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加大了初中教师对课堂的教学力度,本文针对初中生对语文的诵读问题,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主要从诵读的意义、诵读内容的选择和诵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着手,并对如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实践语文素养
诵读不仅仅只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小学语文应该做的事情,初中语文应更加关注这个环节。因为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能使学生灵活贯通经典的字词句型。
1诵读教学的作用
1.1增强口语表达水平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语言要发挥其交际技能,就必须规范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典而规范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字、词、句都涉及到普通话的声、韵、调等规范问题,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将促其养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庄子说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厚积方能薄发,诵读回归课堂为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融入现在与未来的社会提供了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1.2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十分推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说明,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文本巧妙的立意、優美的语言、细致的描写、深远的意境等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领悟。因此语文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少讲精讲,让学生真正读起来,于诵读中不断理解,不断领悟。
1.3提升写作能力
诵读教学中所要求的多读、熟读实际上就是量的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感性的意会积累多了,才会上升到理性的语法理解和规律总结。写作时才会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文思泉涌。
1.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鲁迅说过: “语言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 美 以 感 官,二 也; 形 美 以 感 目,三也。”诵读时能使文本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句子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多种形式之美得到充分体现,使语音的节奏、叠词的使用、平仄的抑扬、语气的急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之美得到充分展示。同时,诵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美、领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美感体验中获得了怡然畅快的审美享受。
重视学生的诵读,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习方法上的互相认同。有很多的教师很重视学生的诵读,认为诵读可以达到的效果很多,所以在每节课的开始,就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自己先抑扬顿挫地读一遍,再让学生来模仿。这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已经仔细地领悟了一遍,然后再进行诵读,领悟的效果更好。在诵读中要注意,教师要让学生做到精神饱满,眼到心到。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一个小组一起诵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滥竽充数。教师要教会学生能够在课本中把握要领,营造气氛。教师应先让学生对课本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如是什么样的情感思想在里面,什么样的方法在里面穿插,什么样的作者思维贯穿在其中等等。教师甚至还可以为学生配音乐,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感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3讲究诵读效果与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通过诵读深化知识,也需在诵读中升华情感,让学生不是死读书,而是巧妙利用诵读这一方法去主动汲取知识,陶冶情感,升华情感,把握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诵读效果,边诵读边思考。如思考诵读内容概要,思考作者创作这些内容的目的与意图,思考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的,是怎样进行表达的,又是如何进行布局谋篇的……这样,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把握诵读方法。当然,在诵读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字词、语句、段落等进行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大胆提出诵读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取长补短。同时,教师也可从学生提问中了解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然后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在语文诵读时,教师还需注意方法,如个体诵读 、集体诵读;先读而后提问点拨;先提问引导而后学生诵读;边导边读;此外,还有教师示范朗读、录音范读。当然,对比范读、反复引读也是有效的诵读方式。通过多种诵读方法,使诵读更为有趣,更能够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
4明确诵读位置与方向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正显示了诵读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注重诵读与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诵读而深刻理解知识,内化知识,而不是一言堂,教师代替学生诵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诵读的文章,让学生自主诵读,以诵读促讲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诗词、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以及极具韵律感、节奏感的重点语句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一方面感受内容语言之美与文章构思之美,同时于诵读中积累语言,增强表达能力。如学习诗歌时,若想学生鉴赏与解读诗歌,则需引导学生揣摩诗句,发挥想象与联想,再现情境,学会鉴赏倾注了作者主观感情的意象,才可进入诗词意境中,感受诗歌韵味与情趣。而诵读是揣摩诗句的前提与基础。例如:教学《归园田居》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模仿诵读,找出生字生词,熟悉作品,把握诗歌内容,品味写景诗句的情境之美以及语言之美。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讲解。在学生诵读时,有时也需要教师的各种讲解活动,如提示或引导等,以增强师生互动,增强诵读效果。如语文教师可适当拓展知识,譬如简要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生活链接等资料,引导学生诵读;适当提示点拨,解决诵读障碍,唤起学生诵读热情等。
5总结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作为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学生学会一些知识, 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让学生背诵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尽量减少死记硬背。 只有引导学生融入情感,才能真正地将诵读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把握好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引导学生诵读方法的选择,并对其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晓玲.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J].教学研究,2012,6(23)
[2]孙公.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及其策略[J].语文世界,2012,(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实践语文素养
诵读不仅仅只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小学语文应该做的事情,初中语文应更加关注这个环节。因为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能使学生灵活贯通经典的字词句型。
1诵读教学的作用
1.1增强口语表达水平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语言要发挥其交际技能,就必须规范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典而规范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字、词、句都涉及到普通话的声、韵、调等规范问题,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将促其养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庄子说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厚积方能薄发,诵读回归课堂为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融入现在与未来的社会提供了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1.2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十分推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说明,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文本巧妙的立意、優美的语言、细致的描写、深远的意境等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领悟。因此语文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少讲精讲,让学生真正读起来,于诵读中不断理解,不断领悟。
1.3提升写作能力
诵读教学中所要求的多读、熟读实际上就是量的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感性的意会积累多了,才会上升到理性的语法理解和规律总结。写作时才会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文思泉涌。
1.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鲁迅说过: “语言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 美 以 感 官,二 也; 形 美 以 感 目,三也。”诵读时能使文本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句子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多种形式之美得到充分体现,使语音的节奏、叠词的使用、平仄的抑扬、语气的急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之美得到充分展示。同时,诵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美、领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美感体验中获得了怡然畅快的审美享受。
重视学生的诵读,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习方法上的互相认同。有很多的教师很重视学生的诵读,认为诵读可以达到的效果很多,所以在每节课的开始,就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自己先抑扬顿挫地读一遍,再让学生来模仿。这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已经仔细地领悟了一遍,然后再进行诵读,领悟的效果更好。在诵读中要注意,教师要让学生做到精神饱满,眼到心到。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一个小组一起诵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滥竽充数。教师要教会学生能够在课本中把握要领,营造气氛。教师应先让学生对课本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如是什么样的情感思想在里面,什么样的方法在里面穿插,什么样的作者思维贯穿在其中等等。教师甚至还可以为学生配音乐,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感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3讲究诵读效果与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通过诵读深化知识,也需在诵读中升华情感,让学生不是死读书,而是巧妙利用诵读这一方法去主动汲取知识,陶冶情感,升华情感,把握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诵读效果,边诵读边思考。如思考诵读内容概要,思考作者创作这些内容的目的与意图,思考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的,是怎样进行表达的,又是如何进行布局谋篇的……这样,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把握诵读方法。当然,在诵读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字词、语句、段落等进行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大胆提出诵读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取长补短。同时,教师也可从学生提问中了解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然后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在语文诵读时,教师还需注意方法,如个体诵读 、集体诵读;先读而后提问点拨;先提问引导而后学生诵读;边导边读;此外,还有教师示范朗读、录音范读。当然,对比范读、反复引读也是有效的诵读方式。通过多种诵读方法,使诵读更为有趣,更能够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
4明确诵读位置与方向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正显示了诵读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注重诵读与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诵读而深刻理解知识,内化知识,而不是一言堂,教师代替学生诵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诵读的文章,让学生自主诵读,以诵读促讲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诗词、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以及极具韵律感、节奏感的重点语句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一方面感受内容语言之美与文章构思之美,同时于诵读中积累语言,增强表达能力。如学习诗歌时,若想学生鉴赏与解读诗歌,则需引导学生揣摩诗句,发挥想象与联想,再现情境,学会鉴赏倾注了作者主观感情的意象,才可进入诗词意境中,感受诗歌韵味与情趣。而诵读是揣摩诗句的前提与基础。例如:教学《归园田居》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模仿诵读,找出生字生词,熟悉作品,把握诗歌内容,品味写景诗句的情境之美以及语言之美。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讲解。在学生诵读时,有时也需要教师的各种讲解活动,如提示或引导等,以增强师生互动,增强诵读效果。如语文教师可适当拓展知识,譬如简要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生活链接等资料,引导学生诵读;适当提示点拨,解决诵读障碍,唤起学生诵读热情等。
5总结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作为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学生学会一些知识, 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让学生背诵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尽量减少死记硬背。 只有引导学生融入情感,才能真正地将诵读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把握好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引导学生诵读方法的选择,并对其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晓玲.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J].教学研究,2012,6(23)
[2]孙公.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及其策略[J].语文世界,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