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强烈。”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讲风太盛”、“教师包办太多”等问题。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呢?我认为数学课堂应该为学生创造多“动”的机会,让学生能在“动”中实现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动情
现代教育的课堂,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望,敢于质疑困难、善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见解。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同他们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寬松的环境中大胆探索新知识。
例如:教师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想探究什么问题?用启发的语言来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主动走进思维的世界,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给与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动脑
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热热闹闹”不是衡量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标准,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声”的内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养成“静思”和“独思”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学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时,先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认识每个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再伏下身,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表象,并牢牢地把它贮存起来。
又如:中年级的应用题教学,可以先让学生默读题目,找一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理一理解题思路,然后教师再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再如:在新课小结之前,让学生“静思”一下,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在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静思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三、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让学生动眼
眼睛是学生思维的窗户,“看”是获取知识的必要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的观察客观事物和问题,主动发现事物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梯形的特征”时,可让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剪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和任意梯形。逐个进行仔细观察,然后用三角板检查每个图形两组对边的情况,然后教师紧扣梯形的特征进行提问:这三个图形是几边形?每个图形分别有几组对边?每个图形的两组对边有什么特征?这三个图形的两组对边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这三个图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感悟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自己去发现新知识。
四、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
实践操作活动本身具有直观性,往往可以使人在“动手操作”中恍然大悟,产生联想。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由实践归纳总结得出的公理。因此,探索这一问题,揭示其规律就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先让学生分别把自己剪成的任意、锐角和钝角三角形的纸片中的三个角剪下两个角,再与剩下的一个角合拼在一起,从拼图中发现均得到一个180°的角;再让学生动手剪出锐角、直角和钝角三角形后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再算一算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使学生从数量上也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均为180°。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剪拼、量算,从图形上和数量上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的结论。
五、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互动
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从而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和讨论所发现和得出的“小数的性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记得牢固。又如:学生课堂练习后的评价,如果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进行当堂当面地进行互相点评,有利益学生及时查缺补漏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真正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尊重,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和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会更浓,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动情
现代教育的课堂,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望,敢于质疑困难、善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见解。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同他们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寬松的环境中大胆探索新知识。
例如:教师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想探究什么问题?用启发的语言来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主动走进思维的世界,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给与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动脑
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热热闹闹”不是衡量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标准,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声”的内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养成“静思”和“独思”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学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时,先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认识每个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再伏下身,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表象,并牢牢地把它贮存起来。
又如:中年级的应用题教学,可以先让学生默读题目,找一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理一理解题思路,然后教师再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再如:在新课小结之前,让学生“静思”一下,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在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静思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三、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让学生动眼
眼睛是学生思维的窗户,“看”是获取知识的必要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的观察客观事物和问题,主动发现事物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梯形的特征”时,可让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剪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和任意梯形。逐个进行仔细观察,然后用三角板检查每个图形两组对边的情况,然后教师紧扣梯形的特征进行提问:这三个图形是几边形?每个图形分别有几组对边?每个图形的两组对边有什么特征?这三个图形的两组对边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这三个图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感悟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自己去发现新知识。
四、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
实践操作活动本身具有直观性,往往可以使人在“动手操作”中恍然大悟,产生联想。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由实践归纳总结得出的公理。因此,探索这一问题,揭示其规律就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先让学生分别把自己剪成的任意、锐角和钝角三角形的纸片中的三个角剪下两个角,再与剩下的一个角合拼在一起,从拼图中发现均得到一个180°的角;再让学生动手剪出锐角、直角和钝角三角形后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再算一算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使学生从数量上也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均为180°。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剪拼、量算,从图形上和数量上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的结论。
五、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互动
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从而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和讨论所发现和得出的“小数的性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记得牢固。又如:学生课堂练习后的评价,如果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进行当堂当面地进行互相点评,有利益学生及时查缺补漏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真正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尊重,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和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会更浓,学习的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