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各学科高考试卷中具有考查学生批判精神立意的试题所占比例逐年增大,本文在对以考查学生批判精神立意的试题作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对现行教学应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批判精神;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28-1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主题,然而,环顾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微观层面研究,还仅停留于浅表层次,更多的是固守“应试”阵地以“静”观其变。
理性地审视一下目前中小学的“应试”之策,实际上已经无法“应”迅猛发展中的“试”的要求了。所以,我们要以积极心态去迎接时代的挑战,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对宏观层面创新教育理论、政策的学习,对中观层面创新教育基本模式、基本原则、特点、方法、途径的思考,以及对过去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误的反思,脚踏实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切入点去探索具体的“创新”问题,即从微观层面就某个角度进行系列化的个案研究,使创新教育研究真正地走出象牙塔,走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操作层面来。
二、以批判性精神立意的高考试题分析
基础教育领域最具导向意义的高考,十多年来各科试卷中具有创新意味的试题所占比例逐年增大。限于篇幅,本文仅就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中以考查学生批判精神立意的试题作一点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现行中学学科课程教学应如何应对,进行一些思考。
以考查“发展了的社会历史认识”的试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历史高考试题中就开始频繁亮相。如2000年全国“3 2”历史试卷第41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航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化为落后的原因。
教师要理性地向学生撩开一直笼罩在那段历史上的面纱,还那段历史的本来面貌,着眼于郑和下西洋真正的目的,并从中折射出腐朽封建专制大一统体制下的统治阶级那种“老死将至,其焰弥炽”背后所隐匿的“好大喜功且又胆小如鼠“的病态心迹。同时需要学生从东西方那时在航海规模上进行表象比较的背后,深入思考得出新航路开辟时每次航海虽然规模小,但从中折射出当时上升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开拓市场,谋取暴利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问题解决的理论探讨
从上述例证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求实创新”一直是十多年来高考学科命题的最高宗旨,命题越来越体现学科课程教育的真谛和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命题者站在时代的前沿,较好地发挥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以考试命题中的“创新”来牵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因为只有掌握和理解了真实,才能真正认识社会和人生,命题着眼于此,用意深远,旨在引导中学教与学在知新、思新、创新层面上做文章。
当然,解决这种认识差距问题涉及的面很广,这里仅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点作一点探讨。高考命题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核心层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中小学教育领域由于长期以来在单纯功利主义趋动下的“应试”教学机制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有目的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较低。这种状况下的学生思维模式很难适应创新教育下选拔性高考试题的要求。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增强学生的批判性精神;(2)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智力技能;(3)经过适当训练和培养后,学生能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以及在以后的社会生活、工作中运用这些技能、方法。
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完成两大转变,并在转变过程中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和特别注意一个问题。
1.完成两大转变:(1)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主体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它力求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温暖的学习氛围,建立双向互动共享信任的师生关系。(2)由唯书唯上转变为知行统一。我们高中老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并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对知识进行批判型分析的人,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你是在用自己嘴巴说自己的观点,给学生以示范,引导学生感悟“批判”的力量和“批判”的美,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理性地审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新颖原则。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每时每刻带给人们的是变革和新颖。新理论、新学说、新产品不断涌现,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传统的那种“永恒不变”已不符合时代潮流,学生的心智是最容易接受新奇的事物和学习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求知热情和探索欲望。如果教学还停留在呆板落后的灌注的水平上,那么势必会脱离学生、脱离发展。我们今天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活动一定要能反映变革和新颖,要充分迎合学生新奇需要,要促使学生在体验创意的情境中学习创新。
3.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即“求异”。发明创造是从“异想天开”开始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从“求异”开始的,目前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过多地要求“求同”,而放松或忽略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存在着从众心理,遇到问题多数人认为怎么解决,少数人就易于盲从。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人云亦云。即使学生提出的想法和见解不成熟、不严谨,甚至荒唐离奇,教师也要加以鼓励。要知道在批判性思维的萌芽时期,往往呈现出无目的或无明确目的的发散状态。但如果此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和见解处理不当,则容易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遏制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清规戒律”往往会扼杀创造力。
“求异”是智慧的摇篮,批判性思维的前奏,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思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异”。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批判精神;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28-1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主题,然而,环顾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微观层面研究,还仅停留于浅表层次,更多的是固守“应试”阵地以“静”观其变。
理性地审视一下目前中小学的“应试”之策,实际上已经无法“应”迅猛发展中的“试”的要求了。所以,我们要以积极心态去迎接时代的挑战,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对宏观层面创新教育理论、政策的学习,对中观层面创新教育基本模式、基本原则、特点、方法、途径的思考,以及对过去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误的反思,脚踏实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切入点去探索具体的“创新”问题,即从微观层面就某个角度进行系列化的个案研究,使创新教育研究真正地走出象牙塔,走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操作层面来。
二、以批判性精神立意的高考试题分析
基础教育领域最具导向意义的高考,十多年来各科试卷中具有创新意味的试题所占比例逐年增大。限于篇幅,本文仅就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中以考查学生批判精神立意的试题作一点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现行中学学科课程教学应如何应对,进行一些思考。
以考查“发展了的社会历史认识”的试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历史高考试题中就开始频繁亮相。如2000年全国“3 2”历史试卷第41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航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化为落后的原因。
教师要理性地向学生撩开一直笼罩在那段历史上的面纱,还那段历史的本来面貌,着眼于郑和下西洋真正的目的,并从中折射出腐朽封建专制大一统体制下的统治阶级那种“老死将至,其焰弥炽”背后所隐匿的“好大喜功且又胆小如鼠“的病态心迹。同时需要学生从东西方那时在航海规模上进行表象比较的背后,深入思考得出新航路开辟时每次航海虽然规模小,但从中折射出当时上升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开拓市场,谋取暴利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问题解决的理论探讨
从上述例证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求实创新”一直是十多年来高考学科命题的最高宗旨,命题越来越体现学科课程教育的真谛和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命题者站在时代的前沿,较好地发挥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以考试命题中的“创新”来牵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因为只有掌握和理解了真实,才能真正认识社会和人生,命题着眼于此,用意深远,旨在引导中学教与学在知新、思新、创新层面上做文章。
当然,解决这种认识差距问题涉及的面很广,这里仅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点作一点探讨。高考命题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核心层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中小学教育领域由于长期以来在单纯功利主义趋动下的“应试”教学机制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有目的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较低。这种状况下的学生思维模式很难适应创新教育下选拔性高考试题的要求。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增强学生的批判性精神;(2)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智力技能;(3)经过适当训练和培养后,学生能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以及在以后的社会生活、工作中运用这些技能、方法。
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完成两大转变,并在转变过程中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和特别注意一个问题。
1.完成两大转变:(1)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主体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它力求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温暖的学习氛围,建立双向互动共享信任的师生关系。(2)由唯书唯上转变为知行统一。我们高中老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并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对知识进行批判型分析的人,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你是在用自己嘴巴说自己的观点,给学生以示范,引导学生感悟“批判”的力量和“批判”的美,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理性地审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新颖原则。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每时每刻带给人们的是变革和新颖。新理论、新学说、新产品不断涌现,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传统的那种“永恒不变”已不符合时代潮流,学生的心智是最容易接受新奇的事物和学习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求知热情和探索欲望。如果教学还停留在呆板落后的灌注的水平上,那么势必会脱离学生、脱离发展。我们今天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活动一定要能反映变革和新颖,要充分迎合学生新奇需要,要促使学生在体验创意的情境中学习创新。
3.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即“求异”。发明创造是从“异想天开”开始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从“求异”开始的,目前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过多地要求“求同”,而放松或忽略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存在着从众心理,遇到问题多数人认为怎么解决,少数人就易于盲从。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人云亦云。即使学生提出的想法和见解不成熟、不严谨,甚至荒唐离奇,教师也要加以鼓励。要知道在批判性思维的萌芽时期,往往呈现出无目的或无明确目的的发散状态。但如果此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和见解处理不当,则容易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遏制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清规戒律”往往会扼杀创造力。
“求异”是智慧的摇篮,批判性思维的前奏,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思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