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青海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牧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文化、教育等发展滞后,农牧民综合素质较低,与内地沿海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区内人口多为少数民族,有着形色各异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思想,各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程度不同,民族精神相异,使该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制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青”战略、提高人口素质水平,是青海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依据青海牧区环境恶劣、地广人稀、农牧民综合素质较低的地域、人口特征,实施远程教育是加强牧区人才培养,促进青海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形式。
  
  一、青海牧区的人口、地域特点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境在高原范围内。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全省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3,居全国第四位。全省辖地级市1个,行政专署一个,民族自治州6个,共48个县、市、行委。其中6个民族自治州的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7.16%。全省有草原面积54674.12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50.46%,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2.7%[1]。
  综合青海省情,牧区的地域特点可以概括为“大、小、多、少、穷、富、高、低”8个字。“大”就是地域面积大,但沙漠、戈壁、寒漠等占全省总面积的38.47%,草地占50.46%,水面占2.2%,耕地占0.81%,林地占0.35%[1]。可见土地的可利用率低于全国水平;“小”就是经济总量小,全省GDP(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为706亿元人民币,仅高于西藏列全国倒数第二位[2];“多”就是民族成分多,在全国56个民族中,青海有43个,且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2.8%,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突出;“少”就是人口数量少,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13的青海省[1],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41%,平均每平方公里6.77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4.69%,且青海省内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2]。此外,文盲人口比例偏大,科技人才短缺,制约了青海经济的发展;“穷”就是财政穷,尤其是各州县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几乎所有的州县都要吃财政补贴,2007人均GDP12809元,全国人均GDP为2280美元,比全国低21%[3],到2007年,全省54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共计104万人,绝对贫困人口54万[6]; “富”就是资源丰富,具有远大开发前景,尤其在某些矿产和水利等方面较为突出,人均资源储置潜在价值居全国首位,达到375万元[2],此外我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面积大、类型多、草质好、适宜放牧各类牲畜;“高”就是自然经济的比重高,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低”就是社会发育程度低,广大牧区较多地残留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遗迹,人们逐水草而居,生产力水平极低,生活十分贫困。
  


   从青海牧区的上述地域特征看,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要发展,教育须先行,然而面对我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就必须制定正确的适合省情的经济、教育发展战略,是加快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青海牧区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特别是在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下,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青海牧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给予了较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青海牧区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综合全国教育发展现状,青海牧区的教育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教育薄弱、升学率低。由于历史原因,青海牧区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仍停留在极不平衡的低水平上,从全省基础教育普及情况的统计中,我们可以测算出,青海纯牧区小学入学率为80.03%,牧区教育表现出基础教育薄弱、入学率、升学率偏低。并且存在着牧区间基础教育发展的显著差异。
   二是牧区教育起点低,发展速度缓慢。相对于发达省市区以及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青海牧区教育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人口总体素质仍然停留在不平衡的低水平上,文化、智力提高幅度低于同期全国水平,尤其是低文化层次的人口多,文盲人口比例偏大,科技人才短缺。据不完全统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15岁及以上受过高等教育者仅占总人口的2.6%;而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者达93万多人,尤其是在15~49岁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高达59万多人,尤其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速度仍不能同步。此外,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学历结构也不合理,因此,青海牧区的教育发展起点较低,速度缓慢。
  三是宗教与现代化存在对立因素。我省世居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群众信仰宗教,藏族、土族、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青海牧区大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海牧区的教育发展。主要表现为宗教与教育争学生、争生源。在信教的农牧民中存在着三教分流的情况,即宗教、受教育和不受教育三种观念的影响,使得青海牧区普遍存在升学率、巩固率偏低的情况。宗教与现代化的冲突,即宗教对现代化的排斥,也影响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效果。
  四是青海牧区师资队伍教学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加上历史、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青海牧区教育中师资队伍水平较低,学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全省来看,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在高中以下(含高中)的比例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21%[2],牧区的情况就更加严重。此外,牧区教师流失也较为严重。
   五是青海牧区教育经费少,教育技术装备落后。青海预算内教育拔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列倒数第一位,加上财政收入水平和总量较低,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尤其在青海牧区,地域广大,人口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教育经费的使用分散,损耗严重,学校规模效率低下。从教育经费绝对数看,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就教育技术装备情况来看,牧区各级各类学校设施、实验、图书情况均达标的极少,教育技术装备情况非常落后。
  
  三、青海牧区发展远程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实施远程教育是促进青海牧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通讯事业的迅速发展,日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高质量的研究开发人员,为青海牧区实施远程教育奠定了政策环境和软硬件基础。因此,远程教育是青海牧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信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1.结合实际,选择适合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远程教育模式
   青海牧区的人口构成中,少数民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以藏族为主,由于历史和风俗等原因,他们的生活习俗具有游牧和生活居所不固定两大特点,加上地广人稀,都为传统的学校教育效果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选择哪种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最优的效果是牧区远程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5]。基于农牧民的生活习俗,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实施远程教学的模式,结合我省牧区的实际,确定出多种模式相互结合和补充作为青海牧区实施远程教学的模式选择。
   一是建立在原始的远程学习模式基础上的独立学习者模式。这种模式的效果取决于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程度、良好的学习技巧和精心设计的课程资料,同时,还要求学习者较高的自律能力。
   二是老师指导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学生可以独立学习,但同时要求学生遇到困难时向教师提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种交流往往是制度化的,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支持及适当的学习任务,教师指导的程度因学生的年级而异。
   三是家长指导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应该完成什么任务,教师负责提供教学材料,而家长则承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保持联系。
   四是小组交流模式。教师通常设定一个主题或演示、讨论,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师通过谈话进行指导,并对总结、澄清、支持、解释和拓展主题讨论内容等进行干预。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上述四种模式,在牧区远程教学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和需求设计的,同时,也是考虑到远程教学中课程内容的实时传输、下载以及对学习资源中心的利用。在牧区具体的教学中,还应将上述模式与传统教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以发挥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同步建设,充分发挥牧区远程教育的利用效率
  当前,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就是“三件”建设不同步,即建库、建网、建人不同步。重视硬件,轻视软件,忽视潜件(指师资队伍建设和理论方法、模式等)是目前远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4]。结果导致“有枪无弹”,效益不高。因此,在建网,重视硬件的基础下,必须强调教学软件资源的研制。有了高质量的、丰富的教学课件资源,才能切实提高远程教育网络的利用效率。此外,牧区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也是制约远程教育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是最科学的选择,也是牧区远程教育的一大职能。
  3.校际合作,实现牧区远程教育资源的互补
  远程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教育资源,并用远程手段为更多的人所共享。基于青海牧区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小、数量多、基础设施薄弱,导致教育资源分散,因此,集中青海牧区某一范围内学校的各种资源,设立以县、市为中心的“学习资源中心”和乡镇为中心的“资源站点”,集中人力、财力,不断改善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和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同时,地区间和校际间的交流合作,能够将发达地区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优秀的信息源借鉴、应用于我省的教育发展中去。
  4.加强研究,促进牧区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开展牧区教学模式和校园文化的远程教育研究,开展牧区校外远程教学效果研究,开展改革牧区远程教育管理体系的研究和适合青海牧区发展的软硬件研究,都会对促进牧区远程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更好地适应青海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 超前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社会化
   过去的教育是学校的专利,而现在的教育已成为社会共同的事业,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支柱产业。个人与家庭将教育看作未来最好的投资,国家和社会将教育看成提高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和社会安定的基础。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要想赶上发达地区并真正达到共同发展,就必须也必然要加强远程教育的实施与落实,把促进民族地区综合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普及到社会每一角落,通过远程教育拉动当地教育本身的发展,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 张忠孝,青海地理[M],西宁青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第一版:1,241-223。
  [2]年鉴社《青海统计年鉴 2007》,2007年7月,中国统计局出版社,68,110,239,440.
   [3] http://blog.sina.com.cn。
   [4] 金东海,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2第一版:26-27。
   [5] 刘忠,对青海牧区发展远程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6] 涵子,强卫从首都到青藏高原的省委书记[J],北京,中华儿女,2007.10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在分析了BP网络学习算法的缺陷基础上,引入动量项和遗传算法对BP网络学习算法进行改进。利用小波多尺度边缘检测对汽车车型图像进行分割和特征提取,利用矩不变量特征和改进BP神经网络对汽车车型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提高了汽车车型自动识别和分类的速度和正确率。
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812可以使用以太网控制器ENC28J60作为扩展接口接入以太网,并通过设计相应的以太网驱动程序和实用UDP/IP协议栈,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基于Winsock控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写好句子是英文作文写作的最基本能力。本文通过对B层学生英文作文中典型的错句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教学对策,从而为提高B层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打
世界杯足球赛举办以来,不仅为运动员提供了表演精湛技艺的广阔天地,而且也为教练员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1930年,国际足联举行第一届世界杯赛时,教练阿尔维托·苏皮克
“在我国,被称为‘村官’的村干部拥有广泛的权力,管理农村的公共事务,并在一定范围内代替政府行使国家的管理职权。依据我国刑法司法解释的规定:村委会成员在从事法律规定的受委托的几种工作过程中属于‘准国家工作人员’,‘准国家干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成为犯罪的主体。”[1]当前农村干部涉嫌职务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亟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
基层党务干部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他们直接面对群众,传达党的声音,开展党的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单位、和谐村镇、和谐校园、和谐企业等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线施工队”。基层党务干部队伍状况如何对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对于有效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是有效开展基层党
介绍了左手材料(LHM)的概念及其基本电磁特性,采用HFSS软件,设计并仿真研究了一种在聚四氟乙烯微带介质基片两面分别腐蚀出带状周期性排列金属杆和开口圆形谐振环(SRRs)的LHM材料
建立了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在同步MT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阐述了基于定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技术的双馈电动机励磁控制策略,分析了电动机三种运行状态下的稳态功率关系。将此励磁控制
在东京结束的国际奥委会第96次会议上对夏季奥运会项目的入选条件作了新的规定,男子项目必须至少有四大洲的75个国家开展(过去为三大洲50个国家),女子项目为三大洲40个国家(
一、前言暗示科学是通过人的心理与外界环境的交融、在心理上接受了外界环境的良性刺激、从而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心理障碍、使人的心理活动和外界环境达到和谐和统一,激发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