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乡调研,听到农民朋友议论说,现在一些乡镇干部下村入户,动辄就要坐小车;到农民家里,却西装革履,坐农家板凳怕脏了衣裤,去田间地头怕鞋袜沾土;对农民讲话,不是教导就是指示,农民听着就像进了云山雾海。老百姓总结说,这些干部是穿着上“洋气”,派头上“阔气”,工作上“骄气”,不见了“乡土气”。
应当肯定,如今我们的乡镇干部队伍文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树立新理念、追求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成为普遍共识,呈现许多可喜的新气象。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乡镇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不肯沉到底、说话办事随风飘的现象。他们有的甚至握农民的手嫌脏,听农民的话嫌土,进农家屋嫌黑,与农民在思想上形成了一道“坎”。
乡镇干部大多来自于基层,工作也主要在基层,工作内容、服务对象又主要是农业、农民。本身就同农民、农村、农业密不可分,感情上、作风上、行动上应该入乡随俗,水乳交融,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当前,农村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乡镇干部更要深入乡村,察民生,知民情,恤民心,才能更好地解民难,化民怨。
乡镇干部还是多些“乡土气”好。只有多一些“乡土气”,才能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进农家门,吃农家饭,为农民办事。老一辈农村基层干部“早晨一身雾水,白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与农民同甘共苦,被农民亲切地称为“三水干部”。虽然今天时代不同了,乡镇工作的内涵和要求不一样了,但“三水干部”身上那种艰苦朴素、真抓实干的作风还应继续发扬。
当然,“土”和“洋”都是相对的。提倡多些“乡土气”,绝不是要求乡镇干部下乡村就一概放弃现代的交通工具和办公条件,一味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况且,现在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变,用不着搞这些外在的形式。提倡不能丢了“乡土气”的目的,是要提醒乡镇干部重视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要怕农村土、农田脏,从心里不要嫌弃“土气”。
乡镇干部只有在生活、思想、行动上始终保持“乡土气”,才能融入到朴实的农民当中,以乡为家、以民为友、与农民同甘共苦,乐与农民心相通、气相投,为农民办实事,赢得群众的真心点赞和拥护。
应当肯定,如今我们的乡镇干部队伍文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树立新理念、追求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成为普遍共识,呈现许多可喜的新气象。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乡镇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不肯沉到底、说话办事随风飘的现象。他们有的甚至握农民的手嫌脏,听农民的话嫌土,进农家屋嫌黑,与农民在思想上形成了一道“坎”。
乡镇干部大多来自于基层,工作也主要在基层,工作内容、服务对象又主要是农业、农民。本身就同农民、农村、农业密不可分,感情上、作风上、行动上应该入乡随俗,水乳交融,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当前,农村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乡镇干部更要深入乡村,察民生,知民情,恤民心,才能更好地解民难,化民怨。
乡镇干部还是多些“乡土气”好。只有多一些“乡土气”,才能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进农家门,吃农家饭,为农民办事。老一辈农村基层干部“早晨一身雾水,白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与农民同甘共苦,被农民亲切地称为“三水干部”。虽然今天时代不同了,乡镇工作的内涵和要求不一样了,但“三水干部”身上那种艰苦朴素、真抓实干的作风还应继续发扬。
当然,“土”和“洋”都是相对的。提倡多些“乡土气”,绝不是要求乡镇干部下乡村就一概放弃现代的交通工具和办公条件,一味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况且,现在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变,用不着搞这些外在的形式。提倡不能丢了“乡土气”的目的,是要提醒乡镇干部重视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要怕农村土、农田脏,从心里不要嫌弃“土气”。
乡镇干部只有在生活、思想、行动上始终保持“乡土气”,才能融入到朴实的农民当中,以乡为家、以民为友、与农民同甘共苦,乐与农民心相通、气相投,为农民办实事,赢得群众的真心点赞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