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内蒙古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实现途径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o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内蒙古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概况
  内蒙古地区共有101个县,其中21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内蒙古自治区现有乡镇苏木641个,文化站848个,嘎查村12215个,农村牧区人口约136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9.1%。全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是完善的关键层面。
  (一)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间内蒙古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制度、项目工程以及运行机制等各方面得以实施运转,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在自治区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旗县的公共文化建设也获得了一定发展。
  (二)公众公共文化生活日益改善
  随着地区经济文化的深入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注重服务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和提供方式的创新性,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草原(农家)书屋、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点文物保护、基层两馆建设等一大批重大文化工程和项目得以推进。区内各类表演团体面向基层也开展了大量的文艺演出。从地方来看,公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县本地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规模较大的庆祝活动,也举办一系列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以及举办旨在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特色节庆活动。从公众个人来看,文化需求日益变化,文化诉求及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都在不断提升。
  二、内蒙古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困境
  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对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提升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肯定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上存在的不足。
  (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尽管全区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财政投入总量不多,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相当普遍。由于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大多数旗县的文化单位处于低水平的维持状态。全区人均藏书量和购书费均低于人均全国平均水平,多个旗县图书馆没有专门的购书经费。还有,大多旗县文化馆(站)由于业务经费欠缺,每年只能在春节开展一次元宵文化活动;有的乡镇文化站基本活动有时都难以保证。
  (二)公共文化各类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
  国家对于图书馆和文化馆场所的面积标准最低是1500平方米和2000平方米,全区62个图书馆和58个文化馆的场所面积不达标。全区11224个嘎查村有文化室6850个,但面积达到100平米以上的仅有1253个。旗县剧场缺乏,全区只有8个旗县有剧场、影剧院,大部分旗政府所在地都没有专业的演出场地,文艺演出活动受到演出场地的限制。目前73支旗县级乌兰牧骑,现有办公和排练场所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的有17支,不足1000平方米的有18支。
  (三)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低
  文化机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强,人员专业素质低,工作方式保守落后,文化创新意识弱,难以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如乡镇文化站专职人员及有特长人员少,缺乏专职管理人员,高素质的具有领军能力的专业人才尤其匮乏。同时,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培训资金匮乏,难以提供专业培训。一些基层服务人员长期受编制和薪资待遇问题困扰,影响正常的工作和服务水平。
  (四)城乡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城市聚集着大部分的公共文化资源,而一些偏远的、经济发展较差的农村牧区,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服务,农牧民基本文化权益无法保障。呼和、包头和鄂尔多斯地区公共文化资源拥有量占全区一半以上,再除去各盟市政府所在地占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留给县级政府和乡镇基层的就更少了。由此导致城镇与乡村牧区文化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三、完善和加强内蒙古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途径
  (一)增加政府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发展资金,解决旗县图书馆、文化馆没有独立财务的问题。切实将新增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基层,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加大对县域地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文化设施建设的覆盖率和达标率,形成具备各种功能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根据苏木乡镇服务人口数量,建设符合其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并且配备相应的技术服务设备以及图书、报刊、棋类、球类等文体游艺设备。
  (二)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发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草原书屋、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等多项惠农工程的独特作用,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差距。吸纳各方力量,改善、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
  1.推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
  以内蒙古地区民族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贫困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依托各级图书馆以及县域地区的文化站,形成具有丰富资源、先进技术、便捷服务的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并努力实现“村村通”。提高共享工程的利用率,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
  2.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支持农民群众通过自筹资金,兴办农家书屋、民间剧团、电影放映队、文化大院等,实现自我管理,对业绩突出的民办文化机构,政府予以资助、表彰和奖励。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在发展农村文化方面成为带头人。把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村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健康的传统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发展适宜地方的现代文化项目。
  3.推进流动文化服务工程   为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配备多功能的文化服务车和电影放映车,以利于提供开展政策宣传、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展览、图书销售和借阅、科普宣传、科技宣传为一体的流动文化服务,为县域群众提供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
  (三)完善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作机制
  1.实现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创新
  在举办文化活动时,应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区域特色,挖掘和培育有特色的地区文化,树立地区文化形象。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提供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以需定供”的文化配送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和主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活动项目,从而满足不同特点地区和人群的需求。
  2.吸收多方的力量,形成城乡区域间优势互补的互动促进机制
  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地区间公共文化发展差异。建立城乡共同发展和互利双赢的统筹机制,以城市辐射带动城镇和农村的发展。要注重城区文化设施的延伸功能,市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的开放要向乡村拓展,加快文体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同时要改进“三下乡”办法,实现送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文化下乡应与公众需求对接,确保实效。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城乡之间结对帮扶、共建,使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双向助推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
  (四)转变政府文化职能,健全相关文化制度
  1.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随着中国政府整体的转型,自治区政府应该整合各级政府部门的文化职能,提高文化服务的创新意识,改善文化行政部门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切实扭转文化管理部门职能“错位”、“缺位”和“越位”的问题,把政府传统的以行政管理职能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2.完善文化法规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要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不断完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促进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尤其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为当前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发展提供各项法律保障。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切实把文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文化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依法行政、守法经营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建立健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考核办法
  制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研究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及服务标准,对于地方各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设备建设的具体标准,以及其应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内容等,都可以做出明确详尽的规定,这种做法的益处是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便于基层落实执行,并引导政府及文化单位逐步建立正确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观。如浙江在2010年推出了首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山东省建立了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考核表,类似做法的地区还有上海、浙江嘉兴等。所以,内蒙古可以在当前国家和地区已有的考核标准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的成熟做法,将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体系化,分别制定考核标准进行考察。
  (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改善,素质提高。要保持基层文化站人员的稳定性,着重解决人员的选拔、任用、待遇和服务年限问题。积极引进人才,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应达到3名以上,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工作人员。同时,应实现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制度化,更新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每年对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发挥基层文化骨干和地方文化名人的作用,加强基层演出队、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等社会文化业余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增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活力。
  基金项目: 2013年内蒙古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内蒙古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1.内蒙古财经大学; 2.内蒙古大学 )
  责任编辑:张莉莉
其他文献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据统计,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数量已超过1.3亿人,但是,举家外出的只有2644万人.由于中国城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国际化经营,就必须彻底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简单粗放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创新,真正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更为重要的是,确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的以民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模式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以民为本 管理 核心  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旨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思想,是管理
【摘要】收入分配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政府是经济发展成果的掌控者,拥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工具,因而对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政府应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层次入手,在构建公平收入分配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必须科学定位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角色和功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行为。  【关键词】政府公平收入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     收入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处于关键时期,调控产生的效应遏制了经济增长过快过热,更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近年来国际收支持续不平衡,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现象
县域是中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主阵地。县级政府处于中国行政管理层级的较低层次,在行政管理和日常工作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尤其需要一套相对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来引导、督促城镇化的进程。本文从整体政府视角来探讨县域城镇化的绩效评价。  一、整体政府理论  整体政府是当前国内外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工具。整体政府主要包括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上下”协同,同级政府不同部门的
我国经济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城市化与城镇就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两个相互影响又制约的重大问题,对二者的相互协调与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
一、县域经济的发展支撑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2年全区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026.8亿元,使县域经济在全区经济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07年的56.6%提升到2012年62.7%,提高了6.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占88.14%,第二产业增加值占65.46%,其中:工业增加值占64.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51.52%。在80个县域中,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旗县34个,超50亿元
【摘 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诞生于西方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经济危机时期,奠定了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在后来学者的争论中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在快速运行中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可以借鉴凯恩斯主义来分析。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 宏观经济 调控     一 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和发展  1.内容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上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人员大量失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