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生校外基地建设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北京农学院园艺学科研究生校外基地为例,该文分析了新农科背景下园艺学科校外基地建设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代研究生培养校外基地建设的模式,以期为其他农业高校园艺学科研究生校外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园艺学科;校外基地;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0-0164-04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Base for Horticultural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
ZHANG Q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The off-campus ba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emerg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 Taking the off-campus base for the horticultural graduate students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off-campus bases for horticultural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n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bases. Finally, a mod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bases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s propos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merg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 Horticulture; Off-campus base; Postgraduate training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迈进新时代,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还是新时代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都将推动农业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新农科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对农业科技和高水平农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2019年6月28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国内50多所主要的涉农高校在教育部的协调领导下召开了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新农科建设”研讨会,与会代表共同发出《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倡议,标志着我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正式揭开大幕[1]。在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农业学科的知识体系、专业学科体系、院系组织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等都將进行解构和重建,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2]。比如,传统农业学科的知识体系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需要把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食品安全、农业农村治理等方面的知识充实到新农科的知识体系,重新构建新农科的知识体系;以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点的跨学科跨领域新专业新学科将不断产生,传统的园艺学院、植保学院、动科学院等院系组织结构将无法覆盖新产生的专业学科;以专业人才和综合性人才有机结合为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高等农业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以专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调整为以产业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所以,新农科建设呼唤传统农科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等进行变革,要从单学科割裂独立发展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转变,从偏重于服务产业经济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为落实好新农科建设,2019年9月19日全国50多所涉农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再次齐聚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共同提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行动实施方案,即著名的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对新农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全面的部署[3]。“北大仓行动”从8个方面提出新农科建设的具体内容,其中就包括“实践基地建设行动”和“协同育人强化行动”两大行动。两大行动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农林类区域性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和建立农林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同时,还要实施农科教协同育人工程,推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支持涉农高校与涉农企业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合作建设一批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因此,校外基地建设已经成为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园艺学科作为传统农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果树、蔬菜、观赏园艺和茶学等4个二级学科,是研究园艺作物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加工等应用技术与原理的综合性学科[4]。根据新农科建设的内涵,园艺学科也要按照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对照《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农工、农理、农文融合的思路优化一二三产融合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培养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探索新农科背景下园艺学科建设的内涵和思路,将园艺学科人才培养升级改造,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使之适应新时代的中国农业高等教育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5]。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校外基地对于提高园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以北京农学院园艺学科研究生校外基地建设为例,分析了新农科背景下校外基地建设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代研究生培养校外基地建设的建设模式,为其他农业高校研究生校外基地建设提供借鉴。 1 校外研究生基地建设的意义
1.1 是新农科建设的要求 新一代科学技术革命和我国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使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农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再到“新型”农业阶段的发展演变。特别是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强调“特色”和“新型”,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农业高校教育为顺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变化,提出了新农科建设的思路和实施方案,“建设一批农林类区域共建共享的校外实践基地和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园艺学科作为新农科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的知识范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传统的园艺植物种植知识可能会逐渐退出新农科的知识范畴,人工智能所涉及计算机科学、神经和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所涉及的生命科学、工程科学知识将会补充进新农科的知识范畴。农业高校园艺学科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调整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势在必行,但新知识体系的构建非一日之功,无疑制约着“新园艺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院所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新企业却能更迅速的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时代变化。因此,以这些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作为园艺学科校外基地,能够解决高校园艺学科知识更新滞后的问题,满足新农科建设的需求。
1.2 是园艺学科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要求 农业高校是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主体,能够培养大量的高层次的人才。校外基地既是检验理论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主体,也是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展示才华的舞台。当前,我国园艺产业高速发展,对园艺学科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而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传统的园艺学科研究生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方法,导致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欠缺。校外基地是属于研究生教学和研究的合作教育基地,直接面对园艺生产实践,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一直站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是高校研究生了解园艺产业最新发展动态、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重要窗口。建立校外基地的目的还是为了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实验室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培养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园艺学科高水平人才。校外基地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校外基地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在高水平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实验室创新为主的学校培养模式与田间产业创新为主的校外基地培养模式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比如,北京农学院园艺学科在北京市怀柔区建立的校外基地——怀柔区板栗试验站,一致承担着学校板栗团队高水平人才实践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是新入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第一课堂,在这里学习、了解和认知板栗和板栗产业;是研究生开展课程论文的第一实验室,在这里开展试验处理和样品采集;是研究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站,在这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是研究生获得成果检验的第一试验场,在这里验证和检验获得科技成果的有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不断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1.3 是加快高校成果转化的要求 农业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不仅聚集了最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科技资源,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的科技成果。但高校很多科技成果被封存在实验室束之高阁,并没有被转化应用,更谈不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究其原因,一是科技成果诞生之初就脱离了产业需求,解决不了产业问题;二是科技成果解决的也是产业问题,但缺少一个熟化的环节,不能直接应用于解决产业问题;三是缺少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一方面,校外基地作为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与高校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了解和熟悉高校的最新科技成果,能够搭建起将高校科研成果应用于产业的桥梁,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校外基地本身是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了解和熟悉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能够及时将产业问题和技术需求传递给高校科研人员,也避免了高校科研人员“闭门造车”的现象。比如,北京市怀柔区板栗实验站每年都会将北京农学院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促进板栗产业提质增效。同时,板栗实验站也会将板栗产业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帮助学校板栗团队的科研人员确立精准的产业发展需要的科研项目。
1.4 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发展,我国农业高校相配套的教育教学资源难以在短期内增长。比如,师资力量短缺,研究生得不到充分的指导,尤其是高校内具有产业背景的双师型师资力量更是匮乏。众所周知,导师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和第一责任人。园艺学科研究生导师往往都是从“高校”毕业到“高校”工作的模式,尤其是很多年轻导师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产业一下了解产业发展,更谈不上指导研究生解决产业问题。尤其是在师资力量难以短期内增加的现状下,聘用校外基地有丰富工作经验、专业能力强的专业人士担当研究生校外导师,无疑是解决校内双师型师资匮乏的举措,有利于研究生获得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状况。北京农学院板栗团队就聘请北京市怀柔区板栗实验站的高级工程师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组建导师指导小组共同指导研究生的课程论文。板栗团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连续几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硕士论文。
2 校外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协同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 校外基地在园艺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和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农业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高度重视,一般都会成立校外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校外基地研究生的管理。校外基地也会安排专门机构负责基地研究生的生活和科研工作。但是,农业高校和校外基地往往分属于2个相互独立的单位,不存在隶属或指导关系。农业高校和校外基地普遍存在协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从研究生课程方面来看,当前研究生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校外基地建设内容不相符。校内课程仍未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在教学设计时以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对于校外培养基地相關内容涉及较少,造成校内课程和校外培养基地实践之间缺乏连续性。从研究生管理方面来看,很多研究生进入校外基地开展科研都是凭借导师和校外导师的个人关系,甚至都不在学校和校外基地主管部门备案,更谈不上协同管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无法掌握研究生在校外基地的生活和科研情况,校外基地管理部门也无法详细了解来基地开展科研的研究生的背景和科研活动,给双方管理都带来了不便,尤其是研究生在校外基地出现安全隐患的时候得不到及时解决。 2.2 校外基地参与研究生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国内大多数科研机构和企业没有将接受研究生教育列为本单位的工作内容,更没有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在政策上的不完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学校和校外基地很难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两者也无法实现互惠互利,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校外基地的作用发挥。另外,研究生进入校外基地开展科研和生活,无形之中会增加校外基地的管理成本和安全隐患,而学校和国家对校外基地并没有稳定的专项资金支持,因此,校外基地参与研究生管理的积极性并不高。事实上,很多研究生进入校外基地开展科研活动大都是依靠导师个人的因素。在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的情况下,研究生进入校外基地开展科研活动,视具体情况要事先做出规定和签订协议,明确其责、权、利,处理好研究生科研成果产权归属问题,以免在学术论文署名和科研成果产权归属方面产生争议。当然,学校现有的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还不具备对企业有足够吸引力也是导致校外基地积极性不高的关键因素。
2.3 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也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一般情况下,学校和校外基地实行“双导师”制。为加强研究生在校外基地的科研活动,学校会从校外基地遴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在基地的实践训练和科研活动。但是,校外基地导师在指导学生和培养人才方面却缺乏相应培训,本身专业修养、教学能力和科研素质也参差不齐,难以完成高水平人员培养的任务。另外,校外基地导师一般是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往往科研任务繁重而疏于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而校内导师由于远离校外基地不便对研究生进行日常检查督导,极易造成对学生指导的真空。因此,加强校外导师队伍建设,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是培养园艺学科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
3 园艺学科研究生校外基地建设模式
3.1 建立校外基地协同管理模式 园艺学科校外基地是研究生校内培养的外延,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对接产业的平台,有助于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产业发展,并在产业实践中检验和创新理论。农业高校汇聚了园艺产业提质增效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校外基地与高校通过研究生培养建立广泛的合作,有助于利用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提升校外基地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学校和校外基地应该围绕研究生培养建立协同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机构,有双方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担任领导,全面负责进入校外基地的研究生选拔和考核,同时负责校内校外导师的遴选和考核。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要将校外基地研究生和导师纳入到学校统一管理,及时掌握校外研究生培养情况,做好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校外基地主管部门健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基地导师和研究生的实践考核,建立与校内导师的沟通渠道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3.2 完善“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分别是校外基地研究生在校内和基地的第一责任。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阶段,校内导师要负责为研究生定制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督促学生在校内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室科研。进入校外基地开展实践科研后,应该严格遵守基地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导师要求认真开展实习实践、课题研究与学位论文等工作,并承担基地依托单位一定的工作任务,经常向学校及导师汇报工作、生活情况,不得擅自改变学习培养计划[6]。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聘请校外基地具有深厚专业素养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的校外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在基地开展实践科研训练。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建研究生指导小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生个人的培养方案,共同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校外基地生活和学习期间,校外导师是第一责任人,要根据园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为研究生提供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协助指导研究生论文当中有关产业技术的内容,使其与当前从事的产业实践和科研项目紧密结合[7]。基地培养单位也要确保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管理机构及导师不能把研究生送到基地后不管不问,要充分做到培养过程有较完善的质量跟踪体系及考核制度。
3.3 学校和校外基地合作双赢模式 学校和校外基地加强合作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教育创新,增强园艺学科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尽快地接触一线产业生产和科研实践,从而更好地融入产业,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为各行业选拔、培养、输送大量优秀的实用型人才。比如,通过北京农学院板栗团队和北京市怀柔区板栗实验站近30多年的合作,学校为北京市板栗产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板栗实验站站长就是北京农学院板栗团队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同时,北京市怀柔区板栗实验站也成为板栗团队研究生了解和认识板栗的第一课堂,为板栗团队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因此,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应始终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作为目标,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佚名.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03):105-106.
[2]牟少岩,刘焕奇,李敬锁.“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思路及其对策——基于青岛农业大学实践探索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20(1):7-11.
[3]“新农科”建设开启“北大仓行动”[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5):110.
[4]程智慧.園艺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19.
[5]新农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4.
[6]李中国,皮国萃.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进展与趋势[J].科技管理研究,2012(23):14-17.
[7]马军喜,曾敏峰.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情绪特征探析[J].价值工程,2010(8):138-139.
关键词:新农科;园艺学科;校外基地;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0-0164-04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Base for Horticultural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
ZHANG Q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The off-campus ba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emerg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 Taking the off-campus base for the horticultural graduate students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off-campus bases for horticultural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n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bases. Finally, a mod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bases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s propos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merg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 Horticulture; Off-campus base; Postgraduate training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迈进新时代,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还是新时代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都将推动农业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新农科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对农业科技和高水平农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2019年6月28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国内50多所主要的涉农高校在教育部的协调领导下召开了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新农科建设”研讨会,与会代表共同发出《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倡议,标志着我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正式揭开大幕[1]。在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农业学科的知识体系、专业学科体系、院系组织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等都將进行解构和重建,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2]。比如,传统农业学科的知识体系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需要把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食品安全、农业农村治理等方面的知识充实到新农科的知识体系,重新构建新农科的知识体系;以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点的跨学科跨领域新专业新学科将不断产生,传统的园艺学院、植保学院、动科学院等院系组织结构将无法覆盖新产生的专业学科;以专业人才和综合性人才有机结合为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高等农业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以专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调整为以产业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所以,新农科建设呼唤传统农科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等进行变革,要从单学科割裂独立发展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转变,从偏重于服务产业经济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为落实好新农科建设,2019年9月19日全国50多所涉农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再次齐聚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共同提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行动实施方案,即著名的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对新农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全面的部署[3]。“北大仓行动”从8个方面提出新农科建设的具体内容,其中就包括“实践基地建设行动”和“协同育人强化行动”两大行动。两大行动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农林类区域性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和建立农林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同时,还要实施农科教协同育人工程,推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支持涉农高校与涉农企业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合作建设一批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因此,校外基地建设已经成为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园艺学科作为传统农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果树、蔬菜、观赏园艺和茶学等4个二级学科,是研究园艺作物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加工等应用技术与原理的综合性学科[4]。根据新农科建设的内涵,园艺学科也要按照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对照《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农工、农理、农文融合的思路优化一二三产融合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培养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探索新农科背景下园艺学科建设的内涵和思路,将园艺学科人才培养升级改造,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使之适应新时代的中国农业高等教育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5]。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校外基地对于提高园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以北京农学院园艺学科研究生校外基地建设为例,分析了新农科背景下校外基地建设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代研究生培养校外基地建设的建设模式,为其他农业高校研究生校外基地建设提供借鉴。 1 校外研究生基地建设的意义
1.1 是新农科建设的要求 新一代科学技术革命和我国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使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农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再到“新型”农业阶段的发展演变。特别是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强调“特色”和“新型”,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农业高校教育为顺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变化,提出了新农科建设的思路和实施方案,“建设一批农林类区域共建共享的校外实践基地和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园艺学科作为新农科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的知识范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传统的园艺植物种植知识可能会逐渐退出新农科的知识范畴,人工智能所涉及计算机科学、神经和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所涉及的生命科学、工程科学知识将会补充进新农科的知识范畴。农业高校园艺学科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调整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势在必行,但新知识体系的构建非一日之功,无疑制约着“新园艺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院所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新企业却能更迅速的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时代变化。因此,以这些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作为园艺学科校外基地,能够解决高校园艺学科知识更新滞后的问题,满足新农科建设的需求。
1.2 是园艺学科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要求 农业高校是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主体,能够培养大量的高层次的人才。校外基地既是检验理论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主体,也是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展示才华的舞台。当前,我国园艺产业高速发展,对园艺学科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而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传统的园艺学科研究生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方法,导致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欠缺。校外基地是属于研究生教学和研究的合作教育基地,直接面对园艺生产实践,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一直站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是高校研究生了解园艺产业最新发展动态、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重要窗口。建立校外基地的目的还是为了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实验室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培养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园艺学科高水平人才。校外基地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校外基地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在高水平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实验室创新为主的学校培养模式与田间产业创新为主的校外基地培养模式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比如,北京农学院园艺学科在北京市怀柔区建立的校外基地——怀柔区板栗试验站,一致承担着学校板栗团队高水平人才实践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是新入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第一课堂,在这里学习、了解和认知板栗和板栗产业;是研究生开展课程论文的第一实验室,在这里开展试验处理和样品采集;是研究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站,在这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是研究生获得成果检验的第一试验场,在这里验证和检验获得科技成果的有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不断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1.3 是加快高校成果转化的要求 农业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不仅聚集了最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科技资源,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的科技成果。但高校很多科技成果被封存在实验室束之高阁,并没有被转化应用,更谈不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究其原因,一是科技成果诞生之初就脱离了产业需求,解决不了产业问题;二是科技成果解决的也是产业问题,但缺少一个熟化的环节,不能直接应用于解决产业问题;三是缺少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一方面,校外基地作为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与高校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了解和熟悉高校的最新科技成果,能够搭建起将高校科研成果应用于产业的桥梁,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校外基地本身是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了解和熟悉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能够及时将产业问题和技术需求传递给高校科研人员,也避免了高校科研人员“闭门造车”的现象。比如,北京市怀柔区板栗实验站每年都会将北京农学院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促进板栗产业提质增效。同时,板栗实验站也会将板栗产业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帮助学校板栗团队的科研人员确立精准的产业发展需要的科研项目。
1.4 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发展,我国农业高校相配套的教育教学资源难以在短期内增长。比如,师资力量短缺,研究生得不到充分的指导,尤其是高校内具有产业背景的双师型师资力量更是匮乏。众所周知,导师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和第一责任人。园艺学科研究生导师往往都是从“高校”毕业到“高校”工作的模式,尤其是很多年轻导师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产业一下了解产业发展,更谈不上指导研究生解决产业问题。尤其是在师资力量难以短期内增加的现状下,聘用校外基地有丰富工作经验、专业能力强的专业人士担当研究生校外导师,无疑是解决校内双师型师资匮乏的举措,有利于研究生获得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状况。北京农学院板栗团队就聘请北京市怀柔区板栗实验站的高级工程师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组建导师指导小组共同指导研究生的课程论文。板栗团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连续几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硕士论文。
2 校外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协同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 校外基地在园艺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和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农业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高度重视,一般都会成立校外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校外基地研究生的管理。校外基地也会安排专门机构负责基地研究生的生活和科研工作。但是,农业高校和校外基地往往分属于2个相互独立的单位,不存在隶属或指导关系。农业高校和校外基地普遍存在协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从研究生课程方面来看,当前研究生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校外基地建设内容不相符。校内课程仍未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在教学设计时以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对于校外培养基地相關内容涉及较少,造成校内课程和校外培养基地实践之间缺乏连续性。从研究生管理方面来看,很多研究生进入校外基地开展科研都是凭借导师和校外导师的个人关系,甚至都不在学校和校外基地主管部门备案,更谈不上协同管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无法掌握研究生在校外基地的生活和科研情况,校外基地管理部门也无法详细了解来基地开展科研的研究生的背景和科研活动,给双方管理都带来了不便,尤其是研究生在校外基地出现安全隐患的时候得不到及时解决。 2.2 校外基地参与研究生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国内大多数科研机构和企业没有将接受研究生教育列为本单位的工作内容,更没有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在政策上的不完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学校和校外基地很难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两者也无法实现互惠互利,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校外基地的作用发挥。另外,研究生进入校外基地开展科研和生活,无形之中会增加校外基地的管理成本和安全隐患,而学校和国家对校外基地并没有稳定的专项资金支持,因此,校外基地参与研究生管理的积极性并不高。事实上,很多研究生进入校外基地开展科研活动大都是依靠导师个人的因素。在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的情况下,研究生进入校外基地开展科研活动,视具体情况要事先做出规定和签订协议,明确其责、权、利,处理好研究生科研成果产权归属问题,以免在学术论文署名和科研成果产权归属方面产生争议。当然,学校现有的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还不具备对企业有足够吸引力也是导致校外基地积极性不高的关键因素。
2.3 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也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一般情况下,学校和校外基地实行“双导师”制。为加强研究生在校外基地的科研活动,学校会从校外基地遴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在基地的实践训练和科研活动。但是,校外基地导师在指导学生和培养人才方面却缺乏相应培训,本身专业修养、教学能力和科研素质也参差不齐,难以完成高水平人员培养的任务。另外,校外基地导师一般是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往往科研任务繁重而疏于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而校内导师由于远离校外基地不便对研究生进行日常检查督导,极易造成对学生指导的真空。因此,加强校外导师队伍建设,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是培养园艺学科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
3 园艺学科研究生校外基地建设模式
3.1 建立校外基地协同管理模式 园艺学科校外基地是研究生校内培养的外延,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对接产业的平台,有助于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产业发展,并在产业实践中检验和创新理论。农业高校汇聚了园艺产业提质增效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校外基地与高校通过研究生培养建立广泛的合作,有助于利用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提升校外基地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学校和校外基地应该围绕研究生培养建立协同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机构,有双方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担任领导,全面负责进入校外基地的研究生选拔和考核,同时负责校内校外导师的遴选和考核。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要将校外基地研究生和导师纳入到学校统一管理,及时掌握校外研究生培养情况,做好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校外基地主管部门健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基地导师和研究生的实践考核,建立与校内导师的沟通渠道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3.2 完善“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分别是校外基地研究生在校内和基地的第一责任。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阶段,校内导师要负责为研究生定制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督促学生在校内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室科研。进入校外基地开展实践科研后,应该严格遵守基地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导师要求认真开展实习实践、课题研究与学位论文等工作,并承担基地依托单位一定的工作任务,经常向学校及导师汇报工作、生活情况,不得擅自改变学习培养计划[6]。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聘请校外基地具有深厚专业素养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的校外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在基地开展实践科研训练。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建研究生指导小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生个人的培养方案,共同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校外基地生活和学习期间,校外导师是第一责任人,要根据园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为研究生提供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协助指导研究生论文当中有关产业技术的内容,使其与当前从事的产业实践和科研项目紧密结合[7]。基地培养单位也要确保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管理机构及导师不能把研究生送到基地后不管不问,要充分做到培养过程有较完善的质量跟踪体系及考核制度。
3.3 学校和校外基地合作双赢模式 学校和校外基地加强合作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教育创新,增强园艺学科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尽快地接触一线产业生产和科研实践,从而更好地融入产业,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为各行业选拔、培养、输送大量优秀的实用型人才。比如,通过北京农学院板栗团队和北京市怀柔区板栗实验站近30多年的合作,学校为北京市板栗产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板栗实验站站长就是北京农学院板栗团队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同时,北京市怀柔区板栗实验站也成为板栗团队研究生了解和认识板栗的第一课堂,为板栗团队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因此,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应始终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作为目标,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佚名.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03):105-106.
[2]牟少岩,刘焕奇,李敬锁.“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思路及其对策——基于青岛农业大学实践探索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20(1):7-11.
[3]“新农科”建设开启“北大仓行动”[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5):110.
[4]程智慧.園艺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19.
[5]新农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4.
[6]李中国,皮国萃.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进展与趋势[J].科技管理研究,2012(23):14-17.
[7]马军喜,曾敏峰.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情绪特征探析[J].价值工程,2010(8):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