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烧杯中微型生态系统的群落演替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叙述了以一杯池塘水来模拟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观察其中的生物类型和数量随着时间发生的变化,以强化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
  关键词 探究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群落演替是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群落演替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十分抽象,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群落演替描述了生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是一个持续的而长久的过程,一般是比较难以观察的,因为完成一次群落演替一般需要10年或上百年。本研究通过实验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笔者用一杯池塘水来模拟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观察其中的生物类型和数量随着时间发生的变化,以强化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实验方法参照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Biology·The Dynamics of life》的中译本《生物·生命的动力》。
  1 材料
  实验器材:3个烧杯、3支滴管、标签纸、玻璃棒、池塘水、煮过的白米饭粒、量筒、显微镜、载玻片与盖玻片等
  2 实验方法
  (1) 取池塘水样。实验用池塘水采自于四川省成都市郊區一池塘。
  (2) 取400 mL池塘水进行高温灭菌。在3个烧杯上分别贴上A、B、C的标签。在每个瓶中倒入等量(110 mL)的已灭菌的池塘水。向A瓶再加10 mL灭菌的池塘水;B瓶再加10 mL灭菌的池塘水并加入10粒煮过的白米饭;C瓶加入10粒煮过的白米饭、10 mL未灭菌的池塘水和一些原来在池塘水中的植物。轻轻地搅动每个烧杯,在数据本上记录每个瓶中的浑浊度,分为1-10度,其中10度表示最浑浊。在每个装片上分别标上A、B、C。用不同的干净的滴管吸取每个烧杯中池塘水样。在低倍镜下观察各个装片,说出视野中看到的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的名称,并依此描述其特征,或绘制一个草图,记录每种生物的数量。完成第一次观察的数据表。并将3个烧杯置于有光的区域下。接下来每隔3 d观察瓶中的变化,并重复步骤4次,认真的进行记录。
  (3) 教师提出问题。数据分析时,教师注意引导 学生考虑以下问题:哪个瓶属于对照组?煮过的米饭的作用是什么?哪一瓶的池塘水的浑浊度是最轻的?为什么?描述一段时间后自养生物数量和类型的变化。这是生物演替吗?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请说明理由。在本次实验中你能不能观察到顶级生态系统,为什么?描述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并说明如何才能尽量控制这些因素。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来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4) 知识的升华。学生撰写论文,制作PPT,将实验结果和结论在班级中展示。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结果
  实验A组属于对照组,在B组和C组加入煮熟的米饭是为烧杯中的生物提供有机物。实验中A组的池塘水浑浊度最轻,C组最浑浊;到实验第21天,A组浑浊度为4度,B组6度,C组达到10度。这是因为在A组中生物最少,随着实验时间的增加,三组中的细菌数量都在增加,而A组中的有机物相对B组和C组少,主要由灭菌后的池塘水里面残留的一些原生生物尸体提供,所以A组的细菌相对更少,C组中加入了池塘水的原液,所以细菌以及其他原生生物的数量更多。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如光照,有机物等,在实验中无法观察到顶级生态系统。
  3.2 实验中观察到的生物及特征
  在3组实验中分别看到了不同的生物,并且记录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物的数量变化(表1)。A组作为对照实验,只在实验第三天时观察到了细菌,能够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细菌在运动,并随实验时间延长细菌数增多。B组在实验第三天时观察到细菌,在实验的第十五天出现了蓝藻,在低倍镜下,可以观察到蓝藻呈丝状体的细胞群,细菌和蓝藻数量都在逐渐增多。从一开始B组中没有生物,到细菌和蓝藻的出现,形成了新的生物群体,这种演替就属于初生演替。在实验C组一开始观察到细菌、浮萍、大型溞和剑水蚤,衣藻,尖头杆吻虫和在12天时观察到的蓝藻。其中,大型蚤和剑水蚤在实验的第20天消失,尖头杆吻虫在实验的第15天消失,衣藻在第18天消失。由一开始以枝角类生物(大型蚤和剑水蚤)为主,变为以细菌等生物为主的生物群体,C组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浮萍属于浮萍科的植物,结构比较简单,仅由叶状体和根系组成,叶状体的基部有囊,进行无性生殖,在根的着生处一侧产生新芽,生长周期较短,大约2~3 d繁殖1代。枝角类的水蚤生长迅速,繁殖快,主要滤食细菌,头部有2对明显的触角,第一对触角较小,第二对特别发达,可分为内枝和外枝,能在水中划动,属于异养型生物。观察到的衣藻藻体为单细胞,卵形,细胞前端有2条等长的鞭毛,藻体借鞭毛的摆动而游动,喜光,因衣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型生物。尖头杆吻虫体长约4 mm,体宽0.25 mm,能在水中游泳在低倍镜下比较透明,口前叶呈圆锥形,先端突出,形成一条长吻,长吻呈杆状且透明。
  3.3 问题的分析
  对于数据的收集,定量和定性数据收集同步进行,将2种结果加以整合将更有说服力。在实验中除了观察池塘水中的各种生物的生理特征以外,还对各种生物进行了数量统计。由于水中的生物具有运动能力,无论是在低倍镜下,还是在烧杯中直接观察,数量的统计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统计出的数据可能存在误差,因此主要进行定性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浮萍的繁殖量不是很大,很可能是因为实验的光照条件不足。
  在实验后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B组会在15 d后会有蓝藻出现?经过分析,可能是由于在制作装片时滴管的交叉使用,将蓝藻带人到了B组。学生又提出问题:那么我们的这次实验是不是就算失败了呢?其实不然,生态系统本身就是暴露在外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演替本身就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现在的主要外界因素就是人为因素,现在人类活动不正是在过多的干涉了自然环境,导致了生态系统严重被破坏,并且人类正在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当然人们现在已经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只要认真治理,环境问题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从实验样品的采集、实验的实施到论文的撰写,都是由学生自主参与完成。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通过资料的查阅及各方面的努力解决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将抽象的概念变得更生动,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深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 [美]奥尔顿·比格斯等.生物·生命的动力[M].廖苏梅,曾立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10-111.
  [2][3] 吴相钰,陈守良等.陈阅增普通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57-460.
  [4] 朱晔荣,马荣等.浮萍相关研究的几方面重要进展[J].生物学通报,2010,45(4):4-6.
  [5] 刘恩山,张颖之.以科学研究的思路和范式进行生物学教育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3,48(4):28-31.
其他文献
以汉川机床XK714D铣床BEIJING—FANUC0i系统为例,通过对刀步骤介绍及实践操作,介绍了数控铣床的几种对刀方法,数控机床对刀在加工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刀的精度直接影响零件加工
目的对栾树的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栾树花三氯甲烷部分中分离得到了3个化合物,经鉴
摘要 叙述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将生物科学史更有效地整合于课堂教学中的方式。并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例介绍了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HPS教学模式 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2)01-0027-02  1 问题的提出  科学史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是人类思想宝
针对某行星齿轮流量计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振动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在对该流量计的模态计算求解原理进行阐述后,利用UG软件中的NX Nastran求解器完成了齿轮系统的模态分析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生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教师以这样一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由此,根据生物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本文介绍运用UG软件建立参数表达组,进行盘形凸轮轮廓曲线参数化设计。介绍了构建盘形凸轮轮廓曲线参数化设计的步骤及构建凸轮设计参数表达式主要依据。阐述了由S—Q函数建立
目的报道萘丁美酮胶囊致不良反应1例,为临床使用萘丁美酮提供参考。方法对萘丁美酮胶囊引起的1例神经性耳聋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出现神经性耳聋为萘丁美酮所致,临床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贝那普利氢氯噻嗪片的含量。方法采用 Ultimate AQ-C18柱(250 mm ×4.6 mm ,5μm);以四氢呋喃-水-冰醋酸(250 mL +750 mL +4 mL 加入四丁基溴化铵1.0 g
探讨数控车削梯形螺纹的几种方法。着重介绍斜进法和左右分层切削法的编程方法,强调采用宏程序进行左右分层切削法可提高编程效率,并可获得较好的梯形螺纹加工质量。
本文在实验室的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上,具体进行了实验设备支架的设计。完成基于SolidWorks的支架结构设计,利用该软件建立支架的三维模型,并对模型导出二维工程图。结果表明该设计可大大提高设计效率,收到良好效果,可为支架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