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出新,“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应运而生;本文论述了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及其一般的实施流程,
[关键词]任务驱动;任务评价;计算机专业课
一、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专业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极富有创造性,且内容更新较快的课程,只有经过充分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只有不断追求创新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步伐。而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忽略了把课程作为信息的载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主动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因而限制了人的潜能的发挥。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呼声日益高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積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所学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明确问题所涉及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学科学习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以问题作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自主地通过已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完成任务,从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巩固已学的知识。
具体到课程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分析任务并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并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之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出发点是:师生互动;切入点是:边学边做:落脚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尤为强调个性的发挥,事实上“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任务驱动法实施一般可分为任务设计、分析探索和效果评价等3个阶段。
1 任务设计阶段。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前提条件,是这个过程中的核心,它将决定在这节(门)课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所以,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法的第一步,也是任务驱动法的关键。
教师要站在超前于学生智能发展水平的高度上,提出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获取知识的有意义的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只有任务明确、编排合理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把知识点分成一个个相对容易完成的小任务。这些任务与任务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通过小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设计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别提出恰当的基本目标、发展目标。
2 分析探索阶段。分析任务是任务驱动法中必要的环节。教师对任务进行适当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一般来说,任务给出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搜集相关的资料,分析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存在哪些问题。
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为我们老师提供了太多的机会和可能为学生去创造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只要老师下功夫去发现、去挖掘。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抛弃了以往学生跟着教师指挥棒转,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大胆尝试、自主探索,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十分有益,另外“任务驱动”教学法也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考虑到知识技能层次上的差异,教师可以把各种层次的学生组成一组完成同一任务,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习他人的长处。
3 效果评价阶段。完成了任务并不等于完成知识技能的建构,还必须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就是总结反思和巩固的阶段。学生完成任务后,应该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讨论。先进行小组内交流,对不完善的地方做相应的修改,如还有疑问,可在班级集体交流时提出供大家讨论。评价任务的最后过程,是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等等。教师的评价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充分肯定其优点,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者的快乐,以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
评价活动主要是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是一个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风格的学生,可以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相互交流中产生新的认识。而教师也可从学生的一些创意作品中得到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任务评价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都得到了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学习成果的静态评价,还包括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消化。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师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教师设计和分析情境,使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同时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分析情境,理解知识来完成任务。任务的完成融合了学生的创造性,体现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心。“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师生交流的空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单一教与学关系转变为引路人与开拓者的关系,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计算机教学中的新型教学模式,有效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有利于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达到计算机专业教育目标。当然,这种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在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切实做好建立各种信息技术设施,开发电子教材、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计算机与现代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何克抗,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任务驱动;任务评价;计算机专业课
一、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专业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极富有创造性,且内容更新较快的课程,只有经过充分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只有不断追求创新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步伐。而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忽略了把课程作为信息的载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主动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因而限制了人的潜能的发挥。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呼声日益高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積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所学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明确问题所涉及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学科学习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以问题作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自主地通过已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完成任务,从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巩固已学的知识。
具体到课程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分析任务并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并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之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出发点是:师生互动;切入点是:边学边做:落脚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尤为强调个性的发挥,事实上“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任务驱动法实施一般可分为任务设计、分析探索和效果评价等3个阶段。
1 任务设计阶段。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前提条件,是这个过程中的核心,它将决定在这节(门)课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所以,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法的第一步,也是任务驱动法的关键。
教师要站在超前于学生智能发展水平的高度上,提出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获取知识的有意义的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只有任务明确、编排合理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把知识点分成一个个相对容易完成的小任务。这些任务与任务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通过小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设计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别提出恰当的基本目标、发展目标。
2 分析探索阶段。分析任务是任务驱动法中必要的环节。教师对任务进行适当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一般来说,任务给出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搜集相关的资料,分析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存在哪些问题。
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为我们老师提供了太多的机会和可能为学生去创造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只要老师下功夫去发现、去挖掘。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抛弃了以往学生跟着教师指挥棒转,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大胆尝试、自主探索,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十分有益,另外“任务驱动”教学法也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考虑到知识技能层次上的差异,教师可以把各种层次的学生组成一组完成同一任务,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习他人的长处。
3 效果评价阶段。完成了任务并不等于完成知识技能的建构,还必须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就是总结反思和巩固的阶段。学生完成任务后,应该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讨论。先进行小组内交流,对不完善的地方做相应的修改,如还有疑问,可在班级集体交流时提出供大家讨论。评价任务的最后过程,是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等等。教师的评价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充分肯定其优点,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者的快乐,以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
评价活动主要是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是一个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风格的学生,可以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相互交流中产生新的认识。而教师也可从学生的一些创意作品中得到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任务评价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都得到了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学习成果的静态评价,还包括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消化。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师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教师设计和分析情境,使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同时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分析情境,理解知识来完成任务。任务的完成融合了学生的创造性,体现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心。“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师生交流的空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单一教与学关系转变为引路人与开拓者的关系,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计算机教学中的新型教学模式,有效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有利于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达到计算机专业教育目标。当然,这种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在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切实做好建立各种信息技术设施,开发电子教材、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计算机与现代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何克抗,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