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7月7日,“贵州公交车坠湖”惨案造成21人死亡15人受伤,根据警情通报,主要原因系公交车司机张某钢因生活不如意蓄意报复社会。人民日报评贵州公交坠湖案:20多条鲜活生命葬身湖底,人间悲剧;因一己激愤,拉无辜生命陪葬,罪不容赦。报复社会的极端恶行,决不可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助攻”予以道德美化。用合理合法的方式推动问题解决,以最大努力化解潜在的报复社会犯罪苗头,让人心安顺、社会安康。痛定思痛,公交车司机心理健康问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为此,针对公交车司机心理健康问题,笔者采取问卷调查、访谈调研等方式对某县公交车司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提出了结合实际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公交车司机 心理健康 生命安全
一、调研结果与分析
近年来,随着某县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公交线路日益增多。现有公交线路22条,公交车64辆,日均乘车人数4.1万人次左右。本次调查对某县某公司公交车司机完成全覆盖。目前该公司共有公交车司机116人,调研组共发放调研问卷116份,回收116份,其中有效问卷116份,有效率为100%。从性别看:由于公交车司机职业的特殊性,女性仅有1人,男性115 人;从年龄看:平均年龄46.9岁,40~44岁25人,45~49岁50人,50~55岁41人;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比3.7%,初中文化占比61.5%,高中文化占比28.2%,专科及以上占比6.6%;从婚姻状况看:已婚占比92.6%,其中再婚占比6.7%,未婚占比0.7%,离异占比6.7%;从从业时间看,平均为10.6年,5年以下占比14.7%,5-10年占比27.6%,10年以上占比57.7%。调研显示,85.2%的司机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14.8%司机不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问卷结果显示,该县公交车司机群体整体上看,以男性为主,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且从业时间长,58.5%的公交车司机都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压力过大,工作倦怠,经常焦虑不安,长期睡眠不好。
二、影响公交车司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您目前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的问题中排名前三的选项依次为“乘客素质低”、“道路运输环境差”、“行业规范要求高”。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该县公交车司机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因素:
(一)职业因素
1、行业规范要求高。公交车司机属于服务行业,为约束公交车司机安全文明规范行车,从业者必须严格遵守公交驾驶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仪容规范、行为规范、服务规范等,公交车司机必须按各项服务规范行车,调研时发现公交车司机经常抱怨“每天开车服务要求高、规范多,束手束脚导致心累,心理压力太大了。”有33.09%的公交车司机压力来源选择了“行业规范要求高”。
2、服务行业受偏见。一方面乘客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乘客缺乏对司机的尊重,在调查问卷中,司机在压力来源的选项中选择“乘客素质低”这一项高达60.29%。比如在疫情期间有的乘客不佩戴口罩乘车,司机劝说还认为是管闲事,常与司机发生口角冲突,影响司机情绪。另一方面近年来万州公交坠江、贵阳公交纵火、安顺公交坠湖等事故发生后,社会舆论直指公交车司机,对他们的形象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笔者调查时也发现,当前公交车司机心理健康状况较为敏感,他们在确定调查的问卷题目不会引发恐慌和焦虑后,方才同意笔者开展调研。
3、工作强度大。公交车司机冬抗三九,夏战三伏,每天工作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起早贪黑。每天平均工作时长为7-8小时,有时甚至会达到10小时以上,且工作路线重复,驾驶期间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调查发现,当工作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时,轻度焦虑和中度焦虑的比例逐渐加大。尤其当工作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时,司机患有轻度焦虑症状的比例高达42.2%。访谈时有的司机说“为了不上厕所,都不敢多喝一口水。”因为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大,身心疲惫是常态。
(二)企业因素
1、工资待遇低。该县公交车司机每月平均工资3500元,相对工作强度而言工资待遇偏低,且时有罚款等处罚措施。调查发现,该群体最强烈的诉求是希望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生活现状。很多司机反映“本身工资较低,希望公司少罚点款”。对于公司工资满意度测评,61%的公交车司机认为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共占31%。工资满意度极低,公交车司机经济压力较大。
2、缺乏关怀机制。公交车司机与公司是聘用关系,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公司领导虽然会观察司机们的情绪变化,对一些重点人员进行谈话谈心,有一定缓解压力的效果,但是没有形成固定的机制,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作支撑。公交司机也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16.8%的司机遇到工作不顺心或心理压力大时只采取默默忍受甚至“借酒消愁”或过激行为等错误的排解方法,不能真正解决公交车司机的心理焦虑和压力问题。
(三)外部因素
1、道路运输环境差。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该县老城区路段拥堵,例如某桥头三叉路口路段,道路窄、车流量大且路边车辆乱停乱放,群众横穿马路现象时有发生,路况十分复杂极易发生交通事故。问卷显示,50.4%的公交车司机认为道路运输环境差。公交车司机长期在这样的路况下驾驶车辆,情绪极易产生波动。
2、纠纷处理方式简单。当上级部门接到乘客投诉后,对投诉的问题不管是否合理,都移交到公司处理,公交公司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问原因,就是对公交车司机一顿批评谈话或者罚款处置。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司机和乘客双方都有责任,或者是乘客提出无理要求,公交司机没有满足,但是相关部门及公司没有认真倾听他们解释,一味批评罚款,这种情况下极易导致公交车司机情绪波动,甚至被激化,造成他们思想不通,情绪失控,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四)个人因素
1、文化水平偏低。问卷结果显示,该县公交车司机93.4%是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未受过高等教育,普遍素质偏低。根据平时乘坐公交车亲身体验,并且与同事朋友交谈过程中得知,部分公交车司機素质较低,对乘客缺乏应有的耐心,态度很差,根本感受不到有服务的。一些乘客有时也会和司机理论,这很容易发生口角,与乘客争吵多了,司机本身情绪也会受影响,这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2、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目前,该县缺乏对公交车司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导致他们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在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时不知道怎么解决。例如工作生活压力大时不知道正确的解压方式;产生负面情绪时不知道怎样去宣泄;患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时羞于启齿,不敢表露出来,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所以将自己的问题隐藏起来,不及时调节,任其积聚,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心理疾病。
三、加强公交司机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设有利于公交司机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
1、优化城市道路建设。合理规划该县城市道路建设,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设置公交专用道。加快对老城区拥挤路段进行道路工程改造或扩建,同步进行城市管网、绿化亮化工程一次性建设,避免多次开挖施工让原本狭窄的道路更加拥挤堵塞。
2、加强城区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县交通局、县城市管理局、县交巡警大队等部门联合执法,开展城市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规范各方行为,加强路面管控,严格落实路段责任。对路边临时停车、违规停车、行人乱穿马路等不良或违法行为进行教育与处罚,保持城区交通秩序严查严管的高压态势,确保城区交通安全、有序、畅通。
3、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县交通局、县应急局等相关部门应针对性开展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专项检查,及时排查人车安全隐患,督促公交车公司密切关注驾驶员身体、心理健康状况,严禁心理不健康、身体不适应的驾驶员上岗从事营运,加强公交车运行动态监控,及时提醒和纠正不安全驾驶行为。
4、加强市民文明教育。运用县内新闻媒体、相关官方公众号以及公交车站台展板对公交车司机进行正面宣传报道,引導社会舆论,提高公交车司机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地位,为公交车司机与群众搭建相互理解、信任的桥梁。加大对“文明乘车”宣传力度,疫情期间倡导“戴好口罩,排队上车,先下后上,自觉投币”等乘车知识。建议采取人脸识别信息化管理,对素质低、扰乱公共安全的乘客拉入黑名单,禁止乘坐公交车。
(二)加强企业管理教育
1、加强公交驾驶员队伍建议。一是严把公交司机入职关口。当前公交公司在招聘公交车司机时虽然有一系列的考核标准,但没有针对该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测试,建议在入职招聘时增加专业心理测试与分析环节,对有抑郁症、轻躁症、癔症等心理疾病者严禁录用,严禁有心理健康问题人员从事公交驾驶职业,从用工源头上减少对群众生命安全带来危害的隐患。二是加强日常管理。平时不仅要考核驾驶员技术问题,也要加强心理健康的了解。坚持公司上岗前询问制度,观察司机情绪及精神面貌,了解家庭及生活情况,防范司机带情绪上班。如遇因家庭、生活等方面出现矛盾和问题,应及时化解,情况严重的可暂停上班,待处理好问题,情绪稳定后再上岗。
2、充分发挥工会关怀作用。维护职工心理健康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工会发挥职工的“贴心人”和“坚强后盾”作用。一是切实维护公交车公司的合法权益。针对公交驾驶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福利待遇低等问题,要依法依规最大化争取职工利益,根据企业经营业绩,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尽力减轻公交驾驶员生活压力。二是加大工会的关怀力度。企业工会要建立定期与司机交流谈心机制,随时了解职工的家庭状况、经济收入、职业需求等,当职工遇到家庭困难或突发重大疾病等问题,要及时嘘寒问暖,采取切实的帮助措施。要积极引导公交车司机正确认识社会问题,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三是经常性组织展开一些针对性趣味活动,让司机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消除负面情绪,缓解职业压力。
3、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为缓解公交驾驶员的工作压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企业应常态化(每季度1次)开展驾驶员心理疏导安全讲座,结合“万州公交坠江”“贵州公交坠湖”热点事件和公交行业的特点,从压力的来源、如何释放、如何控制等方面进行具体讲解,有针对性地为公交职工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化解职工的困惑或烦劳,让公交司机学会自我情绪调节,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到平安驾驶、安全出行。同时,建议在公交车站旁设置一间心理咨询室(或情绪宣泄室、心理驿站等),为公交车司机及时提供心理咨询或情绪宣泄,及时排解负面情绪,让司机不带“病”上路。
(三)加强司机素质教育
1、正确认识岗位职责和个人价值。公交车司机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城市的形象。公交驾驶员岗位需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明素质,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应充分认识到公交车司机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守护神”“保护伞”。文明驾驶、安全出行是他们恪守不变的承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
2、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能力。公交车司机应该积极主动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技能培训和心理教育,注重总结分享驾驶技能,提高应对复杂路况的能力,注重培养突发情况应急的处置能力,随时做到处变不惊、化险为夷。
3、正确处理好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公交车司机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的正确方法,将工作与生活琐事分开,决不把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避免发生“蝴蝶效应”。
作者简介:石慧(1991年—),女,汉族,重庆人,助理讲师,学历:本科,单位:中共忠县县委党校,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关键词】 公交车司机 心理健康 生命安全
一、调研结果与分析
近年来,随着某县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公交线路日益增多。现有公交线路22条,公交车64辆,日均乘车人数4.1万人次左右。本次调查对某县某公司公交车司机完成全覆盖。目前该公司共有公交车司机116人,调研组共发放调研问卷116份,回收116份,其中有效问卷116份,有效率为100%。从性别看:由于公交车司机职业的特殊性,女性仅有1人,男性115 人;从年龄看:平均年龄46.9岁,40~44岁25人,45~49岁50人,50~55岁41人;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比3.7%,初中文化占比61.5%,高中文化占比28.2%,专科及以上占比6.6%;从婚姻状况看:已婚占比92.6%,其中再婚占比6.7%,未婚占比0.7%,离异占比6.7%;从从业时间看,平均为10.6年,5年以下占比14.7%,5-10年占比27.6%,10年以上占比57.7%。调研显示,85.2%的司机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14.8%司机不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问卷结果显示,该县公交车司机群体整体上看,以男性为主,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且从业时间长,58.5%的公交车司机都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压力过大,工作倦怠,经常焦虑不安,长期睡眠不好。
二、影响公交车司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您目前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的问题中排名前三的选项依次为“乘客素质低”、“道路运输环境差”、“行业规范要求高”。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该县公交车司机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因素:
(一)职业因素
1、行业规范要求高。公交车司机属于服务行业,为约束公交车司机安全文明规范行车,从业者必须严格遵守公交驾驶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仪容规范、行为规范、服务规范等,公交车司机必须按各项服务规范行车,调研时发现公交车司机经常抱怨“每天开车服务要求高、规范多,束手束脚导致心累,心理压力太大了。”有33.09%的公交车司机压力来源选择了“行业规范要求高”。
2、服务行业受偏见。一方面乘客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乘客缺乏对司机的尊重,在调查问卷中,司机在压力来源的选项中选择“乘客素质低”这一项高达60.29%。比如在疫情期间有的乘客不佩戴口罩乘车,司机劝说还认为是管闲事,常与司机发生口角冲突,影响司机情绪。另一方面近年来万州公交坠江、贵阳公交纵火、安顺公交坠湖等事故发生后,社会舆论直指公交车司机,对他们的形象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笔者调查时也发现,当前公交车司机心理健康状况较为敏感,他们在确定调查的问卷题目不会引发恐慌和焦虑后,方才同意笔者开展调研。
3、工作强度大。公交车司机冬抗三九,夏战三伏,每天工作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起早贪黑。每天平均工作时长为7-8小时,有时甚至会达到10小时以上,且工作路线重复,驾驶期间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调查发现,当工作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时,轻度焦虑和中度焦虑的比例逐渐加大。尤其当工作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时,司机患有轻度焦虑症状的比例高达42.2%。访谈时有的司机说“为了不上厕所,都不敢多喝一口水。”因为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大,身心疲惫是常态。
(二)企业因素
1、工资待遇低。该县公交车司机每月平均工资3500元,相对工作强度而言工资待遇偏低,且时有罚款等处罚措施。调查发现,该群体最强烈的诉求是希望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生活现状。很多司机反映“本身工资较低,希望公司少罚点款”。对于公司工资满意度测评,61%的公交车司机认为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共占31%。工资满意度极低,公交车司机经济压力较大。
2、缺乏关怀机制。公交车司机与公司是聘用关系,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公司领导虽然会观察司机们的情绪变化,对一些重点人员进行谈话谈心,有一定缓解压力的效果,但是没有形成固定的机制,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作支撑。公交司机也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16.8%的司机遇到工作不顺心或心理压力大时只采取默默忍受甚至“借酒消愁”或过激行为等错误的排解方法,不能真正解决公交车司机的心理焦虑和压力问题。
(三)外部因素
1、道路运输环境差。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该县老城区路段拥堵,例如某桥头三叉路口路段,道路窄、车流量大且路边车辆乱停乱放,群众横穿马路现象时有发生,路况十分复杂极易发生交通事故。问卷显示,50.4%的公交车司机认为道路运输环境差。公交车司机长期在这样的路况下驾驶车辆,情绪极易产生波动。
2、纠纷处理方式简单。当上级部门接到乘客投诉后,对投诉的问题不管是否合理,都移交到公司处理,公交公司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问原因,就是对公交车司机一顿批评谈话或者罚款处置。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司机和乘客双方都有责任,或者是乘客提出无理要求,公交司机没有满足,但是相关部门及公司没有认真倾听他们解释,一味批评罚款,这种情况下极易导致公交车司机情绪波动,甚至被激化,造成他们思想不通,情绪失控,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四)个人因素
1、文化水平偏低。问卷结果显示,该县公交车司机93.4%是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未受过高等教育,普遍素质偏低。根据平时乘坐公交车亲身体验,并且与同事朋友交谈过程中得知,部分公交车司機素质较低,对乘客缺乏应有的耐心,态度很差,根本感受不到有服务的。一些乘客有时也会和司机理论,这很容易发生口角,与乘客争吵多了,司机本身情绪也会受影响,这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2、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目前,该县缺乏对公交车司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导致他们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在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时不知道怎么解决。例如工作生活压力大时不知道正确的解压方式;产生负面情绪时不知道怎样去宣泄;患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时羞于启齿,不敢表露出来,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所以将自己的问题隐藏起来,不及时调节,任其积聚,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心理疾病。
三、加强公交司机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设有利于公交司机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
1、优化城市道路建设。合理规划该县城市道路建设,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设置公交专用道。加快对老城区拥挤路段进行道路工程改造或扩建,同步进行城市管网、绿化亮化工程一次性建设,避免多次开挖施工让原本狭窄的道路更加拥挤堵塞。
2、加强城区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县交通局、县城市管理局、县交巡警大队等部门联合执法,开展城市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规范各方行为,加强路面管控,严格落实路段责任。对路边临时停车、违规停车、行人乱穿马路等不良或违法行为进行教育与处罚,保持城区交通秩序严查严管的高压态势,确保城区交通安全、有序、畅通。
3、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县交通局、县应急局等相关部门应针对性开展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专项检查,及时排查人车安全隐患,督促公交车公司密切关注驾驶员身体、心理健康状况,严禁心理不健康、身体不适应的驾驶员上岗从事营运,加强公交车运行动态监控,及时提醒和纠正不安全驾驶行为。
4、加强市民文明教育。运用县内新闻媒体、相关官方公众号以及公交车站台展板对公交车司机进行正面宣传报道,引導社会舆论,提高公交车司机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地位,为公交车司机与群众搭建相互理解、信任的桥梁。加大对“文明乘车”宣传力度,疫情期间倡导“戴好口罩,排队上车,先下后上,自觉投币”等乘车知识。建议采取人脸识别信息化管理,对素质低、扰乱公共安全的乘客拉入黑名单,禁止乘坐公交车。
(二)加强企业管理教育
1、加强公交驾驶员队伍建议。一是严把公交司机入职关口。当前公交公司在招聘公交车司机时虽然有一系列的考核标准,但没有针对该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测试,建议在入职招聘时增加专业心理测试与分析环节,对有抑郁症、轻躁症、癔症等心理疾病者严禁录用,严禁有心理健康问题人员从事公交驾驶职业,从用工源头上减少对群众生命安全带来危害的隐患。二是加强日常管理。平时不仅要考核驾驶员技术问题,也要加强心理健康的了解。坚持公司上岗前询问制度,观察司机情绪及精神面貌,了解家庭及生活情况,防范司机带情绪上班。如遇因家庭、生活等方面出现矛盾和问题,应及时化解,情况严重的可暂停上班,待处理好问题,情绪稳定后再上岗。
2、充分发挥工会关怀作用。维护职工心理健康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工会发挥职工的“贴心人”和“坚强后盾”作用。一是切实维护公交车公司的合法权益。针对公交驾驶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福利待遇低等问题,要依法依规最大化争取职工利益,根据企业经营业绩,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尽力减轻公交驾驶员生活压力。二是加大工会的关怀力度。企业工会要建立定期与司机交流谈心机制,随时了解职工的家庭状况、经济收入、职业需求等,当职工遇到家庭困难或突发重大疾病等问题,要及时嘘寒问暖,采取切实的帮助措施。要积极引导公交车司机正确认识社会问题,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三是经常性组织展开一些针对性趣味活动,让司机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消除负面情绪,缓解职业压力。
3、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为缓解公交驾驶员的工作压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企业应常态化(每季度1次)开展驾驶员心理疏导安全讲座,结合“万州公交坠江”“贵州公交坠湖”热点事件和公交行业的特点,从压力的来源、如何释放、如何控制等方面进行具体讲解,有针对性地为公交职工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化解职工的困惑或烦劳,让公交司机学会自我情绪调节,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到平安驾驶、安全出行。同时,建议在公交车站旁设置一间心理咨询室(或情绪宣泄室、心理驿站等),为公交车司机及时提供心理咨询或情绪宣泄,及时排解负面情绪,让司机不带“病”上路。
(三)加强司机素质教育
1、正确认识岗位职责和个人价值。公交车司机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城市的形象。公交驾驶员岗位需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明素质,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应充分认识到公交车司机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守护神”“保护伞”。文明驾驶、安全出行是他们恪守不变的承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
2、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能力。公交车司机应该积极主动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技能培训和心理教育,注重总结分享驾驶技能,提高应对复杂路况的能力,注重培养突发情况应急的处置能力,随时做到处变不惊、化险为夷。
3、正确处理好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公交车司机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的正确方法,将工作与生活琐事分开,决不把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避免发生“蝴蝶效应”。
作者简介:石慧(1991年—),女,汉族,重庆人,助理讲师,学历:本科,单位:中共忠县县委党校,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