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水平及病变组织CEA、DNMT3b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114例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肠镜和病理检查,并检测血浆Septin9甲基化水平和病变组织CEA、DNMT3b蛋白水平,比较不同类型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血浆Septin9甲基化水平和病变组织CEA、DNMT3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肠镜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14例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中,结直肠腺瘤43例,腺瘤病30例,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41例;腺瘤病患者血浆Septin9
【机 构】
:
锦州医科大学北部战区空军医院规培基地,辽宁 沈阳 110046;北部战区空军医院普通外科二病区,辽宁 沈阳 11004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水平及病变组织CEA、DNMT3b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114例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肠镜和病理检查,并检测血浆Septin9甲基化水平和病变组织CEA、DNMT3b蛋白水平,比较不同类型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血浆Septin9甲基化水平和病变组织CEA、DNMT3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肠镜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14例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中,结直肠腺瘤43例,腺瘤病30例,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41例;腺瘤病患者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水平及病变组织CEA、DNMT3b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腺瘤及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患者,且腺瘤患者高于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前病变组织中CEA与DNMT3b蛋白均呈高表达,尤以腺瘤病患者最为明显,CEA蛋白表达部位以细胞膜为主,DNMT3b蛋白表达部位以细胞质为主.结论:不同类型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水平、病变组织CEA与DNMT3b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存在差异,以腺瘤病患者最高,腺瘤患者次之,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患者最低.
其他文献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继发于肺内或全身的炎症反应过程,它由肺泡损伤导致并形成炎症性非心源性的肺水肿.模式识别受体(PRRs)参与先天免疫系统的激活,PRRs可以启动炎症信号级联反应,并释放促炎细胞因子.本综述对PRRs所包括的跨膜受体TLRs、胞质受体RLRs和NLRs以及下游炎症通路NF-κB、IRF、MAPK、NETs、RAGE和Nrf2信号通路及自噬进行总结,以阐述模式识别受体PRRs在ALI/A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BCYRN1是一种长链非编码RNA,在大脑中高水平表达,并在多种肿瘤类型和其他系统疾病中表达升高.随着对BCYRN1研究的深入,发现BCYRN1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总结了BCYRN1在不同疾病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深入了解BCYRN1是如何影响和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一点参考或启示.
目的:探讨蔓荆子黄素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蔓荆子黄素作用于胃癌细胞AGS后,CCK-8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和凋亡,RT-qPCR检测miR-1193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CyclinD1、p21、Bcl-2和Bax蛋白表达.将miR-1193模拟物转染至AGS细胞,检测上调miR-1193对AGS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将miR-1193抑制物转染至AGS细胞,检测下调miR-1193对蔓荆子黄素处理的AGS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蔓荆子黄素作
目的:分析诱导性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iBALT)相关细胞因子CXCL13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AECOPD)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例因细菌感染诱发AECOPD的患者为AECOPD组,并选取同期24例急性细菌性肺炎患者为单纯感染组.采用支气管镜采集两组患者BALF,ELISA测定BALF中CXCL13、IL-8、IL-6及TNF-α水平.比较两组患者CXCL13、IL-8、IL-6及TNF-α水平,并分析CXCL13与IL-8、IL-6及TNF-
目的:探讨木兰花碱(Mag)对结直肠癌细胞干性、糖酵解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结直肠癌sw480细胞,以不同浓度的Mag(0、10、20、40μmol/L)预处理.CCK8检测细胞活性变化;球体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球体形成的数量及大小;免疫荧光检测CD133蛋白表达;比色法检测细胞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KRAS/AMPK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ag组sw480细胞活性、球体形成能力、CD133蛋白表达、葡萄糖消
目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诊断仍然依赖于侵入性小涎腺活检手术,常导致其早期诊断异常艰难,因此筛选特定生物标志物可能对pSS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极为有益.本文回顾传统标志物及与B细胞活化和表观遗传相关的新标志物,并综述组学标志物研究进展.尽管生物标志物前景较好,但其可靠性仍需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是干扰素刺激下产生的最丰富的产物,也是宿主对病毒感染应答环节中的重要环节.距离ISG15第一次被报道已有42年,越来越多研究揭示了其蛋白复杂和多变的性质,除可对细胞内多种蛋白进行修饰外,也可作为细胞因子分泌至细胞外.ISG15存在物种间作用差异.本文介绍ISG15在天然免疫中的抗病毒功能及其发挥这一功能的不同机制,并阐述其研究进展.
皮肤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皮肤恶性肿瘤,病情发展快,可发生多处转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研究发现中药具有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作用[1-2].红花多糖是中药红花最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已被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如红花多糖可抑制胃癌MGC-803细胞、乳腺癌MDA-MB-435细胞的增殖[3-4].红花多糖还可抑制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5].然而红花多糖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
脑缺血诱发的炎症反应在急性期可引发脑水肿,挤压缺血灶周围正常脑组织,从而加重神经功能损伤;而在卒中恢复期,对神经组织进行修复具有重要保护作用.近年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Ast)也参与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通过产生抑炎/促炎因子及形成胶质瘢痕/胶质限制对脑组织兼具保护和损伤双重作用,多条信号通路参与这一过程,此外,其与小胶质细胞协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靶向调控星形胶质细胞调节脑缺血后炎症反应、促进康复为缺血性卒中治疗和新药研发指明了新的方向.
间歇性禁食(IF)可引起机体能量代谢过程变化,改善健康状态并影响多种疾病的进程.新近研究显示,间歇性禁食能改变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抑制其生长并影响机体肿瘤细胞免疫应答.此外,抗PD-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疗法会改善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的葡萄糖利用率,提示IF与ICB联合使用在临床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IF与肿瘤细胞免疫的相关研究进展并讨论了仍待阐明的科学问题,以期为IF在临床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