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爱职工,从安全和健康开始。近年来,翟镇煤矿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始终把保障职工健康安全作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法生产的法定义务,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举措,摆到与生命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精准防控,强化综合治理,优化管理机制,改善环境面貌,减少和控制职业危害,全面保障职工安全健康权益,真正让职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荣获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首批山东省职业危害防治示范煤矿、山东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连续12年A级矿井等荣誉。
关键词:职业健康;综合防治;职业危害防治
一、优化机制,健全体系,全面推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
一是健全组织运行体系。按照《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防治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成立职业健康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明确目标管理体系。按照“源头治理、科学防治、严格管理、依法监督”的要求,全过程管控、全方位治理、全员参与,科学防治,扎实开展职业卫生示范矿井创建活动,促进矿井由“安全型”向“健康型”转变,杜绝了重大职业危害事故,新发尘肺病病例为零。
三是完善投入保障体系。建立职业危害防治经费保障机制,每年排定年度经费使用计划,在安全费用中单独列支,专款专用。
二、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全面打造无尘化样板矿井
一是源头控尘。采掘头面、锚喷巷道是井下最大的产尘源,我们坚持源头治理,实行超前注水,成立专业化注水队伍,并实行市场化管理。采煤工作面装备新型动压注水泵,采用高压注水与静压补水相结合的方式,注水孔分别布置在工作面的上下平巷,钻孔深度覆盖整个工作面,注水后煤层含水率从1.49%提高到4%以上,粉尘浓度平均降低40%,提高了割煤期间的能见度。掘进工作面实施短壁注水,锚喷施工地点应用湿式喷浆机和新型速凝剂,产尘量降低了84.2%,有效控制了尘源。
二是过程降尘。为降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实现降尘最大化,采煤工作面煤机装备内外喷和高压喷雾泵,架间移降架喷雾、皮带转载点喷雾、巷道旋转喷雾与煤机联动,降尘率达到95.4%。在井底建立强力磁种水处理系统,提高了防尘水质。综掘工作面使用大功率除尘风机和附壁风筒构成的长压短抽封闭控尘技术,吸风量达到320m3/min,粉尘浓度降低了95.1%。井下运输大巷到采区上下山轨道巷,配备了红外线“雾雨”喷雾和大巷洒水车,采区石门安设定时喷雾,人过延时自动开停,巷道粉尘浓度由3.8mg/m3下降到1.2mg/m3。
三是动态测尘。井下安装粉尘监测传感器,配备直读式测尘仪,粉尘监测与“3-DSY”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联网,实现粉尘数据全时监测、实时上传。在安全监控系统上建立报警短信发送系统,当粉尘浓度超限时,系统自动报警,并开启净化喷雾,杜绝因粉尘超标造成的安全隐患。
三、源頭治理,过程管控,全面打造无尘化样板矿井
一是升级主运系统。新建西翼主运,改造南翼主运,建成两条皮带运输干线,撤除了井下架线,淘汰了三吨底卸式矿车,主运系统实现了皮带化运输,做到了“无人操作、无人清理、无人巡查,定期保养”,避免了职工直接接触职业危害。
二是优化辅运系统。单轨吊采区网络化,吊轨重型化,运行速度由1.2m/s提高到2m/s;联通了前后组西大巷,形成高速环形运输网,往返后组采区由45分钟减少到15分钟,降低职工的体力消耗,每班为职工节省一小时。
三是优化排水系统。井上建立乳化液配比站,用电厂软化水配比乳化液,直供工作面,采掘设备用上“纯净水”,提高了使用寿命。井下建成强力磁种水处理系统,水仓变成清水池,实现了矿井水循环利用,减少了人工清挖不安全环节,提高了井下蓄水能力和降尘除尘效果。
四是优化集控系统。坚持人少则安、无人则安理念,实施集控升级工程,成立大学生自动化班组,自主研发安装集控系统,建成了采区、井底、调度室三大集控中心。避险硐室建立采区集控,只设1个集控员岗位,控制采区所有采掘运输皮带以及配电所、水泵房、移动变电站等设备。井底集控,只设2个集控员岗位,控制矿井主运、水处理、煤矸分离等系统。
四、关爱生命,悉心监护,全面保障职工安全健康权益
一是宣教培训到位。坚持“预防为主、宣教为先”,深入开展职业健康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定期邀请医院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职工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性质、种类、危害、预防等知识的认知,增强职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二是危害告知到位。积极履行企业告知义务,按规定组织职工岗前检测和职业病诊断,并向职工告知查体结果。在醒目位置设置公示栏,主要作业场所设置警示标识,按期公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三是个体防护到位。按照国家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以及有关规定,定期足额发放劳动防护用品,满足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及健康需求。按规定为井下作业人员配备工作服、安全帽、灯带、安全靴、绝缘靴、绝缘手套、防尘口罩、耳塞等防护用具。
四是健康监护到位。建立全员健康监护档案,详细记录每位职工的职业史、既往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情况,并按照规定期限妥善保存,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井口建立医疗保健站,配备医疗器械和专职医生。每年邀请职业病医院专家,对井上下接触职业危害的人员进行健康查体。
五是检测评价到位。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体系,配备专职检测员和设备仪器,设置检测采样点,建立检测记录档案,及时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确保职业危害因素浓度和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同时,邀请专业监测评价机构对矿井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评价,出具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有效指导矿井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开展。
关键词:职业健康;综合防治;职业危害防治
一、优化机制,健全体系,全面推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
一是健全组织运行体系。按照《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防治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成立职业健康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明确目标管理体系。按照“源头治理、科学防治、严格管理、依法监督”的要求,全过程管控、全方位治理、全员参与,科学防治,扎实开展职业卫生示范矿井创建活动,促进矿井由“安全型”向“健康型”转变,杜绝了重大职业危害事故,新发尘肺病病例为零。
三是完善投入保障体系。建立职业危害防治经费保障机制,每年排定年度经费使用计划,在安全费用中单独列支,专款专用。
二、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全面打造无尘化样板矿井
一是源头控尘。采掘头面、锚喷巷道是井下最大的产尘源,我们坚持源头治理,实行超前注水,成立专业化注水队伍,并实行市场化管理。采煤工作面装备新型动压注水泵,采用高压注水与静压补水相结合的方式,注水孔分别布置在工作面的上下平巷,钻孔深度覆盖整个工作面,注水后煤层含水率从1.49%提高到4%以上,粉尘浓度平均降低40%,提高了割煤期间的能见度。掘进工作面实施短壁注水,锚喷施工地点应用湿式喷浆机和新型速凝剂,产尘量降低了84.2%,有效控制了尘源。
二是过程降尘。为降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实现降尘最大化,采煤工作面煤机装备内外喷和高压喷雾泵,架间移降架喷雾、皮带转载点喷雾、巷道旋转喷雾与煤机联动,降尘率达到95.4%。在井底建立强力磁种水处理系统,提高了防尘水质。综掘工作面使用大功率除尘风机和附壁风筒构成的长压短抽封闭控尘技术,吸风量达到320m3/min,粉尘浓度降低了95.1%。井下运输大巷到采区上下山轨道巷,配备了红外线“雾雨”喷雾和大巷洒水车,采区石门安设定时喷雾,人过延时自动开停,巷道粉尘浓度由3.8mg/m3下降到1.2mg/m3。
三是动态测尘。井下安装粉尘监测传感器,配备直读式测尘仪,粉尘监测与“3-DSY”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联网,实现粉尘数据全时监测、实时上传。在安全监控系统上建立报警短信发送系统,当粉尘浓度超限时,系统自动报警,并开启净化喷雾,杜绝因粉尘超标造成的安全隐患。
三、源頭治理,过程管控,全面打造无尘化样板矿井
一是升级主运系统。新建西翼主运,改造南翼主运,建成两条皮带运输干线,撤除了井下架线,淘汰了三吨底卸式矿车,主运系统实现了皮带化运输,做到了“无人操作、无人清理、无人巡查,定期保养”,避免了职工直接接触职业危害。
二是优化辅运系统。单轨吊采区网络化,吊轨重型化,运行速度由1.2m/s提高到2m/s;联通了前后组西大巷,形成高速环形运输网,往返后组采区由45分钟减少到15分钟,降低职工的体力消耗,每班为职工节省一小时。
三是优化排水系统。井上建立乳化液配比站,用电厂软化水配比乳化液,直供工作面,采掘设备用上“纯净水”,提高了使用寿命。井下建成强力磁种水处理系统,水仓变成清水池,实现了矿井水循环利用,减少了人工清挖不安全环节,提高了井下蓄水能力和降尘除尘效果。
四是优化集控系统。坚持人少则安、无人则安理念,实施集控升级工程,成立大学生自动化班组,自主研发安装集控系统,建成了采区、井底、调度室三大集控中心。避险硐室建立采区集控,只设1个集控员岗位,控制采区所有采掘运输皮带以及配电所、水泵房、移动变电站等设备。井底集控,只设2个集控员岗位,控制矿井主运、水处理、煤矸分离等系统。
四、关爱生命,悉心监护,全面保障职工安全健康权益
一是宣教培训到位。坚持“预防为主、宣教为先”,深入开展职业健康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定期邀请医院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职工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性质、种类、危害、预防等知识的认知,增强职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二是危害告知到位。积极履行企业告知义务,按规定组织职工岗前检测和职业病诊断,并向职工告知查体结果。在醒目位置设置公示栏,主要作业场所设置警示标识,按期公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三是个体防护到位。按照国家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以及有关规定,定期足额发放劳动防护用品,满足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及健康需求。按规定为井下作业人员配备工作服、安全帽、灯带、安全靴、绝缘靴、绝缘手套、防尘口罩、耳塞等防护用具。
四是健康监护到位。建立全员健康监护档案,详细记录每位职工的职业史、既往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情况,并按照规定期限妥善保存,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井口建立医疗保健站,配备医疗器械和专职医生。每年邀请职业病医院专家,对井上下接触职业危害的人员进行健康查体。
五是检测评价到位。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体系,配备专职检测员和设备仪器,设置检测采样点,建立检测记录档案,及时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确保职业危害因素浓度和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同时,邀请专业监测评价机构对矿井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评价,出具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有效指导矿井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