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三四十年前,LED还只是一种处于最初发展阶段的新产品,一位名叫宋恭源的青年人从美国回到台湾,用不到四万美金创建了光宝公司。他通过技术、设备、产品的创新,打造出与日本、美国公司具有差异化的LED产品,凭借着突破创新的精神、思维,使光宝公司从一家小公司发展为今日营业额达到100亿美元的台湾光宝集团。
如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整体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都在日益提高,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贡献率。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德国正是凭借其研发创新能力超强的中小企业,经济得以快速反弹,稳居欧盟经济领导者的地位。
经济体中犹如细胞般的中小企业发展历程,可以视为这个经济体的发展缩影;经济体中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劣,可以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
企业急需合作红利
“台湾地区之所以能有经济发展奇迹的美名,且在数次国际金融风暴中受创较小,注重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绝对是关键。中小企业一直扮演着支持台湾安度经济危机的稳定力量。”世华商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士沧在2013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上向本刊记者表示。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台湾地区中小企业达到130万家,创造就业人数848万,占台湾劳动人口的78%,成为巩固经济和社会的磐石。
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有大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同时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目前中小企业数已占企业总数的99%,对GDP贡献率超过60%,税收贡献率超50%,并提供了70%的进出口贸易与80%的城镇就业岗位。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蒋以任认为,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推进两岸经济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骨干力量。
但如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蒋以任告诉本刊记者,大陆企业目前主要面临三方面困难:一是由于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上升,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二是受到信贷、利率、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三是由于中小企业客观条件的限制,相当多的企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缺乏。与此同时,台湾的经济也面临着制造业空洞化和主导产业单一化并存的困境;服务业发展空间受限,对经济的拉动有限;高科技产业以代工模式为主,自我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两岸加强中小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既可以优势互补,又可以创造互利双赢的局面,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整合两岸的相关资源”,谢士沧表示,“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这种机制化、高规格的经贸合作平台是企业界普遍都翘首以盼的‘红利’。”
经合的“顶层设计”
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2008年发端于江苏,已在南京成功举办四届,是以企业家为主体、聚集两岸产业合作的高端机制化论坛。11月4日—5日,以“两岸产业合作新局:挑战与对策”为主题的2013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在南京举行。这次峰会可谓此前历届的“升级版”,由地方性对台交流活动升级为两岸最高层级的经济论坛,更首度将600多位两岸工商界领袖、知名企业家和财经学者大规模地推到了两岸交流的前台。
形成两岸企业间经贸合作的“顶层设计”,打造权威、开放、互动、务实的两岸企业家常态化和机制化的交流平台,是市场对本次峰会的主要诉求。而这一诉求也在会后的共同倡议中得到了落实:由曾培炎和萧万长担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将分别在南京与台北办公,保持与企业家的联系与组织交流,帮助两岸企业家在共同机制之内,推动共同品牌、共同标准、技术交换和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两岸更深层次的交流。
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许胜雄向记者表示,两岸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两岸企业迈向策略联盟、互利双赢的必经之路。“大陆‘十二五’与台湾‘黄金十年’两大战略规划的叠加重合,使两岸在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上有很强的一致性,因此客观上为深化合作程度,创新合作模式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他如此认为。
2008年以来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让两岸经济尤其是台湾经济面临着很大压力,产业合作作为两岸真正实现共同发展的关键,被业界寄予极大希望。如何使两岸身处经济一线“作战”的企业家们,通过有效交流为两岸产业合作找到新的突破点,成为了峰会的现实价值所在。
两岸企业家峰会理事长(大陆)曾培炎在峰会上指出,大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经拉开,必将给两岸及世界带来新的机遇,两岸企业家应利用好峰会平台,抓住合作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对此,两岸企业家峰会理事长(台湾)萧万长同样释放出期待,在他看来,两岸可以通过峰会机制这一有效的“顶层设计”,整合彼此资源,扩大优势互补,建立企业合作新模式,使其从重视成本、产能、代工等的“量的合作”转变为重视研发、创新、品牌、行销等的“质的合作”,继而结合两岸优势,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合作,共拓全球市场。
国际化联盟
世界银行原副行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充满信心地提出,台湾经济未来可利用大陆经济20年的高速增长,创造新的天地,如果两岸能够持续挖掘增长潜力,到2030年两岸经济规模可以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
联丰国际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春波告诉记者,目前台湾的产业结构,不足以支撑未来十年GDP和人均收入的大幅提升。除了固有的产业优势外,积极开创新产业领域,追求产业多元化,作为未来经济成长的新动力是当务之急。生物技术、绿色能源、文化创意、观光旅游、精致农业及医疗照顾等六大新兴产业与“十二五”规划选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可以相互呼应的,两岸若能专业分工合作,建立新的运营模式,就可以一起打拼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
目前两岸产业合作的分工模式转型已初见端倪,“水平竞争”的经营模式已逐渐取代“垂直分工”模式。为了避免两岸产业从此走上过度投资竞争、产能过剩,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两岸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发展已显得极为迫切。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峰会上表示,两岸应设置“中华产业、中华产品和中华品牌”。在他看来,大陆有辽阔广大纵深的内需市场,非常有条件建立研发中心、创立自有品牌,可以结合台湾产业的经验管理、研发、市场经营、财务调度、人才培育以及技术的支持,形成企业经营在两岸的功能性分工格局,合作建立国际知名品牌,摆脱欧美大代工厂的宿命,创造更高的产品附加值。
“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两岸企业应相互扶持,共同为国际化开辟一条新道路。”爱国者国际化联盟总裁薛莉表示,利用这次峰会作为平台,不少企业家对两岸通过建立“国际化联盟”共同拓展国际市场这一创新举措已形成了基本共识,前景值得期待。
如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整体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都在日益提高,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贡献率。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德国正是凭借其研发创新能力超强的中小企业,经济得以快速反弹,稳居欧盟经济领导者的地位。
经济体中犹如细胞般的中小企业发展历程,可以视为这个经济体的发展缩影;经济体中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劣,可以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
企业急需合作红利
“台湾地区之所以能有经济发展奇迹的美名,且在数次国际金融风暴中受创较小,注重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绝对是关键。中小企业一直扮演着支持台湾安度经济危机的稳定力量。”世华商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士沧在2013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上向本刊记者表示。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台湾地区中小企业达到130万家,创造就业人数848万,占台湾劳动人口的78%,成为巩固经济和社会的磐石。
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有大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同时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目前中小企业数已占企业总数的99%,对GDP贡献率超过60%,税收贡献率超50%,并提供了70%的进出口贸易与80%的城镇就业岗位。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蒋以任认为,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推进两岸经济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骨干力量。
但如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蒋以任告诉本刊记者,大陆企业目前主要面临三方面困难:一是由于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上升,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二是受到信贷、利率、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三是由于中小企业客观条件的限制,相当多的企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缺乏。与此同时,台湾的经济也面临着制造业空洞化和主导产业单一化并存的困境;服务业发展空间受限,对经济的拉动有限;高科技产业以代工模式为主,自我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两岸加强中小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既可以优势互补,又可以创造互利双赢的局面,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整合两岸的相关资源”,谢士沧表示,“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这种机制化、高规格的经贸合作平台是企业界普遍都翘首以盼的‘红利’。”
经合的“顶层设计”
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2008年发端于江苏,已在南京成功举办四届,是以企业家为主体、聚集两岸产业合作的高端机制化论坛。11月4日—5日,以“两岸产业合作新局:挑战与对策”为主题的2013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在南京举行。这次峰会可谓此前历届的“升级版”,由地方性对台交流活动升级为两岸最高层级的经济论坛,更首度将600多位两岸工商界领袖、知名企业家和财经学者大规模地推到了两岸交流的前台。
形成两岸企业间经贸合作的“顶层设计”,打造权威、开放、互动、务实的两岸企业家常态化和机制化的交流平台,是市场对本次峰会的主要诉求。而这一诉求也在会后的共同倡议中得到了落实:由曾培炎和萧万长担任共同理事长的理事会将分别在南京与台北办公,保持与企业家的联系与组织交流,帮助两岸企业家在共同机制之内,推动共同品牌、共同标准、技术交换和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两岸更深层次的交流。
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许胜雄向记者表示,两岸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两岸企业迈向策略联盟、互利双赢的必经之路。“大陆‘十二五’与台湾‘黄金十年’两大战略规划的叠加重合,使两岸在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上有很强的一致性,因此客观上为深化合作程度,创新合作模式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他如此认为。
2008年以来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让两岸经济尤其是台湾经济面临着很大压力,产业合作作为两岸真正实现共同发展的关键,被业界寄予极大希望。如何使两岸身处经济一线“作战”的企业家们,通过有效交流为两岸产业合作找到新的突破点,成为了峰会的现实价值所在。
两岸企业家峰会理事长(大陆)曾培炎在峰会上指出,大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经拉开,必将给两岸及世界带来新的机遇,两岸企业家应利用好峰会平台,抓住合作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对此,两岸企业家峰会理事长(台湾)萧万长同样释放出期待,在他看来,两岸可以通过峰会机制这一有效的“顶层设计”,整合彼此资源,扩大优势互补,建立企业合作新模式,使其从重视成本、产能、代工等的“量的合作”转变为重视研发、创新、品牌、行销等的“质的合作”,继而结合两岸优势,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合作,共拓全球市场。
国际化联盟
世界银行原副行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充满信心地提出,台湾经济未来可利用大陆经济20年的高速增长,创造新的天地,如果两岸能够持续挖掘增长潜力,到2030年两岸经济规模可以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
联丰国际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春波告诉记者,目前台湾的产业结构,不足以支撑未来十年GDP和人均收入的大幅提升。除了固有的产业优势外,积极开创新产业领域,追求产业多元化,作为未来经济成长的新动力是当务之急。生物技术、绿色能源、文化创意、观光旅游、精致农业及医疗照顾等六大新兴产业与“十二五”规划选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可以相互呼应的,两岸若能专业分工合作,建立新的运营模式,就可以一起打拼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
目前两岸产业合作的分工模式转型已初见端倪,“水平竞争”的经营模式已逐渐取代“垂直分工”模式。为了避免两岸产业从此走上过度投资竞争、产能过剩,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两岸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发展已显得极为迫切。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峰会上表示,两岸应设置“中华产业、中华产品和中华品牌”。在他看来,大陆有辽阔广大纵深的内需市场,非常有条件建立研发中心、创立自有品牌,可以结合台湾产业的经验管理、研发、市场经营、财务调度、人才培育以及技术的支持,形成企业经营在两岸的功能性分工格局,合作建立国际知名品牌,摆脱欧美大代工厂的宿命,创造更高的产品附加值。
“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两岸企业应相互扶持,共同为国际化开辟一条新道路。”爱国者国际化联盟总裁薛莉表示,利用这次峰会作为平台,不少企业家对两岸通过建立“国际化联盟”共同拓展国际市场这一创新举措已形成了基本共识,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