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皮滩水电站升船机船厢下水和浮运技术研究

来源 :人民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ry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船厢安装是构皮滩第一级下水式升船机设备安装的难点。首先,阐述了船厢气囊下水技术方案,分析了船厢下水过程中的气囊和船厢受力情况,据此实施了增设移运托架和助浮气囊、卧倒门加固等措施;其次,阐述了船厢浮运技术方案,介绍了船厢下水过程中的質量控制及船厢下水浮运工艺流程,实施了浮运拖曳和入室定位技术。工程实践表明:该船厢下水和浮运方案安全可靠,可为类似船厢安装提供借鉴。
  关 键 词:升船机;船厢下水;浮运技术;气囊;构皮滩水电站
  中图法分类号:TV5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179(2021)09-0143-05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1.09.023
  0 引 言
  构皮滩第一级下水式升船机[1-2]的船厢为“U”型盛水结构,船厢两端各设一扇卧倒式工作闸门,两侧对称布置夹紧机构、顶紧机构及导向机构各4套。船厢两侧由64根钢丝绳悬吊。为减小船厢出、入水[3]时的下吸力与上浮力,在主纵梁与横梁腹板开设通气孔,且底铺板在横向向中部倾斜一定角度[4]。
  目前国内已建成的升船机中,只有岩滩水电站250 t级升船机[5]和水口水电站2×500 t级升船机[6]的船厢是整体浮运安装。岩滩升船机船厢采用的是在下游码头制作及自然浮升下水方式,利用施工期间下游已有的一个临时码头作为加工拼装场,利用溢流坝弧形闸门调节下游出库流量,同时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① 船厢在下游码头浮起时不被水流冲走;② 船厢浮起时底部主梁翼板不被碰坏;③ 船厢自浮后拖船能拽住船厢;④ 船厢的停泊位选择等[7]。水口升船机船厢是在距离电站几十公里远的马尾船厂建造,下水方式简便可靠,但距离工程现场很远且水路滩多水急,总共动用了大小船只达16艘之多,还加设了气垫装置减少船厢浮运过程中的水流阻力,该运输方式费用甚高。
  构皮滩水库已于2008年下闸蓄水,其正常蓄水位为630 m,汛期防洪限制水位:6~7月为626.24 m,8月为628.12 m。在构皮滩水电站正常运行条件下,第一级升船机不具备排干船厢室的条件,无法在船厢室进行船厢整体拼焊;构皮滩库区不具备与大江大河的通航条件,库区上游也没有大型造船企业,无法实施船厢厂内制作再整体浮运方案。因此,船厢只能在库区选择合适地点进行整体拼装[8-10],再下水浮运进船厢室[11-12]。
  1 船厢气囊下水技术研究
  船厢外形为方形,底部为腹板框架结构,中间段内凹。利用气囊[13-14]宽大的接触面积使其底部承压均匀,并且它的柔软性使其底部结构和表面涂层得到有效保护。气囊下水还具有省工、省力、省时、省投资、机动灵活、安全可靠等诸多优点[15-16]。综合考虑,船厢采用气囊移运方式下水。
  气囊移运船厢的工作原理为:在船厢底部垂直于移运方向布置一定数量和规格的气囊,气囊充气后,船厢依靠自身重力沿斜坡方向的分力或拖船牵引力向前移动,气囊向前滚动,使船厢与地面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来实现移运。
  1.1 船厢气囊下水技术方案
  (1)气囊。
  根据船厢重量和尺寸,选用的气囊参数见表1。
  船厢及附属设备总重934 t,顶升、搬移起重高度为0.8 m,气囊接触面有效长度为11.4 m,气囊顶升和搬移举力计算结果如表2所列。气囊的实际压强远小于额定工作压强,所以船厢的顶升、撤墩和移运是安全的。
  (2)移运托架。
  船厢底部为开放式结构,无封底板,气囊与纵梁和横梁翼缘直接接触易被损伤;在气囊直接移运船厢下水过程中,船厢因首部吃水不够发生跌落,气囊易钻到船厢中间凹槽无法取出。为避免此种不利现象发生,在船厢底部中间凹槽布置与船厢两端底平齐的钢结构浮箱[17]作为移运托架,如图1所示。
  移运托架尺寸为58.00 m×11.40 m×1.09 m(长×宽×高),重量186 t,总排水量700 t。移运托架共13个分段,设置进水孔和通气孔,下水前做气密试验,试验合格后可靠地绑扎在船厢底部。
  (3)后牵引系统。
  经计算,船厢移动需要的牵引力为38.36×104 N。后牵制地锚需要的抗拉力为牵引力的1.2倍,其抗拉力为46×104 N。因此,后牵引系统设计为:1个抗拉力55×104 N的地锚,2个抗拉力60×104 N的牵引眼板,1台卷扬机并配55 t滑轮组,如图2所示。地锚点距离船尾大于10 m。
  (4)气囊布置及绑扎。
  气囊布置如图3所示,在船厢底部共布置下水气囊12条。船厢先入水的一端为厢首,后入水的一端为厢尾。其中,为增加厢首刚入水时浮力,减小船厢入水后厢首和厢尾吃水深度差,船厢下水移运前在厢首的前部和厢首尾的两侧面共绑扎6只与下水用气囊同规格的助浮气囊。每只助浮气囊的排水量为47.5 t。
  1.2 船厢下水前过拐点气囊受力分析
  船厢拼装场地地坪角为0.6°,长度为90 m。为保证船厢在整个下水过程中总力矩为正,重心通过斜坡拐点之前,总上浮力大于1/2船厢自重,船厢头部不会出现跌落现象,下水斜坡角度采用3.5°,斜坡长度为40 m,其中没入水中长度为10 m。
  船厢下水前有2个拐点:
  ① 第1拐点,船厢从0.6°斜坡向3.5°斜坡过渡时的拐点;
  ② 第2拐点,船厢在下水过程中过渡3.5°斜坡末端的拐点。
  船厢从0.6°斜坡向3.5°斜坡过渡时,船厢下移共接触4条接引气囊,需要向前移动30 m完成第1拐点过渡;船厢在3.5°斜坡上继续向前移动至50 m完成第2拐点过渡,此时气囊相关参数见表3。
  船厢在过拐点过程中,气囊总举力始终保持在1 500 t以上,所以船厢在过拐点的整个过程中是安全的。   2 船厢下水计算分析
  船厢下水过程[18]共经历4个阶段:自船厢开始滑动至厢首接触水面为止,船厢主要受重力、气囊支撑力和摩擦力作用;自厢首接触水面至厢首上浮为止,船厢主要受重力、气囊支撑力和浮力;自厢首上浮至厢尾离开气囊为止,船厢主要受重力、气囊支撑力和浮力;自厢尾离开气囊至船厢停止运动为止,船厢主要受重力和浮力。
  2.1 船厢下水过程计算
  船厢下水初始状态:船厢位于下水斜坡末端,厢首刚接触水面,如图4所示。船厢在下水过程中,所受浮力主要包括助浮气囊、船厢结构和移运托架产生的浮力。船厢浮力产生的力矩为各浮力对对应气囊产生的力矩。船厢下水过程计算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船厢下水过程,重力对尾气囊的力矩随尾气囊位置变化而变化,浮力对尾气囊的力矩随尾浮力增加而增大。当重心超过斜坡末端,浮力对首气囊的力矩大于重力对首气囊的力矩,船厢不会发生首跌落现象。船厢滑出下水斜坡末端60 m左右,船尾开始上浮,船首吃水逐渐减小,船尾吃水逐渐增加,直至全浮,船厢下水安全。
  2.2 卧倒门加固及分析
  位于船厢两端的卧倒门,正常运行工况为背水承压,下水浮运工况为迎水面承压,即厢内水深0 m、厢外水深2.5 m。
  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卧倒门结构分析模型,对卧倒门迎水面承压工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为:最大综合应力130.101 MPa,最大综合位移5.136 mm,水压方向最大位移-3.69 mm[19]。计算结果表明:在该工况下,卧倒门结构满足强度设计要求,不满足刚度设计要求。因此,需对卧倒门进行加固处理。
  卧倒门加固方案如图5所示,采用Q345钢管,对称布置于卧倒门中心线的两侧,其中两根为直径273 mm、壁厚15 mm,间隔4 200 mm、倾角45°;另外2根为直径168 mm、壁厚8 mm,间隔4 200 mm、倾角60°。钢管的端部焊接在卧倒门和厢头的对应筋板处。计算结果表明该加固方案能保证卧倒门的刚度设计要求。同时,为防止卧倒门水封漏水,在卧倒门与门框的3个止水面每间隔2 m焊接钢板加固,钢板尺寸为20 mm×300 mm×600 mm。
  3 船厢下水浮运实施技术
  3.1 船厢下水过程的关键质量控制点
  船厢移运前,检查船厢底部、所有可能与气囊接触的部位,清除所有毛刺和棱角;检查气囊所经过的地面,清除所有尖锐杂物。船厢移运过程中,通过控制卷扬机速度或选用慢速卷扬机,使船厢慢速移动;通过对气囊充气、放气达到对船厢进行姿态微调,使船厢底部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
  船厢下水后,用缆绳固定,防止下水受到水流和风速的影响,给牵引船舶预留就位时间。
  3.2 船厢下水浮运工艺流程
  (1)准备工作。气囊及设备进场;牵引设备安装、接电试机;牵引眼板制作、焊接、探伤;牵引设备与船厢连接;船厢底部气囊布置;气囊充气,顶升船厢;船厢起墩,支撑墩撤除;接引气囊摆放。
  (2)移运船厢。气囊调平,用牵引船或者其他外力给予船厢牵引力,船厢移运,通过0.6°与3.5°斜坡直至斜坡边沿;船厢重心通过0.6°与3.5°斜坡的拐点时,对前后气囊放气/充气,将船厢角度从0.6°调整到3.5°。
  (3)确认库区水位。船厢移运到下水坡道边沿后,确认库区水位不低于627.5m,满足船厢入水条件。
  (4)船厢下水。牵引船厢,船厢在重力及牵引力作用下下水;船厢进入全浮状态,船厢底部5条气囊助浮力237.5×104 N,移运托架浮力700 t,厢头排水16 t,总浮力953.5×104 N>934.0×104 N。
  (5)解除移运托架。船厢全浮后,拖船带缆,船厢拖至622 m平台就位,且与下水坡道垂直;移运托架上的进水口和放气孔打开;移运托架失浮时,解开固定绳索,沉到622 m平台;此时,船厢及设备重量748 t,5条气囊助浮力237.5×104 N,船厢吃水3.44 m。
  (6)船廂浮运入室。移运托架全部解除,船厢拖至泊位,解除绑在船厢上的气囊;此时,船厢及设备重量742 t,船厢吃水3.71 m,卧倒门吃水2.11 m;拖船牵引船厢至船厢室外侧,船厢带缆,在船厢尾部轻推船厢进入船厢室,船厢解缆,船厢在船厢池内保持自由漂浮状态。
  (7)收尾工作。回收气囊,整理场地及牵引设备。
  3.3 船厢浮运拖曳技术
  (1)船厢拖曳方案。
  船厢入水后,水流和风载对船厢体的作用力分别为24.692×104 N和0.982×104 N。船厢承受的总阻力为25.674×104 N。
  为克服船厢在浮运过程承受的阻力和充分利用乌江流域现有出力船只,船厢的拖曳方案为:两侧各1艘123 kW(165马力)船协助推进,1艘227 kW(305马力)船负责在船厢头部牵引调节前进方向。3艘船合计473 kW(635马力),在时速5 km/h的时候产生的牵引力为33.500×104 N>25.674×104 N。
  (2)船厢拖曳防撞措施。
  在船厢四周设置若干橡胶轮胎,防止牵引过程中的碰撞引起设备受损。在船厢两侧面和头部实施悬挂足量轮胎防护,从船厢内侧的护舷设绳索固定处,轮胎系扣于船厢外侧吃水线处。
  (3)船厢浮运拖曳流程。
  船厢由斜坡下水,下水前做好船厢防撞措施;船厢下水进入全浮状态,释放移运托架、解除浮力气囊,进行定位和绑船;船厢拖曳到船厢室外停船;由2艘小船轻推船厢进入船厢室就位。
  3.4 船厢入室定位技术
  船厢浮运进船厢室后需要放置很长时间。因上游检修叠梁门未安装,船厢室与上游河道串通,水位随大坝正常发电而出现涨落。   将船厢上设备均匀布置,防止船厢单侧出现偏沉。为确保在涨退水时稳定船厢,保证船厢为自由漂浮状态,船厢的入室定位方案为:根据船厢室导向轨道的设置形式,在上游纵向布置两对临时导向轮,在下游纵向对称布置两对临时导向轮,如图6所示。单个导向轮的吸能能力足以满足澶想在纵向微薄水流作用下的撞击能力,即在导向轮的作用下能够使船厢趋于稳定状态[20]。
  为了减小船厢横向振动幅度,在导向轨道处设置钢管防止横向振动。
  按照上述船厢下水浮运方案实施,构皮滩水电站第一级升船机船厢一次顺利进入船厢室。即,构皮滩水电站第一级升船机船厢于2015年12月13日一次完成顺利下水,18日用拖船成功将船厢浮运进入船厢室,30日完成入室定位。
  4 结 语
  船厢安装是构皮滩升船机设备安装的难点。首先,阐述了船厢气囊下水技术方案,分析了船厢下水过程中的气囊和船厢受力,实施了增设移运托架和助浮气囊、卧倒门加固措施;其次,阐述了船厢浮运技术方案,介绍了船厢下水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及船厢下水浮运工艺流程,实施了浮运拖曳和入室定位技术。工程实践表明,该船厢下水和浮运方案安全可靠。可为类似船厢安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余友安,廖乐康,金辽.构皮滩垂直升船机金属结构和机械设备设计研究[J].人民长江,2019,50(5):119-126.
  [2] 王敬鹏,胡亚安,李中华.下水式钢丝绳卷扬垂直提升升船机水力特性研究综述[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3(3):83-91.
  [3] 王新,胡亚安,李中华,等.大型升船机船厢出入水受力特性原型观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3):1-8.
  [4] 王敬鹏,胡亚安,李中华,等.下水式升船机船厢底缘形式研究[J].水运工程,2016(12):176-182.
  [5] 黄素新.岩滩水电站1×250t级垂直升船机总体设计[J].红水河,1999,18(4):5-12.
  [6] 汪云祥,扈晓雯.水口水电站2×500t级垂直升船机总体设计[C]∥水工机械技术2008论文集,2007:3-14.
  [7] 王怀茂.升船机承船厢下水及浮运[J].红水河,1999,18(4):73-75.
  [8] 耿克普.构皮滩升船机承船厢现场拼装施工设计方案[J].华电技术,2020,42(1):63-67.
  [9] 王敏.焊接顺序对升船机承船厢结构变形的影响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9,48(17):158-160,164.
  [10] 韩烈彪,温焕翃,黄定春,等.大型升船机承船厢底铺板焊接顺序对焊接变形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7,46(17):228-231.
  [11] 王敬鹏,胡亚安,李中华,等.下水式升船机船厢入水过程船池形式[J].水运工程,2017(7):22-26,30.
  [12] 陳小虎,徐刚,方国宝,等.构皮滩水电站第一级下水式垂直升船机船厢室结构分析[J].水利水电快报,2013,34(9):31-35.
  [13] 刘志毅.船舶下水用气囊力学性能的非线性分析[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14] 刘亚平.船舶下水用气囊的力学特性与爆破压强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15] 杜杰.船舶气囊下水的力学计算及工艺优化[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16] 朱相久.小型油船气囊下水计算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
  [17] 张润华.抬船浮箱下水受力分析及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18] 潘国峰,金龙,郭延军.大型升船机承船厢整体下水静力学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6(6):108-110.
  [19] 朱江.下水式升船机承船厢卧倒门静力学分析[J].红水河,2018,37(5):23-25,46.
  [20] 耿克普,李航宇,全志杰.构皮滩升船机入水式承船厢柔性吸能装置研究[J].人民长江,2019,50(增2):131-134.
  (编辑:胡旭东)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长江流域洪水预报业务是基于确定性预报思路开展的,给调度决策者提供的风险信息有限,因此亟待开展概率预报应用研究。目前国内的概率预报多处在研究阶段,未形成完善的、实用的业务化方法。在综述长江洪水预报现状和国内外概率预报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基本原则、模型方法库构建、业务流程、成果形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种洪水概率预报业务化的成套技术体系,可为长江流域洪水概率预报业务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洪
摘要:面雨量达到中雨以上级别的降雨对防汛至关重要。采用1960~2017年期间长江流域气象和水文站降雨量资料进行逐日分区面雨量计算,对面雨量达到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量级的降雨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不同雨量级别降雨发生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和发生频次,探索长江流域各分区不同面雨量特点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江中下游东南部全年都出现暴雨,而雅砻江全年没有暴雨量级的降雨;②长江上游降水在时间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空间尺度植被覆盖度在岩溶区土壤侵蚀强度判别中的适用性,参照SL 461-2009《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采用MODIS、Landsat8、高分1号3种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反演了植被覆盖度,结合基岩裸露率、地形坡度和地类因子,进行了岩溶区土壤侵蚀强度判别,对比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植被覆盖度和土壤侵蚀计算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MODIS、Landsat8、高分1号3种
摘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山东段主体已经建成,建设期布设的测量控制网级别较低,且在施工过程中测量基点破坏较为严重。为满足工程运行初期渠道及主要建筑物安全监测要求,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境内测设了全线统一的变形监测网。以该监测网鲁南段为例,采用GNSS方法与高等级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获取数据,系统论述了建设变形监测网的观测方案、技术指标、数据处理以及平差精度分析等内容。结果表明:高等级、高精度变形监
摘要:建立湖南省水库空间数据库,运用核函数密度估计法来分析湖南省水库工程的时空演化规律;选取防洪库容作为水库洪水调蓄能力评估指标,来研究湖南省水库洪水调蓄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 湖南省水库数量众多,总库容为514.12亿m3,其中小型水库数量占比高达97.0%,大部分建于20世纪50~70年代,21世纪以来则以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为主。② 水库分布与地形地貌特征密切相关,主要分布于海拔50
摘要:在长江流域2001~2016年最新观测资料基础上,依据平原区及山丘区的类型特征,分别采用补给法和排泄法计算了流域内12个水资源二级区和19个省级行政区内矿化度M小于等于2 g/L的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结合水文地质条件、降水及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全面论述了长江流域内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考虑到各地区现阶段地下水资源开采量,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结果表明:① 对于平原
摘要:为满足海外电力工程项目中日益迫切的仿真计算需求,借鉴海外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经验,根据电力系统的动态过程作用时间长短,从电磁暂态和机电暂态两大角度,对认可度和适用性较高的PSS/E、Power Factory、EMTP-RV和ETAP等4款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的技术特点进行了介绍,对软件的功能特性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应根据电力系统分析角度的不同来选择适宜的仿真计算软件。研究
为探究2014~2019年洱海干季水质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子,选用2014~2019年1月和11月GF-1号卫星遥感影像资料,以叶绿素a浓度、透明度、富营养化指数这3个指标为研究标的开展洱海水质反演。结果表明:(1)时间上,2014~2019年洱海叶绿素a浓度和富营养化指数逐年降低,透明度逐渐增加,洱海干季水质呈好转趋势。(2)空间上,洱海2014~2019年11月份整体上呈现叶绿素a浓度和富营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