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为什么有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融洽协调的社区以及世外桃源式的美景?
拿什么维护环境?
在三亚旅游,仿佛被美好的东西所包围,美好的阳光、美好的沙滩、美好的海水、美好的空气、美好的热带水果。唯一不美的也许是一些人的心灵:来三亚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而三亚的环境正在迅速恶化。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但不免以环境和传统的更大破坏为代价。就环境而论,“现代化技术+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破坏恶果肯定超过了历史的总和;就传统来说,“现代化技术+旧城改造”带来的旧城和传统建筑被毁肯定超过了历朝历代。
原来,我们不是缺乏好的环境与好的文化,而是缺少一颗善加维护的心。由此,我想到好的伦理与好的建设的关系。
瑞士为什么美好?
如果说以破坏大自然、毁坏传统为代价的建设是坏的建设,而根源就在于人的因素的话,那么我们同样可以从世界上“好的建设”背后看到人的因素。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建设伦理的不同。
让我举瑞士为例。在瑞士,人们能够看到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建设: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融洽协调的社区以及世外桃源式的美景,堪称世界上“好的建设”的典范。瑞士拥有这美好的一切,难道因为那里是天生的世外桃源吗?未必。以笔者的考察,瑞士的美好与其说是大自然的恩赐,不如说是瑞士人良好伦理导引下的良性建设的结果。
眾所周知,瑞士是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改教的地方。加尔文不仅给瑞士人带来了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以“荣耀上帝”),同时还带给瑞士人敬虔的生活方式。其中之一,就是谦卑的态度。正是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谦卑,成就了瑞士人好的建设伦理。
比如:瑞士人深知自己只是上帝的管家,身负管理大自然的职责但不可以破坏自然,这使得他们本质上对大自然是谦卑的。他们的建设不能以破坏大自然为代价,而要寻求天人合一的协调。
此外,瑞士人对前人也是谦卑的。这使得他们总是格外珍视传统,而不随意破坏传统,努力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在瑞士联合银行讲演,主人特意将我安排在400多年前拿破仑的行宫居住。这样古老而被珍存,至今仍继续使用的房子,在瑞士比比皆是,可在古老的中国却几难一觅。
瑞士人对左邻右舍也是谦卑的。这使得他们决不可能心血来潮地去建一栋与周边风格格格不入的房子,他们甚至在制度建构上要求新建住房除了合法外,还要取得周边邻居的认同,以确保整体的协调与美好。
因为有内心的谦卑,所以瑞士的建设(包括其建筑)才会成为全世界的“好的建设”典范。
中国为什么总是“破坏”?
对比瑞士的谦卑型建设伦理,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更多是骄傲型建设伦理。我们对大自然不谦卑,所以对大自然随意支取、任意破坏;我们对前人也不谦卑,所以随意毁坏传统、对传统一次次浩劫;我们对他人更不谦卑,所以我们无论是社区还是城市,都无法达至融洽与和谐。说到底,我们是一群缺乏信仰、缺乏内心敬畏和感激,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肆意地追求自我利益的人。于是,我们的建设理所当然成了世界上“负的外部性”特别强,不断损害环境、以邻为壑的坏的建设的典型。
不能再坏下去了!
然而,这样的“坏的建设”已不可延续。我们毁坏了黄河、又毁坏了长江,我们难道还要再毁坏大海吗?我们毁坏了西北,又开始毁坏东南,我们难道竟要将中华完全毁坏吗?当然不可以。
从某个角度上讲,目前也许是最坏的时刻,但已不能再坏了。接下来的情形,应该会“乱极而治”吧!只是我们须清楚:“好的建设”最终取决于“好的伦理”。所以,我们在重视制度与政策构建的同时,不可忽视了好的伦理构建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邓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