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学费及高校扩招的形势下,贫困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在一系列助学体系的帮助下,“上得起学”只是贫困大学生迈出人生课程的第一步,而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对于他们今后的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高校
作者简介:谭海波(1983-),男,江苏江阴人,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教;翟纯纯(1981-),男,江苏泰州人,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江苏?镇江?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镇江市2011年度软科学指导性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J2011012)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135-02
20世纪末,在全面与国际接轨、高等教育要走向产业化的思想指导下,为把教育产业做大,为使广大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产业化中,高校收费高额增长,在高额学费面前,催生了很多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又称贫困生。尽管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国家奖助学金为重要形式、以学校勤工俭学和特殊困难补助为补充、以企业资助为亮点的助学体系,但是这只能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走进梦寐已求的大学校园,然而这只是“上得起学”的第一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在新旧体制的碰撞与摩擦中,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日显突出,成为转型时期我国一个独特的带有普遍性的且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融入校园,完成学业,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同时也是一个可以探索的命题。[1]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早已成为社会问题;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还涵盖了贫困生所拥有的物质资源、知识技术、社会人脉的不足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弱势地位。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联合调查显示,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很多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凭借家庭的关系和父辈的资源运作,往往能更容易的获得较为满意的工作。而贫困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或者城市的贫困家庭,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相对缺乏,甚至是匮乏,使得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变得尤其的不平坦。[2]
1.缺乏灵活的就业机制,高校就业服务不健全,指导不到位
首先,当前我国的人才资源配置不科学、使用效率不高,人才信息和人才市场安全平台没有有效建立,而且就业机制呆板,传统的依靠时间耗费的就业指导和流于形式的就业招聘会已经不能科学有效的满足人才供需。其次,我国高校的就业工作体制不完善、不顺畅,与就业相关的各种配套工作(比如档案归属、户口落户)都是由地方上不同的部门主管,这些部门沟通和协作性不够,造成人才供需不对称;又由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地方人才市场及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沟通缺乏正规平台,在网络资源共享方面,不乏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坑害求职心切的毕业生,而政府缺乏在这方面的监管措施。[3]最后,高校就业指导从人员、信息、教学到指导都存在缺陷:人员不是科班出身,常常是辅导员兼任,对于就业信息多是二传手,针对性不强。
2.职业价值取向及贷款缴费使贫困大学生深陷期望值过大的困境
由于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学生已经由从前的“天之骄子”变成了“社会普遍劳动力”,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肯定也不如以前,需求量的减少,导致大学生就业面临“瓶颈”,更不要说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多数贫困生通过借贷及家庭的节衣缩食,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后都期盼能找到一份工资待遇较好、比较稳定的工作,许多农村的贫困生甚至只要能找到一份留在城市的或者地域较好的工作而不得一次次奔波于一个个招聘会现场。因为一份好的工作不仅能帮助他们偿还学费的贷款,同时也是不少贫困家庭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砝码,他们身上承载了一个家庭的希望。但是在现实面前,往往由于期望值过高,在工作岗位、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与期望值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而错失了就业机会,在错失就业机会后又会表现的非常后悔,正是在这种矛盾的、眼高手低的错误就业观念下,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同时由于贫困生对于社会一些招录的潜规则心理准备不足,涉世未深,更加使他们弱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和伤害,甚至发生就业恐惧症,长期处于抑郁和焦虑的精神状态,不仅不利于工作的获得,而且还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2]
3.非智力因素,使贫困大学生应聘时凸显心理问题而饱受失败的苦恼
美国的心理学家戈尔曼说:“一个人是否成功及其成功的程度,80%取决于他的情商,只有20%归诸于其智商的高低。”非智力因素也是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它对智力因素有着重要的促进或阻滞作用,是“潜在”智力。首先,由于贫困生从小面对的成长环境、生活环境以及教育环境使得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能得到上大学的机会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后,会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而忽视了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或者活动,自身综合素质得不到锻炼和提高,缺乏一些必要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缺少灵活性,缺乏一定的情商或者是与人沟通的技巧,从而失去了工作的机会。其次,贫困生普遍有着强烈的自尊心,长此以往,他们在与其他同学比较的时候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差距,妄自菲薄,低估自己,没有自信心。而恰恰是这种自信心才是整个应聘面试过程中所要展现出的非常重要的一点,缺乏自信心,会让用人单位感觉缺乏主动性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和信心,也会导致求职的失败。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应有的对策
1.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调整就业政策,完善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要求的相关政策制度,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解决贫困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各个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为贫困生的就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开绿灯,积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同时要尽可能地解决大学生创业面对的风险投资、信贷投资、减免税赋等社会问题,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利用完整可行的机制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力,要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贫困生自主创业,对建立经济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贫困生,政府及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及政策资金的支持。[4]
其次,应当建立毕业生就业法律救济制度。在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贫困生就业歧视及一些不合理规定的消除过程中,政府必须承担积极的义务。政府应当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就业歧视及不合理规定的含义和界定标准,将所有的就业歧视形态纳入调整的范围,并对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通联协作,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贫困毕业生纳入失业保险制度的保护范围,给贫困毕业生以实实在在的物质保护,切实有效地维护他们的平等就业权。[5]
最后,高校要加强对就业辅导教师的培训及能力的再提高。就业指导对于贫困生有着重要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贫困生就业的职业指导,要针对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要定期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和知识更新,使他们能熟练运用就业知识帮助贫困生就业,同时使他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提高贫困生就业的竞争力,为他们能顺利就业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
2.社会应为贫困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支持,高校应为贫困生就业构建更全面的支持体系
首先,社会要加大贫困生家庭的脱贫力度,让贫困生就业不再成为其整个家庭脱贫的“唯一的也是最后一根稻草”,解决贫困生家庭的脱贫问题是促进贫困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社会应建立针对贫困生家庭的扶贫政策,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者提供技术扶持,又或者是通过经济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给贫困生家庭脱贫积极创造经济条件及技术支持,以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和脱贫致富的能力。
其次,学校应及时纠正贫困生就业中出现的不明智思维倾向,鼓励他们放下大学生架子,要重视实际和实践经验,学校职业规划要知道贫困生针对各自的情况,确定好前期的就业目的,即首先为了生存而就业,在锻炼了个人意志,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实际技能及相当的人脉之后,再追求卓越、追求个性的专业发展。[6]
最后,高校除了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外,还应全方位、多渠道地鼓励学生扩展就业思路,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档案库,为企业提供人才库,为贫困生提供一对一单独的见习机会,让企业在实践中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品格,为供需双方提供良好的平台,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同时高校还应与时俱进地调整课程内容,面向市场办学,突出能力与岗位匹配性的学习,加大沟通技能以及情商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缩短与企业要求的差距,将更多的“书呆子”学生解放出来,增强他们为人处事的灵活性,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3.加强对贫困生励志强能精神的培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作为高校的助困工作者,除了在经济上积极帮助贫困生外,还要教育和引导他们确立自强自立的理念,克服依赖思想,把解困的着力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上,鼓励他们通过艰苦奋斗,辛勤劳动来解决经济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助困目的,又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可见励志强能对于贫困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励志精神的培养就是要注重培养贫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慢慢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促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勇敢担当、富有创新的新一代大学生。通过加强贫困生心理咨询工作,帮助他们直面环境和压力,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改变校园和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建立他们与同学、教师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向上的非智力因素。
其次,强能可提升受助学生的成才高度。“授之以渔”作为普遍推崇的学习理念,在贫困生的强能上更为重要。大学生勤工俭学既能增加他们的实践机会,又能使他们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岗位的设置不仅要立足校内,还要开拓校外,可以针对不同年级贫困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合适的岗位,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7]同时学校还应重视贫困学生的实践教育环节,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开展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的提高,要注重优良意志品质的锻炼,要注重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结论
前国务委员陈至立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寄托着无数家长的希望,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关系成千上万家庭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个学生的就业,就是解除了一个家庭的后顾之忧。”而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工作更是显得尤其重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需要通过政府、社会、高校以及贫困生自身不懈的努力,加大帮扶力度,引导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及励志强能等方法来推动贫困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为社会的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丹.论高校贫困生支持体系的构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8).
[2]巩治国.试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职业,2010,(36).
[3]李海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高校贫困生充分就业的新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陈三明.高校贫困生就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
[5]陈红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6).
[6]李海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高校贫困生充分就业的新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7]刘嫔妮.论高校贫困生励志强能精神的培养[J].资治文摘(管理版),
2010,(7).
(责任编辑:刘丽娜)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高校
作者简介:谭海波(1983-),男,江苏江阴人,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教;翟纯纯(1981-),男,江苏泰州人,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江苏?镇江?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镇江市2011年度软科学指导性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J2011012)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135-02
20世纪末,在全面与国际接轨、高等教育要走向产业化的思想指导下,为把教育产业做大,为使广大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产业化中,高校收费高额增长,在高额学费面前,催生了很多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又称贫困生。尽管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国家奖助学金为重要形式、以学校勤工俭学和特殊困难补助为补充、以企业资助为亮点的助学体系,但是这只能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走进梦寐已求的大学校园,然而这只是“上得起学”的第一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在新旧体制的碰撞与摩擦中,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日显突出,成为转型时期我国一个独特的带有普遍性的且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融入校园,完成学业,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同时也是一个可以探索的命题。[1]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早已成为社会问题;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还涵盖了贫困生所拥有的物质资源、知识技术、社会人脉的不足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弱势地位。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联合调查显示,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很多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凭借家庭的关系和父辈的资源运作,往往能更容易的获得较为满意的工作。而贫困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或者城市的贫困家庭,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相对缺乏,甚至是匮乏,使得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变得尤其的不平坦。[2]
1.缺乏灵活的就业机制,高校就业服务不健全,指导不到位
首先,当前我国的人才资源配置不科学、使用效率不高,人才信息和人才市场安全平台没有有效建立,而且就业机制呆板,传统的依靠时间耗费的就业指导和流于形式的就业招聘会已经不能科学有效的满足人才供需。其次,我国高校的就业工作体制不完善、不顺畅,与就业相关的各种配套工作(比如档案归属、户口落户)都是由地方上不同的部门主管,这些部门沟通和协作性不够,造成人才供需不对称;又由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地方人才市场及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沟通缺乏正规平台,在网络资源共享方面,不乏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坑害求职心切的毕业生,而政府缺乏在这方面的监管措施。[3]最后,高校就业指导从人员、信息、教学到指导都存在缺陷:人员不是科班出身,常常是辅导员兼任,对于就业信息多是二传手,针对性不强。
2.职业价值取向及贷款缴费使贫困大学生深陷期望值过大的困境
由于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学生已经由从前的“天之骄子”变成了“社会普遍劳动力”,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肯定也不如以前,需求量的减少,导致大学生就业面临“瓶颈”,更不要说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多数贫困生通过借贷及家庭的节衣缩食,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后都期盼能找到一份工资待遇较好、比较稳定的工作,许多农村的贫困生甚至只要能找到一份留在城市的或者地域较好的工作而不得一次次奔波于一个个招聘会现场。因为一份好的工作不仅能帮助他们偿还学费的贷款,同时也是不少贫困家庭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砝码,他们身上承载了一个家庭的希望。但是在现实面前,往往由于期望值过高,在工作岗位、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与期望值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而错失了就业机会,在错失就业机会后又会表现的非常后悔,正是在这种矛盾的、眼高手低的错误就业观念下,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同时由于贫困生对于社会一些招录的潜规则心理准备不足,涉世未深,更加使他们弱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和伤害,甚至发生就业恐惧症,长期处于抑郁和焦虑的精神状态,不仅不利于工作的获得,而且还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2]
3.非智力因素,使贫困大学生应聘时凸显心理问题而饱受失败的苦恼
美国的心理学家戈尔曼说:“一个人是否成功及其成功的程度,80%取决于他的情商,只有20%归诸于其智商的高低。”非智力因素也是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它对智力因素有着重要的促进或阻滞作用,是“潜在”智力。首先,由于贫困生从小面对的成长环境、生活环境以及教育环境使得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能得到上大学的机会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后,会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而忽视了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或者活动,自身综合素质得不到锻炼和提高,缺乏一些必要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缺少灵活性,缺乏一定的情商或者是与人沟通的技巧,从而失去了工作的机会。其次,贫困生普遍有着强烈的自尊心,长此以往,他们在与其他同学比较的时候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差距,妄自菲薄,低估自己,没有自信心。而恰恰是这种自信心才是整个应聘面试过程中所要展现出的非常重要的一点,缺乏自信心,会让用人单位感觉缺乏主动性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和信心,也会导致求职的失败。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应有的对策
1.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调整就业政策,完善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要求的相关政策制度,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解决贫困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各个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为贫困生的就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开绿灯,积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同时要尽可能地解决大学生创业面对的风险投资、信贷投资、减免税赋等社会问题,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利用完整可行的机制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力,要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贫困生自主创业,对建立经济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贫困生,政府及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及政策资金的支持。[4]
其次,应当建立毕业生就业法律救济制度。在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贫困生就业歧视及一些不合理规定的消除过程中,政府必须承担积极的义务。政府应当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就业歧视及不合理规定的含义和界定标准,将所有的就业歧视形态纳入调整的范围,并对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通联协作,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贫困毕业生纳入失业保险制度的保护范围,给贫困毕业生以实实在在的物质保护,切实有效地维护他们的平等就业权。[5]
最后,高校要加强对就业辅导教师的培训及能力的再提高。就业指导对于贫困生有着重要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贫困生就业的职业指导,要针对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要定期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和知识更新,使他们能熟练运用就业知识帮助贫困生就业,同时使他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提高贫困生就业的竞争力,为他们能顺利就业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
2.社会应为贫困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支持,高校应为贫困生就业构建更全面的支持体系
首先,社会要加大贫困生家庭的脱贫力度,让贫困生就业不再成为其整个家庭脱贫的“唯一的也是最后一根稻草”,解决贫困生家庭的脱贫问题是促进贫困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社会应建立针对贫困生家庭的扶贫政策,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者提供技术扶持,又或者是通过经济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给贫困生家庭脱贫积极创造经济条件及技术支持,以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和脱贫致富的能力。
其次,学校应及时纠正贫困生就业中出现的不明智思维倾向,鼓励他们放下大学生架子,要重视实际和实践经验,学校职业规划要知道贫困生针对各自的情况,确定好前期的就业目的,即首先为了生存而就业,在锻炼了个人意志,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实际技能及相当的人脉之后,再追求卓越、追求个性的专业发展。[6]
最后,高校除了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外,还应全方位、多渠道地鼓励学生扩展就业思路,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档案库,为企业提供人才库,为贫困生提供一对一单独的见习机会,让企业在实践中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品格,为供需双方提供良好的平台,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同时高校还应与时俱进地调整课程内容,面向市场办学,突出能力与岗位匹配性的学习,加大沟通技能以及情商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缩短与企业要求的差距,将更多的“书呆子”学生解放出来,增强他们为人处事的灵活性,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3.加强对贫困生励志强能精神的培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作为高校的助困工作者,除了在经济上积极帮助贫困生外,还要教育和引导他们确立自强自立的理念,克服依赖思想,把解困的着力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上,鼓励他们通过艰苦奋斗,辛勤劳动来解决经济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助困目的,又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可见励志强能对于贫困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励志精神的培养就是要注重培养贫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慢慢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促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勇敢担当、富有创新的新一代大学生。通过加强贫困生心理咨询工作,帮助他们直面环境和压力,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改变校园和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建立他们与同学、教师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向上的非智力因素。
其次,强能可提升受助学生的成才高度。“授之以渔”作为普遍推崇的学习理念,在贫困生的强能上更为重要。大学生勤工俭学既能增加他们的实践机会,又能使他们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岗位的设置不仅要立足校内,还要开拓校外,可以针对不同年级贫困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合适的岗位,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7]同时学校还应重视贫困学生的实践教育环节,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开展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的提高,要注重优良意志品质的锻炼,要注重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结论
前国务委员陈至立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寄托着无数家长的希望,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关系成千上万家庭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个学生的就业,就是解除了一个家庭的后顾之忧。”而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工作更是显得尤其重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需要通过政府、社会、高校以及贫困生自身不懈的努力,加大帮扶力度,引导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及励志强能等方法来推动贫困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为社会的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丹.论高校贫困生支持体系的构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8).
[2]巩治国.试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职业,2010,(36).
[3]李海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高校贫困生充分就业的新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陈三明.高校贫困生就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
[5]陈红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6).
[6]李海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高校贫困生充分就业的新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7]刘嫔妮.论高校贫困生励志强能精神的培养[J].资治文摘(管理版),
2010,(7).
(责任编辑: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