋国按兵不动,静等晋军送上门来,而且还出人意料地向晋军派出了“求和”的使者……
一石三鸟
晋军大营里,群臣聚集,议论纷纷。晋文公一言不发,只是盯着桌案上那封楚国使臣送来的书信,看了一遍又一遍。
“只要晋侯让卫、曹两国复国,楚国就放过宋国,停战撤军!”子玉在信中这样说。
“国君!”老臣狐偃高声说道,“这样无礼的要求,直接拒绝就好,何必犹豫?”
晋文公看了看狐偃,但还是没有做声。群臣都猜不透君主的心思,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直到一个声音的出现,才打破了营帐中的沉静:“原来如此!我们险些中了子玉的一石三鸟之计!”
说话的人正是大将先轸。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他解释道:“如果我们答应子玉提出的条件,卫国、曹国,甚至还有宋国,他们都会对楚国感恩戴德;相反,如果我们拒绝的话,这三个国家就会反过来怨恨我们,甚至与我们作对!”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答复,都对我们不利!”群臣恍然大悟,“可是,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呢?”
“扣留楚使,不给子玉答复!”晋文公一开口就语惊四座,“马上派人告诉卫、曹两国君臣,寡人允许他们复国,但他们必须先写信给子玉,宣布与楚国绝交!”
子玉“暴走”
楚军帅帐的案头上,横七竖八地散落着被扯成碎片的竹简——那正是卫、曹两国送来的绝交信。子玉双眼冒火,在大帐中上蹿下跳,恨不得把眼前看到的一切都给砸碎。开战几个月以来,他不仅一事无成,威信扫地,而且还屡屡被晋国人算计,甚至就连这条苦心想出的妙计,到头来居然也被对手利用了。
“晋军现在何处?”子玉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问帐外的传令兵。
“晋军驻扎在曹国都城陶丘,已多日没有行动。”
“传令,解除围城,三军集结!”子玉突然抬高嗓门命令道,“明日一早,进军陶丘!”
【结语】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说,作战中要主动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绝不能被敌人牵着走。尽管在晋文公的时代,《孙子兵法》还没有问世,但晋国君臣已经完美地践行了这一信条,通过一系列计谋打破了对方以逸待劳的如意算盘,成功诱使敌军北上求战。那么,晋楚之间的这场一触即发的终极对决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敬请关注下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