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班主任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解读,并针对学生每个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文章从过渡期培养良好习惯、潜伏期矫正不良心理、分化期挖掘个性亮点、冲刺期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对分阶段渗透提升德育实效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班主任工作;身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G451.2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4-0012-01
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班主任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经常观察学生,针对学生每个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本文对分阶段渗透提升德育实效性进行研究。
一、过渡期,培养良好习惯
众所周知,初一上学期是初中生的过渡期,也是初中阶段的基础期。对于刚入学的初一学生,班主任应该多观察,多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状态、家庭环境,根据学生的客观状态对学生分类,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上课提问的习惯,独立做作业的习惯。部分班主任和部分家长有一种“慢慢培养”的思想,对初一学生的要求不太严格,一些好的习惯也不注意培养。而到了初二、初三,学生学业负担加大,班主任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再培养学生的这些良好习惯。因此,学生刚进入初一,班主任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早自习和每周班会上设置读书环节,让学生拿出书刊进行阅读,然后通过分析说出自己的观点,班主任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经常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通过这样的方式,班主任能让学生在初一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习惯受益终身,学生若能在基础阶段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则今后的学习生活将会越来越顺利。
二、潜伏期,矫正不良心理
潜伏期多半在初一下学期和初二上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适应初中学校的生活,但由于环境的改变,学生内心也在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歧路,有的甚至会在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下渐渐偏离正常的轨道。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班主任要格外关注。要经常与学生进行聊天,分析学生的客观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不良行为和不良心理的纠正。潜伏期的学生也正处于青春期,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也有一定的好奇心,同时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逆反心理,对班主任和家长的教育有时不服气。因此,班主任平时要多亲近学生,以心交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一些生活小事入手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正确地看待他人,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
三、分化期,挖掘个性亮点
到了初二上学期期中以后,或者在初二下学期,学生将迎来一个新的时期,就是分化期。所谓分化期,是指这个阶段的学生成绩开始两极分化,学优生会越来越优秀,学困生的成绩则会越来越差。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在这个阶段,班主任要格外关注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多多挖掘这部分学生的亮点并经常进行鼓励。因为学困生在这个时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灰心丧气,所以,班主任要将一部分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开导上。要摒弃以往的口头劝说的方式,用学生自身的亮点来为学生重塑自信,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例如,有名男生在初一时学习成绩中上等,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后,则成绩逐渐下降。了解到这名学生的画画得非常好,画画也是他的兴趣之一,班主任就对他画的作品进行表扬,并且告诉他:如果成绩能够提升,那么每周都可以参加设计班级的黑板报。有了这样的鼓励,这名学生开始努力学习,成绩很快得到提升。
四、冲刺期,树立远大理想
冲刺期显然是在初中三年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张,中考的压力往往带给学生焦躁和不安。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初三阶段,让学生勇敢地迎接中考,班主任要在学生学习之余,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用理想的力量来带动学生的自觉学习。在学生进入冲刺期的初始阶段,班主任应该及时给予一些动力。例如,在班级的墙上设立一个“许愿基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梦想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每当有学生灰心和不自信时,班主任就可以提醒学生到“许愿基地”看看自己写的愿望,重温一下当时的决心。要用这些远大的理想为学生充电加油,帮助学生走出复习的困境,迎接更多的挑战。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途径有很多,比如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同时也要利用家长的力量,以形成教育合力,给学生带来更多前进的动力。
五、结束语
总之,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班主任要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分析,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过渡期、潜伏期、分化期、冲刺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鲁.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03).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班主任工作;身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G451.2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4-0012-01
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班主任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经常观察学生,针对学生每个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本文对分阶段渗透提升德育实效性进行研究。
一、过渡期,培养良好习惯
众所周知,初一上学期是初中生的过渡期,也是初中阶段的基础期。对于刚入学的初一学生,班主任应该多观察,多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状态、家庭环境,根据学生的客观状态对学生分类,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上课提问的习惯,独立做作业的习惯。部分班主任和部分家长有一种“慢慢培养”的思想,对初一学生的要求不太严格,一些好的习惯也不注意培养。而到了初二、初三,学生学业负担加大,班主任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再培养学生的这些良好习惯。因此,学生刚进入初一,班主任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早自习和每周班会上设置读书环节,让学生拿出书刊进行阅读,然后通过分析说出自己的观点,班主任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经常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通过这样的方式,班主任能让学生在初一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习惯受益终身,学生若能在基础阶段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则今后的学习生活将会越来越顺利。
二、潜伏期,矫正不良心理
潜伏期多半在初一下学期和初二上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适应初中学校的生活,但由于环境的改变,学生内心也在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歧路,有的甚至会在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下渐渐偏离正常的轨道。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班主任要格外关注。要经常与学生进行聊天,分析学生的客观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不良行为和不良心理的纠正。潜伏期的学生也正处于青春期,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也有一定的好奇心,同时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逆反心理,对班主任和家长的教育有时不服气。因此,班主任平时要多亲近学生,以心交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一些生活小事入手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正确地看待他人,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
三、分化期,挖掘个性亮点
到了初二上学期期中以后,或者在初二下学期,学生将迎来一个新的时期,就是分化期。所谓分化期,是指这个阶段的学生成绩开始两极分化,学优生会越来越优秀,学困生的成绩则会越来越差。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在这个阶段,班主任要格外关注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多多挖掘这部分学生的亮点并经常进行鼓励。因为学困生在这个时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灰心丧气,所以,班主任要将一部分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开导上。要摒弃以往的口头劝说的方式,用学生自身的亮点来为学生重塑自信,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例如,有名男生在初一时学习成绩中上等,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后,则成绩逐渐下降。了解到这名学生的画画得非常好,画画也是他的兴趣之一,班主任就对他画的作品进行表扬,并且告诉他:如果成绩能够提升,那么每周都可以参加设计班级的黑板报。有了这样的鼓励,这名学生开始努力学习,成绩很快得到提升。
四、冲刺期,树立远大理想
冲刺期显然是在初中三年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张,中考的压力往往带给学生焦躁和不安。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初三阶段,让学生勇敢地迎接中考,班主任要在学生学习之余,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用理想的力量来带动学生的自觉学习。在学生进入冲刺期的初始阶段,班主任应该及时给予一些动力。例如,在班级的墙上设立一个“许愿基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梦想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每当有学生灰心和不自信时,班主任就可以提醒学生到“许愿基地”看看自己写的愿望,重温一下当时的决心。要用这些远大的理想为学生充电加油,帮助学生走出复习的困境,迎接更多的挑战。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途径有很多,比如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同时也要利用家长的力量,以形成教育合力,给学生带来更多前进的动力。
五、结束语
总之,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班主任要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分析,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过渡期、潜伏期、分化期、冲刺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鲁.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03).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