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益。
关键词 数学 生活 思维 运用 体验 感悟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而服务。“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因而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数学教学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在教学完某一知识后,就把它编入到生活应用中,再由学生自己思考生活中的哪些现象用到了该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深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一年级中加法的学习,我让学生想想家中有几个人,来了亲戚后共需要准备几个座位等。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后,让他们算自己房间的面积;铺某种型号的地板砖需要多少块,通过这样的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体验知识的形成,锻炼数学思维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图形的特点时,我让学生多看、多摸等,建立感性认识,进而对不同图形的特点对比,在交流中获得图形的本质特点。在对一些概念、规律性的知识时,也是让学生从众多同类的数据中提炼、归纳,获得本质的认识。
三、运用生活经验,感悟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我认为,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数学学习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丰富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现实知识积累。这其中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现在的小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缺乏数学与社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他们认为数学就是计算,因此,不知道在购物时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更没想到生活中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最优化问题等等。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质疑,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益。
关键词 数学 生活 思维 运用 体验 感悟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而服务。“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因而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数学教学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在教学完某一知识后,就把它编入到生活应用中,再由学生自己思考生活中的哪些现象用到了该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深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一年级中加法的学习,我让学生想想家中有几个人,来了亲戚后共需要准备几个座位等。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后,让他们算自己房间的面积;铺某种型号的地板砖需要多少块,通过这样的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体验知识的形成,锻炼数学思维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图形的特点时,我让学生多看、多摸等,建立感性认识,进而对不同图形的特点对比,在交流中获得图形的本质特点。在对一些概念、规律性的知识时,也是让学生从众多同类的数据中提炼、归纳,获得本质的认识。
三、运用生活经验,感悟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我认为,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数学学习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丰富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现实知识积累。这其中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现在的小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缺乏数学与社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他们认为数学就是计算,因此,不知道在购物时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更没想到生活中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最优化问题等等。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质疑,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