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淳靠着对表演的强烈渴望,在过去十数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系列跳跃。
跟他的父亲杜志国一样,杜淳也极具表演天赋。靠着对表演的强烈渴望,在过去十数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系列跳跃。“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要干的事”是他的人生信条与核心逻辑。曾经,他靠“酒肉穿肠过”,结下了一群可以掏心掏肺的朋友,而眼下,为了活得更加“自我”,更加恣意,他正着力于打破明星与普通青年之间的界限。
杜淳在大众的视野中一直是非常硬朗、非常有男人味的形象,即便是在去年的时候,他有意在《喜剧总动员》这样“搞笑至上”的真人秀节目中亮出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面:戏谑、不羁,也无法彻底颠覆他已有的公众认知。“被人熟知是好事,但被人主观定位却不见得是好事。”说到底,杜淳是希望自己可以百变到底的,而不是像父亲杜志国那样,每次被人提起的时候,都会被打上“就是演年羹尧的那个人”这样的标签。
率性而活
说到父亲,杜淳几度欲言又止,“我小的时候,是他工作太忙,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回。等我长大后,则变成了我们俩一起忙,更难见一面了。”按照杜淳的说法,因为彼此工作太忙的缘故,他和父亲两个人鲜有促膝长谈的机会。“就是在一起也不会说业务上的事。”倒不是因为“说多了工作的事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私生活质量”,而是父子俩都一致地认为:既然是一家人,在评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地掺杂一些个人情感进去。“主观性太强的话,没什么营养,倒不如多听听旁人的话,更客观,也会更准确一些。”杜淳另一个没有宣之于口的理由,其实也包括:他是个特别有主见的人,从十几岁起便开始习惯自己拿主意:11岁到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学习跳舞是自己做的决定;长大后做演员也是自己做的决定……他担心父辈的经验之谈会影响自己——毕竟现在乃至未来,他还想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事实上,为了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杜淳都过着全年无休的生活。“这两年好多了,每次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我都会给自己放一段时间的假。”对杜淳来说,这种转变再正常不过。“业务这事只能靠经验攒,等你有演好戏的能力了,自然就有底气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圆形的老好人
与他对于演戏的态度——热烈、任性,又近乎执拗不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杜淳的态度则成了“海纳百川”:和谁都能相谈甚欢,和谁在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都不会让人感受到他一丁点的明星架子……“我跟谁在一起都不会有距离感,而跟谁都能相处成朋友这事,算是我的天性使然吧。”
“圆形的老好人”是杜淳给自己的评价,而在他身边工作了很多年的一个同事,则通过一些个小事情,进一步作证了杜淳“老好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淳哥认识的一个裁缝,前些天突然给他发消息,说他家里出现了一点困难,想跟他借1万元钱救救急,淳哥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就跟这个跟他有过几面之缘的裁缝要了银行账号,并且分分钟就把钱转了过去。”杜淳听罢工作人员的一席话说,“这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既然是抬抬手就能做成的善事,我为什么不去做呢?”按照杜淳的说法,他现在所遵循的这一整套处世哲学,会让他在生活中,体会到无穷无尽的愉悦感。“其实我的想法一直都特别简单,走自己想走的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未来也一样。”
永远许给自己一个新鲜未知的未来
早几年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杜淳很喜欢说,演戏是他养活自己的饭碗。实际上,这种认知现在也一直都在——因为把演员当作一个饭碗,而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他才会把“明星”这个头衔撇在一边,他才无需背着偶像的包袱行走在“江湖之上”。“很多人都给我提建议,是时候自己做导演了,每次我都会立即喊停,做导演这事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还是安分守己地演戏吧。”在杜淳的認知中,导演该是个“全才”才对,他得修炼得跟《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导演程耳一样有本事的时候,才肯导个戏试一试、玩一玩。“真不是谁都有本事当导演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拍个年代戏,道具放在那,你得一眼能看明白,这东西是不是属于这个年代的。”看得出,杜淳很欣赏程耳导演,会写剧本——整个《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剧本,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会剪辑——他和葛优、章子怡等人演的每一个桥段,都是他一点一点地剪辑好的。“拍个谈谈情说说爱的小偶像剧还行,但我的志向不在这,所以我还是先演好戏再说吧。”
跟杜淳聊天很舒服,他说话不疾不徐,对你抛给他的问题,也向来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以至于你会在某一瞬间恍惚,坐在你面前的这个男人,到底是不是那个荣获了华鼎奖年度最佳表现男演员、大学生电视节最受欢迎的男演员等殊荣的大明星……不得不说,面对杜淳这款男人,女人们往往会“心猿意马”——她们会觉得他像一件精美的瓷器,只可远观,但却没有走近他的勇气。“相熟的朋友都知道我的性情,我一点都不强势。”如杜淳所说,摘下明星的光环去体验爱情和普通人的生活,才是他最向往的生活方式,而他也愿意带着这份初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断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细微美好,亦许给自己一个新鲜未知的未来。
【杜淳档案】
杜淳,演员;
2005年凭借胡玫执导的历史剧《汉武大帝》进入演艺圈;
之后凭借电视剧《走西口》,以平均收视率9.60%创下2002年以来央视一套开年戏的收视纪录;
代表作包括《大旗英雄传》《敌营十八年》《北京青年》《51号兵站》《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等。
跟他的父亲杜志国一样,杜淳也极具表演天赋。靠着对表演的强烈渴望,在过去十数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系列跳跃。“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要干的事”是他的人生信条与核心逻辑。曾经,他靠“酒肉穿肠过”,结下了一群可以掏心掏肺的朋友,而眼下,为了活得更加“自我”,更加恣意,他正着力于打破明星与普通青年之间的界限。
杜淳在大众的视野中一直是非常硬朗、非常有男人味的形象,即便是在去年的时候,他有意在《喜剧总动员》这样“搞笑至上”的真人秀节目中亮出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面:戏谑、不羁,也无法彻底颠覆他已有的公众认知。“被人熟知是好事,但被人主观定位却不见得是好事。”说到底,杜淳是希望自己可以百变到底的,而不是像父亲杜志国那样,每次被人提起的时候,都会被打上“就是演年羹尧的那个人”这样的标签。
率性而活
说到父亲,杜淳几度欲言又止,“我小的时候,是他工作太忙,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回。等我长大后,则变成了我们俩一起忙,更难见一面了。”按照杜淳的说法,因为彼此工作太忙的缘故,他和父亲两个人鲜有促膝长谈的机会。“就是在一起也不会说业务上的事。”倒不是因为“说多了工作的事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私生活质量”,而是父子俩都一致地认为:既然是一家人,在评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地掺杂一些个人情感进去。“主观性太强的话,没什么营养,倒不如多听听旁人的话,更客观,也会更准确一些。”杜淳另一个没有宣之于口的理由,其实也包括:他是个特别有主见的人,从十几岁起便开始习惯自己拿主意:11岁到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学习跳舞是自己做的决定;长大后做演员也是自己做的决定……他担心父辈的经验之谈会影响自己——毕竟现在乃至未来,他还想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事实上,为了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杜淳都过着全年无休的生活。“这两年好多了,每次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我都会给自己放一段时间的假。”对杜淳来说,这种转变再正常不过。“业务这事只能靠经验攒,等你有演好戏的能力了,自然就有底气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圆形的老好人
与他对于演戏的态度——热烈、任性,又近乎执拗不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杜淳的态度则成了“海纳百川”:和谁都能相谈甚欢,和谁在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都不会让人感受到他一丁点的明星架子……“我跟谁在一起都不会有距离感,而跟谁都能相处成朋友这事,算是我的天性使然吧。”
“圆形的老好人”是杜淳给自己的评价,而在他身边工作了很多年的一个同事,则通过一些个小事情,进一步作证了杜淳“老好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淳哥认识的一个裁缝,前些天突然给他发消息,说他家里出现了一点困难,想跟他借1万元钱救救急,淳哥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就跟这个跟他有过几面之缘的裁缝要了银行账号,并且分分钟就把钱转了过去。”杜淳听罢工作人员的一席话说,“这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既然是抬抬手就能做成的善事,我为什么不去做呢?”按照杜淳的说法,他现在所遵循的这一整套处世哲学,会让他在生活中,体会到无穷无尽的愉悦感。“其实我的想法一直都特别简单,走自己想走的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未来也一样。”
永远许给自己一个新鲜未知的未来
早几年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杜淳很喜欢说,演戏是他养活自己的饭碗。实际上,这种认知现在也一直都在——因为把演员当作一个饭碗,而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他才会把“明星”这个头衔撇在一边,他才无需背着偶像的包袱行走在“江湖之上”。“很多人都给我提建议,是时候自己做导演了,每次我都会立即喊停,做导演这事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还是安分守己地演戏吧。”在杜淳的認知中,导演该是个“全才”才对,他得修炼得跟《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导演程耳一样有本事的时候,才肯导个戏试一试、玩一玩。“真不是谁都有本事当导演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拍个年代戏,道具放在那,你得一眼能看明白,这东西是不是属于这个年代的。”看得出,杜淳很欣赏程耳导演,会写剧本——整个《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剧本,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会剪辑——他和葛优、章子怡等人演的每一个桥段,都是他一点一点地剪辑好的。“拍个谈谈情说说爱的小偶像剧还行,但我的志向不在这,所以我还是先演好戏再说吧。”
跟杜淳聊天很舒服,他说话不疾不徐,对你抛给他的问题,也向来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以至于你会在某一瞬间恍惚,坐在你面前的这个男人,到底是不是那个荣获了华鼎奖年度最佳表现男演员、大学生电视节最受欢迎的男演员等殊荣的大明星……不得不说,面对杜淳这款男人,女人们往往会“心猿意马”——她们会觉得他像一件精美的瓷器,只可远观,但却没有走近他的勇气。“相熟的朋友都知道我的性情,我一点都不强势。”如杜淳所说,摘下明星的光环去体验爱情和普通人的生活,才是他最向往的生活方式,而他也愿意带着这份初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断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细微美好,亦许给自己一个新鲜未知的未来。
【杜淳档案】
杜淳,演员;
2005年凭借胡玫执导的历史剧《汉武大帝》进入演艺圈;
之后凭借电视剧《走西口》,以平均收视率9.60%创下2002年以来央视一套开年戏的收视纪录;
代表作包括《大旗英雄传》《敌营十八年》《北京青年》《51号兵站》《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