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草原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min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草原用沉默接纳了我这个不速之客。刚刚掉进地平线的太阳,把最后的余光映上天空,却把巨大的阴影留给了草原。莜麦、胡麻以及更广大的野草都回家了,草原越发空旷,幽深、苍凉,彰显着原始的静美。不动声色的草原高深莫测,令人心生敬畏,我不能言语,甚至不能自如地呼吸,任凭身体被一点点抽空。我像阿来的《尘埃落定》中的那个傻小子一样,怯怯地问自己,也问苍茫的草原:我是谁?我在哪?
  “我是谁”似乎很容易回答,但真的回答时,才知道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在草原生活的十年,以及后来更长的时间,一直没能把这个问题想明白。
  “我在哪”倒不难回答。刚刚从数学系毕业的我,轻易地就计算出了我的坐标:北纬41.76度,东经116.15度。这是我在世界的位置,只属于我一个人的位置。在1:1000000的国土上,如果沿时光逆行,你或许可以搜索到那个叫“鱼儿山”的小镇,你将看到一片草原,以及那个在草原里踽踽独行的“大男孩儿”。
  但很多事情是难以用数学计算清楚的。草原的阔大,以及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瘠,都让我迷惘。我承认那时候我有点儿矫情,“我是谁”的问题还没搞清,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从哪里来”或许还能勉强说说,比如我从一个小山村来,比如我从一所大专院校来。但谁能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呢”?就像草原上根本没有路,但任你向哪儿走,都可抵达一个境地。要么就说“我从虚无中来,向虚无中去”?——这似乎不该是“八十年代新一辈”应有的境界。当一个人在现实中找不到出口的时候,他难免会向另一个维度寻找,于是,有人陷入哲学,有人皈依宗教。我找到的是诗歌和围棋。我没日没夜地读呀写呀,沉迷于艾略特的《荒原》不能自拔。而围棋盘原本就是一片巨大的荒原,生于太极的黑白两色棋子,演绎着宇宙的无穷奥妙。
  爱心这个地方从行政区划上这里属于河北省,从地理位置上则处于内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俗称“坝上”。在我最失魂落魄的时候,这个小镇收留了我,让我拥有了一份平凡的工作,和一间遮风挡雪的小屋。这里是一家国营牧场的总部,也是方圆几十里的中心。小镇上各个职能部门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座能容纳数百人的电影院。但小镇终归很小,在一望无际的草原里,它如同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工作之余,我就去草原上漫无目的地游荡,走累了就随便躺在哪儿读一本什么书,读烦了就望着天空发呆。然后,起来继续游荡。
  小镇因山而名。鱼儿山与小镇相距一公里,中间是被称为“北滩”的一片草原。山是一座“孤山”,在草原上横空出世,虽只有几十米高,却奇崛孤傲。一条小河从山脚缠绕而去。河很窄,一步即可跨过,但水很深,深不见底。小河叫“羊肠子河”,是滦河源头的一脉支流。羊肠子河深深嵌入草原,她是草原的母亲,也是草原的伤口。她柔肠曲径似行似止,终于还是在千回百转之后决然辞别,投入大海的怀抱。一条河流淌的过程就是不断壮大不断变化的过程,我曾在下游多次与滦河不期而遇,她多了若干丰满,也多了几许浑浊。
   如果刚好雨过天晴,我会骑车来这里看落日。草原从脚底一直铺向天边,在雨水的衬托下,更像是浩瀚无垠的大海。夕阳返照出满天彩霞,晚霞又染红了“海水”,一时间海天一色,波澜不兴,一幅瑰丽的画卷,给草原上一切生灵以强烈的震撼。我的文字功力不足以描述这种震撼,只好篡改别人的诗句:“草原上的落日/悲壮得,就像/英雄的感叹”。登上山头时,笼罩草原的霞光已被暮色所取代,远处的村庄渐渐隐去,偌大的草原上,除了雕塑般的马群,就剩大片大片静静开放的野花。
  我常常问自己:草原到底用什么征服了我,使我对他生死相依?是他的辽阔,他的壮美?还是他的蓝天白云,他的绿草繁花?抑或是他的羊群马队,他的劲舞烈酒?草原是美的,美得让人心醉。但仅有美丽还不足以征服我,草原毕竟是雄性的,美丽仅仅是他的外衣。就是说还应该有更深层的东西在冥冥中主宰着我的灵魂。
  今天,当我置身于远离草原的江南,当我飘荡在水乡的柔情和都市的喧嚣里,当我在楼群的缝隙中迷失方向忘记归路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是荒凉和静默!是草原的荒凉和静默征服了我。
  爱心那是怎样的荒凉怎样的静默呀!仿佛万年冰川之上,一个旷世豪杰倾诉着他所有的悔恨与怀念;仿佛宇宙的洪荒之初,弥漫着虚无与空寂,又孕育着无穷的时间和空间。
  草原的“花季”很短,每年只有三四个月,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草原袒露的都是没有绿色、没有生机的荒凉。最是残月冷照的秋夜,山丘匍匐,寒蛩哑音,一如天幕地台的剧院里,激情谢幕,喧闹散场,遍地霜花闪动岁月亘古的疼痛。或者是雪野茫茫的冬晨,树不摇,鸟不飞,时间也被冻僵了,天地间只有一辆牛车在缓缓行进,只有车轮碾轧积雪的声音,吱吱呀呀,时断时续。从秋到冬,从冬到春,纵然风刀雪剑,草原始终静默着,充盈荒野的只是鞭子的呼啸,而不是草原的呻吟。草原因荒凉而博大,因静默而坚韧。荒凉是一种美,一种残缺的大美;静默是一种力量,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
  草原对我的征服是不可抗拒的,他宿命般的设定了我的人生坐标。在生命的坐标系中,每个人都有他肉体的原点和精神的原点。肉体的原点无疑是故乡,精神的原点却各有不同,有时它与故乡重合,有时它在另一个地方。对我来说,精神的原点就是坝上的那片草原。故乡是我们出发的地方,是我们肉体的母亲;而草原则是我灵魂的起点和参照物,是我精神上的父亲。
  十年的时间,即使不能重塑一个人,至少足以改变一个人。草原用他的荒寂昭示我,人之高贵不在于表象的华丽,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在于对万物的敬畏。我习惯了为受伤的羔羊弯腰,习惯了在狂风暴雪中昂首。我原本是山村眼里流出的一滴清泪,却被草原酿成了一杯醇酒——我的外形依然是平静的水,而本质却是热烈的火。
  草原远不止碧草蓝天那么简单,他的身上汇集了太多的作为父亲作为男人的质感:春天的柔情,夏天的奔放;秋天的冷静,冬天的刚烈。早晨的厚重,黄昏的深邃;白日的豪气,夜晚的坚忍。风的狂野,雨的含蓄;山的孤傲,水的柔软……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刻进我的骨头、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优也好,劣也罢,这些生命的基因我必须接受,因为,谁都无权选择自己的父亲。
  草原给予我无比宽广的空间。这是无关俗旨的空间,我看到的是神性的、圣洁的天空。十年里,我独自在草原走着,似乎从未停止,似乎我就那么一刻不停地走了十年,不论春夏秋冬,不管阴晴雨雪。这是心灵的独行,也是无奈的对抗。草原的旷阔让一切高大者变得渺小;而在心灵的独行中,一个渺小的人也会忽视自己的卑微。
  爱心空中时有小鸟飞过,把好听的歌声种子一样撒在草原,长成这遍野的小花。鸟是介于人和神之间的一种精灵,或者说鸟是人和神之间的使者,它们向神明转达众生的苦难,又把上苍的悲悯布施给苍生。鸟是百灵鸟,坝上的百灵鸟很有名,它们的很多前辈都“移民”进了城市的笼子里。刚进城的百灵属于“野百灵”,需要经过反复调教,将它们的民间唱法改为美声唱法。它们则以失去率真和自由为代价,换来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我知道进了城的百灵肯定会怀念草原,但不知它们是否还愿意回来。
  偶尔会与一条小路相遇。再小的路都会走得很远,都连着纷纭的红尘。有的人在路上徘徊一生,有的人走了就不再回来。
  那时,去与留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一方面是城市的召唤和诱惑,一方面是对草原的眷恋;一方面是对人喧车嚣的抵触,一方面是对毡靴土炕的厌倦。曾经一度决定就在闲花野草间安置今生,但结果是,在离草原越来越远的同时,我走过的城市也越来越大。此刻,当我在键盘上拷打情感时,才发觉自己实在有些虚伪。我想到了那些成功逃出乡村挤进城市的诗人,他们在阳台上在报刊里,把城市骂得臭不可闻,把家乡赞美成人间天堂,并且哭天喊地的要回归家园,但几乎没有谁能割舍那红灯绿酒的牵绊。乡村更像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当我们在城市玩累了玩腻了时,我们会想念它,想念它的小桥流水,想念它的牧歌唱晚。但面对乡村的贫苦和寂寞,我们难免英雄气短,最多也就是为了休整而回去复习一下久违的乡土气息,或者干脆就在梦中完成。
  虚伪归虚伪,我还是要说——假如人生是一部戏剧,我将毅然推翻前边不成功的彩排,把一部分情节彻底删除,把其余的重新安排;我宁愿回到草原去放牧自己的真性情,或者作草原上的一株马莲,固守着一角自由的舞台,绽放自己的素雅和宁馨,然后,悄然谢幕。但人生没有彩排,从出发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行驶在一条单行线上,规则与观众都不允许我们逆行。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非回答不可的话,似乎答案也只属于“现在进行时”:我是一只误打误撞跑进城里的野羊,我从草原来,我是草原的儿子,我的血管里流的是青草的汁液。这个城市和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之所以用金钱喂养我,不过是为了我身上还算珍贵的皮毛。他们也只能得到我的皮毛!
  那么,我该向哪里去呢?从离开草原的那一天起,答案就逐渐明晰。一个声音近乎咬牙切齿:“总有一天我会回去!”虽然归路迢迢,但好在我还记得家在哪里。也许灵魂早已启程而肉身总是迟滞,也许,一生一世我们都要走在回家的路上……
其他文献
1992年的深秋时节,我时任东风公司运输部的工会主席,因开展文体活动,经常要为购买奖品的事情伤脑筋。这时有人告诉我说人民广场有一个地摊上的东西很便宜。我专程去看了看,原来是模具厂离退休科的几位同志拿着喇叭在那里卖劳保用品,为首者就是科长兼书记孙振亚。  当时的孙振亚应该是红遍东风的“名人”。作为市级劳动模范和1991年度东风公司仅有的两名思想政治工作标兵之一,他的事迹以“贴心书记”为标题整版地刊载
期刊
郭连华的散文《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见《东风文艺》2010年第6期)深深地感动了我。琢磨它感动我的原因,我总结了三点,一是朴实的语言,二是细致的描写,三是真实的记述。  朴实的语言,人们总是把它作为文章的优点来说。朴实的语言屏除了花里胡梢、诘屈聱牙、故弄玄虚之词,使识字的人都能看懂,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懂,因此它最受大众欢迎。《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的第一个优点,我以为就是语言的朴实。它开篇写道:“俺是
期刊
七年前的一个夜晚,一阵肆虐的北风吼过,天空便飘下了晶莹的雪花。正在医院实习的赵冰,处理完最后一个急诊病人已近凌晨一点,他紧紧衣服推着冻僵的自行车准备消失在夜幕时,一个叫韩雪的小护士向他挥着手,大声说:“下雪了,路上小心。”这极为普通的话令赵冰感动得有些不知所措,尤其是这样一个雪夜。一个实习医生整日活得像一只陀螺,查病情、写病历、做手术,不停地转。在这所医院里,平凡的赵冰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勤奋。早就习
期刊
一    高考前  别人把心思沉静海底  我把心情放飞蓝天  那温柔的波光  令一只鸟  把那清澈的溪  梦成一池春水  那舞动的莲盛开    二  高等学府  白天 用双足  丈量街道  把足印刻在石板上  那巷子深深    夜晚  飘荡的歌声 塞满校园  为了一封信  有的人在梦中笑醒  有的人 哭声惊了一屋子人  我的父母 我的那枝莲    三  江南的风  熟了季节  毕业的酒宴  把我装
期刊
访贫问苦    城乡结合部位的一片低矮平房的窄小土路上,开进来一小型车队。他们是以一位女士为首。女士衣着简朴,人很精神,干练、气质佳。她是女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这次到贫民窟来访贫问苦,没有兴师动众,而是轻车简从。  女副市长在城建局长和秘书等的陪伴下,来到一家困难户。这里虽非家徒四壁,却也寒酸得可怜。这一家只有孤儿寡母的娘俩,母亲早已下岗多年,靠领低保金维持生活,女儿大学毕业,正在各个招聘会中往
期刊
这个地名,就长在武当山脉的一道皱褶里  一个多么渺小的数字。从山顶流到山脚  简单的笔画里我听见了潺潺水流声  还有水花溅起的涟漪。醒来  树叶上的一颗露珠就把我全部的幸福说出    早晨的阳光暖融融的,就在山坡上摊开  林鸟唧唧喳喳,满山的石头仿佛被晨风吹软  静静地爬满绿草和苔藓。时间遗落的尘埃  被白天和黑夜踩出了泥土与血渍。顽固的植物  带着我们一起在石头上生长。鸟在飞翔    在寂寥的苍
期刊
天还冷,树刚刚开始发芽  樱桃花就匆匆的开了  孩子在樱桃树下快乐的玩耍  樱桃花边开边与小鸟对话  小鸟落在樱桃树上  樱桃花花瓣开始洒落    樱桃花有自己的心事  她需要蜜蜂蝴蝶  还有许多你想不到的秘密  小鸟不知自己错了  委屈地飞走去了远方  樱桃这是还是青果    我们谁是小鸟谁是樱桃花  我来写首诗,结果还没下笔  天就黑了而且冷    在异乡    我一人坐在河边树下  不是为了
期刊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       我和你的相遇,  姬娜,纯属偶然;  不过,那偶然中   却蕴含着永恒的必然……     我是在月下的草地,  闲云野鹤般的消闲:  一壶醇酒一卷诗章一把羽扇。  这是个纯净的世界,  白云悠悠,  狂蜂浪蝶舞翩跹,  山瀑潇洒,  林唱鸟鸣涧水边……  我收回在都市惊飞的遐思,  挥一挥衣袖摇
期刊
我想,春天的那一缕新绿  是我有意的渲染  或是早有预谋,不论怎么说  都悄悄地爬上了枝头,成为叶  那风那雨,都已经过去  只能说当初不够彻底     转眼已是一头的沧桑  但我不会在落雪时  也不会在第一场霜时  就匆匆地坠地  石头能飞到鸟儿飞不到的地方  我干吗不再作一次努力     我干吗不    帆因为风,坦荡有力  山因为天,站得海枯石烂  溪因为海,走得千辛万苦     门前的石榴
期刊
由上海至东京飞机上    穿云破雾驾神鹰,一声长啸离浦东。  云下依稀雨,九霄丹阳骄骄红。  莽莽云烟身下渡,尤闻天际浪涛声。  三千翠岛撒海岸,笑对舷窗指东京。    夜游秋叶原    华灯初上秋叶原,风送清月照阑干。  店家鳞栉星辰布,御茶之水夜不眠。  汤岛圣堂添街景,灯下情人意绵绵。  仓忙离去回首望,误把秋叶看东单。    游台场海滨公园    鸥鸟排云水间,海浪细语话桑田。  丹下健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