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糖耐量受损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以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我院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4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糖耐量试验结果分组。糖耐量正常者68例纳入A组,糖耐量受损者75例纳入B组。采用6min步行试验对患者心功能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性。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6min步行试验结果发现,B组明显小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耐量受损患者的心功能损害较糖耐量正常者更加严重,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可将糖耐量受损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
关键词:糖耐量受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21-02
糖耐量受损是介于糖耐量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故又称为“糖尿病前期”。近年来有研究宣称糖耐量受损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上升,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笔者分析了糖耐量受损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我院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4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同时剔除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冠心病介入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溶栓治疗、恶性肿瘤、其他原因引起运动功能受损等患者。
所有患者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FPG)<6.1mmol/L,且口服葡萄糖2h后血糖(2hPG)<7.8mmol/L者判断为糖耐量正常。FPG<6.1mmol/L,且7.18<2hPG<11.1mmol/L者判断为糖耐量受损[2]。
1.2评价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6min步行试验,根据患者6min内快速行走的距离判断其心功能。6min内步行距离<150m者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m者为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m者为轻度心功能不全。
6min内步行距离越短,表示患者心功能越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
1.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冠心病是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这一观点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同,糖耐量受损作为糖尿病前期状态,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已引起临床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在餐后血糖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4]。
在本研究中笔者对比了糖耐量正常和糖耐量受损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6min步行试验结果发现,糖耐量受损者6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小于糖耐量正常者,提示糖耐量受损者的心功能损害更严重,即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严重。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推测可能与餐后高血糖水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餐后高血糖状态下,冠脉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增厚,从而促进氨基水杨酸阳性物质发生沉积,形成微小动脉瘤,导致冠状动脉的扩张功能受损,血流储备和冠脉灌注量下降。餐后高血糖还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使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从而诱发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对已形成的粥样斑块可促进其不稳定,甚至发生斑块脱落。
在基层医院的现有设备条件下,6min步行试验不失为判断患者心功能的经济、适用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6min步行试验判断心功能时,应注意患者的情况,如有胸痛、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腿抽筋、大汗、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立即终止试验,并及时采取对症处理措施,以防引起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本研究结果表明:糖耐量受损患者的心功能损害较糖耐量正常者更加严重,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可将糖耐量受损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
参考文献
[1]于会宁,张迎怡,丛洪良.冠心病患者糖耐量减低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1):30~32
[2]贾淑杰,王南晔,王曦之,等.糖代谢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28(5):328~331
[3]纪敏,江冬梅,卢羽洁,等.糖耐量减退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9):752~754
[4]周全,黄怡.糖耐量受损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的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8):594~596
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我院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4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糖耐量试验结果分组。糖耐量正常者68例纳入A组,糖耐量受损者75例纳入B组。采用6min步行试验对患者心功能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性。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6min步行试验结果发现,B组明显小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耐量受损患者的心功能损害较糖耐量正常者更加严重,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可将糖耐量受损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
关键词:糖耐量受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21-02
糖耐量受损是介于糖耐量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故又称为“糖尿病前期”。近年来有研究宣称糖耐量受损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上升,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笔者分析了糖耐量受损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我院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4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同时剔除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冠心病介入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溶栓治疗、恶性肿瘤、其他原因引起运动功能受损等患者。
所有患者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FPG)<6.1mmol/L,且口服葡萄糖2h后血糖(2hPG)<7.8mmol/L者判断为糖耐量正常。FPG<6.1mmol/L,且7.18<2hPG<11.1mmol/L者判断为糖耐量受损[2]。
1.2评价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6min步行试验,根据患者6min内快速行走的距离判断其心功能。6min内步行距离<150m者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m者为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m者为轻度心功能不全。
6min内步行距离越短,表示患者心功能越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
1.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冠心病是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这一观点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同,糖耐量受损作为糖尿病前期状态,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已引起临床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在餐后血糖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4]。
在本研究中笔者对比了糖耐量正常和糖耐量受损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6min步行试验结果发现,糖耐量受损者6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小于糖耐量正常者,提示糖耐量受损者的心功能损害更严重,即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严重。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推测可能与餐后高血糖水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餐后高血糖状态下,冠脉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增厚,从而促进氨基水杨酸阳性物质发生沉积,形成微小动脉瘤,导致冠状动脉的扩张功能受损,血流储备和冠脉灌注量下降。餐后高血糖还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使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从而诱发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对已形成的粥样斑块可促进其不稳定,甚至发生斑块脱落。
在基层医院的现有设备条件下,6min步行试验不失为判断患者心功能的经济、适用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6min步行试验判断心功能时,应注意患者的情况,如有胸痛、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腿抽筋、大汗、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立即终止试验,并及时采取对症处理措施,以防引起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本研究结果表明:糖耐量受损患者的心功能损害较糖耐量正常者更加严重,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可将糖耐量受损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
参考文献
[1]于会宁,张迎怡,丛洪良.冠心病患者糖耐量减低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1):30~32
[2]贾淑杰,王南晔,王曦之,等.糖代谢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28(5):328~331
[3]纪敏,江冬梅,卢羽洁,等.糖耐量减退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9):752~754
[4]周全,黄怡.糖耐量受损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的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8):594~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