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新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以一种全新的播报方式和较强的亲和力赢得了广大受众的欢迎,成为广播、电视传统媒体新的节目形态。如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推出的《凤凰早班车》,首先确立了说新闻的节目形式。随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的《第一时间》,湖南卫视推出了《晚间播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晚报浏览》等广播电视节目,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传播效果。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说新闻”从过去“说”的形式逐渐向“评”的内容延伸,挖掘和解读新闻的角度和背景,成为大数据时代媒体传播信息新的立足点。
一、“说新闻”在新媒体时代寻求演变
“说新闻”不仅是传统媒体对新闻内容传播方式进行改革的尝试,也是媒体竞争带来的积极结果。在新媒体兴起的今天,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在体会到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开始进行进一步的变革。广播、电视中通俗和具有亲和力的播报,让广播、电视能够拥有比其他媒体更广泛的受众。从刻板的播报新闻信息,到主持人极具亲和力的风格和伴随性的语言态度,“说新闻”缩短了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让受众在接受信息传递、知识传递时倍感亲切,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应有的魅力。
但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设备的便携化,新媒体迅速抢占了新闻传播“快速及时”的高点。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成为人们“刷”新闻的新渠道,也成为不争的第四媒体。同样的新闻事件,在新媒体狂轰滥炸式的密集报道中,传统媒体沦为网络时代的跟随者,等到报纸出刊、节目播出的新闻消息都成了“旧闻”。新的改变在新的形势下开始出现,不再一味追求独家和最新消息,不再把形式化的“说新闻”作为吸引受众的唯一特质,而是以一种在“说新闻”的样态下,追求解读新闻的角度、分析新闻的背景、态度鲜明的观点,成为“说新闻”的新延伸。
二、 “说新闻”的形态发生变化
“说新闻”的传播过程是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共同完成的,所以在“说”的过程中,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都注重与受众的交流功能。“说新闻”更注重语言表达的语速、声音力度、音调高低、节奏等表达方式的细节。在内容上更强调深入浅出,无论多复杂的事情都要选择朴实、直白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新闻结构上比较注意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强调在轻松的状态下获得新闻信息,突出新闻编排和播报的顺序结构。
当网络媒体成为更多人关注新闻信息的途径时,传统媒体在“说新闻”的形式中,加入了更加详细、全面、多角度的新闻梳理。广播、电视媒体如何把同样的一条新闻信息“说”得更全面,“说”得更深入,“说”得更明了,成为传统媒体人新的“说新闻”方向。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把加强评论员队伍的权威性建设和内容建设,作为提高收视率的一项重要措施。新闻评论员的引入,将过去为“说”而说的形态,引向了为内容而“评说”。改版后的新闻频道大量连线专家电话采访,邀请评论员做客。包装、主持人的变化只是其次,最重要还是内容,评论员态度鲜明的观点增强了媒体的权威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改版中,也启动了全新的“说”新闻形式,把引入特约评论员作为广播新闻节目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不再是一个“说”遍天下事的“百科式”人物,而是充分发挥媒体人传播新闻的作用,改由评论员“评说”新闻,把单一的新闻播报,扩展成为对新闻事件的进一步解读。同时,“说”的内容更丰富,融合了新闻评论,或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讨论,或是不同观点的解读,将新闻背后的内容以更通俗、更深入、更明了的方式传递给受众。
三、“说新闻”发展脚步从未停歇
进入网络时代,新闻不再单纯依靠资讯取胜,更加依靠观点和立场来争夺受众,更强调新闻的传播效果。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促使观点时代的来临,推动各种新闻媒体变换传播新闻的方式,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说新闻”形势发展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自媒体”的出现显示出人人参与新闻传播的新趋势。“说新闻”的形式也变化出更多的新亮点,不仅强调“说”的是什么,也在扩展到“说”的主体,由谁来说。许多“说新闻”节目把受众引进节目,成为说的一种方式和角度来展现。通过视频通话、微信语音让观众或听众参与,让更多的受众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一种补充,把被动接收改变成主动参与,形成良性互动。
随着新媒体的丰富,“说”的方式也在改变,依托数字技术强化传播效果。比如:壹读传媒主打“轻幽默,有情趣”,旗下产品包括壹读视频、壹读音频、《壹读》杂志等。它们搜寻新闻妙趣,定义情趣生活,给予快速信息化中日渐焦虑的城市人群温暖和力量。“动新闻”也作为一种以三维视频(动画)方式呈现突发新闻、焦点新闻的一种全新产品,它以3D新闻模拟场景为主体,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数据新闻强调对新闻事件的数字化呈现和数字化分析,这些依托新技术呈现的新闻传播方式,为“说”新闻提供了更多可能。
(作者单位:阿拉善盟广播电视台)
编辑:赵娜
一、“说新闻”在新媒体时代寻求演变
“说新闻”不仅是传统媒体对新闻内容传播方式进行改革的尝试,也是媒体竞争带来的积极结果。在新媒体兴起的今天,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在体会到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开始进行进一步的变革。广播、电视中通俗和具有亲和力的播报,让广播、电视能够拥有比其他媒体更广泛的受众。从刻板的播报新闻信息,到主持人极具亲和力的风格和伴随性的语言态度,“说新闻”缩短了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让受众在接受信息传递、知识传递时倍感亲切,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应有的魅力。
但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设备的便携化,新媒体迅速抢占了新闻传播“快速及时”的高点。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成为人们“刷”新闻的新渠道,也成为不争的第四媒体。同样的新闻事件,在新媒体狂轰滥炸式的密集报道中,传统媒体沦为网络时代的跟随者,等到报纸出刊、节目播出的新闻消息都成了“旧闻”。新的改变在新的形势下开始出现,不再一味追求独家和最新消息,不再把形式化的“说新闻”作为吸引受众的唯一特质,而是以一种在“说新闻”的样态下,追求解读新闻的角度、分析新闻的背景、态度鲜明的观点,成为“说新闻”的新延伸。
二、 “说新闻”的形态发生变化
“说新闻”的传播过程是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共同完成的,所以在“说”的过程中,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都注重与受众的交流功能。“说新闻”更注重语言表达的语速、声音力度、音调高低、节奏等表达方式的细节。在内容上更强调深入浅出,无论多复杂的事情都要选择朴实、直白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新闻结构上比较注意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强调在轻松的状态下获得新闻信息,突出新闻编排和播报的顺序结构。
当网络媒体成为更多人关注新闻信息的途径时,传统媒体在“说新闻”的形式中,加入了更加详细、全面、多角度的新闻梳理。广播、电视媒体如何把同样的一条新闻信息“说”得更全面,“说”得更深入,“说”得更明了,成为传统媒体人新的“说新闻”方向。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把加强评论员队伍的权威性建设和内容建设,作为提高收视率的一项重要措施。新闻评论员的引入,将过去为“说”而说的形态,引向了为内容而“评说”。改版后的新闻频道大量连线专家电话采访,邀请评论员做客。包装、主持人的变化只是其次,最重要还是内容,评论员态度鲜明的观点增强了媒体的权威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改版中,也启动了全新的“说”新闻形式,把引入特约评论员作为广播新闻节目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不再是一个“说”遍天下事的“百科式”人物,而是充分发挥媒体人传播新闻的作用,改由评论员“评说”新闻,把单一的新闻播报,扩展成为对新闻事件的进一步解读。同时,“说”的内容更丰富,融合了新闻评论,或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讨论,或是不同观点的解读,将新闻背后的内容以更通俗、更深入、更明了的方式传递给受众。
三、“说新闻”发展脚步从未停歇
进入网络时代,新闻不再单纯依靠资讯取胜,更加依靠观点和立场来争夺受众,更强调新闻的传播效果。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促使观点时代的来临,推动各种新闻媒体变换传播新闻的方式,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说新闻”形势发展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自媒体”的出现显示出人人参与新闻传播的新趋势。“说新闻”的形式也变化出更多的新亮点,不仅强调“说”的是什么,也在扩展到“说”的主体,由谁来说。许多“说新闻”节目把受众引进节目,成为说的一种方式和角度来展现。通过视频通话、微信语音让观众或听众参与,让更多的受众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一种补充,把被动接收改变成主动参与,形成良性互动。
随着新媒体的丰富,“说”的方式也在改变,依托数字技术强化传播效果。比如:壹读传媒主打“轻幽默,有情趣”,旗下产品包括壹读视频、壹读音频、《壹读》杂志等。它们搜寻新闻妙趣,定义情趣生活,给予快速信息化中日渐焦虑的城市人群温暖和力量。“动新闻”也作为一种以三维视频(动画)方式呈现突发新闻、焦点新闻的一种全新产品,它以3D新闻模拟场景为主体,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数据新闻强调对新闻事件的数字化呈现和数字化分析,这些依托新技术呈现的新闻传播方式,为“说”新闻提供了更多可能。
(作者单位:阿拉善盟广播电视台)
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