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是这一年的住村工作,姚彬自己也没想到,她的内心竟会有着如此深的农民情结,竟会如此牵挂那些质朴而亲切的村民,竟会如此怀想那里难忘的生活……
姚彬是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第一批报名的住村女干部。她的住村点位于阿克苏库车县阿拉哈格镇吉日木勒克村。2014年3月4日,她和她的同事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800公里的长途跋涉,抵达吉日木勒克村。每个住村工作组有7个人,姚彬任副组长。
村里有520户人家。唯一能够给他们提供的是村委会一个破旧的院子,院子里有一排土平房,有几间屋子,算是他们的栖息之地。女同志两人住一间(9平米),男同志三人住一间(12平米),房间没水,公用旱厕,没有厨房……
到达当天,姚彬顾不上吃饭休息就领着大家打扫卫生直到深夜。初春的夜晚依然寒冷,他们烧煤火取暖。当晚记者收到姚彬发来的一组照片,是她刚刚收拾整理完的“家”,两张单人床,一个生着煤火的炉子,十分简陋。这对于长期生活在城里的人来说,简直不敢想象。看上去有些柔弱的姚彬却乐观地说:“这里,将是我们为期一年居住生活的地方,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工作的难度比姚彬估计的要难得多。工作组初入村时,看到的景象是: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村委会形同虚设,他们不为村民办事,村民也不上门找他们。村里的问题堆积如山,相当一部分农民都生活在贫困之中。
姚彬身为副组长,首先带领大家深入农户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全村500多户人家,她亲自走访了390户。在走访中发现,解放60多年了,村里居然还有30户农民在点油灯,没有用上电,另外有6户人家既无电也无水。这让她心情沉重,心急如焚,她立即联系水电公司,将公司负责人亲自带到现场商量解决办法。这是姚彬一贯的做事风格,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经过她的协调努力,很快解决了这些村民的供水供电问题。阿拉哈克镇的副镇长感动地说:“姚组长,我很惭愧,我在这里工作十几年了,都没有发现这么多户人家没有水电,你来这么短的时间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新上任的村委书记也对她说:“姚组长,我正发愁这个问题无法解决,现在你帮助我们解决了,我真是太感谢你了。”
深秋季节,天气转凉,村委会办公室和工作组住房都没有暖气,村民来开会感到很冷。村里前些年由村民参加义务劳动建了一个锅炉房,因缺后续资金,工程没完就撂那儿了。为了解决锅炉用水问题,姚彬找朋友募集到了2万多元钱,他们打井、修管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战,锅炉房终于正式启用。村委会从此有了暖气,村民也能在暖洋洋的会议室里开会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赞扬姚组长做了一件大好事。
在老百姓眼里,这个爱管闲事的工作组长还是能为他们排忧解难的。所以,村民们一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找姚组长。
缺医少药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阿拉哈格镇也不例外。9月底,姚彬在走访中突然发现有户村民家的一个2岁小女孩眼睛有问题,问及原因,父母也说不清楚,只知道孩子的眼睛不能见光,孩子的视力很差,差到几乎看不到任何东西,走路的时候常常自己撞到树上,他们不知道该去哪里治疗,也没有钱医治。姚彬着急起来,开始四处为小女孩的眼睛寻医找药。10月中旬,正好新疆眼科专家来库车坐诊,那里距离阿拉哈格镇还有30公里,姚彬设法跟专家取得联系,便立刻用工作组的车把小女孩送到库车,眼科专家为孩子做了免费诊疗,诊断结果是先天性弱视。诊疗结束,眼科大夫送了治疗药品和一套医疗器具教孩子的父母使用。孩子的父母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共产党派来的工作组是真正关心老百姓疾苦的。姚彬为了让孩子的眼睛能尽快好起来,经常买眼药给孩子送去。三个月后,小女孩的父母领着她专程到工作组来看望姚彬阿姨,孩子的眼睛已经奇迹般地恢复了视力!家长让孩子叫姚彬“妈妈!”她似乎听懂了,走过去亲吻姚彬妈妈的脸。这对年轻的父母拉着姚彬的手千恩万谢,久久不愿松开。
有一个农民由于脑梗在床上躺了2年,姚彬去他家看望时,就给他揉搓按摩腿,并教给他和他的家人一些简单锻炼的方法,鼓励他要站起来,走出去!在姚彬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这位农民终于可以拄着拐棍从家里走到村委会来学习了。为了表达这份感激之情,农民硬是将家里放干了的几个苹果塞进姚彬的包里。看着这几个枯黄的苹果,姚彬流泪了。
这样的例子在姚彬身上有很多。她,侠骨柔情!
姚彬有个女儿,正好2014年高考,姚彬在住村点忙前忙后,根本无暇顾及女儿的高考。直到孩子考试结束,姚彬这才轮休回到家里。回来也没闲着,她想着农村的贫困孩子缺衣少穿,便组织朋友和社会力量为孩子捐衣捐物。当村里的孩子们收到捐助的书包、衣物、运动鞋、运动器材以及他们从未见过的各种玩具兴奋地欢蹦乱跳时,姚彬的眼睛湿润了。
一个孩子穿上捐助的衣服高兴地说:“我从来没有穿过这么好的衣服,太感谢工作组的阿姨了!”一个维吾尔小姑娘跑到姚彬跟前说:“阿姨,太感谢你了!你走了以后还来不来我们村里呀?我会想你的!”有个叫阿斯古丽的女孩,因为妹妹残疾,母亲有病,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姚彬经常去女孩家看望,帮助她学习汉语,鼓励她一定要争取考上“内初班”,将来长大争取到北京去上大学!阿斯古丽在姚彬的辅导下,汉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就在姚彬即将离开的前一天,阿斯古丽跑到姚彬宿舍,把自己亲手绘制的一个绿色信封递给姚彬阿姨,里面是她用汉字工工整整写的一封信:“亲爱的姚彬阿姨您好!您是一个善良、漂亮的好女人。您帮助了村子里很多人,也帮了我,我永远难忘。让我们一起心连着心,手拉着手……”
维稳工作其中一个具体内容,是要经常召开群众大会,向村民宣讲党的政策。开会一般是在村民收工后的傍晚进行,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天凉坐在地上会感到冷,时间长了,有些村民坐不住了,这时村支书就会大声喊:“姚组长都陪你们坐着,你们还有啥说的?”于是村民们热烈鼓掌。
平时引起群众愤怒的事也是不稳定因素。村里有个水管员不正派,谁给钱多就给谁放水多,没有钱就不给放水,所以村民对他的意见很大。姚彬向村委会建议:必须撤换水管员,让群众民主选举。村委会接受了她的意见,让群众自己选出了水管员。现在这个水管员很公正,群众满意了,村里也就稳定了。
姚彬教村民用汉语演唱《歌颂祖国》,教年轻人跳交谊舞,教孩子朗诵诗歌……她给村民们讲解新农合政策,帮助他们看病就医;她带领工作组帮助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她和大家从乌鲁木齐请来教育专家,对教师、家长、学生进行轮期培训;她在最后一个月里还帮助村里申请到了一个供村民学习、开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厅项目……
老百姓的事情无大小,这些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事情,体现出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和真心实意为百姓服务的品格。姚彬用爱心和激情播撒着民汉团结友谊的种子,她的名字已经深深扎根在了吉日木勒克村的村民心里。
分别的日子终于来临,为了不打扰村民,晚上姚彬收拾行装和同事离开村子赶往库车。没想到刚走了一半路程,村支书打来电话:“姚组长,你们走到哪里了?你能返回来一趟吗?村民们都在村委会等着你呢,他们说一定要跟你见个面合个影留个纪念!”姚彬只好独自半路返回。当姚彬走进这间再熟悉不过的屋子时,泪水早已模糊了视线,老人、孩子、年轻人把她团团围住,大家相拥而泣,一位大妈抱着姚彬哭得说不出话来,一个汉子用不大流利的汉语说“我们舍不得你走啊!”
一年的住村工作结束了,这种与农村结缘的工作,让姚彬的思想得到升华,能力得到了锻炼,她的务实作风也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 董颖
姚彬是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第一批报名的住村女干部。她的住村点位于阿克苏库车县阿拉哈格镇吉日木勒克村。2014年3月4日,她和她的同事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800公里的长途跋涉,抵达吉日木勒克村。每个住村工作组有7个人,姚彬任副组长。
村里有520户人家。唯一能够给他们提供的是村委会一个破旧的院子,院子里有一排土平房,有几间屋子,算是他们的栖息之地。女同志两人住一间(9平米),男同志三人住一间(12平米),房间没水,公用旱厕,没有厨房……
到达当天,姚彬顾不上吃饭休息就领着大家打扫卫生直到深夜。初春的夜晚依然寒冷,他们烧煤火取暖。当晚记者收到姚彬发来的一组照片,是她刚刚收拾整理完的“家”,两张单人床,一个生着煤火的炉子,十分简陋。这对于长期生活在城里的人来说,简直不敢想象。看上去有些柔弱的姚彬却乐观地说:“这里,将是我们为期一年居住生活的地方,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工作的难度比姚彬估计的要难得多。工作组初入村时,看到的景象是: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村委会形同虚设,他们不为村民办事,村民也不上门找他们。村里的问题堆积如山,相当一部分农民都生活在贫困之中。
姚彬身为副组长,首先带领大家深入农户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全村500多户人家,她亲自走访了390户。在走访中发现,解放60多年了,村里居然还有30户农民在点油灯,没有用上电,另外有6户人家既无电也无水。这让她心情沉重,心急如焚,她立即联系水电公司,将公司负责人亲自带到现场商量解决办法。这是姚彬一贯的做事风格,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经过她的协调努力,很快解决了这些村民的供水供电问题。阿拉哈克镇的副镇长感动地说:“姚组长,我很惭愧,我在这里工作十几年了,都没有发现这么多户人家没有水电,你来这么短的时间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新上任的村委书记也对她说:“姚组长,我正发愁这个问题无法解决,现在你帮助我们解决了,我真是太感谢你了。”
深秋季节,天气转凉,村委会办公室和工作组住房都没有暖气,村民来开会感到很冷。村里前些年由村民参加义务劳动建了一个锅炉房,因缺后续资金,工程没完就撂那儿了。为了解决锅炉用水问题,姚彬找朋友募集到了2万多元钱,他们打井、修管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战,锅炉房终于正式启用。村委会从此有了暖气,村民也能在暖洋洋的会议室里开会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赞扬姚组长做了一件大好事。
在老百姓眼里,这个爱管闲事的工作组长还是能为他们排忧解难的。所以,村民们一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找姚组长。
缺医少药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阿拉哈格镇也不例外。9月底,姚彬在走访中突然发现有户村民家的一个2岁小女孩眼睛有问题,问及原因,父母也说不清楚,只知道孩子的眼睛不能见光,孩子的视力很差,差到几乎看不到任何东西,走路的时候常常自己撞到树上,他们不知道该去哪里治疗,也没有钱医治。姚彬着急起来,开始四处为小女孩的眼睛寻医找药。10月中旬,正好新疆眼科专家来库车坐诊,那里距离阿拉哈格镇还有30公里,姚彬设法跟专家取得联系,便立刻用工作组的车把小女孩送到库车,眼科专家为孩子做了免费诊疗,诊断结果是先天性弱视。诊疗结束,眼科大夫送了治疗药品和一套医疗器具教孩子的父母使用。孩子的父母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共产党派来的工作组是真正关心老百姓疾苦的。姚彬为了让孩子的眼睛能尽快好起来,经常买眼药给孩子送去。三个月后,小女孩的父母领着她专程到工作组来看望姚彬阿姨,孩子的眼睛已经奇迹般地恢复了视力!家长让孩子叫姚彬“妈妈!”她似乎听懂了,走过去亲吻姚彬妈妈的脸。这对年轻的父母拉着姚彬的手千恩万谢,久久不愿松开。
有一个农民由于脑梗在床上躺了2年,姚彬去他家看望时,就给他揉搓按摩腿,并教给他和他的家人一些简单锻炼的方法,鼓励他要站起来,走出去!在姚彬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这位农民终于可以拄着拐棍从家里走到村委会来学习了。为了表达这份感激之情,农民硬是将家里放干了的几个苹果塞进姚彬的包里。看着这几个枯黄的苹果,姚彬流泪了。
这样的例子在姚彬身上有很多。她,侠骨柔情!
姚彬有个女儿,正好2014年高考,姚彬在住村点忙前忙后,根本无暇顾及女儿的高考。直到孩子考试结束,姚彬这才轮休回到家里。回来也没闲着,她想着农村的贫困孩子缺衣少穿,便组织朋友和社会力量为孩子捐衣捐物。当村里的孩子们收到捐助的书包、衣物、运动鞋、运动器材以及他们从未见过的各种玩具兴奋地欢蹦乱跳时,姚彬的眼睛湿润了。
一个孩子穿上捐助的衣服高兴地说:“我从来没有穿过这么好的衣服,太感谢工作组的阿姨了!”一个维吾尔小姑娘跑到姚彬跟前说:“阿姨,太感谢你了!你走了以后还来不来我们村里呀?我会想你的!”有个叫阿斯古丽的女孩,因为妹妹残疾,母亲有病,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姚彬经常去女孩家看望,帮助她学习汉语,鼓励她一定要争取考上“内初班”,将来长大争取到北京去上大学!阿斯古丽在姚彬的辅导下,汉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就在姚彬即将离开的前一天,阿斯古丽跑到姚彬宿舍,把自己亲手绘制的一个绿色信封递给姚彬阿姨,里面是她用汉字工工整整写的一封信:“亲爱的姚彬阿姨您好!您是一个善良、漂亮的好女人。您帮助了村子里很多人,也帮了我,我永远难忘。让我们一起心连着心,手拉着手……”
维稳工作其中一个具体内容,是要经常召开群众大会,向村民宣讲党的政策。开会一般是在村民收工后的傍晚进行,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天凉坐在地上会感到冷,时间长了,有些村民坐不住了,这时村支书就会大声喊:“姚组长都陪你们坐着,你们还有啥说的?”于是村民们热烈鼓掌。
平时引起群众愤怒的事也是不稳定因素。村里有个水管员不正派,谁给钱多就给谁放水多,没有钱就不给放水,所以村民对他的意见很大。姚彬向村委会建议:必须撤换水管员,让群众民主选举。村委会接受了她的意见,让群众自己选出了水管员。现在这个水管员很公正,群众满意了,村里也就稳定了。
姚彬教村民用汉语演唱《歌颂祖国》,教年轻人跳交谊舞,教孩子朗诵诗歌……她给村民们讲解新农合政策,帮助他们看病就医;她带领工作组帮助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她和大家从乌鲁木齐请来教育专家,对教师、家长、学生进行轮期培训;她在最后一个月里还帮助村里申请到了一个供村民学习、开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厅项目……
老百姓的事情无大小,这些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事情,体现出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和真心实意为百姓服务的品格。姚彬用爱心和激情播撒着民汉团结友谊的种子,她的名字已经深深扎根在了吉日木勒克村的村民心里。
分别的日子终于来临,为了不打扰村民,晚上姚彬收拾行装和同事离开村子赶往库车。没想到刚走了一半路程,村支书打来电话:“姚组长,你们走到哪里了?你能返回来一趟吗?村民们都在村委会等着你呢,他们说一定要跟你见个面合个影留个纪念!”姚彬只好独自半路返回。当姚彬走进这间再熟悉不过的屋子时,泪水早已模糊了视线,老人、孩子、年轻人把她团团围住,大家相拥而泣,一位大妈抱着姚彬哭得说不出话来,一个汉子用不大流利的汉语说“我们舍不得你走啊!”
一年的住村工作结束了,这种与农村结缘的工作,让姚彬的思想得到升华,能力得到了锻炼,她的务实作风也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 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