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处理生活中的地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和解释生活地理现象有着直接的联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生活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73-02
当今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2012年冬季北方的雾霾天气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方面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仍然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才有可能在地理活动中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一、从生活中找与地理环境有联系的现象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依赖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让学生了解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和顺应自然使人们和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人们的生存能力。
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想起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藏袍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在服饰上是如何适应自然环境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至于食、住方面,同学们可以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有的同学则把自己集邮收藏的“民居”邮票在教室里进行展览:有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而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围屋”则能引起同学们更大的兴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搜集一些不同地域在吃和住方面的图片来增加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了解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适应自然、顺应自然方面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经验。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针对现在机动车(摩托车、家用车)越来越多的现象,在课堂中,讲到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再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这个问题,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能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还有的同学能在课堂中举一反三地把“上个世纪围困在极地冰原地区轮船上的船员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来。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结合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月相”的讲解,联系校历表中的“星期”,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重视“新闻联播”,掌握“生活中的地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把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联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长此以往,使学生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的知识:中东部地区是一个长期的热点地区,“南水北调”工程已开始动工,“西气东输”已开始向上海、郑州等地市送气,长江三峡水电站去年7月已开始发电,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遨游太空等等。那些经济、科技建设成就的报道,既壮国威,又鼓舞人心,更重要的是诱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而且使学生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热点的习惯。
四、改变学习方式,营造探究式学习
营造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是学生主动探索的一种感官享受。所以布置好教室,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墙的周围贴上学生搜集来的世界景观图,把学生座位调整为“V型”、“U型”、“O型”,以便利于师生间的交互,更利于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每次上课让学生介绍有关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世界各地发生的地理方面的重大事件。如学习日本一课时,教师抛出2011年3月发生的地震海啸灾害,让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地震和海啸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对于核泄漏问题,如何理解核电站这把双刃剑……学生有了兴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讨论、询问、查资料,教师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给学生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为地理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性要求,愿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都能准确把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体现的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心尽力,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学科。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生活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73-02
当今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2012年冬季北方的雾霾天气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方面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和初中《地理》新教材中仍然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才有可能在地理活动中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一、从生活中找与地理环境有联系的现象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依赖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让学生了解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和顺应自然使人们和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人们的生存能力。
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想起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藏袍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在服饰上是如何适应自然环境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至于食、住方面,同学们可以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有的同学则把自己集邮收藏的“民居”邮票在教室里进行展览:有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而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围屋”则能引起同学们更大的兴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搜集一些不同地域在吃和住方面的图片来增加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了解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适应自然、顺应自然方面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经验。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针对现在机动车(摩托车、家用车)越来越多的现象,在课堂中,讲到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再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这个问题,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能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还有的同学能在课堂中举一反三地把“上个世纪围困在极地冰原地区轮船上的船员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来。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结合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月相”的讲解,联系校历表中的“星期”,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重视“新闻联播”,掌握“生活中的地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把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联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长此以往,使学生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的知识:中东部地区是一个长期的热点地区,“南水北调”工程已开始动工,“西气东输”已开始向上海、郑州等地市送气,长江三峡水电站去年7月已开始发电,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遨游太空等等。那些经济、科技建设成就的报道,既壮国威,又鼓舞人心,更重要的是诱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而且使学生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热点的习惯。
四、改变学习方式,营造探究式学习
营造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是学生主动探索的一种感官享受。所以布置好教室,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墙的周围贴上学生搜集来的世界景观图,把学生座位调整为“V型”、“U型”、“O型”,以便利于师生间的交互,更利于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每次上课让学生介绍有关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世界各地发生的地理方面的重大事件。如学习日本一课时,教师抛出2011年3月发生的地震海啸灾害,让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地震和海啸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对于核泄漏问题,如何理解核电站这把双刃剑……学生有了兴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讨论、询问、查资料,教师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给学生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为地理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性要求,愿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都能准确把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体现的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心尽力,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