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宁互动:创始人最该做什么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king_man_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通州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李宁公司,处处所见都有一种亲切感,虽然十多年前我为之效力的李宁公司当初还没有搬到这里。同行的创业者朋友说,这里多少显得老而旧,而我眼中,只要李宁在,那个因他而诞生的公司基因就在,那个带着憧憬和梦想,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火炬就还燃烧不息。
  李宁是个传奇,有着运动员生涯的巅峰低谷,转型企业家,又历经辉煌挫败。他运动员巅峰时曾拿过14个世界体操冠军,超过100块奖牌。但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一片争议声中告别体坛,1990年转型创立“李宁” 品牌。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是民企中公认的好公司,国产运动品牌的龙头老大,中国体育品牌的骄傲。近年运营遇挫,业绩跌至低谷,2014~2016年,累计亏损30亿元,外界传闻有面临崩盘之说。危机时刻,李宁重新归队,2014年底亲自上阵操刀,把企业从连续下跌带回盈利。
  这次跟李宁对话,是一帮企业创始人:协立投资砥砺一期和伟事达私董会021组的数十名组员,60后、70 后和80后都有。我跟李宁十几年前结缘,曾经是李宁首批职业空降兵,对老东家的感情自不待说。这帮创始人多数跟体育行业没啥关系,他们愿意来会会李宁,是名人仰慕,还是一个创始人对另一个创始人的好奇?我不得而知。
  是不是企业家不重要
  走到我们面前的李宁,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男人:半老,头发花白,混在人群里就是一枚大叔。讲起话来,不拽,不用专业词汇,不发宏图大论,远不似大家心目中一个明星网红类型的演说家。
  一代体操名将,一个民族品牌创始人,60、70后心目中的英雄,80后成长年代最引以为荣的中国运动品牌缔造者,创立公司业绩曾近百亿元,跌至亏损再带领它绝地重生,所有这些经历落到眼前这个平凡的大叔身上,巨大的反差,让大家屏住了呼吸, “他不像个企业家。”同学说。
  至少,他跟这个时代的“牛人”大不相同,没有光环,名人范儿、民企老板派儿,在他身上找不到一丝踪影。
  “是不是企业家不重要,是不是运动员才重要。”做了20多年企业,李宁初心不改。回看他创办李宁公司的发心,简直一脉相承:“当初我做这个品牌,是希望有一个自我激励,把体育和运动的精神,通过商业经营,在中国面对新世纪的时候,给国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他的这种内心召唤如此专注,从不因外界的干扰而松动或改变。
  记得2013年我跟李宁在深圳有一次见面,我问他:“李宁品牌对您意味着什么?现在经营遇到了困难,您会像有的企业那样,把品牌待价而沽吗?”李宁惊讶地看着我,好像奇怪我为什么这样问,他的回答是:“这是我一生的使命,任何情况下,我都会尽全力做好这个品牌,不是生意的问题也不是钱的问题。”
  梦想和冲动
  我们给李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带领公司走过27年历程之后,你眼中的创始人和企业家精神是什么?
  李宁回答:因为你有这样一个梦想,一个冲动,或者你对某一方面的眼界开了,看到了你自己认为的一种价值,值得你去追求,这就是创始人的动力。企业家,很重要的就是他的胆识、承受力,他的创业冲动、创新的激情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必须要有这些素质才可以成为一个企业家。


  这让我想起了在李宁团队时,第一次讨论使命愿景价值观的情景。那是十几年前在京郊,李宁一口气讲了一个下午,为了达到“袒露心扉的真实状态”的要求,平时不愿多说话的他,中午喝了三罐啤酒。他从小时候偶然成为体操运动员,讲到赛场中的一次次担当;讲到运动生涯峰回路转后,放弃无数机会,服从内心的愿望,在李经纬的支持下创办公司;直到后来,看到不断成长的销售额与自己理想中的“体育基因”产生巨大差距后的悲喜交集……那个下午,大家不止一次地湿了眼睛。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使命和价值观,能够成为一个人、一个组织长久的驱动力。
  我们继续问李宁:公司在最低谷的时候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宁先说到1997年,公司遇到的第一次低谷。“那个时期对企业对我都是蛮痛苦的阶段,真的不知道自己做什么。”那个时候公司赚的钱,很多來自于李宁出品的服装——夹克。一款白色的李宁夹克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生产一批卖光再生产一批。李宁就很困惑:我们不能什么好卖就卖什么。那时体育局的教练领导们拍着李宁的肩膀说,“小伙子,衣服卖得不错!”李宁说:“我真是哭笑不得。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专业的体育品牌,不是卖衣服啊!”
  而对于几年前的低谷,李宁说那是公司定位的调整。2011~2012年,李宁又一次到了选择方向的时候,”我们从来就不是一个服装品牌,体育才是我们的基因,是不能变的核心。我们需要再度清晰定位。”2012年李宁再次重新定位,强化了体育性。
  在李宁眼里,所谓方向、战略,就是他要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这是关系公司生死的问题。创始人要守住内心,不断清晰战略方向,李宁公司两次战略调整之后,还是定位在了一家体育用品公司。
  一位学员专为李宁手抄了一幅心经,接过来的时候,李宁笑说。“有了这个心经,我就可以远离颠倒梦想。”
  进与退
  李宁的进退在中国民企江湖上显得格外特别。
  曾经,他选择退出企业经营层面,全部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公司。记得2004年6月李宁公司在香港上市,就在一众欢腾的晚宴上,他对我说,以后他会离公司更远,充分授权,放手让职业经理人做。他说:“我始终坚信,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如果想做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国际化的企业,我们还是需要职业经理人团队来运营公司。”
  2014年底,李宁重归,兼任CEO,直接抓运营。
  为了公司,李宁倾尽全力,去跟每一个经销商沟通,获得理解与支持。去到零售店,跟店员了解一线情况。拜访合作公司,出席公众活动,刷微博、卖萌、写“鸡汤”,努力提高曝光度,做了许多细节的事情。   讲真,看他扛着不再年轻的身体亲力亲为,事无巨细,觉得隐隐心疼。
  在企业发展的重要关头,即使有再多理由,创始人也必须亲自冲到一线,担负他人不能担负的责任。
  进与退,从来都不易。作为创始人,能将亲手创立的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在冲击百亿的辉煌时期,不膨胀,急流勇退,不易;在企业遭遇危急的时刻,全力以赴冲上去,更不易。在理性和感性、务虚和务实、平凡和伟大的两极之间找到平衡,这是创始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如何自处
  李宁的重出江湖,三年的业绩不断向好,证明了他拥有充分的救火能力。
  有同学质疑:创始人如果一天到晚总是忙着救火,一定是自身出了问题。企业为什么有那么多救火的事?是不是平时该做的没做好?
  这个问题,对于不同阶段的创始人来说,回答是不同的。把时间放在救火上可能必须,可能不必,取决于在企业不同阶段,创始人对自己不同的角色定位。救火的李宁,一定是存在着创始人的错位或者不得已。他也许不是一个理论上完美的企业家,却是一个有担当、不虚伪的创始人。也许他需要学习的很多:如何带团队,不仅仅分享和授权,还要支持和推动;如何让战略落地,不仅仅有理论上的执行体系,还要有执行中不妥协的结果导向文化;如何建立文化,不仅仅要有分享、民主、职业化和福利,還要有决断、战斗力、令行禁止的力量……这些说起来容易,却需要多年、多个挫折为代价换来的经验,而且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平衡与适合。
  跟李宁互动,去感受一个企业家面对荣耀与失落、辉煌与危机时,是怎样自处的,又是怎样引领企业前行的。怎样才算一个合格的创始人?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找准自己的定位:或是前锋大将、团队导师;或是组织推手、精神领袖。这种更新变化的能力,平衡尺度的掌控,才是创始人最核心而最难修炼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当创始人不断为使命努力前行从不动摇的时候,才可能具备。
  还是情怀
  参观李宁公司,偌大的篮球场、羽毛球场、游泳馆让人印象深刻,李宁对此也不无自豪:“我们这里的环境很有意思,建造了体育场馆,组织了体育活动,我们希望员工工作的同时能够参与运动的体验。”
  随行的一位创始人说,“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生存而非情怀”。我想到李宁公司的基因和文化。你可以说狼性公司凭借金钱的力量可以搞定很多问题,但这样的公司也会因为钱而众叛亲离。很多人诟病李宁公司的福利太好,缺乏狼性。的确,李宁的工作条件、员工福利、职业经理人待遇以及阳光下的财务,都让企业成本偏高,运营数据远不是行业第一。但李宁的老员工能在艰难时刻,情愿不拿工资回来跟公司一起扛,如此感召力怕是没几个企业能做到。
  我们当然会问李宁:要怎么处理好情怀和商业的关系?
  李宁用他一向朴素的语言回答:“情怀还是需要的,没有情怀人活得就干了。”然后他语调柔和地讲述了自己的平衡观:一个企业存在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赚钱也是需要的,通常这块不容易处理好。”我还是希望我的团队、我的员工,是要有生活的,所以我们才有这样一个环境。同时股东们也希望我的团队帮他们赚更多的钱,所以公司也要赚钱。我们在工作上还是要求员工要有贡献,要竞争,两方面都在推行,尽量不要谁吃掉谁。”
  我们在李宁公司的食堂吃饭,时间短促却也感受到温暖和谐的氛围,这跟创始人李宁本人的特质息息相关。创始人的基因,团队中点点滴滴的打造,积沙成塔,塑造了企业文化,成为企业风格。
  一个经历了人生巅峰波谷的人,言语中却是波澜不惊,李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梦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在伟大和平凡之间找到了平衡。他告诉我们:“除了打理公司之外,我也喝点小酒,跟人交流交流,跟我的孩子家人在一起。想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习大大提出的伟大的中国梦。”讲到这里,李宁跟我们一起笑起来。
其他文献
“以前在皇宫里能像她这么骑自行车的,估计只有溥仪。” 镜头扫过一个在故宫骑着自行车的工作人员,画外音说道。这是2017年初播放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一个片段,这部三集纪录片走红之后,已经有1.5万人报名要去故宫博物院修文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成了网红句式,故宫博物院的朝珠耳机、“朕亦甚想你”折扇等文创产品一改先前严肃端庄的设定,“故宫淘宝”公众号有如一匹脱缰野马,把各种
期刊
18年前,我们创立了Basecamp公司。然而近年来,团队却越来越形成一种相似性,比如:我们的员工多以男性为主,而且几乎都是白人。并不是我们想成为这样,只是按照惯性做事情——雇用和自己相似的人。最终,团队就成了这样。当然,我们并不以此为荣。  我这么说,丝毫没有抵触白人男性的意思,只是作为一家全球化公司,这样的团队构成无疑并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全球的多样化特征,或者说体现客户人群属性。我本能地觉得
期刊
2017年11月,厦门国际动漫节期间,笔者参与国际动漫产业论坛时,结识了日本星尘传播事务所(Stardust Promotion)艺能二部部长龙野文范,并邀请他观赏了我所在公司主办的虚拟偶像演唱会。三个星期后,龙野文范专程来到北京造访,探讨将其旗下艺人引入中国开展演艺活动的可行性,并就中日影视行业、艺人经纪行业的差异进行了一番有趣的交流。  星尘传播事务所是日本老牌的造星工厂,与杰尼斯事务所、堀制
期刊
2017年11月26日,青年志联合青年文化生态中的商业品牌、青年组织、创投机构、关键媒体,在北京发起“青年日2017://未来自年轻”活动,期望通过展示青年文化的新变化、新趋势与新创造,帮助商业与青年同行,帮助前瞻文化和商业的迭变与创新。  日间“青年趋势与商业创新大会”由青年志联合创始人Zafka作主题分享,广邀逾400位来自国内/国际商业品牌、资本创投机构、商业及文化媒体、年轻新锐品牌等界别的
期刊
纵观2 000年的人类历史,计算与商业始终是一对互相促进的“孪生兄弟”,创造出许许多多崭新的商业模式与生活服务。今日,云计算掀起了第四次计算革命。与此同时,全球产业升级正在云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各行各业的中国企业纷纷上云,实现商业模式、技术模式、组织模式的互联网转型,中资企业全球化、中国创业者出海的机遇窗口伴随这次计算革命已经到来,云计算正在孵化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体。  第四次计算革命到
期刊
不久前在乌镇举行的互联网大会,俨然一个中国互联网江湖表演秀,关键词是八卦,饭局,派系,圈子,位次表……被津津乐道的不是台面上正襟危坐讨论的话题,而是谁来了谁的饭局,谁坐在谁的旁边,谁的体形穿西装最漂亮,谁的顶级羽绒服其实是个女款……这场表演和狂欢,演戏与看戏的人都嗨了,甚至有大佬建议,大会应该压缩正规议程的时间,让大佬们的私下互动更充分一点。  后来,知名媒体人迟宇宙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对于企业
期刊
共享经济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今已渗透到传统经济的各个方面。如共享出行的优步、滴滴,共享空间的Airbnb、WeWork等。如果说租车共享只是共享經济发端的一种尝试,在未来,将有更多的资产,以及数据、智慧,通过各种形式在人与人之间共享,在稀缺世界里创造富足。  我们曾经通过案例,在2014年3月刊和2015年6月刊分别介绍过共享经济的代表企业Uber和WeWork,
期刊
2010年左右,大数据概念升温,2012年左右开始在国内盛行。这只是一个泛泛的概念,用来指代互联网时代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流转、使用和交易等环节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企业而言,更要紧的问题是面对海量数据,如何提炼有用的价值,为己所用,因此对于很多行业而言,如何利用这些大规模数据是赢得竞争的关键。同时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提醒:“就今日言,有很多人忙碌于资料之无益累积,以
期刊
阿米巴,拉丁语中一种单细胞的生物,可以改变形状,进行细胞分裂,不断繁衍下去。稻盛和夫创办的京瓷公司沿用这一概念,创造了阿米巴经营模式,将大组织划分成许多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微型团体。阿米巴是公司中最小基层组织,也就是最小的工作单位。每个阿米巴小组由10人左右组成,是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自行制订计划,独立核算,培养具有管理意识的领导,持续自主成长,让员工参与经营管理,依靠全体智慧和努力完成经营目标。
期刊
在零售世界中,单向连通、单向导流的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從线上到线下)已经落伍,时代召唤着新的选择,那就是线上与线下共生共融的O+O模式(Online+ Offline,线上+线下)。在沃顿商学院教授大卫·贝尔看来,“线上的世界正在对线下的世界发出挑战,但是线下的门店绝不会消失。”贝尔在他的《不可消失的门店》中提出了Gravity法则,强调了“位置”的重要性。日前,《中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