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的言语实践中学表达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ky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是名师陆华山坚定而明晰的语文教学主张。在《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版四上第五单元)一课中,陆老师紧扣“言语实践”,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语言,思索探究,从而领悟表达的奥妙。
  一、做对比,优化文章结构
  【片段一】
  师:本文有四个句子,表达了时间先后的意思,发现了吗?把它们画出来。
  (生勾画,汇报)
  课件出示:
  师:想想这四个句子表示的时间。平时我们是如何写这四个时间段的?
  (生分别回答)
  课件出示:
  师:哪种写法好呢?
  (生一致表示第二种写法好)
  师:好在哪儿呢?
  生:飞鸟归林,月上中天,有点文绉绉的感觉。
  生:这样写时间,我们感到时间是慢慢来的,不是一下子就到了。
  生:用看得见的景色来写时间,感觉很具体。
  师:把谁都会说的话,用美好的语句变成一种我们都能看得见的景色,这样来表示时间,值得大家学习。
  …………
  【赏析】
  《李时珍夜宿古寺》出现在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刚具备习作的初级水平,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若是写一件有时间先后顺序的事情,其对时间的表述一定会像课件出示的第二部分那样,这也是四年级学生目前能力之所及。
  其实,表示时间的写法很多,本课就给予了学生这样一个范例,陆老师发现了并在教学环节中巧妙呈现。
  他先是让学生自己去文中寻找表示时间先后意思的语句,再让学生想想平时我们是用什么词句来表示这些时间段的。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寻找,品读,对比,思考,感受到了同样是表示时间,文本语言是那样的美妙动人。
  陆老师适时作结:“把谁都会说的话,用美好的语句变成一种我们都能看得见的景色,这样来表示时间,值得大家学习。”由此,陆老师引领学生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完成了一次知识与能力的爬坡。相信在今后的习作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尝试着用美美的语言描述景色甚至用美好的心情来谋篇布局。
  二、抓“代表”,突出事物特点
  【片段二】
  师:请大家自读2~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画下最吸引你的句子。
  (生自读勾画,然后汇报交流)
  生:最吸引我的是课文第三自然段,庞宪在太阳快下山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房子,他们师徒终于有地方住了。
  师:你读懂了庞宪的心情,四个字:心满意足。
  生:我关注了庞宪说的话:“先生,你瞧!”我从感叹号中读出了庞宪发现房屋时那激动的心情。
  师:我关注了一个词:破败。
  课件出示:
  师:推开门能看到很多东西,为什么只写了灰尘、青苔、蜘蛛网这三样?
  生:因为这三样东西体现了古寺的破败。
  师:何止是体现(板书:代表),这三样,最能表现古寺的破败。不仅要写它们,还要写好它们,那作者是如何写的?
  生:写灰尘用了“到处”这个词,说明灰尘很多,遍布各个角落。
  生:“断垣残壁上长满了”可见青苔已经覆盖了几乎整个寺庙。
  生:蜘蛛网是“厚厚的”。
  师:要突出某个事物的特点,就要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代表”,还要在描写中给“代表”加上一定的修饰语。
  …………
  【赏析】
  崔峦先生指出:“阅读教学要由分析课文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陆老师教学2~4自然段时,提出的核心问题是“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直击文本的写法。但儿童的感知是直观的,所以连续两名学生的回答都表明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首先是内容。陆老师关注的“破败”在学生心目中“不美”,自然不可能成为吸引他们的语句。
  那吸引陆老师的是什么呢?这在学生心目中设了个疑。
  陆老师抓住“破败”分三步解读——
  第一步,让学生知道了要想写好一个事物的特点,就要选取能反映这一特点的多个方面去表现,而与该特点无关的方面则不要写。
  第二步,让学生明白了能反映事物特点的方面也许很多,要选最有代表性的。
  第三步,让学生懂得了要突出某个事物的特点,还得在描写中给“代表”加上一定的修饰语。
  由此,学生当豁然开朗—— “破败”的价值在于作者为了表現它而采用的言语形式。陆老师围绕“破败”一词的教学,既让学生品味到了寺庙破败的程度,更使他们明白了要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时,得抓“代表”。
  三、究一“点”,透析人物性格
  【片段三】
  师:请大家看5~7自然段,这个部分的关键字是什么?
  (学生根据之前给这部分起的小标题——谈辛苦,很容易得出答案)
  生:苦。
  师:自己读这个部分,读懂师徒的对话。
  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中的“点”可以去掉吗?
  (生纷纷说不可以)
  师:回顾我们读过的内容,看看他们吃了哪些苦?
  生:我在第一自然段找到:“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生:“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说明他们在外工作,已经好久没回过家了。
  生:第四自然段:“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奔波中错过客店,连住宿都成了问题,甚至只能在一座破败的古寺中过夜。
  生:第五自然段:“两人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不要说美味佳肴,甚至连一口热饭菜也吃不上。   生:而且“先生是快五十岁的人了”,还这样“长年累月地奔波”。
  师:吃的这些苦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千辛万苦。
  师:可李时珍却说这只是——
  生:吃点苦。
  (师板书)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在我们眼中很苦的生活而在李时珍眼里不算什么。
  生:李时珍吃得苦,住得苦,奔波得苦,这么苦他却不以为苦。
  生:李时珍为了万民得福,甘愿付出,不以为苦。
  师:是啊,在我们眼中的“千辛万苦”只是李时珍口中的“吃点苦”。一个“点”字,让我们看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伟大人格。
  …………
  在之后8~13自然段的教学中,讲到李时珍对比两种药草。
  课件出示:
  师:嚼嚼就是——
  生:放在嘴里尝尝。
  师:你敢吗?
  生:我觉得这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师:李时珍会这么认为吗?
  (师板书:冒险)
  生:老师,我觉得应该在冒险中间加个“点”字。
  生:只要万民得福,李时珍觉得吃点苦,冒点险都是值得的。
  师:这个“点”字在文本中只出现了一次,且还夹在“吃苦”之间。但正是这个小小的“点”字,让我们透析了人物的精神实质。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也要仔细推敲他的动作、语言、神态,于细微处见真章。
  …………
  【赏析】
  陆老师通过引领学生聚焦李时珍语言中的一个字——“点”,步步深入,抽丝剥茧,使得人物形象逐渐清晰、高大起来。
  李时珍说自己只是“吃点苦”,陆老师挑起学生辩驳李时珍话语的兴趣,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找到了不少佐证,句句读来,这哪里是“吃点苦”啊!学生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四个字“千辛万苦”!由此,李时珍不怕吃苦、不以苦为苦的形象顿时明晰。
  更妙的是,教学“记所得”的部分,陆老师引导学生推敲“嚼嚼”这个动作,并巧妙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对比“吃点苦”,学生立刻反应过来,在李时珍眼中,尝药草也只是“冒点险”罢了。
  由一个小小的“点”,学生以小见大,读懂了李时珍不止一“点”伟大,更能够学着文本的表达方式给“冒险”也加个“点”字。可见,学生已经从文本的语言中读懂了人物形象,更读懂了一种写法——细微处见真章。
  教材中的文本,那规范的语言、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一个标点、一组关联词、一个反问句……无不浸润着编者的教学主张。只要我们都像陆华山老师那样,把教材作为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构思文章等方面很好的范例来指导学生阅读,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定能富有个性,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國语学校)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决定教师在教学中要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作为母语教学,我们又要更多地着眼于各种听说读写训练,为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既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又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期刊
当前,制约课程改革深度实施的重要因素就是教育评价的严重滞后,因此2013年教育部公布《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大力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评价就是方向,评价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有怎样的教育教学评价,就会有怎样的教育教学。  一、教育教学评价的现状  教育教学评价仍囿于唯分数、唯名次的藩篱之中,滞后于课程改革,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度实施。目前教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评
期刊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它要求教师把每一节课中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从新的角度、按新的要求进行回顾与整理,从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最终达到知识浓缩的目的。复习课要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发展数学思维,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一线教师虽然经常接触复习课,但在大型教学展示活动中很难见到。其中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师对复习课的定位与功能认识不够;二是教师对复习课的操作要领
期刊
怎样“阅”,如何“读”? 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讲授的《珍珠鸟》一课,他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和深厚的文字功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段一】  师:现在我们自己读课文,注意生字、生词,看谁读得专心。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会读了吗?  生:会了!  师:那我们来交流交流大家读课文的情况。不过,今天薛老师不是要你读自己最喜欢的、读得最
期刊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这一课时,余荣军老师使学生在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和表达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抽象的意义,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下面笔者撷取三个教学片段与同仁共赏。  【片段一】激趣生疑,引发猜想  师:你能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多边形吗? 要求每人围3个不同的多边形。  师:你围了哪些图形?  生:长
期刊
新课程要求中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支持者,成为教学实践的反思者和研究者,必须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课程意识中课程资源意识呢?笔者做了一点思考和尝试。下面结合参加2015年全省中小学优秀课例展示活动中我执教的《打包问题》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 为什么选这个课题?  在现实教学中,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二《打包问题》探究活动课被相当多的教师忽略,原因
期刊
课文《九色鹿》出自敦煌壁画,具有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故事讲述了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了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教学中,我采用对比赏析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关键词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获得恪守
期刊
编者按:  当我们观摩名师精彩的公开课时,无不被他们的创意教学与水乳交融的教学机智所折服。我们感叹名师们的才华,感叹上帝对名师的眷顾,惋怜自己的不争。果真如此吗?哪一节经典的课堂,不是渗透名师们苦心孤诣的磨炼呢?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的童漫作文课《我没有做作业是因为……》教学设计与历次教学后的反思,为我们呈现了名师们夜晚灯光下的磨课过程。让我们一同分享大师的“实践智慧”吧!  宋运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期刊
回想是在哪段时光的缝隙里对“细节”这个词产生了如此之兴趣呢?应该是早几年的一部反映“80后”婚恋生活的热播电视剧《裸婚时代》。相爱的男、女主角承受得了裸婚的压力却没有逃过琐事的烦扰,于离婚之际,男主角悟透:“我用8年的时间来明白一个道理:细节打败爱情!”  这是一部很写实的电视剧。确实,生活中哪会像电影里一样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啊!但是每天发生的小事,如果不注意,便有不顺心,长期积累下来,就
期刊
长期以来,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着重从老师“教”的角度,看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效果,即看老师“教”得怎么样。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与深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由“以教论教”转向“以学论教”,着重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即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为此,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反思我们的课堂、改变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符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