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新常态下,创新创业也已成为新的发展引擎。对于蓝色经济、海洋创新的传统理解需要一场深刻变革。
青岛蓝色硅谷,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一极,也是当前青岛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重要载体,要创新创业,首先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对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新认识,对于陆地与海洋关系的重新定义,对于基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的重新考量,无不关乎经济的未来,地球的未来,人类的未来。
认知、理解、利用、保护,海洋不应该再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存在,也不应该是充满功利主义的领域。蓝色青岛大讲堂此次走进蓝色硅谷,诚邀长期关注海洋国家战略、海洋健康和生态保护的国家海洋局首席科学家温泉教授,以期为蓝色硅谷、为青岛的海洋意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带来新的思想启蒙。
理论指导实践,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温泉教授开启理论创新同时,蓝色青岛大讲堂还邀请到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常欣,从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创业的角度,对落户青岛蓝色硅谷的企业、创客们提供融资之道、发展之道。
海洋是地球的主体,陆地是海洋中的岛屿,转变传统的陆地中心观点,燃起对海洋的尊重与敬畏,“海洋+”的时代,就是让海洋赋予人类无限的可能。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种什么状态?海洋何以会成为时代的主题?基于创新的海洋时代如何才能开启?海洋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命题。特别是在青岛蓝色硅谷这个以海洋为基础、为牵引、为动力的区域,这些思考尤为重要。
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要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当时对于蓝色经济这个词,很多人可能并不理解它的意思。而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清楚,蓝色经济是基于海洋的,有海洋参与的,陆海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我们为什么关注海洋?最简单的一个答案就是要认识海洋、利用海洋。但今天我们除了要开发利用海洋,还要保护海洋,支撑起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蓝色经济时代,对海洋的认识应当具有更丰富的层次——资源替代、空间拓展、经济延伸、社会演进。
未来已经来临
“新常态”已是共识,过去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模式都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创新驱动是这个时代的历史特征。时代的演进是创新带来的结果,创新这个词,第一是要更新,第二是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是改变,这是最基础的要求。
而海洋创新应当是什么样的呢?蓝色硅谷是海洋领域的前端,如同“互联网+”充分体现出互联网带来的刺激和融合一样,海洋创新也应当是充分体现海洋带来的刺激、融合。海洋创新,应当让全社会感受到海洋带来的福祉,现在很多人都感觉海洋离自己很远,我们不知道自己对海洋的需求是什么。只有全社会都形成一个共识——人与海洋是密不可分的,这个时候才是具备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意识基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们要拓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相当一部分新动力,就应该来自海洋。青岛要打造的蓝色硅谷,应该成为一个培育发展新动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载体。
但是目前,我们对于海洋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阶段,比如说我们认为海洋是生命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是国家贸易的主通道,是军事斗争和权益争夺的主战场。海洋经济的主要类型,交通运输、旅游、盐业、渔业、矿业以及由此延伸的其他产业。这个概念如果不能突破,就很难在海洋创新上有所作为。
改变原有的认识,就是把区域、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放到整个生态系统中来看,变“生命共同体”为“命运共同体”,基于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下,内陆的人也要关注海洋,因为内陆任何发展的痕迹,最终都将流向海洋里。大家的命运是一样的,但是状态不一样。这也是亚太经合组织海洋部长会议通过的《厦门宣言》所要实现的目标——推动海洋事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流作用。
海洋何以备受关注?根据联合国实施的全球海洋评价报告,全球70亿人口,每个人只占有1/5立方公里的海洋,而这1/5立方公里的海洋产生了每人每年呼吸的一半氧气;产生了我们每人所食用的所有海鱼和海产品,海洋是我们每人一生饮用的所有淡水的最终来源,海洋是船舶运输我们生产和消费货物的航道;海底的海床和地层储藏着我们日益需要使用的矿物、石油和天然气;海底铺设的越洋电缆传送90%的通信、金融交易和信息交流电子流量;我们将越来越依靠海上风力涡轮机、波浪和潮汐供应能源;我们中许多人在海边度假;海床是考古的丰富宝库……海洋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将越来越依赖海洋,全世界都要重新认识这一点。
而与此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在影响着海洋,改变着海洋。
1800年,人类社会只占据地球上的很小的一片土地,在此之前,人类的全部历史几乎如此。而今天的人类生活已经充斥整个地球。1900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在全球范围运作,而今天整个世界已经被全球商业网络完全覆盖。
过去,文化是地方性的、来自历史的积淀,而今天的消费文化却是全球性的,没有历史根基。历史上,自然的丰盈曾滋养了人类文明在各个地域的繁荣兴盛,而今天的各种全球生态系统都在迅速衰退,枯竭速度远远大于再生能力。
根据统计,全球海域因缺氧造成的“死亡区”数量,从2004年的150个增加到2006年的200个。过度捕捞造成鱼类等生物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巨大压力;海洋空间利用冲突加剧,海洋污染严重,美国环保局的数据表明,每年世界消费的塑料袋为5000亿到1万亿只。不足1%的塑料袋得到回收再利用,200多种海洋生命包括鲸鱼、海豚、海豹、海龟等由于塑料袋而死亡。我们把有害物质排放到海洋,是因为我们科学家的无能,为什么这样说?就是这些东西都是矿物,都是资源,它放错了时间和空间,我们没有把它变成我们有用的东西就放掉了。最近我听说青岛的科技工作者搞了一种新的可降解的材料,这就是革命!我们从纸袋到塑料袋是革命,但是从塑料袋到可降解材料的袋子,是更大的革命。 总之,仅过去50年,人类的扩展已经进入一种新的地球“生态位”。我们正尝试着在整个地球空间中生活。未来已经来临,我们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但我们并不具备在这个新的地球生态位上如何持续生存的指导哲学和实际知识。
“海洋+”创新体系
现在我们对于海洋的研究是非常可怜的,我们用海很长时间了,但是我们研究海仅有20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世界地图,实际上是对海洋的曲解,因为地图把弧线变成了方块,把陆地放大。重新认识一下这个世界,人类生活的陆地并不是中心,人类是生活在孤独的岛屿之上。我们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海洋,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人类持久的和平,在地球村中守护这个巨大的、包围着我们的、带来生命支持的“蓝色水圈”。
海洋创新是一个体系,它包括新空间观、新价值观、新生活观组成的意识创新,基于生态系统和大数据的管理创新,基于健康理念的海洋保护创新,用创新创造需求的产业创新,新产业链、价值链的蓝色经济创新,基于网络+美育的海洋教育创新,着眼国际海洋话语权的外交创新。构建这样一个“海洋+”模式,才能使海洋走向市场化、社会化、生活化、时尚化,这也是蓝色硅谷应当承担的使命。
构建“海洋+”的创新体系,要协调发展,国家提出在海洋、太空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海洋项目目前所知的第一是水下空间站,第二是安全保障,第三是蓝色粮仓,蓝色粮仓是以青岛为主的,这些都是国家的重大项目。
构建“海洋+”的创新体系,要走绿色发展道路。不仅是国家要绿色发展,每个人都要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举个例子,一件170克的汗衫,生态包袱是226公斤。所以你的选择非常重要,不是国家说绿色发展,就能绿色发展了,取决于每一个人。
接下来是开放发展,海洋是开放的,科技服务产业经济,引进来,走出去,一个开放体系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技、引智的工作如果做好了,蓝色硅谷的品位很快就上去了。
然后是共享发展,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全社会感受海洋带来的福祉,让生活带有逐渐增多的海洋气息和品味。
海洋研究的第三次浪潮
当前全世界都在抢占新世纪的制高点—海洋。而纵观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有几个新的走向:一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互动;二是海洋研究与开发链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融合发展,科技也从单一的技术竞争变成了体系竞争。
海洋学有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挑战者号”环球调查,第二次浪潮是卫星应用于海洋观测研究,第三次浪潮是海底系统进入海洋观测研究。
地球上有“两个海洋”,一个海洋是有光的,需要氧的,还有一个海洋是黑色的,是不见光的。按照青岛的吴立新院士说,海洋中超过3000米深的海域大约占70%。陆地上的新陈代谢靠阳光和氧气,深海中的新陈代谢靠硫。对深海的研究,会引发新的科技革命,而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国家深海基地落户在蓝色硅谷,正是这里的一个优势所在。
20世纪,板块结构的发现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证明了陆地是局部,陆地依赖海洋而生。而在此之后,诺贝尔奖没有一个奖项授予海洋科学领域,我们对海洋还停留在认知阶段,海洋科技并没有大规模发展。
我们国家正在做的是什么呢?总体判断,我们正处在从跟跑者到领跑者过渡的阶段。深蓝、深海,“深”我们已经做到了,“蛟龙”号下潜到了7000米,但是从科技发展来看,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模仿和尝试,第二阶段基本是跟踪和攻关,第三阶段是现在,开始加大认知,加大技术的创新,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也极大地引领了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海洋产业只有3个,1984年有4个,而到2001年,就增加到了13个。
但另一方面,我们距离“海洋强国”的目标还有相当差距,海洋科技方面的许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尚未突破,而只有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才能实现产业转型,才能实现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型,生态环境才能有根本的变化,国家对海洋的管控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也只有这样,才能称为海洋强国。
我们的海洋科研起步晚,根据权威资料,在海洋渔业、港口、造船产业上,我国在世界排名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但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我国在世界排名第16,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排名第33。我国海洋学方面SCI论文发表数量近年来快速上升,但被引用率非常低。我们关注的重点,都在中国近海,而欧美等海洋强国的论文,关注的都是深海大洋。这就是差距,传统的行业,我们很伟大,但关键和引领的方面,我们太薄弱。
总体来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很大,但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引领和支撑不足。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4313亿元,其中,主体是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船舶制造和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79.4%;而依赖于高技术的战略新兴产业虽然增长速度快,但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仍然较低。
与此同时,我国在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着的一系列压力,迫使我们必须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
目前,经过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约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70%以上,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0%是中国船只。台湾海峡、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海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我国海洋权益维护任务艰巨。
我国未来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淡水资源匮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生活生产空间不足、灾害频发等制约着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要素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高速发展路子。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8.1%,天然气达到31.6%。预计到203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达到45%。 随着经济的发展,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近10年来,近岸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居高不下,均保持在2.5万平方千米以上;我国红树林近50年减少了50%;珊瑚礁在主要海域丧失80%;海草床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沙质海岸侵蚀超过70%;滨海湿地和滩涂以每年超过2万公顷的速度减少。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发展中的问题,只能用发展来解决。只有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才能建设真正绿色、协调、可持续的海洋强国。
让科学来作答
海洋与生活有多少关系?答案令人失望。即便在一些沿海城市,人们吃的盐都不是海盐。海洋应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可能,提供未来的需求,新食品、新空间、新资源、新交往、新文化、新经济、新生活。
目前在日本、法国等国家,海洋的产品从食品、饮料、化妆品、建筑材料等都已经做得很好。未来海水经济将催生很多新兴产业,海水淡化、海水化学要素提取,海水直接利用,防腐蚀产业、海水渗透发电等等。而产业的革命将带给人类一个“海洋社会”,目前,欧美一些国家都设计出了未来建筑在海洋上的城市。
海洋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海洋教育就势在必行。互联网时代,海洋创新也离不开新的商业模式。在海洋教育、培育海洋意识方面,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一些新的模式值得借鉴。
要走进海洋创新时代,还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提高国民的艺术修为。艺术与创新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却是前苏联第一个把人造卫星送上了天?美国经过了全面的比较,对比了几百个指标,发现了一个最大的差距,那就是艺术修为。前苏联有着较长的历史积淀,这正是美国欠缺的。所以,艺术与创新是有关系的,没有艺术修为,没有美感,就没有创造力。于是哈佛大学开始了“零点计划”,用“零”来表示对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认识的空白,也同时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
从事各种工作都要有艺术修为,要有美感,要有美学的基础,这既是个人的修为,又是个人欣赏世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它激发创新能力。做科学是很有意义的,它能创造很多很多美的事务。
青岛的郑守仪院士,通过研究几亿年前的有孔虫,创造出海洋文化的雕塑,这大自然的杰作远胜过一切人类的设计。墨西哥把人工鱼礁做成雕塑,成为了一大旅游景观。英国人为了关怀海洋生物,让英国最著名的演员抱着鱼拍照,让他们代言,替鱼说话。所有的科学家,艺术修养都很高,我们研究海洋时间太短了,只有120年,海洋之美期待我们去发现,我们应该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探索海洋。
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到那时,海洋科技能否社会化、生活化,大众化和时尚化,这才是未来海洋科技发展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海洋能否为人类提供新食品、新空间、新资源、新交往?能否让人类产生新文化、新经济?能否为人类创造新未来?科技可以改变世界,海洋科技同样,这些海洋科技的梦想和疑问,就留给科学去回答吧。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新常态下,创新创业也已成为新的发展引擎。对于蓝色经济、海洋创新的传统理解需要一场深刻变革。
青岛蓝色硅谷,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一极,也是当前青岛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重要载体,要创新创业,首先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对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新认识,对于陆地与海洋关系的重新定义,对于基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的重新考量,无不关乎经济的未来,地球的未来,人类的未来。
认知、理解、利用、保护,海洋不应该再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存在,也不应该是充满功利主义的领域。蓝色青岛大讲堂此次走进蓝色硅谷,诚邀长期关注海洋国家战略、海洋健康和生态保护的国家海洋局首席科学家温泉教授,以期为蓝色硅谷、为青岛的海洋意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带来新的思想启蒙。
理论指导实践,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温泉教授开启理论创新同时,蓝色青岛大讲堂还邀请到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常欣,从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创业的角度,对落户青岛蓝色硅谷的企业、创客们提供融资之道、发展之道。
海洋是地球的主体,陆地是海洋中的岛屿,转变传统的陆地中心观点,燃起对海洋的尊重与敬畏,“海洋+”的时代,就是让海洋赋予人类无限的可能。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种什么状态?海洋何以会成为时代的主题?基于创新的海洋时代如何才能开启?海洋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命题。特别是在青岛蓝色硅谷这个以海洋为基础、为牵引、为动力的区域,这些思考尤为重要。
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要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当时对于蓝色经济这个词,很多人可能并不理解它的意思。而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清楚,蓝色经济是基于海洋的,有海洋参与的,陆海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我们为什么关注海洋?最简单的一个答案就是要认识海洋、利用海洋。但今天我们除了要开发利用海洋,还要保护海洋,支撑起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蓝色经济时代,对海洋的认识应当具有更丰富的层次——资源替代、空间拓展、经济延伸、社会演进。
未来已经来临
“新常态”已是共识,过去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模式都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创新驱动是这个时代的历史特征。时代的演进是创新带来的结果,创新这个词,第一是要更新,第二是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是改变,这是最基础的要求。
而海洋创新应当是什么样的呢?蓝色硅谷是海洋领域的前端,如同“互联网+”充分体现出互联网带来的刺激和融合一样,海洋创新也应当是充分体现海洋带来的刺激、融合。海洋创新,应当让全社会感受到海洋带来的福祉,现在很多人都感觉海洋离自己很远,我们不知道自己对海洋的需求是什么。只有全社会都形成一个共识——人与海洋是密不可分的,这个时候才是具备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意识基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们要拓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相当一部分新动力,就应该来自海洋。青岛要打造的蓝色硅谷,应该成为一个培育发展新动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载体。
但是目前,我们对于海洋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阶段,比如说我们认为海洋是生命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是国家贸易的主通道,是军事斗争和权益争夺的主战场。海洋经济的主要类型,交通运输、旅游、盐业、渔业、矿业以及由此延伸的其他产业。这个概念如果不能突破,就很难在海洋创新上有所作为。
改变原有的认识,就是把区域、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放到整个生态系统中来看,变“生命共同体”为“命运共同体”,基于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下,内陆的人也要关注海洋,因为内陆任何发展的痕迹,最终都将流向海洋里。大家的命运是一样的,但是状态不一样。这也是亚太经合组织海洋部长会议通过的《厦门宣言》所要实现的目标——推动海洋事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流作用。
海洋何以备受关注?根据联合国实施的全球海洋评价报告,全球70亿人口,每个人只占有1/5立方公里的海洋,而这1/5立方公里的海洋产生了每人每年呼吸的一半氧气;产生了我们每人所食用的所有海鱼和海产品,海洋是我们每人一生饮用的所有淡水的最终来源,海洋是船舶运输我们生产和消费货物的航道;海底的海床和地层储藏着我们日益需要使用的矿物、石油和天然气;海底铺设的越洋电缆传送90%的通信、金融交易和信息交流电子流量;我们将越来越依靠海上风力涡轮机、波浪和潮汐供应能源;我们中许多人在海边度假;海床是考古的丰富宝库……海洋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将越来越依赖海洋,全世界都要重新认识这一点。
而与此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在影响着海洋,改变着海洋。
1800年,人类社会只占据地球上的很小的一片土地,在此之前,人类的全部历史几乎如此。而今天的人类生活已经充斥整个地球。1900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在全球范围运作,而今天整个世界已经被全球商业网络完全覆盖。
过去,文化是地方性的、来自历史的积淀,而今天的消费文化却是全球性的,没有历史根基。历史上,自然的丰盈曾滋养了人类文明在各个地域的繁荣兴盛,而今天的各种全球生态系统都在迅速衰退,枯竭速度远远大于再生能力。
根据统计,全球海域因缺氧造成的“死亡区”数量,从2004年的150个增加到2006年的200个。过度捕捞造成鱼类等生物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巨大压力;海洋空间利用冲突加剧,海洋污染严重,美国环保局的数据表明,每年世界消费的塑料袋为5000亿到1万亿只。不足1%的塑料袋得到回收再利用,200多种海洋生命包括鲸鱼、海豚、海豹、海龟等由于塑料袋而死亡。我们把有害物质排放到海洋,是因为我们科学家的无能,为什么这样说?就是这些东西都是矿物,都是资源,它放错了时间和空间,我们没有把它变成我们有用的东西就放掉了。最近我听说青岛的科技工作者搞了一种新的可降解的材料,这就是革命!我们从纸袋到塑料袋是革命,但是从塑料袋到可降解材料的袋子,是更大的革命。 总之,仅过去50年,人类的扩展已经进入一种新的地球“生态位”。我们正尝试着在整个地球空间中生活。未来已经来临,我们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但我们并不具备在这个新的地球生态位上如何持续生存的指导哲学和实际知识。
“海洋+”创新体系
现在我们对于海洋的研究是非常可怜的,我们用海很长时间了,但是我们研究海仅有20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世界地图,实际上是对海洋的曲解,因为地图把弧线变成了方块,把陆地放大。重新认识一下这个世界,人类生活的陆地并不是中心,人类是生活在孤独的岛屿之上。我们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海洋,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人类持久的和平,在地球村中守护这个巨大的、包围着我们的、带来生命支持的“蓝色水圈”。
海洋创新是一个体系,它包括新空间观、新价值观、新生活观组成的意识创新,基于生态系统和大数据的管理创新,基于健康理念的海洋保护创新,用创新创造需求的产业创新,新产业链、价值链的蓝色经济创新,基于网络+美育的海洋教育创新,着眼国际海洋话语权的外交创新。构建这样一个“海洋+”模式,才能使海洋走向市场化、社会化、生活化、时尚化,这也是蓝色硅谷应当承担的使命。
构建“海洋+”的创新体系,要协调发展,国家提出在海洋、太空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海洋项目目前所知的第一是水下空间站,第二是安全保障,第三是蓝色粮仓,蓝色粮仓是以青岛为主的,这些都是国家的重大项目。
构建“海洋+”的创新体系,要走绿色发展道路。不仅是国家要绿色发展,每个人都要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举个例子,一件170克的汗衫,生态包袱是226公斤。所以你的选择非常重要,不是国家说绿色发展,就能绿色发展了,取决于每一个人。
接下来是开放发展,海洋是开放的,科技服务产业经济,引进来,走出去,一个开放体系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技、引智的工作如果做好了,蓝色硅谷的品位很快就上去了。
然后是共享发展,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全社会感受海洋带来的福祉,让生活带有逐渐增多的海洋气息和品味。
海洋研究的第三次浪潮
当前全世界都在抢占新世纪的制高点—海洋。而纵观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有几个新的走向:一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互动;二是海洋研究与开发链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融合发展,科技也从单一的技术竞争变成了体系竞争。
海洋学有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挑战者号”环球调查,第二次浪潮是卫星应用于海洋观测研究,第三次浪潮是海底系统进入海洋观测研究。
地球上有“两个海洋”,一个海洋是有光的,需要氧的,还有一个海洋是黑色的,是不见光的。按照青岛的吴立新院士说,海洋中超过3000米深的海域大约占70%。陆地上的新陈代谢靠阳光和氧气,深海中的新陈代谢靠硫。对深海的研究,会引发新的科技革命,而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国家深海基地落户在蓝色硅谷,正是这里的一个优势所在。
20世纪,板块结构的发现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证明了陆地是局部,陆地依赖海洋而生。而在此之后,诺贝尔奖没有一个奖项授予海洋科学领域,我们对海洋还停留在认知阶段,海洋科技并没有大规模发展。
我们国家正在做的是什么呢?总体判断,我们正处在从跟跑者到领跑者过渡的阶段。深蓝、深海,“深”我们已经做到了,“蛟龙”号下潜到了7000米,但是从科技发展来看,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模仿和尝试,第二阶段基本是跟踪和攻关,第三阶段是现在,开始加大认知,加大技术的创新,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也极大地引领了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海洋产业只有3个,1984年有4个,而到2001年,就增加到了13个。
但另一方面,我们距离“海洋强国”的目标还有相当差距,海洋科技方面的许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尚未突破,而只有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才能实现产业转型,才能实现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型,生态环境才能有根本的变化,国家对海洋的管控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也只有这样,才能称为海洋强国。
我们的海洋科研起步晚,根据权威资料,在海洋渔业、港口、造船产业上,我国在世界排名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但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我国在世界排名第16,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排名第33。我国海洋学方面SCI论文发表数量近年来快速上升,但被引用率非常低。我们关注的重点,都在中国近海,而欧美等海洋强国的论文,关注的都是深海大洋。这就是差距,传统的行业,我们很伟大,但关键和引领的方面,我们太薄弱。
总体来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很大,但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引领和支撑不足。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4313亿元,其中,主体是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船舶制造和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79.4%;而依赖于高技术的战略新兴产业虽然增长速度快,但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仍然较低。
与此同时,我国在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着的一系列压力,迫使我们必须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
目前,经过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约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70%以上,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0%是中国船只。台湾海峡、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海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我国海洋权益维护任务艰巨。
我国未来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淡水资源匮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生活生产空间不足、灾害频发等制约着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要素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高速发展路子。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8.1%,天然气达到31.6%。预计到203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达到45%。 随着经济的发展,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近10年来,近岸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居高不下,均保持在2.5万平方千米以上;我国红树林近50年减少了50%;珊瑚礁在主要海域丧失80%;海草床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沙质海岸侵蚀超过70%;滨海湿地和滩涂以每年超过2万公顷的速度减少。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发展中的问题,只能用发展来解决。只有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才能建设真正绿色、协调、可持续的海洋强国。
让科学来作答
海洋与生活有多少关系?答案令人失望。即便在一些沿海城市,人们吃的盐都不是海盐。海洋应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可能,提供未来的需求,新食品、新空间、新资源、新交往、新文化、新经济、新生活。
目前在日本、法国等国家,海洋的产品从食品、饮料、化妆品、建筑材料等都已经做得很好。未来海水经济将催生很多新兴产业,海水淡化、海水化学要素提取,海水直接利用,防腐蚀产业、海水渗透发电等等。而产业的革命将带给人类一个“海洋社会”,目前,欧美一些国家都设计出了未来建筑在海洋上的城市。
海洋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海洋教育就势在必行。互联网时代,海洋创新也离不开新的商业模式。在海洋教育、培育海洋意识方面,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一些新的模式值得借鉴。
要走进海洋创新时代,还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提高国民的艺术修为。艺术与创新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却是前苏联第一个把人造卫星送上了天?美国经过了全面的比较,对比了几百个指标,发现了一个最大的差距,那就是艺术修为。前苏联有着较长的历史积淀,这正是美国欠缺的。所以,艺术与创新是有关系的,没有艺术修为,没有美感,就没有创造力。于是哈佛大学开始了“零点计划”,用“零”来表示对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认识的空白,也同时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
从事各种工作都要有艺术修为,要有美感,要有美学的基础,这既是个人的修为,又是个人欣赏世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它激发创新能力。做科学是很有意义的,它能创造很多很多美的事务。
青岛的郑守仪院士,通过研究几亿年前的有孔虫,创造出海洋文化的雕塑,这大自然的杰作远胜过一切人类的设计。墨西哥把人工鱼礁做成雕塑,成为了一大旅游景观。英国人为了关怀海洋生物,让英国最著名的演员抱着鱼拍照,让他们代言,替鱼说话。所有的科学家,艺术修养都很高,我们研究海洋时间太短了,只有120年,海洋之美期待我们去发现,我们应该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探索海洋。
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到那时,海洋科技能否社会化、生活化,大众化和时尚化,这才是未来海洋科技发展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海洋能否为人类提供新食品、新空间、新资源、新交往?能否让人类产生新文化、新经济?能否为人类创造新未来?科技可以改变世界,海洋科技同样,这些海洋科技的梦想和疑问,就留给科学去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