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常常被应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笔者借此平台针对初中英语课堂提问中的瑕疵进行剖析:
一、“问”的不明
有的教师没有吃准三维教学目标,提问经常是盲目的,缺乏主次与前后贯通,这样的提问会分散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注意力。有的教师竟然以“问”代罚,苛刻学生;有的搞突然袭击,猝然发“问”;有的甚至提的问题模棱两可,使学生不知所云,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中出现“问而不答”和“启而不发”的现象。
二、“问”的不全
有的教师的提问内容不够全面,出现提问实效过低、提问难度过大、提问作用过小的现象,而提问内容上一旦偏差,即使看似热闹的“提问”也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问”的无味
有些教师设置的课堂提问缺乏趣味性,既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又难以凸显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明知山有豹,偏向豹山行。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英语教师必须面对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锐意进取,对症下药:
一、因材而“问”,凸显提问的灵活性
在师生和生生互“问”的过程中,随时都会产生许多教师事先无法预测的东西,这些都是教学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因材而“问”的原则,在课堂提问中要突破“预设”,达到“动态生成”,不断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和锻炼。例如,我在讲授《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6 Pets 这一单元时,当学生在讨论动物分别具备什么能力时,有一个男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 can a panda do?” 此刻的我也一时感到纳闷:熊猫既不会游泳又不会荡秋千,它会干什么呢?俗话说的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一个女生自告奋勇的回答道:“It can play Gongfu.”大家先是一愣,立刻就表示赞同,没错,电影《功夫熊猫》中的熊猫就是会功夫的,于是我先随声附和:“Yes,the panda can play Gongfu.”并向学生简要地介绍了有关中国少林功夫的传奇故事。类似的学生提问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这种“意外的生成”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设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引发师生的共同思考,只要我们坚持有利于教学相长,就能使课堂提问不但具有针对性,而且充满生机。
二、精心酝酿,凸显提问的科学性
初中英语教学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设计问题既要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又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酝酿提问内容,科学地发问,将课堂铺垫引入教学中。譬如,我在讲授《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4 A charity show时,紧紧围绕过去时和将来时的被动语态这个重点,设计了以下问题:(1)What was needed to be finished by Ricky? (2)When was Ricky happy? (3)What were opened before the big events? (4)What will be organized to raise money for charity? (5)Who will be invited to take part in the charity? 由于所设置的问题在语法结构上都是过去时和将来时的被动语态,学生的注意力也由第一段自然过渡到第四、五、六段,从而巩固语法知识,为语法部分的深入作铺垫,充分体现了提问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以“问”激“趣”, 凸显提问的艺术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提问”的意识。譬如,我在学生掌握了 can 、 must 相互转换的用法以后,就立即在会话中进行训练:我先指名道姓的提问一个同学: “May I use you pen?”她回答:“Yes , you may.” 并把钢笔递给我。我又向她“借”尺子、橡皮、小刀,她的回答是相同的,而且越答越快,接着我突然问道:“May I use your head ?” 她也脱口而出:“Yes ,you may .” 课堂里随即爆发出一阵轰笑,她自己也喜笑颜开,并马上纠正说: “Sorry,you mustn’t.”接着向全班发问:“May I go now ?”一位男生站起来回答:“No , you mustn’t.”我再问:“Why ? ” 他略加思索后说: “We are having a class .”当下课铃响以后,我又问另一个女同学:“May I go now? ” 她说:“Yes , you may .” 我问:“Why ? ” 她爽快的回答道:“The class is over now.”这样的师生互答气氛很轻松、愉快,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又使每个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提问的艺术性。
初中课堂提问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科学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就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但愿广大一线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造就更多的英语合格人才而努力。
一、“问”的不明
有的教师没有吃准三维教学目标,提问经常是盲目的,缺乏主次与前后贯通,这样的提问会分散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注意力。有的教师竟然以“问”代罚,苛刻学生;有的搞突然袭击,猝然发“问”;有的甚至提的问题模棱两可,使学生不知所云,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中出现“问而不答”和“启而不发”的现象。
二、“问”的不全
有的教师的提问内容不够全面,出现提问实效过低、提问难度过大、提问作用过小的现象,而提问内容上一旦偏差,即使看似热闹的“提问”也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问”的无味
有些教师设置的课堂提问缺乏趣味性,既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又难以凸显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明知山有豹,偏向豹山行。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英语教师必须面对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锐意进取,对症下药:
一、因材而“问”,凸显提问的灵活性
在师生和生生互“问”的过程中,随时都会产生许多教师事先无法预测的东西,这些都是教学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因材而“问”的原则,在课堂提问中要突破“预设”,达到“动态生成”,不断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和锻炼。例如,我在讲授《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6 Pets 这一单元时,当学生在讨论动物分别具备什么能力时,有一个男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 can a panda do?” 此刻的我也一时感到纳闷:熊猫既不会游泳又不会荡秋千,它会干什么呢?俗话说的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一个女生自告奋勇的回答道:“It can play Gongfu.”大家先是一愣,立刻就表示赞同,没错,电影《功夫熊猫》中的熊猫就是会功夫的,于是我先随声附和:“Yes,the panda can play Gongfu.”并向学生简要地介绍了有关中国少林功夫的传奇故事。类似的学生提问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这种“意外的生成”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设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引发师生的共同思考,只要我们坚持有利于教学相长,就能使课堂提问不但具有针对性,而且充满生机。
二、精心酝酿,凸显提问的科学性
初中英语教学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设计问题既要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又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酝酿提问内容,科学地发问,将课堂铺垫引入教学中。譬如,我在讲授《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4 A charity show时,紧紧围绕过去时和将来时的被动语态这个重点,设计了以下问题:(1)What was needed to be finished by Ricky? (2)When was Ricky happy? (3)What were opened before the big events? (4)What will be organized to raise money for charity? (5)Who will be invited to take part in the charity? 由于所设置的问题在语法结构上都是过去时和将来时的被动语态,学生的注意力也由第一段自然过渡到第四、五、六段,从而巩固语法知识,为语法部分的深入作铺垫,充分体现了提问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以“问”激“趣”, 凸显提问的艺术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提问”的意识。譬如,我在学生掌握了 can 、 must 相互转换的用法以后,就立即在会话中进行训练:我先指名道姓的提问一个同学: “May I use you pen?”她回答:“Yes , you may.” 并把钢笔递给我。我又向她“借”尺子、橡皮、小刀,她的回答是相同的,而且越答越快,接着我突然问道:“May I use your head ?” 她也脱口而出:“Yes ,you may .” 课堂里随即爆发出一阵轰笑,她自己也喜笑颜开,并马上纠正说: “Sorry,you mustn’t.”接着向全班发问:“May I go now ?”一位男生站起来回答:“No , you mustn’t.”我再问:“Why ? ” 他略加思索后说: “We are having a class .”当下课铃响以后,我又问另一个女同学:“May I go now? ” 她说:“Yes , you may .” 我问:“Why ? ” 她爽快的回答道:“The class is over now.”这样的师生互答气氛很轻松、愉快,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又使每个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提问的艺术性。
初中课堂提问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科学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就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但愿广大一线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造就更多的英语合格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