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高云淡的秋日本是舒畅的好时节,最宜捧卷读书。但惯于偷懒的家伙,却是信口张来,“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歌谣哼得格外顺溜,好似一年之景都是白白虚设了,无论百花秋月、凉风冬雪都统统挡不住一阵困意来袭。
其实,瞌睡除了关乎季节,更关乎天气。雨天最是催人困觉,天色晦暗、雨声滴答,连大诗人白居易都曾吟唱道,“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
这个秋天,若是遇到了秋雨潇潇的日子,那便索性好好睡一觉吧。毕竟雨天好眠,实在是有充足理由的。
白噪声是天然的安眠曲
人在特别安静与特别嘈杂的环境下都会睡不着,但是在相对舒缓、有规律的声音环境下却很容易入睡。比如雨声、落叶声、窸窸窣窣的虫鸣声、电扇的转动声、旧钟表的咔嗒声,以及老教授慢条斯理的讲话声等,这样的声音就是白噪声(white noise)。
具体说来,白噪声是一种功率频谱密度为常数的随机信号或随机过程。由于白噪声的随机信号在各个频段上的功率是一样的,而白光是由各种频率(颜色)的单色光混合而成,因此该信号的这种具有平坦功率谱的性质被称作是“白色的”,“白噪声”之名也就由此而来。相对的,其他不具有这一性质的噪声信号则被称为有色噪声。
与恼人的有色噪声不同,白噪声是天然的安眠曲。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声音频率,因此也就具备了屏蔽各类噪声的能力。雨声淅沥,正是白噪声的一种,仿若一张温柔的大手,悄悄地抚平了那些褶皱与波纹,只余下天地间的一片清和。人们枕着雨声打盹,在反复的韵律间,大脑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声音。一段时间之后,雨声愈去愈远,如浪潮一般消退,而人们也渐入酣梦。
基于这种屏蔽噪声的效用,一些神经衰弱的失眠症患者会去购买专门的白噪声发生器。国外有种叫做 White Noise Machine的机器,就是能够长时间产生白噪声的电子产品,把它放在枕畔播放,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当然,如果你平时有所留意,还会发现许多相关的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它们是助你放松心情、快速入睡的最好礼物。
相关科学研究已证明,当雨声进入大脑时,大脑会无意识地放松下来,产生α波,这样的状态很接近人体睡眠时大脑的状态。
雨天气压低,交感神经不给力
除去雨声之外,交感神经的不给力也是原因之一。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它与副交感神经是一对“冤家”,二者功能相反,相互制衡。交感神经活泼爱闹,像个永远也歇不下来的小男孩,一会儿让机体的瞳孔扩大,心跳加快;一会儿又让机体的血压上升,气管舒张。副交感神经则沉郁安静,如同一个羞羞答答的小女孩,她悄声地喝住顽皮弟弟的胡闹,将身体拉回到安静的状态之下。
当然,男孩并不总是甘心听话,女孩也并不总是句句在理。二人时时在斗嘴,也时时在较劲。他们之间的拉锯战,使得植物性神经系统内部取得了微妙的平衡。那么,在下雨天展开的这场PK赛,又是谁胜谁负呢?
没错,这回是调皮的弟弟败下阵来啦。湿哒哒的阴雨天气,对他来说实在不是适于作战的好时机。在这样的天气里,空气中的水蒸汽比较多,平均分子量减少,导致气压降低。如此一来,空气中含氧量减少,就不能充分地补给能量燃烧,致使交感神经“吃”不饱、“喝”不足,而“他”也果真如同小孩子一般陷入了低落的状态。沉郁安静的副交感神经便逮住时机,轻而易举地夺回了对机体的控制权。于是,不知不觉间,身体的兴奋指数下降,人们就会出现雨天犯困的情况了。
褪黑激素也参与了捣乱
褪黑激素(Melatonin)是致人昏沉的另一“帮凶”。当然,对于睡眠欠佳的人来说,它却是绝佳的好帮手。
别看这家伙的学名这样艰涩难记,其实它还有一个小名,叫做“脑白金”。没错,就是那个街头巷尾唱遍了的广告词里的“脑白金”,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褪黑激素。此外,又因它是由人脑深处像松果般大小的“松果体”分泌出的一种胺类激素,所以也有人叫它“松果体素”。
虽然褪黑激素有这么多的名字,但它的本质说白了就是更高级别的“安眠药”而已,只不过相比安眠药的人为性来说,更加的浑然天成罢了。褪黑激素生来就爱与黑暗为伍,能诱导自然睡眠。越是光线暗沉,越得它的欢心,它的分泌量也就越多。这是由于当光刺激减弱后,松果体合成褪黑激素的酶类活性增强,体内褪黑激素的分泌水平自然也相应增高。反之,光线明亮反而促其分泌减少。
雨天,太阳早已躲在乌云背后,天色暗暗沉沉,即便是白昼也恍如夜晚,雨幕自然地遮盖住光线,而这一切会促使人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加,人体也好似注入了大量安眠药一般,不多久,便瞌睡连天了。
雨天好睡还可能与进化有关
人类的许多行为都与早期进化有关。比如,人类对草丛“沙沙”的声音特别警觉,是源自对蛇类的天生恐惧;而男子在挑选配偶时以白为美,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类只能通过观看容貌来判断年龄,肤白的女子更容易被准确地判断出年龄,而这种年龄往往代表着相应的生育能力。翻阅几千万年的历史长卷,人类能够进化成功,绝不是无缘无故的。
同样,雨天好眠也可能与进化有关。远古时代,人类一般住在山洞或者茅草屋里面,居所破落,无门可挡,若是野兽突然来袭,那便是一件丢性命的大事了。幸好,在下雨天,野兽一般不会出现,人们便会放松警惕,获得短暂的安全感。
这套默认的法则常常是凑效的。所以,跨越了漫长的进化史,人们依然沿袭了这一习惯。雨天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意味着“安全”,他们或坐或卧,守在屋内,任雨声渐落渐止,又渐止渐落。而人们终于可以在这样的天气里放下戒备,让紧张的神经舒缓下来,做一个慵懒倦怠的梦。
其实,瞌睡除了关乎季节,更关乎天气。雨天最是催人困觉,天色晦暗、雨声滴答,连大诗人白居易都曾吟唱道,“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
这个秋天,若是遇到了秋雨潇潇的日子,那便索性好好睡一觉吧。毕竟雨天好眠,实在是有充足理由的。
白噪声是天然的安眠曲
人在特别安静与特别嘈杂的环境下都会睡不着,但是在相对舒缓、有规律的声音环境下却很容易入睡。比如雨声、落叶声、窸窸窣窣的虫鸣声、电扇的转动声、旧钟表的咔嗒声,以及老教授慢条斯理的讲话声等,这样的声音就是白噪声(white noise)。
具体说来,白噪声是一种功率频谱密度为常数的随机信号或随机过程。由于白噪声的随机信号在各个频段上的功率是一样的,而白光是由各种频率(颜色)的单色光混合而成,因此该信号的这种具有平坦功率谱的性质被称作是“白色的”,“白噪声”之名也就由此而来。相对的,其他不具有这一性质的噪声信号则被称为有色噪声。
与恼人的有色噪声不同,白噪声是天然的安眠曲。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声音频率,因此也就具备了屏蔽各类噪声的能力。雨声淅沥,正是白噪声的一种,仿若一张温柔的大手,悄悄地抚平了那些褶皱与波纹,只余下天地间的一片清和。人们枕着雨声打盹,在反复的韵律间,大脑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声音。一段时间之后,雨声愈去愈远,如浪潮一般消退,而人们也渐入酣梦。
基于这种屏蔽噪声的效用,一些神经衰弱的失眠症患者会去购买专门的白噪声发生器。国外有种叫做 White Noise Machine的机器,就是能够长时间产生白噪声的电子产品,把它放在枕畔播放,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当然,如果你平时有所留意,还会发现许多相关的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它们是助你放松心情、快速入睡的最好礼物。
相关科学研究已证明,当雨声进入大脑时,大脑会无意识地放松下来,产生α波,这样的状态很接近人体睡眠时大脑的状态。
雨天气压低,交感神经不给力
除去雨声之外,交感神经的不给力也是原因之一。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它与副交感神经是一对“冤家”,二者功能相反,相互制衡。交感神经活泼爱闹,像个永远也歇不下来的小男孩,一会儿让机体的瞳孔扩大,心跳加快;一会儿又让机体的血压上升,气管舒张。副交感神经则沉郁安静,如同一个羞羞答答的小女孩,她悄声地喝住顽皮弟弟的胡闹,将身体拉回到安静的状态之下。
当然,男孩并不总是甘心听话,女孩也并不总是句句在理。二人时时在斗嘴,也时时在较劲。他们之间的拉锯战,使得植物性神经系统内部取得了微妙的平衡。那么,在下雨天展开的这场PK赛,又是谁胜谁负呢?
没错,这回是调皮的弟弟败下阵来啦。湿哒哒的阴雨天气,对他来说实在不是适于作战的好时机。在这样的天气里,空气中的水蒸汽比较多,平均分子量减少,导致气压降低。如此一来,空气中含氧量减少,就不能充分地补给能量燃烧,致使交感神经“吃”不饱、“喝”不足,而“他”也果真如同小孩子一般陷入了低落的状态。沉郁安静的副交感神经便逮住时机,轻而易举地夺回了对机体的控制权。于是,不知不觉间,身体的兴奋指数下降,人们就会出现雨天犯困的情况了。
褪黑激素也参与了捣乱
褪黑激素(Melatonin)是致人昏沉的另一“帮凶”。当然,对于睡眠欠佳的人来说,它却是绝佳的好帮手。
别看这家伙的学名这样艰涩难记,其实它还有一个小名,叫做“脑白金”。没错,就是那个街头巷尾唱遍了的广告词里的“脑白金”,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褪黑激素。此外,又因它是由人脑深处像松果般大小的“松果体”分泌出的一种胺类激素,所以也有人叫它“松果体素”。
虽然褪黑激素有这么多的名字,但它的本质说白了就是更高级别的“安眠药”而已,只不过相比安眠药的人为性来说,更加的浑然天成罢了。褪黑激素生来就爱与黑暗为伍,能诱导自然睡眠。越是光线暗沉,越得它的欢心,它的分泌量也就越多。这是由于当光刺激减弱后,松果体合成褪黑激素的酶类活性增强,体内褪黑激素的分泌水平自然也相应增高。反之,光线明亮反而促其分泌减少。
雨天,太阳早已躲在乌云背后,天色暗暗沉沉,即便是白昼也恍如夜晚,雨幕自然地遮盖住光线,而这一切会促使人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加,人体也好似注入了大量安眠药一般,不多久,便瞌睡连天了。
雨天好睡还可能与进化有关
人类的许多行为都与早期进化有关。比如,人类对草丛“沙沙”的声音特别警觉,是源自对蛇类的天生恐惧;而男子在挑选配偶时以白为美,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类只能通过观看容貌来判断年龄,肤白的女子更容易被准确地判断出年龄,而这种年龄往往代表着相应的生育能力。翻阅几千万年的历史长卷,人类能够进化成功,绝不是无缘无故的。
同样,雨天好眠也可能与进化有关。远古时代,人类一般住在山洞或者茅草屋里面,居所破落,无门可挡,若是野兽突然来袭,那便是一件丢性命的大事了。幸好,在下雨天,野兽一般不会出现,人们便会放松警惕,获得短暂的安全感。
这套默认的法则常常是凑效的。所以,跨越了漫长的进化史,人们依然沿袭了这一习惯。雨天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意味着“安全”,他们或坐或卧,守在屋内,任雨声渐落渐止,又渐止渐落。而人们终于可以在这样的天气里放下戒备,让紧张的神经舒缓下来,做一个慵懒倦怠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