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素质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小学如火如荼,初中若即若离,高中如蛇如蝎。为什么会如此呢?我想是因为有中考和高考压着。英国的温斯顿丘吉尔面对考试曾经慨叹过:“我本愿意显露一下我的学识,而他们却千方百计揭露我的无知。”而就考试的刁钻古怪而言,英国要和中国相比,恐怕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了。所以,这又何尝不是中考、高考的莘莘学子的心声呢?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创新精神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就是说,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各方面教育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构建起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基本素质的和谐教育场。如: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以教学领域中“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关系的和谐,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关系次的和谐等。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创新精神改革传统的人才评价模式
以“平均分”、“及格率”、“优分率”来考评教师业绩的制度应该靠边稍息了,以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衡定教师业绩的各种制度早已该登场了——以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全面发展为手段的人才选拔制度应该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教授认为,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健康的体魄是创新的基础。当然,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知识创新和技能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然而,有了广博精深的知识也未必一定能创新,关键还在于他对人类是否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真理是否有强烈的追求欲,是否有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否有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的奉献精神。当然,先知者总是超前的,超前者总是孤独的,孤独者总是忧郁的,但在忧郁中抉择,在期待中觅路前行,这正是古往今来一切大智者生命的基本造型。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创新精神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环境
人才出于实践,人才出于竞争,人才出于环境。针对当前形势,改变人才培养环境也至关重要。
1、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创造力来源于创造思维,培养创造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萌芽。因此,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思想驰骋的天地,对一种科学理论、一次科学实践、一个工程设计,不仅要求有求同思维(即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更要大力倡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的常规教学则往往是压抑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在课堂上把这类学生看成是调皮捣蛋的学生,甚至将其视为不尊重老师而无事生非的“坏学生”。而创造思维的火花常常产生于多种思维的碰撞之中。因此,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学校应倡导师生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能够批判地吸收成果,在求同当中求异,在收敛当中发散,在遵循当中改革,在继承当中创新。
2、应有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让“一间教室小天地,一个教师独角戏,一本教参定全局,一张试卷论高低”的模式成为历史吧!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自由探讨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有所创造、早日成材,不应让学生只知道接受、只知道继承、只知道遵循。我们教师更不应该躺在一张文凭上高枕无忧、忘乎所以,捧着一本教参书便自认无坚不摧、所向无敌,三年不读两本书,三天不写两句话。我们不仅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更应以渊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为学生成材铺路搭桥、披荆斩棘。
3、应有灵活的教育制度。创造能力与个性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个性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创造潜能就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个性被压抑和扭曲,創造潜能就会被窒息。灵活多样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创造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不是谁听谁的、哪一级的领导说的便绝对正确的问题。然而,现在存在的简单生硬的说教,缺乏独立思考的氛围,整齐划一、呆板僵硬的教育制度,将会压抑甚至窒息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埋没大量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改变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环境已势在必行。作为承担中国基础教育重任的教师,我们要面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敢于说“不”,面对森严的教育制度敢于说“不”。蜡烛的价值本身就在于燃烧,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行动起来,勇当“出头鸟”,甘当“出头鸟”。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创新精神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就是说,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各方面教育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构建起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基本素质的和谐教育场。如: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以教学领域中“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关系的和谐,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关系次的和谐等。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创新精神改革传统的人才评价模式
以“平均分”、“及格率”、“优分率”来考评教师业绩的制度应该靠边稍息了,以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衡定教师业绩的各种制度早已该登场了——以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全面发展为手段的人才选拔制度应该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教授认为,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健康的体魄是创新的基础。当然,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知识创新和技能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然而,有了广博精深的知识也未必一定能创新,关键还在于他对人类是否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真理是否有强烈的追求欲,是否有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否有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的奉献精神。当然,先知者总是超前的,超前者总是孤独的,孤独者总是忧郁的,但在忧郁中抉择,在期待中觅路前行,这正是古往今来一切大智者生命的基本造型。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创新精神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环境
人才出于实践,人才出于竞争,人才出于环境。针对当前形势,改变人才培养环境也至关重要。
1、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创造力来源于创造思维,培养创造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萌芽。因此,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思想驰骋的天地,对一种科学理论、一次科学实践、一个工程设计,不仅要求有求同思维(即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更要大力倡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的常规教学则往往是压抑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在课堂上把这类学生看成是调皮捣蛋的学生,甚至将其视为不尊重老师而无事生非的“坏学生”。而创造思维的火花常常产生于多种思维的碰撞之中。因此,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学校应倡导师生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能够批判地吸收成果,在求同当中求异,在收敛当中发散,在遵循当中改革,在继承当中创新。
2、应有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让“一间教室小天地,一个教师独角戏,一本教参定全局,一张试卷论高低”的模式成为历史吧!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自由探讨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有所创造、早日成材,不应让学生只知道接受、只知道继承、只知道遵循。我们教师更不应该躺在一张文凭上高枕无忧、忘乎所以,捧着一本教参书便自认无坚不摧、所向无敌,三年不读两本书,三天不写两句话。我们不仅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更应以渊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为学生成材铺路搭桥、披荆斩棘。
3、应有灵活的教育制度。创造能力与个性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个性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创造潜能就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个性被压抑和扭曲,創造潜能就会被窒息。灵活多样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创造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不是谁听谁的、哪一级的领导说的便绝对正确的问题。然而,现在存在的简单生硬的说教,缺乏独立思考的氛围,整齐划一、呆板僵硬的教育制度,将会压抑甚至窒息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埋没大量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改变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环境已势在必行。作为承担中国基础教育重任的教师,我们要面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敢于说“不”,面对森严的教育制度敢于说“不”。蜡烛的价值本身就在于燃烧,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行动起来,勇当“出头鸟”,甘当“出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