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与传承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62283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本原文化研究学者靳之林认为,中国本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上可追溯至原始社会。以生存与繁衍为核心的文化主题,追求、向往生命的延续,因而形成以阴阳观、生生观为主线的中国本原哲学体系。推及民间美术依照本原哲学思想绵延与传承至今,时下却被打上“伪科学”标签。靳之林《绵绵瓜瓞》一书无疑通过对民间文化中本原哲学的总结,为读者提供艺术发展新的启思。
  关键词:本原哲学;本原文化;民间美术;绵延与传承
  1 生命与生殖崇拜即中国本原哲学核心
  1.1 中国本原哲学的生成
  本原一词由字面来看,意指事物的根源、根基。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它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也叫本源。[1]引申至中国本原哲学,意指中国本土孕养、形成的关于起源问题的哲学理论。
  由该书中的文字“以阴阳观与生生观为核心的中国本原哲学诞生于比诸子百家哲学早3000年的原始社会。”[2]一文可知,中国本原哲学由来已久,早在原始社会便初见端倪,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时呈现一时盛况。其后,由道家学派提出的阴阳观、生生观成为本原文化的根基流传至今。中国本原哲学的中心即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学、历史学等综合学科,对民族原文化进行探索。
  1.2 中国本原哲学的核心
  阴阳观与生生观思想作为本原哲学的基石,影响、推动本原哲学的发展。哲学思想来源于社会生活,在生产生活水平落后的原始社会,生存即首要问题却不是永恒主题,因此产生生命延续的需求,进而实现生命的持续传承。由此可知,中国本原哲学核心即对生命的追求与生殖崇拜,也只有生命的延续与传承才能為人文环境发展提供机能。
  2 本原哲学与文化内涵即艺术创作源泉
  2.1 民间艺术成为本原文化物质载体
  提及本原哲学,时至今日影响力逐渐减退。由本原哲学所派生出的本原文化却扎根于民间艺术中,随时间流逝升华。从中国本原文化发展历程来看,本原思想在民间艺术中贯彻始终。由书中“西方传统艺术体系重在‘物’,重在客体;中国传统艺术体系重在‘我’,重在主体;中国民间艺术体系则重在宇宙本体”[3]一文可知,区别于西方艺术体系,我国传统艺术重在个人情绪、情感的表达,而非拘泥于客观事物的客观表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追求万物与我合一的状态,强调思维展现,并非单纯依照客观规律的机械性绘画。因而本原文化思想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极大决定中国美术体系的构架。民间艺术是与学院派艺术相对的概念,但究其根本无法脱离社会群体生活。可见本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民间艺术即是本原文化传播、发展的物质载体。
  2.2 本原文化内涵成为艺术创作基石
  黑格尔曾提出“中国人是没有民族史诗”这一看法,然观及靳之林《绵绵瓜瓞》一书,通篇围绕中国本原哲学思想的诞生及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发展进行观点阐述,以书中案例四鱼旋转纹彩陶盆为例,“半坡双鱼人面彩陶盆口沿的圜天阴阳八卦,既是四方四佐的八方八极,又是旋转着的圜天太阳八芒八角”[4]体现出中国本原哲学的太极阴阳之道,其中均包含原始宗教信仰,用于祈福活动或生命传递的诉求,根本即对生命的渴望及生殖崇拜。可见中国具有自身的本原哲学及思想,时至今日仍处于发展延绵的传承中。因此,《绵绵瓜瓞》一书,正是对黑格尔这一片面观点强有力的反驳。
  3 绵延与传承即实现民族复兴必由之路
  3.1 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缺失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美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纵观时下美术课程多以艺术鉴赏课为主,尽管对于美术领域的涉猎较宽,有效的扩大美术知识吸收口径,却对传统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较为浅薄。上升至高等美术教育中,较少设置民间美术课程,存在者也多以选修课形式体现功能性并不完备。因此,对于民间美术普及度较低的状况,正是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缺失的表现。
  3.2 民间文化大众认同感低
  前苏联、法国美术教育体系影响下,素描、水粉画受到推崇,西方绘画类别在今日的中学美术教育中地位显著。应试教育影响下,反映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民间美术备受冷落。且变成封建迷信产物,被称为“伪科学”。以剪纸为例看似无章法,却充满科学性。采用重叠透视进行错位排列,以大小区分空间位置关系进行细致刻画。因此民间美术是科学的学科,作为民族史诗的表现通道,是记载、沉淀的精粹。
  3.3 家庭教育观念趋向转变
  民间艺术乃至民间美术整体,传承方式从传统意义来看均于小范围传递,以师友、家庭为主进行教育活动。艺术市场化的变革对于民间艺术的发展产生冲击致使此类艺术形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呈现没落之势。受此影响传统民间匠人迫于生计压力,不得不为谋求生路寻求他法。因此在社会大背景变迁下,出现家庭教育断层的状况,从根本上切断了民间美术传承的路径。
  4 小结
  作为中国当代本原文化研究的开拓者,靳之林《绵绵瓜瓞》一书中,对中国民间艺术详尽分析、阐述,记录个人实际考察经历,融合民间艺人访谈,揭示中国本原哲学核心思想为其在民间艺术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绵延与传承是当下民间艺术乃至本原文化发展的主题,加强了解才能于真正意义上形成对此类民族文化的重视意识,回到民间、走进乡间,实现民间艺术与学院结合又为我们带来一条全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佚名.书籍[E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2] 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同上.
  [4] 同上.
其他文献
冬天到了,雪花纷飞,漫天雪花,飞舞着自己的舞步,飘洒在广阔的空隙。  洁白的承诺,纯洁的爱恋,化作了思念溶化的泪滴,包裹着冰冷的雪花。雪花的圣洁是我用心的祝福,虽然分开了,心里还是希望你幸福,希望你过的好。  茫茫人海,十字路口,擦肩而过的痛,无声的爱,融进了温暖的怀抱里,融化成了一滴滴纯净的水。  不论最后牵着谁的手,曾经彼此留下的快乐,留下的伤痛,留下的回忆,都随雪花纷飞化作了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期刊
摘 要:王长征的《习经笔记》从《诗经》出发,以回归传统和致敬经典的姿态,结合当下生活体验,消除了时空造成的古今诗歌的隔阂。本文重在指出诗集在先锋和保守方面的突出表现,并发现了诗人的反思意识和现实关怀。  关键词:《诗经》;《习经笔记》;先锋和保守;当下反思  在新世纪复杂的诗歌语境中,很多诗人讲究推陈出新,但王长征却脱颖而出,将身心投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记忆中。他悉心研读《诗经》,沉静而安稳地回
期刊
摘 要:艾伟的作品多表现出对人性的探討和拷问。其短篇小说《小满》聚焦于目前成为社会热点的“代孕”问题展开,通过代孕者小满的种种遭遇,来追问代孕这一社会现实的伦理危机,体现出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忧思,同时,也是对女性性别角色的思考和女性生存困境的描写。  关键词:人性;人文关怀;生存困境  艾伟以他那轻捷灵敏的笔触,探幽着人性的复杂和叵测。在他的短篇小说《小满》①中,看似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叙述
期刊
摘 要:在国内对《诗经》的研究已經数不胜数,在韩国也是如此。在比较文学的研究里大部分中国的学者们都会去关注一些韩国闻名远扬的文学家。在中国,溪谷张维这位朝鲜朝的文人没有被国内所熟悉,但是汉文学对这位文豪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热爱汉文学对汉文学有着属于自己的见解和认识,除了散文等文章以外在创作汉诗的时候他主要是学习并模仿着《诗经》的创作。对《诗经》的认识他支持《毛诗序》的解释,大部分都是依靠他的注释
期刊
摘 要:自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徐訏《鬼恋》的研究不断增多,研究方法也表现出多样的态势。本文则从叙事学研究和比较研究入手,对《鬼恋》的进行研究综述,厘清《鬼恋》研究的脉络。  关键词:新世纪;《鬼恋》;研究综述  徐訏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和鲜明特色的作家,他有着中西哲学、心理学的学养以及游学欧洲的经历,因而其作品渗透着一种浓厚的现代意识和哲理思辨色彩。其成名作《鬼恋》自1937年发表以来,由于历史的原
期刊
摘 要:《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极尽荒诞,充满超现实奇幻色彩,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也生动而富有个性。品读《庄子》笔下的人物,惠子的地位十分特殊。《庄子》笔下的惠子,时而为至交好友,时而为论辩“仇敌”,时而是最丑陋的名利追逐者,时而是学识渊博、待人为善的智者。不难发现《庄子》在塑造惠子的多面人物形象时,其情感是复杂的。因此笔者将以《庄子》的几则故事为本,解读惠子多面的人物形象,感受庄、惠之间另类的知己情。 
期刊
摘 要:《庄子》文章之“大”首先在于庄子描绘意境的阔大邈远;同时,因为其境界阔大渺远,也就显示《庄子》文章内容的超尘离世。  关键词:《庄子》;文章;大;阔大邈远;超尘离世  《庄子》开篇即给我们打开了一片极其广阔的天地: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
期刊
摘 要:她是一名特立独行的女性,她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她是胡兰成笔下的“民国才女”,她就是——张爱玲,在她的众多作品中,总是透露着丝丝苍凉,丝丝忧伤。张爱玲的美学被称为“苍凉美学”,今天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就其《半生缘》中的女性悲剧进行具体阐释。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顾曼桢;顾曼璐  张爱玲曾说,“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
期刊
摘 要:《捣素赋》自唐以来就有学者怀疑非班婕妤所作,至明清时期,更是有许多学者认为此赋为齐梁间人拟作,且文风与班氏差别较大,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此赋,认为《捣素赋》并非班婕妤所作,作者另有其人,应是魏晋六朝文人托名班氏所作。  关键词:《捣素赋》;班婕妤;魏晋六朝;托名  班婕妤是西汉末期有名的一位女作家,她流传下来的赋作有两篇:一篇为《自悼赋》,被收入《汉书》;另一篇为《捣素赋》,被收入唐代类书中
期刊
初见  三十年前,我刚过十六岁生日,就跟着周师傅去深圳当建筑工,给特区盖房子。深圳那么多高楼大厦,都是我们这些打工者盖起来的。我跟周师傅到深圳,去盖一座图书馆,这座宏大漂亮的建筑,就是我们亲手盖的。  我们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就睡在工地上。工地上搭建了一些彩钢板房子,我们就住在里面。深圳天气热啊,彩钢板房里没有空调,晚上总是热得睡不着觉。我睡不着觉,经常就干脆不睡了,跑到马路上瞎逛。  马路上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