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分析问题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较差,有较多的中下层生对于解决问题无从下手,也有些学生在解答解决问题时,学过的类型题能不加思索地做出来,可题目稍作改动,就不知如何作答。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抓好解决问题的起始教学,逐步给学生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为解决问题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培养
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是很多孩子望而生畏的,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一年级小学生接触到的解决问题都是简单的“求和”、“求剩余”的解决问题,看起来容易,但是由于学生刚刚入学,认字不多,阅读和书写都比较困难,分析数量关系和选择运算方法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一件相当费力的事。如何在低年级有效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其值得探究。
一、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现状
低年级学生入学不久,识字不多,而且题目的叙述都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更困难。碰到解决问题题练习时感觉学生很无助,比任何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帮助。很多解决问题题老师不读题,学生就不做或乱做,学习上过分依赖于老师。
现在的解决问题实践性、灵活性大,个别学生怎么教都教不会,教学难度更大了!一些学生在做到解决问题时也是倍感沮丧,总是不明白那些文字中讲了什么,无从下手,“解决问题”部分也是学生丢分比率最高的一块。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差、变通性不强,有时难得题目读通了但还是无法理解题意。特别题目稍加变动后,他们更不知该如何下手解决。很多教师和学生在 “解决问题” 面前束手无策,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大受打击。
二、培养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策略
1.培养数学阅读能力,养成好习惯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一道数学过程非常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却总是出错。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语文阅读的特殊性。
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很强,好习惯的养成比较容易。因此,为了顺利解题,我就培养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效果比较明显。刚开始时,第一遍我让学生手指着题目听老师读;第二遍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读;第三遍学生独立读。通过三次不同的读,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然后自己选择信息,动脑去分析和解决所求的问题。在一次次的读题中,学生认识了一些常用字,偶尔不认识的字他们有时也会猜出来,学生逐渐地知道了读题的重要性——只有多读题、读懂题,才能正确解答解决问题题,因此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
2.早期孕伏,培养看图能力
先让学生说说这张图他们的怎样理解的,然后教师帮小学生理解题意并了解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求什么。再让小学生叙述完整:“左边有6个圆,右边有2个圆,一共有几个圆?”初步孕伏简单解决问题题的结构,有效培养了小学生收集有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小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含义确定解决问题题计算的方法,然后列式计算,以培养小学生解决解决问题题的能力。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诱导,循序渐进。例如:老师问:“8可以分成6和几?”很多学生都回答:“2”。这时我就要求小学生把话说完整:“8可以分成6和2,6和2合成8”,请小学生说一说。从简单说话开始准备,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然后再逐步训练小学生说两句话、三句话。
例如:我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时,出示主题,先让小学生说说图上的主要意思: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有2个小朋友在拎洒水壶。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小学生把话说完整: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有2个小朋友拎着洒水壶走过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让小学生说一说,但有很多小学生在说第三句话时会这样说;“一共有5个小朋友。”,这时就要小学生多跟教师说几遍正确的说法,让小学生逐步熟悉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培养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的能力
首先,我们在教学认识加、减、乘、除时,除教学生计算出正确得数外,更重要的是讲清加、减、乘、除的运算意义,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方法计算,才能根据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对于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把解决问题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解决问题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
解决问题题教学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解决问题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理解题意,即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弄清题中给的是哪些条件?要求的是哪些问题是什么?让小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题中的数量关系。
例如:班上有55人,其中男生有35人,女生有多少人?先让小学生先想一想,再让他们理解“学生”包含男生和女生,要求女生有多少人,就要从一共有的55人里去掉男生35人,剩下的就是女生的人数,所以是用减法计算,55-35=20。
又如:买一个排球,付出50元,找回22元。一个排球多少元?象这样的解决问题题,对小学生来讲是逆向思维,比较难理解。教学时,让小学生多读题,说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求的是什么?问的是一个排球多少元?就要从付出的50元中,去掉找回的22元,就是要50里面减去22,算式是50-22=28。这样教学使小学生对解决问题题的题意理解比较清楚,对解决问题题的数量关系也明确,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既培养了小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使小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解复杂解决问题题打下基础。
4.培养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能力
儿童认识事物是从直观感知开始,在解决问题题教学中,为了避免枯燥、乏味,我采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动手摆摆、画画、圈圈,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具体的图形,把数量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直观易懂,便于学生理解题意,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的解决问题题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给学生以直观感,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为理解题意奠定基础。教学中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二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接触除法解决问题题,理解上有困难,经常性用减法计算。我在教学时就用圈一圈图形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题意。如:有8个苹果,每人吃2个,可以平分给几人吃?要求学生用○或其他简单图形代表苹果,用这样的简易图表示:
○ ○ ○ ○
○ ○ ○ ○
每人吃2个,就2个一圈,学生比较清楚地看到要求可以平分给几人吃就是在求8里有几个2?理解了意义就知道用除法计算了。通过画圈圈的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透过数形结合,将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问题,借助图形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找到了解题的捷径。
解决问题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低年级学生学习解决问题题更是奠基石,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活跃,解题方法不断创新,解题能力大大提高,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方法科学优化,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蒋巧君.数形结合是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有效策略[J].小学数学教师,2005(5)
[2] 李晋彪.谈谈数形结合的实际应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培养
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是很多孩子望而生畏的,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一年级小学生接触到的解决问题都是简单的“求和”、“求剩余”的解决问题,看起来容易,但是由于学生刚刚入学,认字不多,阅读和书写都比较困难,分析数量关系和选择运算方法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一件相当费力的事。如何在低年级有效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其值得探究。
一、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现状
低年级学生入学不久,识字不多,而且题目的叙述都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更困难。碰到解决问题题练习时感觉学生很无助,比任何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帮助。很多解决问题题老师不读题,学生就不做或乱做,学习上过分依赖于老师。
现在的解决问题实践性、灵活性大,个别学生怎么教都教不会,教学难度更大了!一些学生在做到解决问题时也是倍感沮丧,总是不明白那些文字中讲了什么,无从下手,“解决问题”部分也是学生丢分比率最高的一块。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差、变通性不强,有时难得题目读通了但还是无法理解题意。特别题目稍加变动后,他们更不知该如何下手解决。很多教师和学生在 “解决问题” 面前束手无策,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大受打击。
二、培养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策略
1.培养数学阅读能力,养成好习惯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一道数学过程非常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却总是出错。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语文阅读的特殊性。
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很强,好习惯的养成比较容易。因此,为了顺利解题,我就培养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效果比较明显。刚开始时,第一遍我让学生手指着题目听老师读;第二遍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读;第三遍学生独立读。通过三次不同的读,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然后自己选择信息,动脑去分析和解决所求的问题。在一次次的读题中,学生认识了一些常用字,偶尔不认识的字他们有时也会猜出来,学生逐渐地知道了读题的重要性——只有多读题、读懂题,才能正确解答解决问题题,因此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
2.早期孕伏,培养看图能力
先让学生说说这张图他们的怎样理解的,然后教师帮小学生理解题意并了解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求什么。再让小学生叙述完整:“左边有6个圆,右边有2个圆,一共有几个圆?”初步孕伏简单解决问题题的结构,有效培养了小学生收集有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小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含义确定解决问题题计算的方法,然后列式计算,以培养小学生解决解决问题题的能力。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诱导,循序渐进。例如:老师问:“8可以分成6和几?”很多学生都回答:“2”。这时我就要求小学生把话说完整:“8可以分成6和2,6和2合成8”,请小学生说一说。从简单说话开始准备,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然后再逐步训练小学生说两句话、三句话。
例如:我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时,出示主题,先让小学生说说图上的主要意思: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有2个小朋友在拎洒水壶。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小学生把话说完整: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有2个小朋友拎着洒水壶走过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让小学生说一说,但有很多小学生在说第三句话时会这样说;“一共有5个小朋友。”,这时就要小学生多跟教师说几遍正确的说法,让小学生逐步熟悉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培养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的能力
首先,我们在教学认识加、减、乘、除时,除教学生计算出正确得数外,更重要的是讲清加、减、乘、除的运算意义,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方法计算,才能根据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对于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把解决问题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解决问题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
解决问题题教学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解决问题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理解题意,即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弄清题中给的是哪些条件?要求的是哪些问题是什么?让小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题中的数量关系。
例如:班上有55人,其中男生有35人,女生有多少人?先让小学生先想一想,再让他们理解“学生”包含男生和女生,要求女生有多少人,就要从一共有的55人里去掉男生35人,剩下的就是女生的人数,所以是用减法计算,55-35=20。
又如:买一个排球,付出50元,找回22元。一个排球多少元?象这样的解决问题题,对小学生来讲是逆向思维,比较难理解。教学时,让小学生多读题,说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求的是什么?问的是一个排球多少元?就要从付出的50元中,去掉找回的22元,就是要50里面减去22,算式是50-22=28。这样教学使小学生对解决问题题的题意理解比较清楚,对解决问题题的数量关系也明确,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既培养了小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使小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解复杂解决问题题打下基础。
4.培养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能力
儿童认识事物是从直观感知开始,在解决问题题教学中,为了避免枯燥、乏味,我采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动手摆摆、画画、圈圈,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具体的图形,把数量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直观易懂,便于学生理解题意,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的解决问题题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给学生以直观感,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为理解题意奠定基础。教学中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二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接触除法解决问题题,理解上有困难,经常性用减法计算。我在教学时就用圈一圈图形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题意。如:有8个苹果,每人吃2个,可以平分给几人吃?要求学生用○或其他简单图形代表苹果,用这样的简易图表示:
○ ○ ○ ○
○ ○ ○ ○
每人吃2个,就2个一圈,学生比较清楚地看到要求可以平分给几人吃就是在求8里有几个2?理解了意义就知道用除法计算了。通过画圈圈的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透过数形结合,将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问题,借助图形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找到了解题的捷径。
解决问题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低年级学生学习解决问题题更是奠基石,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活跃,解题方法不断创新,解题能力大大提高,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方法科学优化,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蒋巧君.数形结合是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有效策略[J].小学数学教师,2005(5)
[2] 李晋彪.谈谈数形结合的实际应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