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民族音乐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民族音乐传承最为重要的基础,民族传统音乐应与极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有机融合,学校教育也应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实属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今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势必成为当代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笔者参与四川音乐学院艺术教育系“传统艺术周”侗族大歌排演的亲身经历有感而写。
关键词:侗族大歌;传承;艺术教育;反思
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同时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实属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侗族大歌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感受异文化的冲突,从“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
2018年2月的初始,在四川音乐学院艺术教育系杨晓教授做了题为《我们为何歌唱?侗族大歌与南侗传统社会结构》的主题讲座后,我们正式揭开了侗族大歌的学习大幕。在两位侗族老师到来之前,我们有一个星期的自学初体验时间,然而就是在这段时间当中,我们可谓是遭遇到了学歌历史上的最强滑铁卢。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由于语言不通,归韵的腔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很难模仿老师说话的腔调和韵脚;其次,每一个字,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音,而是由一串非常丰富的语调或者是音调串联起来的,所有我们很难记住所有游离式的音调;最后,我们压根儿无法法在钢琴上找到完全与之对应的音和调。因此,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我们可能唱十遍,都仍然记不住一句。
后来自贵州从江县小黄村的吴永英、吴永兰两位老师来到了我们的排练现场。两位老师的指导,让我真正的体验到了什么叫做口传心授!为了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将要学习的侗族大歌,首先,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侗族大歌的基本结构:序歌部分、主体部分、尾歌部分以及相对应的标志词;其次,侗族大歌需要分声部唱的区域,主要存在于歌中的衬词部分;最后提出在唱大歌的过程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在适当的地方换气,不强调完全统一的气口,主要强调声音的连绵不断。为大家捋清了侗族大歌基本概况的思路后永英、永兰老师将歌谱上的每一个字都做了细致的汉语对应翻译及解说。当真正了解了歌词所传达的意思,才发现这样生僻拗口的文字尽是那样生动、鲜活!而后两位老师逐字逐句地教我们侗族大歌的韵读,当了解了每一个字所包含的内在含义之后,觉得这样的文字读起来竟也朗朗上口了。当大家基本掌握了侗语的韵读之后,两位老师就开始对大家进行逐句教唱了。
在这里,老师一直强调,关于我们要唱的歌曲其实是有曲谱的,但是在这个阶段,不能让我们直接读谱学习,因为当我们拿到谱子以后,我们只会关注谱子上的音高而忘记或者是忽略掉两位老师的声音,而侗族大歌的精髓,最有味儿、最美的部分,恰巧就在此,它们是谱子无法确切记录下来的,所以我们只能不断地听、不断的把自己放在这样的声响当中去品味、去觉察、去感同身受。因此,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侗族大歌的学唱意味着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冲撞(Culture shock),作为汉族的我们,每个人都要重新去尝试感受一种异文化并且要接受这种异文化还要去演绎这种异文化,同时还要完全打破自己以往“看谱学歌”的固有学习模式,用另一种视角去感知音乐、理解音乐。
二、打破西方音乐体系的定势思维,让传统回归其原本的表述方式
当我们已经基本学会两首侗族大歌后,开始了有谱练习的一周。在这里,老师们强调“谱子上记载的只是音高大致的轮廓,侗族大歌的学习仍旧要以老师的唱为核心。因为实际上在真实的民间学唱当中是没有任何乐谱的,大家全靠听来记来记住歌师声音中的每一点细节。如果有乐谱,按照我们的‘背景’来说,就会立刻就以乐谱为标准,而不是以歌师的演唱为标准,那么这就会影响我们对歌师的模仿,也有悖于传统音乐的基本精神。因此侗族大歌的传统传承方式是对人声的直接模仿而不是通过二手的乐谱反过来回应这个人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一句又一句地斟酌,反反复复地熟悉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发现第一首大歌自己竟然神奇般的就会背了,这种感觉很奇妙,因为它是一种像母语一般朗朗上口的感觉,像说家乡话一样,很自然的就唱出来了。这种在浸泡当中潜移默化的能量,真真是让人倍感惊喜!
反观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不论是音乐学院的建制,还是我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再或是我们已经成为常态的演唱、发声方法、状态,无不都是沿用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然而却浑然不自知。就好比当今社会仍有人认为原生态“音乐”在音乐厅里的演出顯得格格不入,分外“土”气,然而却殊不知音乐厅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是西方音乐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二元对立的哲学观背景,如此,又何以将其与生发于自然、土壤之中,与族群、与人生命、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主客合一哲学观背景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相提并论?又如何只以一种文明的视角来成为评判所有异文化的绝对标准?音乐教育或是艺术教育只以一种自然科学式的、所谓的普遍音乐的真理标准来进行教学以及音乐生活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西方音乐标准的范式是有局限的,它只是一种单一文化音乐的音乐标准,我们不能只拿着这一项标准去评判世界上的所有音乐,符合这种标准的就是好的,不符合的就是不好的。“这种方式只会掠夺世界不同音乐生活世界中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压制各种音乐文化或者各种西方历史中真实的文化经验主体从而导致各种音乐生活世界文化自主性意义的丧失。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下,阿炳考不上民乐系,刘天华考不上作曲系,梅兰芳考不上歌剧系,王光祈考不上音乐学系……” 三、“天人合一”的生态艺术教育观,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
正式演出的前一天,由于平时排练的场地空间太小,以至于无法像表演时一样站位,动作也无法施展开,于是我们便在学校的王光祈广场开始了演出前最后的排练。由于这是我们第一次在空旷地带练歌,在这里的听觉效果跟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用同样的能量和力度歌唱,却基本上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以至于无从判断声音的好坏,只得尽力放开唱,别无其他,说实话,这种感觉很奇怪,让人心里很没有底。在我们正排练的尽兴之时,竟引得一旁路过的校友在广场旁小径上驻足聆听,其中一位不仅驻足停留,更是用手机记录下了一段能让我永远难忘、永久回味的小视频。那是她作为一名听众的角度。
早上的排练结束,我坐在回家的车上打开了这个小视频,当视频里的画面和声音同时出现的时候,我的眼里涌上了阵阵热泪。是意外、是惊喜、是兴奋、是不可思议……我被眼前的这一幕打动了,被我们自己打动了,被人景交融的场景打动了,被林宇间回荡着的阵阵歌声打动了,第一次,我在这里似乎体验到了“天人合一”的那番境界,感受到了我们与自然原来离得那么近、那么近。这种感觉是那样的真实、那样感人、那样的美,以至于我很难找到完全贴切的词藻来形容,真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想一想,是啊,这才应该是我们的文化符号啊,这才应该成为我们歌唱、演唱的常态呀。侗族大歌不就是在自然中孕育而生的吗?不就是在那样一方水土中得以生发、焕然生机的吗?我们虽作为异文化的学习者,但我们却同根同源,同属中华儿女,我们的生命里流淌着同样的文化血脉,我们的骨子里有着犹如DNA一般的文化基因。排练时,侗族的老师一直强调:“你们已经会唱了,而且已经唱的很好了!那就是要放开唱!完全的放开唱!不要想那些你害怕、不敢唱啊,就是要自信,你都不相信自己、不敢唱,谁还觉得你会唱、唱的好啊!更何况你们现在已经唱的很好了!那就是要放开自己,大胆唱!”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在艺术上所谓的“解放天性”不就是这样吗?生活在这个水泥四面、高楼叠起的城市中的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克制、约束、控制,而他们,常年贴近自然,与天为伴、与地为友,所有的表达都是当下即刻而发的那份情与意,他们的天性就是他们的自然,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命状态,不需要重新解放。
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天人合一”在中國传统艺术中成为一种文化模式,中国传统艺术都包含着一种“天人关系”,如形与神、意与境、意与象、情与景、言与意等等,由此构成了形神、意境、意象、情境、言意等等特殊的范畴。对这些范畴,决不能像解释西方“典型”范畴那样将之理解为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或将之解释为两者的所谓“统一”,它们都具有更为丰富复杂的东方文化意蕴和内涵。中国传统美学的“大美无言”、“大象无形”、“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味在咸酸之外”、“情境交融”、“一切景语即情语”等等观念,都可以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生命论美学的重要特征。在艺术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尽力帮助学生真正地了解、理解中国艺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等意象特征。“从不同文化的角度认识艺术、理解艺术精神,弘扬中华文化艺术优秀传统。”
2018年12月19日,终于迎来了我们的正式演出。24名女生(其中包含永英、永兰两位老师)、两名男生(其中包含侗族来的石老师),身着侗族传统民族服装,在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完成了侗族大歌的演绎,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一侗族大歌,在高校传承的历史性时刻。至今,我仍然能够清晰地记得舞台上的我没有紧张、没有慌乱,比以往任何一次的表演都要从容、笃定,我看着台下的观众、老师还有小朋友们,有一种发自内心想要唱给他们听的欲望。这是我第一次,如此享受舞台,如此享受自己的歌唱,也是第一次让我觉得在舞台上不是压力而是幸福。在这里,你不用考虑别人异样的眼光,不用担心别人评价的好坏,你只需要真真正正的做自己!
四、结语
当学习侗族大歌己然超越了知识本身的含义,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感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所亲历的各种困难、艰辛、挫折、失败,亦或是解决困难后的那份欣喜、达到要求后的那份成就感,再或是同伴之间相互的信任、支持、包容,都将会成为我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我们常常说,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是要塑造人的精神世界,那么生而为“人”,何以为“人”?我想这便是最好的答案。因此,“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要将艺术融合或辐射到音乐、动作、语言、伦理等各个学科当中,使其教学过程超脱出纯粹的知识灌输。”它更像是一种智慧的点燃,它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成为了一个个充满奇妙的感觉、想象、思考和顿悟的过程,使我们回到本民族具体的文化语境下去感受、感知、感悟。这个过程本身就己然生发出了艺术于人的意义。
关键词:侗族大歌;传承;艺术教育;反思
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同时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实属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侗族大歌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感受异文化的冲突,从“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
2018年2月的初始,在四川音乐学院艺术教育系杨晓教授做了题为《我们为何歌唱?侗族大歌与南侗传统社会结构》的主题讲座后,我们正式揭开了侗族大歌的学习大幕。在两位侗族老师到来之前,我们有一个星期的自学初体验时间,然而就是在这段时间当中,我们可谓是遭遇到了学歌历史上的最强滑铁卢。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由于语言不通,归韵的腔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很难模仿老师说话的腔调和韵脚;其次,每一个字,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音,而是由一串非常丰富的语调或者是音调串联起来的,所有我们很难记住所有游离式的音调;最后,我们压根儿无法法在钢琴上找到完全与之对应的音和调。因此,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我们可能唱十遍,都仍然记不住一句。
后来自贵州从江县小黄村的吴永英、吴永兰两位老师来到了我们的排练现场。两位老师的指导,让我真正的体验到了什么叫做口传心授!为了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将要学习的侗族大歌,首先,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侗族大歌的基本结构:序歌部分、主体部分、尾歌部分以及相对应的标志词;其次,侗族大歌需要分声部唱的区域,主要存在于歌中的衬词部分;最后提出在唱大歌的过程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在适当的地方换气,不强调完全统一的气口,主要强调声音的连绵不断。为大家捋清了侗族大歌基本概况的思路后永英、永兰老师将歌谱上的每一个字都做了细致的汉语对应翻译及解说。当真正了解了歌词所传达的意思,才发现这样生僻拗口的文字尽是那样生动、鲜活!而后两位老师逐字逐句地教我们侗族大歌的韵读,当了解了每一个字所包含的内在含义之后,觉得这样的文字读起来竟也朗朗上口了。当大家基本掌握了侗语的韵读之后,两位老师就开始对大家进行逐句教唱了。
在这里,老师一直强调,关于我们要唱的歌曲其实是有曲谱的,但是在这个阶段,不能让我们直接读谱学习,因为当我们拿到谱子以后,我们只会关注谱子上的音高而忘记或者是忽略掉两位老师的声音,而侗族大歌的精髓,最有味儿、最美的部分,恰巧就在此,它们是谱子无法确切记录下来的,所以我们只能不断地听、不断的把自己放在这样的声响当中去品味、去觉察、去感同身受。因此,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侗族大歌的学唱意味着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冲撞(Culture shock),作为汉族的我们,每个人都要重新去尝试感受一种异文化并且要接受这种异文化还要去演绎这种异文化,同时还要完全打破自己以往“看谱学歌”的固有学习模式,用另一种视角去感知音乐、理解音乐。
二、打破西方音乐体系的定势思维,让传统回归其原本的表述方式
当我们已经基本学会两首侗族大歌后,开始了有谱练习的一周。在这里,老师们强调“谱子上记载的只是音高大致的轮廓,侗族大歌的学习仍旧要以老师的唱为核心。因为实际上在真实的民间学唱当中是没有任何乐谱的,大家全靠听来记来记住歌师声音中的每一点细节。如果有乐谱,按照我们的‘背景’来说,就会立刻就以乐谱为标准,而不是以歌师的演唱为标准,那么这就会影响我们对歌师的模仿,也有悖于传统音乐的基本精神。因此侗族大歌的传统传承方式是对人声的直接模仿而不是通过二手的乐谱反过来回应这个人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一句又一句地斟酌,反反复复地熟悉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发现第一首大歌自己竟然神奇般的就会背了,这种感觉很奇妙,因为它是一种像母语一般朗朗上口的感觉,像说家乡话一样,很自然的就唱出来了。这种在浸泡当中潜移默化的能量,真真是让人倍感惊喜!
反观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不论是音乐学院的建制,还是我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再或是我们已经成为常态的演唱、发声方法、状态,无不都是沿用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然而却浑然不自知。就好比当今社会仍有人认为原生态“音乐”在音乐厅里的演出顯得格格不入,分外“土”气,然而却殊不知音乐厅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是西方音乐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二元对立的哲学观背景,如此,又何以将其与生发于自然、土壤之中,与族群、与人生命、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主客合一哲学观背景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相提并论?又如何只以一种文明的视角来成为评判所有异文化的绝对标准?音乐教育或是艺术教育只以一种自然科学式的、所谓的普遍音乐的真理标准来进行教学以及音乐生活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西方音乐标准的范式是有局限的,它只是一种单一文化音乐的音乐标准,我们不能只拿着这一项标准去评判世界上的所有音乐,符合这种标准的就是好的,不符合的就是不好的。“这种方式只会掠夺世界不同音乐生活世界中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压制各种音乐文化或者各种西方历史中真实的文化经验主体从而导致各种音乐生活世界文化自主性意义的丧失。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下,阿炳考不上民乐系,刘天华考不上作曲系,梅兰芳考不上歌剧系,王光祈考不上音乐学系……” 三、“天人合一”的生态艺术教育观,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
正式演出的前一天,由于平时排练的场地空间太小,以至于无法像表演时一样站位,动作也无法施展开,于是我们便在学校的王光祈广场开始了演出前最后的排练。由于这是我们第一次在空旷地带练歌,在这里的听觉效果跟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用同样的能量和力度歌唱,却基本上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以至于无从判断声音的好坏,只得尽力放开唱,别无其他,说实话,这种感觉很奇怪,让人心里很没有底。在我们正排练的尽兴之时,竟引得一旁路过的校友在广场旁小径上驻足聆听,其中一位不仅驻足停留,更是用手机记录下了一段能让我永远难忘、永久回味的小视频。那是她作为一名听众的角度。
早上的排练结束,我坐在回家的车上打开了这个小视频,当视频里的画面和声音同时出现的时候,我的眼里涌上了阵阵热泪。是意外、是惊喜、是兴奋、是不可思议……我被眼前的这一幕打动了,被我们自己打动了,被人景交融的场景打动了,被林宇间回荡着的阵阵歌声打动了,第一次,我在这里似乎体验到了“天人合一”的那番境界,感受到了我们与自然原来离得那么近、那么近。这种感觉是那样的真实、那样感人、那样的美,以至于我很难找到完全贴切的词藻来形容,真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想一想,是啊,这才应该是我们的文化符号啊,这才应该成为我们歌唱、演唱的常态呀。侗族大歌不就是在自然中孕育而生的吗?不就是在那样一方水土中得以生发、焕然生机的吗?我们虽作为异文化的学习者,但我们却同根同源,同属中华儿女,我们的生命里流淌着同样的文化血脉,我们的骨子里有着犹如DNA一般的文化基因。排练时,侗族的老师一直强调:“你们已经会唱了,而且已经唱的很好了!那就是要放开唱!完全的放开唱!不要想那些你害怕、不敢唱啊,就是要自信,你都不相信自己、不敢唱,谁还觉得你会唱、唱的好啊!更何况你们现在已经唱的很好了!那就是要放开自己,大胆唱!”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在艺术上所谓的“解放天性”不就是这样吗?生活在这个水泥四面、高楼叠起的城市中的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克制、约束、控制,而他们,常年贴近自然,与天为伴、与地为友,所有的表达都是当下即刻而发的那份情与意,他们的天性就是他们的自然,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命状态,不需要重新解放。
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天人合一”在中國传统艺术中成为一种文化模式,中国传统艺术都包含着一种“天人关系”,如形与神、意与境、意与象、情与景、言与意等等,由此构成了形神、意境、意象、情境、言意等等特殊的范畴。对这些范畴,决不能像解释西方“典型”范畴那样将之理解为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或将之解释为两者的所谓“统一”,它们都具有更为丰富复杂的东方文化意蕴和内涵。中国传统美学的“大美无言”、“大象无形”、“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味在咸酸之外”、“情境交融”、“一切景语即情语”等等观念,都可以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生命论美学的重要特征。在艺术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尽力帮助学生真正地了解、理解中国艺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等意象特征。“从不同文化的角度认识艺术、理解艺术精神,弘扬中华文化艺术优秀传统。”
2018年12月19日,终于迎来了我们的正式演出。24名女生(其中包含永英、永兰两位老师)、两名男生(其中包含侗族来的石老师),身着侗族传统民族服装,在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完成了侗族大歌的演绎,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一侗族大歌,在高校传承的历史性时刻。至今,我仍然能够清晰地记得舞台上的我没有紧张、没有慌乱,比以往任何一次的表演都要从容、笃定,我看着台下的观众、老师还有小朋友们,有一种发自内心想要唱给他们听的欲望。这是我第一次,如此享受舞台,如此享受自己的歌唱,也是第一次让我觉得在舞台上不是压力而是幸福。在这里,你不用考虑别人异样的眼光,不用担心别人评价的好坏,你只需要真真正正的做自己!
四、结语
当学习侗族大歌己然超越了知识本身的含义,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感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所亲历的各种困难、艰辛、挫折、失败,亦或是解决困难后的那份欣喜、达到要求后的那份成就感,再或是同伴之间相互的信任、支持、包容,都将会成为我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我们常常说,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是要塑造人的精神世界,那么生而为“人”,何以为“人”?我想这便是最好的答案。因此,“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要将艺术融合或辐射到音乐、动作、语言、伦理等各个学科当中,使其教学过程超脱出纯粹的知识灌输。”它更像是一种智慧的点燃,它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成为了一个个充满奇妙的感觉、想象、思考和顿悟的过程,使我们回到本民族具体的文化语境下去感受、感知、感悟。这个过程本身就己然生发出了艺术于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