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怀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改变着学校教育和教师教育行动的气质和性格。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指出:“教师的根本任务不是别的,就是对学生的关怀。”教育者,首先必须是“关怀者”。
一、聆听与倾诉:生命关怀教育的起点
“聆听与倾诉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是防止理解变成主观想象和暴力教育的关键,聆听与倾诉不仅是简单语言的交流,还是对生命体的信任与承诺,他不是把师生作为“对象”来接受,而是视师生为“生命的鲜活”。在本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倾诉”中,来自后进生的心灵表白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是一名差生,每天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不同的是,我每天所面对的是老师鄙视的目光和同学们刺耳的嘲讽。我就像一只被箭刺伤的小燕子,想飞也飞不起来。”
“老师,您可知道,作为差生,我从心底里也想提高学习成绩啊!但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每当我没考好时,您总是默默无语,老师,我多么渴望能得到您的理解与帮助呀!”
……
教育有时也是伪善的,甚至在很多时候对学生是一种温柔的伤害。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教师对学生有成见,对学生自觉不自觉流露出一种不客观和静止不变的看法,当后进生干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往往被教师归结为运气、抄袭。这时候的学生不但得不到应有的表扬,而且常常被教师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倘若他们表现不佳,则更是被看作是不可救药了。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刻。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者要谨记,教育只能医治而不能复制学生心灵的创伤。
二、从“知识关怀”到“生命关怀”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常常只关怀人的知识、能力、分数等,这种关怀只是片面的“知识关怀”。 “知识关怀”要基于以下知识观:知识的获得、智能的训练,就是对学生关怀的体现和主要方式。现实教育中许多教育行为就是在这一假设下进行的,以至于过度的防范、个性的贬抑、思想的禁锢、强制的纪律、无情的责罚、粗暴的灌输等等常常成为教育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以此为标准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与后进生。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常常异化为“规则与惩罚”。因此,“知识关怀”是片面的、非教育性的。
教育关怀的本质应该是生命关怀。只有从生命的高度关照学生的发展,才能提升教育关怀的境界。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们不是妖魔鬼怪,只是未成熟而滋味稍显苦涩的苹果,是羽翼未丰但却奋力飞翔的小鹰,是桀骜不驯乱蹦乱跳的牛犊。教师应该成为每个儿童的守护者,多些宽容,少些斥责。
叶澜教授所指出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一无是处的生命是不存在的,正如俗语所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全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世界上没有蠢材,全是用错了岗位的天才。”
生命关怀是教育关怀的一次返朴归真,它将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生机的教育,从被“知识关怀”遮蔽的一种生命缺席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本真生命在场的“绿洲状态”。 在这个意义上,生命关怀教育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把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作为自己的重大使命。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是回到生命,关注生命,直面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唤醒生命,发掘生命,提升生命,敬畏生命,更新生命的生存方式。使作为生命体的学生能勇敢地面对生活、更新自我。
因此,从“知识关怀”到“生命关怀”,其实质是从片面的非教育性的关怀走向整体的、教育性的关怀,从生命关怀上来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提升人的生命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最后,教师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因为爱会使一个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后进生”在班级中往往缺少展示的机会,也常常遭受冷遇,如果全班同学与老师能够向他们伸出温暖的双手,他们可能就会进步很快。从心理学上分析,教师给予学生诚挚的期待时,赞赏的情绪因素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以肯定与鼓励,这种积极的情绪会很快感染学生,学生就会更加信赖老师,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努力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大吴镇鹿庄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一、聆听与倾诉:生命关怀教育的起点
“聆听与倾诉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是防止理解变成主观想象和暴力教育的关键,聆听与倾诉不仅是简单语言的交流,还是对生命体的信任与承诺,他不是把师生作为“对象”来接受,而是视师生为“生命的鲜活”。在本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倾诉”中,来自后进生的心灵表白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是一名差生,每天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不同的是,我每天所面对的是老师鄙视的目光和同学们刺耳的嘲讽。我就像一只被箭刺伤的小燕子,想飞也飞不起来。”
“老师,您可知道,作为差生,我从心底里也想提高学习成绩啊!但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每当我没考好时,您总是默默无语,老师,我多么渴望能得到您的理解与帮助呀!”
……
教育有时也是伪善的,甚至在很多时候对学生是一种温柔的伤害。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教师对学生有成见,对学生自觉不自觉流露出一种不客观和静止不变的看法,当后进生干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往往被教师归结为运气、抄袭。这时候的学生不但得不到应有的表扬,而且常常被教师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倘若他们表现不佳,则更是被看作是不可救药了。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刻。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者要谨记,教育只能医治而不能复制学生心灵的创伤。
二、从“知识关怀”到“生命关怀”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常常只关怀人的知识、能力、分数等,这种关怀只是片面的“知识关怀”。 “知识关怀”要基于以下知识观:知识的获得、智能的训练,就是对学生关怀的体现和主要方式。现实教育中许多教育行为就是在这一假设下进行的,以至于过度的防范、个性的贬抑、思想的禁锢、强制的纪律、无情的责罚、粗暴的灌输等等常常成为教育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以此为标准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与后进生。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常常异化为“规则与惩罚”。因此,“知识关怀”是片面的、非教育性的。
教育关怀的本质应该是生命关怀。只有从生命的高度关照学生的发展,才能提升教育关怀的境界。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们不是妖魔鬼怪,只是未成熟而滋味稍显苦涩的苹果,是羽翼未丰但却奋力飞翔的小鹰,是桀骜不驯乱蹦乱跳的牛犊。教师应该成为每个儿童的守护者,多些宽容,少些斥责。
叶澜教授所指出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一无是处的生命是不存在的,正如俗语所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全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世界上没有蠢材,全是用错了岗位的天才。”
生命关怀是教育关怀的一次返朴归真,它将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生机的教育,从被“知识关怀”遮蔽的一种生命缺席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本真生命在场的“绿洲状态”。 在这个意义上,生命关怀教育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把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作为自己的重大使命。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是回到生命,关注生命,直面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唤醒生命,发掘生命,提升生命,敬畏生命,更新生命的生存方式。使作为生命体的学生能勇敢地面对生活、更新自我。
因此,从“知识关怀”到“生命关怀”,其实质是从片面的非教育性的关怀走向整体的、教育性的关怀,从生命关怀上来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提升人的生命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最后,教师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因为爱会使一个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后进生”在班级中往往缺少展示的机会,也常常遭受冷遇,如果全班同学与老师能够向他们伸出温暖的双手,他们可能就会进步很快。从心理学上分析,教师给予学生诚挚的期待时,赞赏的情绪因素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以肯定与鼓励,这种积极的情绪会很快感染学生,学生就会更加信赖老师,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努力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大吴镇鹿庄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