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历史发展新纪元,市场逐步开放,市场经济体系也已经基本建立,并逐渐趋于完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许多高校都在不断扩张,学生数量逐渐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贫困大学生数量的增多,特别是其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会对教育事业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尤其是农林类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就业的指导力度,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一定贡献。
一、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
(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
虽然高校毕业生以及贫困生数量在逐年增多,但社会对就业人数的需要却在逐年减少,两者之间呈反比。另外,数据显示,我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呈递减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使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二)就业成本不断攀升
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的又一道就业“拦路虎”。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尤其是异地人才招聘会所需的各种费用,诸如制作简历费、邮递费、形象包装费、电话费、路费、食宿费、门票费等等,动辄就是几百上千,使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不堪重负,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另外,部分用人单位制定的“土政策”也造成了贫困生在就业中的不平等,如有的单位要求有经济担保人,有的单位在员工上岗前收取巨额保证金等,这无疑给贫困生就业增加了困难。
(三)传统就业观念的桎梏
不可否认,当代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还未真正意识到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转变。从贫困地区或经济困难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和家族思想的影响,不能正确地结合当前形势认清自己的处境。他们仍然认为上了大学就一定要进国家机关,只有这样才算是对得起父母。许多家长期望子女就业后尽快收回高昂的教育成本,获得回报。这些现象使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时难以走出思想怪圈,比较看中大机关、大企业,而对技术性、实用性的职业比较排斥。基于此,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在择业时出现了“有业不就,挑三捡四”的现象。
(四)综合素质偏低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受教育基础比较差,在美术、音乐、体育方面没有得到启蒙教育;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同时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他们的家长也不可能对其社交能力、见识增长和实践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上了大学后,许多贫困生把时间大部分投入学习上。他们往往一心只读专业书,很少参加其他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使其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受到影响,而且为了节约开支,他们往往会降低伙食标准,导致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这是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性原因。
二、对缓解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建议
㈠完善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体系
关注和支持贫困大学生需要政府、社會和学校多方共同努力,真正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经济资助体系。政府应尽快建立科学化、法制化的贫困生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改革借贷方式,并在切实保障银行积极性与工作有效性的前提下组织银行具体实施。建立毕业生失业救助制度,使一时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能够得到最低的生活保障。同时,对那些通过银行贷款上学的贫困生,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其还贷期限,以减轻贫困生择业时的经济压力和思想顾虑。另外,高校应努力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认真研究解决其在运行中出现的困难。扩充渠道、设立专门机构,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学校和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加大社会力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扩大覆盖面,使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鼓励式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念
基于经济困难学生敏感而易自卑的心理状态,建议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鼓励式心理辅导。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只有当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做到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后,才能在就业中正确面对挫折。就业指导部门应重点指导贫困生学会运用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避免不良情绪的激化,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宣泄不良情绪,解除就业心理焦虑,摆脱就业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三)降低就业成本,鼓励自主创业
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难免会花费一定的资金,这对贫困大学生来说也会产生不小的经济压力。对此,各高校可以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给予帮助,降低其求职过程中的花费,通过开设“贫困大学生绿色就业通道”等形式来帮助他们。另外,国家和高校还要给予一些特殊政策,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为他们搭建自主展示的平台,运用多方优势创设有利条件,适当放宽创业条件,开展创业培训,并给真正具有创业前景的项目一定的经济支持,建立服务跟踪体系,从而促进贫困大学生成功创业。
一、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
(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
虽然高校毕业生以及贫困生数量在逐年增多,但社会对就业人数的需要却在逐年减少,两者之间呈反比。另外,数据显示,我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呈递减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使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二)就业成本不断攀升
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的又一道就业“拦路虎”。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尤其是异地人才招聘会所需的各种费用,诸如制作简历费、邮递费、形象包装费、电话费、路费、食宿费、门票费等等,动辄就是几百上千,使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不堪重负,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另外,部分用人单位制定的“土政策”也造成了贫困生在就业中的不平等,如有的单位要求有经济担保人,有的单位在员工上岗前收取巨额保证金等,这无疑给贫困生就业增加了困难。
(三)传统就业观念的桎梏
不可否认,当代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还未真正意识到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转变。从贫困地区或经济困难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和家族思想的影响,不能正确地结合当前形势认清自己的处境。他们仍然认为上了大学就一定要进国家机关,只有这样才算是对得起父母。许多家长期望子女就业后尽快收回高昂的教育成本,获得回报。这些现象使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时难以走出思想怪圈,比较看中大机关、大企业,而对技术性、实用性的职业比较排斥。基于此,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在择业时出现了“有业不就,挑三捡四”的现象。
(四)综合素质偏低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受教育基础比较差,在美术、音乐、体育方面没有得到启蒙教育;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同时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他们的家长也不可能对其社交能力、见识增长和实践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上了大学后,许多贫困生把时间大部分投入学习上。他们往往一心只读专业书,很少参加其他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使其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受到影响,而且为了节约开支,他们往往会降低伙食标准,导致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这是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性原因。
二、对缓解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建议
㈠完善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体系
关注和支持贫困大学生需要政府、社會和学校多方共同努力,真正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经济资助体系。政府应尽快建立科学化、法制化的贫困生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改革借贷方式,并在切实保障银行积极性与工作有效性的前提下组织银行具体实施。建立毕业生失业救助制度,使一时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能够得到最低的生活保障。同时,对那些通过银行贷款上学的贫困生,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其还贷期限,以减轻贫困生择业时的经济压力和思想顾虑。另外,高校应努力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认真研究解决其在运行中出现的困难。扩充渠道、设立专门机构,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学校和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加大社会力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扩大覆盖面,使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鼓励式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念
基于经济困难学生敏感而易自卑的心理状态,建议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鼓励式心理辅导。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只有当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做到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后,才能在就业中正确面对挫折。就业指导部门应重点指导贫困生学会运用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避免不良情绪的激化,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宣泄不良情绪,解除就业心理焦虑,摆脱就业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三)降低就业成本,鼓励自主创业
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难免会花费一定的资金,这对贫困大学生来说也会产生不小的经济压力。对此,各高校可以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给予帮助,降低其求职过程中的花费,通过开设“贫困大学生绿色就业通道”等形式来帮助他们。另外,国家和高校还要给予一些特殊政策,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为他们搭建自主展示的平台,运用多方优势创设有利条件,适当放宽创业条件,开展创业培训,并给真正具有创业前景的项目一定的经济支持,建立服务跟踪体系,从而促进贫困大学生成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