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2年,鲁迅来到北京,并在北京工作生活了14年。据鲁迅日记载,鲁迅在北京用餐饮茶的地方有60多处。其中既有名气很大的饭店,也有常去便餐的小馆。饭菜的风味有山东、河南、福建、浙江等各省菜系,还有德式、日式等番菜(西餐)馆,其中不乏北京的一些老字号。北京大街小巷的饭馆,留下了鲁迅许许多多的足迹,因为饭是天天要吃的。
鲁迅还是当时较高级的工薪阶层,是靠工资养家糊口的小官员,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是非常简朴的。他在北京的很大一部分收入花在了买房上面,还有部分花在买书和碑帖等。他到北京后,住在绍兴会馆有过7年多孤独的生活历程,与朋友聚会餐饮自然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在餐桌上,他也许就构思了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也许就生发出许多思考。在与朋友的聚会中,他们曾谈论中国的社会,谈论刊物的编辑,讨论文学与革命的问题,也谈论朋友之间的友情,同乡之间的亲情等等。鲁迅的日记中留下许多“微醉”、“颇醉”、“大醉”的记录。
广和居之宴
关于吃饭,鲁迅有很多妙论。在致李秉中的一封信中曾说过:“人不能不吃饭, 因此即不能不做事。”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鲁迅曾就在北京的吃饭还有过精妙的分析:“今之君子往往讳言吃饭,尤其是请吃饭。那自然是无足怪的,的确不大好听。只是北京的饭店那么多,饭局那么多,莫非都在食蛤蜊,谈风月,‘酒酣耳热而歌呜呜’么?”
本文只在鲁迅所到过的60多个饭馆中,择取其中较有名的,经常去的一些饭馆加以介绍。这些饭馆中,有些字号至今犹存。如今的食客在鲁迅曾光顾过的饭馆中用餐,可曾想到曾有一代文豪留下过足迹?
广和居饭庄,是清末以来北京的一个有名的饭馆,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西路南的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正对着南半截胡同,是一套狭长的四合院。磨砖刻花的小门楼,黑漆大门,红油门联,上有“广居庶道贤人志,和鼎调羹宰相才”的嵌头对。由于宣武门外一带会馆林立,京官中汉官居住此地的颇多,文人学士、科考学子云集于此,广和居的生意也大为兴隆。晚清大臣张之洞、曾国藩、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变法名士谭嗣同、文史学家李慈铭等都曾在这里宴客。鲁迅的祖父周介孚也在广和居宴过客。
民国以后,鲁迅周围的文化人也经常在广和居聚会餐饮。周作人、马幼渔、朱希祖、沈尹默、许寿裳、钱玄同以及鲁迅在教育部的许多同事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周作人在《补树书屋旧事》中记道:“客来的时候到外边去叫了来,在胡同口外有一家有名的饭馆,还是李越缦等人请教过的。有些拿手好菜,如潘鱼、沙锅豆腐等,我们当然不叫,要的大抵是炸丸子、酸辣汤,拿进来时如不说明便不知道是广和居所送来的,因为那盘碗实在坏得可以,价钱也便宜,只是几吊钱吧。”
鲁迅于1912年5月5日到北京,住进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5月7日便“夜饮于广和居。”至1919年搬离绍兴会馆前,鲁迅日记中有64条到广和居宴饮的记录。鲁迅在绍兴会馆住了约7年,会馆内又不供膳食,鲁迅又是单身一人,所以常到广和居吃饭或是叫饭馆把饭菜送到会馆。鲁迅还在广和居留下许多醉酒的记录,日记载:1912年7月14日,“下午偕铭伯、季市饮于广和居,甚醉。”8月1日,与钱稻孙、许寿裳同游琉璃厂后“晚饮于广和居,颇醉。”1913年4月28日,“晚稻孙来,季市呼饮于广和居,小醉。”醉酒的原因,有时是抒发心中的愤闷,有时是与朋友之间的开怀。
此外,酒量不大的鲁迅先生确实是爱酒之人。据载,1910年轰动一时的南洋劝业会曾历时半年,到1910年11月29日闭幕,参观人数达30多万人次。鲁迅先生当时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曾亲率200名学生在南洋劝业会一个馆一个馆地仔细参观,鲁迅先生在双沟大曲(后荣获南洋劝业会金奖)专柜前亲口品咂,连称:“好酒、好酒!和绍兴老酒风格完全不同。”
在广和居的聚餐,有时是教育部同事的聚会,有时是绍兴同乡的聚饮,还有时是A-A制的便餐,如1912年8月22日,“晚钱稻孙来,同季市饮于广和居,每人出资一元。归时月色甚美,骡游于街。”几个好友在夏夜美丽的夜色中,骑着骡在在街上云游,好不惬意。
鲁迅最后一次到广和居是1932年回京探亲的时候,鲁迅日记载:1932年11月27日,“矛尘来邀往广和馆店夜饭,座中为郑石君、矛尘及其夫人等。”
广和居现址已是民居。
人不能不吃饭, 也不能不做事
便宜坊,创建于明永乐年间,是一家有近600年的历史的老家号,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米市胡同。便宜坊以焖炉烤鸭最为出名,是北京烤鸭两大流派之一。鲁迅在1912年至1913年有五次光顾便宜坊的记录:比如,1912年7月28日,“星期休息。晨稻孙来,午饭于广和居,季茀、莘士在坐。饭后赴吴兴馆,夜又饭于便宜坊。”鲁迅和几个好友其乐融融地度过了这个休息日。现在北京已有数十家便宜坊分店,菜市口原址现已成为民居。
同和居饭庄,开业于清代道光2年(1822),原址在西四南大街北口,西四牌楼西南角一座四合院内。同和居是北京较早经营鲁菜的老字号,民国初年,掌柜牟文卿请御膳房的袁祥福帮厨,袁祥福凭三不沾等宫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气。烤馒头、三不沾、和糟溜系列称为同和居名震京城的“三绝”。
鲁迅曾多次光顾同和居与好友和同事聚餐。1912年9月1日鲁迅先生同许寿裳、钱稻荪从什刹海归来,路过同和居,在这里吃午饭。日记载:“午饭于西四牌楼同和居,甚不可口。”可能是那天点的菜不适合鲁迅的口味。不过后来又去了几次。这一老字号现在北京有7家分店。
漪澜堂,鲁迅日记载:1926年8月9日,“上午得黄鹏基、石珉、仲芸、有麟信,约今晚在漪澜堂饯行。……晚赴漪澜堂。”漪澜堂在北海公园琼华岛上。这里的仿清宫御膳房的小吃点心非常有名,如栗子面的小窝头、豌豆黄等非常好吃。这一天是鲁迅的好友在漪澜堂为鲁迅办的饯行宴,8月26日,鲁迅便离京南下。
鲁迅曾去过的饭馆还有:康熙年间开业的老字号饭馆致美斋,现在已被全聚德兼并。大栅栏劝业场内的澄乐园、玉楼春、小有天饭馆,宣内大街的杏花春饭馆、厚德福饭庄、四海春、宣南第一楼,鲜鱼口长巷头条的同丰堂等等。这些饭馆的字号现大都已经不存在了。
100年前,还有许多吃饭可包月记帐的饭馆,宣内大街的海天春饭馆是一个离教育部不远的小饭铺,饭菜经济实惠,吃饭可包月记帐。鲁迅曾与好友齐寿山等多次在这家饭馆用饭。1913年9月4日,“午约王屏华、齐寿山、沈商耆饭于海天春,系每日四种,每人每月银五元。”9月18日又记,“海天春肴膳日恶,午间遂不更往,沈商耆见返二元五角。”包了半个月饭,实在是不好吃,只得退款换地方了。
鲁迅还是当时较高级的工薪阶层,是靠工资养家糊口的小官员,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是非常简朴的。他在北京的很大一部分收入花在了买房上面,还有部分花在买书和碑帖等。他到北京后,住在绍兴会馆有过7年多孤独的生活历程,与朋友聚会餐饮自然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在餐桌上,他也许就构思了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也许就生发出许多思考。在与朋友的聚会中,他们曾谈论中国的社会,谈论刊物的编辑,讨论文学与革命的问题,也谈论朋友之间的友情,同乡之间的亲情等等。鲁迅的日记中留下许多“微醉”、“颇醉”、“大醉”的记录。
广和居之宴
关于吃饭,鲁迅有很多妙论。在致李秉中的一封信中曾说过:“人不能不吃饭, 因此即不能不做事。”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鲁迅曾就在北京的吃饭还有过精妙的分析:“今之君子往往讳言吃饭,尤其是请吃饭。那自然是无足怪的,的确不大好听。只是北京的饭店那么多,饭局那么多,莫非都在食蛤蜊,谈风月,‘酒酣耳热而歌呜呜’么?”
本文只在鲁迅所到过的60多个饭馆中,择取其中较有名的,经常去的一些饭馆加以介绍。这些饭馆中,有些字号至今犹存。如今的食客在鲁迅曾光顾过的饭馆中用餐,可曾想到曾有一代文豪留下过足迹?
广和居饭庄,是清末以来北京的一个有名的饭馆,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西路南的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正对着南半截胡同,是一套狭长的四合院。磨砖刻花的小门楼,黑漆大门,红油门联,上有“广居庶道贤人志,和鼎调羹宰相才”的嵌头对。由于宣武门外一带会馆林立,京官中汉官居住此地的颇多,文人学士、科考学子云集于此,广和居的生意也大为兴隆。晚清大臣张之洞、曾国藩、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变法名士谭嗣同、文史学家李慈铭等都曾在这里宴客。鲁迅的祖父周介孚也在广和居宴过客。
民国以后,鲁迅周围的文化人也经常在广和居聚会餐饮。周作人、马幼渔、朱希祖、沈尹默、许寿裳、钱玄同以及鲁迅在教育部的许多同事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周作人在《补树书屋旧事》中记道:“客来的时候到外边去叫了来,在胡同口外有一家有名的饭馆,还是李越缦等人请教过的。有些拿手好菜,如潘鱼、沙锅豆腐等,我们当然不叫,要的大抵是炸丸子、酸辣汤,拿进来时如不说明便不知道是广和居所送来的,因为那盘碗实在坏得可以,价钱也便宜,只是几吊钱吧。”
鲁迅于1912年5月5日到北京,住进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5月7日便“夜饮于广和居。”至1919年搬离绍兴会馆前,鲁迅日记中有64条到广和居宴饮的记录。鲁迅在绍兴会馆住了约7年,会馆内又不供膳食,鲁迅又是单身一人,所以常到广和居吃饭或是叫饭馆把饭菜送到会馆。鲁迅还在广和居留下许多醉酒的记录,日记载:1912年7月14日,“下午偕铭伯、季市饮于广和居,甚醉。”8月1日,与钱稻孙、许寿裳同游琉璃厂后“晚饮于广和居,颇醉。”1913年4月28日,“晚稻孙来,季市呼饮于广和居,小醉。”醉酒的原因,有时是抒发心中的愤闷,有时是与朋友之间的开怀。
此外,酒量不大的鲁迅先生确实是爱酒之人。据载,1910年轰动一时的南洋劝业会曾历时半年,到1910年11月29日闭幕,参观人数达30多万人次。鲁迅先生当时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曾亲率200名学生在南洋劝业会一个馆一个馆地仔细参观,鲁迅先生在双沟大曲(后荣获南洋劝业会金奖)专柜前亲口品咂,连称:“好酒、好酒!和绍兴老酒风格完全不同。”
在广和居的聚餐,有时是教育部同事的聚会,有时是绍兴同乡的聚饮,还有时是A-A制的便餐,如1912年8月22日,“晚钱稻孙来,同季市饮于广和居,每人出资一元。归时月色甚美,骡游于街。”几个好友在夏夜美丽的夜色中,骑着骡在在街上云游,好不惬意。
鲁迅最后一次到广和居是1932年回京探亲的时候,鲁迅日记载:1932年11月27日,“矛尘来邀往广和馆店夜饭,座中为郑石君、矛尘及其夫人等。”
广和居现址已是民居。
人不能不吃饭, 也不能不做事
便宜坊,创建于明永乐年间,是一家有近600年的历史的老家号,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米市胡同。便宜坊以焖炉烤鸭最为出名,是北京烤鸭两大流派之一。鲁迅在1912年至1913年有五次光顾便宜坊的记录:比如,1912年7月28日,“星期休息。晨稻孙来,午饭于广和居,季茀、莘士在坐。饭后赴吴兴馆,夜又饭于便宜坊。”鲁迅和几个好友其乐融融地度过了这个休息日。现在北京已有数十家便宜坊分店,菜市口原址现已成为民居。
同和居饭庄,开业于清代道光2年(1822),原址在西四南大街北口,西四牌楼西南角一座四合院内。同和居是北京较早经营鲁菜的老字号,民国初年,掌柜牟文卿请御膳房的袁祥福帮厨,袁祥福凭三不沾等宫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气。烤馒头、三不沾、和糟溜系列称为同和居名震京城的“三绝”。
鲁迅曾多次光顾同和居与好友和同事聚餐。1912年9月1日鲁迅先生同许寿裳、钱稻荪从什刹海归来,路过同和居,在这里吃午饭。日记载:“午饭于西四牌楼同和居,甚不可口。”可能是那天点的菜不适合鲁迅的口味。不过后来又去了几次。这一老字号现在北京有7家分店。
漪澜堂,鲁迅日记载:1926年8月9日,“上午得黄鹏基、石珉、仲芸、有麟信,约今晚在漪澜堂饯行。……晚赴漪澜堂。”漪澜堂在北海公园琼华岛上。这里的仿清宫御膳房的小吃点心非常有名,如栗子面的小窝头、豌豆黄等非常好吃。这一天是鲁迅的好友在漪澜堂为鲁迅办的饯行宴,8月26日,鲁迅便离京南下。
鲁迅曾去过的饭馆还有:康熙年间开业的老字号饭馆致美斋,现在已被全聚德兼并。大栅栏劝业场内的澄乐园、玉楼春、小有天饭馆,宣内大街的杏花春饭馆、厚德福饭庄、四海春、宣南第一楼,鲜鱼口长巷头条的同丰堂等等。这些饭馆的字号现大都已经不存在了。
100年前,还有许多吃饭可包月记帐的饭馆,宣内大街的海天春饭馆是一个离教育部不远的小饭铺,饭菜经济实惠,吃饭可包月记帐。鲁迅曾与好友齐寿山等多次在这家饭馆用饭。1913年9月4日,“午约王屏华、齐寿山、沈商耆饭于海天春,系每日四种,每人每月银五元。”9月18日又记,“海天春肴膳日恶,午间遂不更往,沈商耆见返二元五角。”包了半个月饭,实在是不好吃,只得退款换地方了。