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种最基本的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理性内容转化为情感形式,使教学变成一种渗透着理性的情感教育。而一节有情感的音乐课,更具锦上添花的作用。那么,如何让一节音乐课具有情感呢?
一、注重情感的导入
在音乐教学中,情感的导入非常关键。教师可以利用谈话导入、开门见山等方式,自然而然的将情感浸润其中;可以通过歌曲情感内涵、曲作者创作意图、歌曲音乐特点等的充分挖掘,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
例如:《北京的桥》这节欣赏课,教学时,我先通过谈话的形式询问学生对北京的桥都有哪些了解,然后结合学生的已知,讲述北京的桥文化。这样,可对体验歌曲的情绪、情感起到推进作用。
对于歌曲中渗透的“爱北京”的音乐情感,我抓住歌词中的“北京”这一地理概念,结合自身出生于北京的人文因素,从“了解北京、熟悉北京、热爱北京”这三个层次展开讲解,再到自然而然的欣赏歌曲的演唱,从中激发学生“爱北京”的情感。这样,既拉近了歌曲与学生的距离,又激发了“北京娃娃爱北京”的情感体验。
二、注重情感的激发与升华
学习一首歌曲,可以通过朗读歌词、理解歌词、挖掘作品内涵等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使其情感得到升华。
而歌曲又是通过旋律与文学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生通过歌词来理解内容,再通过优美的旋律来记忆要表达的音乐形象。如《牧场我的家》这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其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对学生来说,歌词易于接受,但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缺少对牧场生活的感知。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歌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牧场的家园意境,使他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既感受到可爱的家在牧场,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又从中激发了其学唱歌曲的兴趣和欲望。
在引导学生理解歌词时,教师还应注重情感的升华。如歌曲《感恩的心》,这是一首充满真挚情感的歌曲。歌曲的歌词内容简单、朴实,节奏平稳,好像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如果只看歌词,不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学生就不容易感受到歌曲的内涵,也不能受到触动。于是,我向学生讲述了这个凄婉动人的故事。在聚精会神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脸上都表露出了非常凝重的表情。故事讲完后,学习这首歌曲时,学生的眼里自始至终含着泪水,就连最淘气的一名学生都在下课时找到我,哽咽地说:“老师,我学完这首歌,我都要哭了。”
由此可见,教师恰当的运用故事、手语等教学手段幫助学生分析理解歌词,可使其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教师还可结合歌曲的旋律、意境点拨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理解作品,领悟歌曲的内涵,进而恰到好处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注重教师的真情投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自身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来传达情感信息,可在给学生以美感启发的同时,用自己的真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以《思乡曲》这首欣赏曲目的教学为例。《思乡曲》是我国第一代小提琴作曲家及演奏家马思聪于1937年创作的小提琴组曲《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乐曲表达了游子远离家乡、无法回归的凄楚之情。乐曲的主题为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具有怀念和忧伤的情调。可以说,《思乡曲》是马思聪的里程碑式作品,是我国第一首真正走向国际舞台的小提琴曲。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动听的旋律、多变的手法,更重要的是作品中蕴含的爱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由于乐曲的创作背景离自身认知时间较远,因而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讲了乐曲的创作背景。此时,同学们的眼神始终追随着我,时而凝重,时而激动。在讲到乐曲取材于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时,我演唱了这首民歌。学生听完后,不约而同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背井离乡的思乡情绪,深层次理解了思乡、爱国的内涵,又使学生从曲作者的创作源头——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所表达的思乡情怀入手,结合乐曲主题的演唱、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用音乐抗战”的介绍,于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了真情的感染。
可见,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描述和启迪,并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挥或弹奏时,这种情绪就会传递给学生,感染到学生,进而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音乐教育是实践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与音乐融为一体,通过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一节有情感的音乐课,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真情参与、巧妙构思,更需要心灵的碰撞、自然的互动,这样才能使音乐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附属小学)
一、注重情感的导入
在音乐教学中,情感的导入非常关键。教师可以利用谈话导入、开门见山等方式,自然而然的将情感浸润其中;可以通过歌曲情感内涵、曲作者创作意图、歌曲音乐特点等的充分挖掘,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
例如:《北京的桥》这节欣赏课,教学时,我先通过谈话的形式询问学生对北京的桥都有哪些了解,然后结合学生的已知,讲述北京的桥文化。这样,可对体验歌曲的情绪、情感起到推进作用。
对于歌曲中渗透的“爱北京”的音乐情感,我抓住歌词中的“北京”这一地理概念,结合自身出生于北京的人文因素,从“了解北京、熟悉北京、热爱北京”这三个层次展开讲解,再到自然而然的欣赏歌曲的演唱,从中激发学生“爱北京”的情感。这样,既拉近了歌曲与学生的距离,又激发了“北京娃娃爱北京”的情感体验。
二、注重情感的激发与升华
学习一首歌曲,可以通过朗读歌词、理解歌词、挖掘作品内涵等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使其情感得到升华。
而歌曲又是通过旋律与文学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生通过歌词来理解内容,再通过优美的旋律来记忆要表达的音乐形象。如《牧场我的家》这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其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对学生来说,歌词易于接受,但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缺少对牧场生活的感知。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歌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牧场的家园意境,使他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既感受到可爱的家在牧场,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又从中激发了其学唱歌曲的兴趣和欲望。
在引导学生理解歌词时,教师还应注重情感的升华。如歌曲《感恩的心》,这是一首充满真挚情感的歌曲。歌曲的歌词内容简单、朴实,节奏平稳,好像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如果只看歌词,不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学生就不容易感受到歌曲的内涵,也不能受到触动。于是,我向学生讲述了这个凄婉动人的故事。在聚精会神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脸上都表露出了非常凝重的表情。故事讲完后,学习这首歌曲时,学生的眼里自始至终含着泪水,就连最淘气的一名学生都在下课时找到我,哽咽地说:“老师,我学完这首歌,我都要哭了。”
由此可见,教师恰当的运用故事、手语等教学手段幫助学生分析理解歌词,可使其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教师还可结合歌曲的旋律、意境点拨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理解作品,领悟歌曲的内涵,进而恰到好处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注重教师的真情投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自身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来传达情感信息,可在给学生以美感启发的同时,用自己的真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以《思乡曲》这首欣赏曲目的教学为例。《思乡曲》是我国第一代小提琴作曲家及演奏家马思聪于1937年创作的小提琴组曲《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乐曲表达了游子远离家乡、无法回归的凄楚之情。乐曲的主题为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具有怀念和忧伤的情调。可以说,《思乡曲》是马思聪的里程碑式作品,是我国第一首真正走向国际舞台的小提琴曲。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动听的旋律、多变的手法,更重要的是作品中蕴含的爱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由于乐曲的创作背景离自身认知时间较远,因而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讲了乐曲的创作背景。此时,同学们的眼神始终追随着我,时而凝重,时而激动。在讲到乐曲取材于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时,我演唱了这首民歌。学生听完后,不约而同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背井离乡的思乡情绪,深层次理解了思乡、爱国的内涵,又使学生从曲作者的创作源头——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所表达的思乡情怀入手,结合乐曲主题的演唱、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用音乐抗战”的介绍,于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了真情的感染。
可见,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描述和启迪,并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挥或弹奏时,这种情绪就会传递给学生,感染到学生,进而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音乐教育是实践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与音乐融为一体,通过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一节有情感的音乐课,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真情参与、巧妙构思,更需要心灵的碰撞、自然的互动,这样才能使音乐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